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任何人挑衅郭瑾的地位。
于是郭珺和其他孩子的未来注定是灰暗的,是看不到希望的。
与皇帝一奶同胞,同为皇子,天生具有帝位继承权,他和他的弟弟郭琼必然是成为皇帝之后的郭瑾心中的一根刺。
郭瑾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他们兄弟能和唐玄宗兄弟一样,永远开心快乐兄友弟恭吗?
郭瑾和郭珺能像雍正与十三王一样,一辈子互相信赖,互相依靠吗?
无法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郭鹏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幸存者偏差上。
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保护他们,可自己死了以后呢?
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
郭鹏大概可以猜得出来。
就算因为自己的原因,郭瑾不会虐待自己的兄弟们,但是也绝对不会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权力和爱情一样,有着极强的排他性。
郭阳是个废物,郭鹏丝毫不在意他,所以给他封了一个闲王,直接让他在家赋闲,吃喝玩乐就好了,他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将来随便找个理由废了也就废了,不会掀起任何波澜。
但是郭瑾的兄弟们注定不会像郭阳一样废柴,这一点郭某人很有信心。
未来的纠纷和兄弟相残的局面眼看着无法避免。
自己死后孩子们的前景不妙。
这不行。
他对孩子们的爱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
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思来想去,郭鹏从帝国极壁的局限性之中与周王室的分封制度之中汲取了灵感,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帝国极壁是一种概念。
讲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的统治极限就在政令或者军队从首都出发之后100天所能抵达的地方。
100天的路程,帝国的政令和军队从首都出发之后,按照正常行走速度走100天,最后到达的那个地方就是帝国的统治极限。
超过这个统治极限,政令的滞后性和武力干涉的滞后性就会让帝国在这里的统治崩溃,无法维持。
此之为帝国极壁。
是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制度的极限,是皇权下乡的超强君主专制体制下的极限。
超越极壁的地方,是帝国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成功占据的,羁縻是最好的结局。
帝国的疆域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以现在的这种交通条件,数百年之内难以发生改变,交通革命发生之前,帝国极壁将在自己手中实现。
所以,在帝国极壁之外给孩子们进行封国,对于郭瑾也好,对其他孩子们也好,就是最佳的选择。
能让他们发展才能,不至于郁郁而终,也达不成互相威胁的条件。
分封出去的诸国和宗主国魏帝国之间难以互相威胁。
就算是互相威胁,也不会是在几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除非工业革命真的提早到来,火车出现,钢铁时代到来,那样的话,才有可能让魏帝国打破原有的极壁,走到新天地的舞台上。
而工业革命不是郭某人一个人就能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能少,需要很多基础条件才能共同催生。
需要充足的基础知识,需要足够的思想解放,需要一个社会的群策群力。
郭某人自认自己不是什么系统流霸主,对很多事情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知道火药的存在也要让人实验很久才能弄出来最基础的震天雷。
观察到了炒钢法灌钢法才知道如何炼出一块成熟的钢铁,需要哪些步骤和多长时间。
知道造纸术印刷术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堆砌去实验,从最开始的失败到后来的成型量产,也花了数年功夫和无数金钱才建成了秘密工场。
知道火炮的存在却苦于炼不出足够耐用的钢铁而造不出。
他不知道详细配比,也不知道如何去除杂质,他知道成品如何,却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具体操作。
知道开花弹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操作。
知道火枪的存在也不知道怎么具体打造。
知道火车知道铁轨知道一切,却不知道细节。
他不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真的落到实处,却两眼一抹瞎。
怎么做?
用什么做?
如何扩大产量实现量产?
他提出一个想法,工匠们面面相觑,询问他该怎么做,他不知道。
画一门大炮出来让工匠们照着图纸去做,工匠们也是一头雾水。
陛下,每一个部分的具体尺寸是多少?
炮管厚度是多少?
郭某人眨眨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只是一个皇帝而已,而不是技术流霸主,玩不来技术。
他所能做的,比当下人唯一先进的,就是他知道最终的成品是什么,知道最终的目标指向何方。
他能划定一个目标,让工匠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用走弯路,直接朝着既定目标去实验,去反复的失败,去反复的记录和积累经验,如此才能一点一点前进。
他能把进步的流程给出来,剩下的,那中间的过程,就要靠当下的人们去慢慢探索了。
任何进步,都是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需求和经验堆积还有无数前人的失败而达成的。
能够促成进步的,也必须是最终的量产,普及到民间,为全民所共用,而不是一两件精美绝伦的不计成本的手工工艺品。
郭某人摊牌了,他做不到。
三百年内都不可能。
所以他不担心自己探索出来的帝国极壁会在三百年内被打破,他的分封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当然,如果后人中出现了什么特别强悍的能人,天纵之才之类的,按照他的展望真的实现了技术的飞跃从而打破了他的帝国极壁,那郭某人在天之灵,想必会非常开心。
可现在,他看不到任何一丢丢的可能性,会让自己的计划出现波动。
所以,他决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把孩子们放出去。
伴随着一些挑战性和危险性,让他们在外开疆拓土,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不会动摇和威胁到郭瑾的地位。
郭瑾是大宗主,郭氏皇族的大宗主,拥有发展建设最完全的土地和郭鹏为他积累的雄厚的资本,根本不惧外部威胁。
把孩子们对他造成的内部威胁转移为不成威胁的外部威胁,对郭瑾来说,也是放心的。
兄弟们在外征战,若能成功,就能在帝国极壁之外开拓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华夏之外,还是华夏,如此不断地实现扩张,不断的扩张民族的生存空间,让大家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或许自己的这一想法真正落实下去之后,就会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步伐。
产生了这样的设想之后,郭鹏就开始秘密为这件事情进行准备。
比如自己打算扩张到什么程度,扩张到什么位置,如何巩固帝国极壁。
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向上,因为地势和地形的不同,同样的人从洛阳出发之后走一百天所能抵达的位置是不同的。
有些地方就算能抵达到,也因为特殊的环境而无法治理,相当于废的。
帝国极壁是一种理论,在此之上的对外分封更是困难。
落到实际上需要仔细的勘探和思考,需要极其标准的测绘和论证,这在地理大发现以前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对整个世界产生概念之前,都是不可能的。
而郭某人恰恰知道人类数千年探索的最终成果。
他知道地球,知道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甚至是南极洲,知道这些地方有多大,有多富饶,有多少人口承载力。
他心里有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为他的决定兜底,可以力排众议。
这是他的眼光足以超越一切帝王并且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所以郭鹏把未来魏帝国向东的扩张极限设置在库页岛,移民,努力开发那里的黑土地和丰富的矿藏。
向北的扩张极限设定在了外蒙古一带,以苏武牧羊所在地的【北海】为终点,大力经营开发草原畜牧业,为中原百姓提供肉食和奶制品。
向西的扩张极限设定在了帕米尔高原,为华夏内地争取足够的战略纵深,掌握住丝绸之路的第一阶段,干掉占据这条路的中间商们。
向南的扩张极限则设定到交州全境,包括红河平原,也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努力移民开发,让粮食一年两熟或三熟成为现实,并且经营海上产业。
这个计划若要完全实现,少说也要一百年时间,郭某人只能打个基础定个计划,之后要完成,估计要等郭瑾的儿子辈,甚至是孙子辈。
超过这个疆域极限,在交通没有革命性飞跃的前提下,郡县制就会崩溃,中央就无法治理,得不偿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应该奢望的。
在此之外,郭某人会把孩子们送到这之外的土地上。
或向东,或向南,或向北,或向西。
帮着他们打下一块土地,给他们人口,资源,财富,作为他们起家的资本。
然后就去自主发展吧。
让他们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自己的国家,自己发展,自己战斗,自己扩张,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在帝国极壁之外,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纪元,建立自己的国家,继续开拓,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必囿于帝位之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亲,郭某人已经仁至义尽。
作为魏帝国的皇帝,千万子民的君父,为了自己之后国家不发生内乱,人民不会互相倾轧,郭某人也是殚精竭虑。
他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全部,他将为后世留下一个发展的道路,为后人开先河。
魏帝国什么时候会覆灭,在外的这些卫星国又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华夏文明的火种能传播多远,那都不是他所能影响的。
立足在古典时代,郭某人无法把整个国家带着大跨步向殖民时代发展,他相信他所做的已经是极限了。
孩子们能走到哪一步,未来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的变动,能把世界政治格局改造成什么样子,他都不会知道。
够了,真的够了。
人类是有极限的,郭某人也是有极限的,超越极限的事情,他已经无力去做了。
搂着曹兰躺在床上,听着爱妻静静的呼吸声,郭鹏也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又是战斗的一天。
九百七十五 郭某人的小金库危机
新年假期一项是五天,几年以来,郭某人也唯有这五天不在洛阳城内,而在洛阳城外。
带着孩子们在温泉皇庄内尽情的休息玩乐,享受这种美妙的氛围,对郭某人来说也是一种绝佳的生活调味剂。
假期的尾声,第五天的早晨,用过早膳之后,皇家便准备着要回到洛阳,回归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正在准备着起驾回宫的时候,苏远凑了上来,把他准备好的报告递给了郭鹏。
“陛下,按照您的吩咐,老奴已经把目前全国境内勘探到的可以开发的矿藏都给统计好了,请陛下阅览。”
郭鹏接过了苏远的纸质报告,细细的看了起来。
延德元年年底,郭鹏已经吩咐苏远抽调一部分精干人手离开京城奔赴各地调查各地的矿藏情况,尤其是金银铜铁等重要矿物的矿藏情况,进行全面摸排。
郭某人要知道目前全国已经被发现的矿藏的数量和分布,还有郭某人记忆里那些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是的确储量极大的矿藏。
郭某人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也就知道蜀中矿藏丰富,细细勘探的话可以发现很多铁矿铜矿之类的。
长江沿岸的丹阳郡,有一个巨大且储量丰富的铁矿。
太原等地有巨大且储量丰富的煤矿。
青州有丰富的金矿,辽东也有金矿。
他只知道一个大而化之的范围,但是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好。
之后他派遣内廷的人带着一些从事开矿行业很多年的老矿工去这些地方摸排勘探。
花了一些时间,在丹阳郡发现了从未开采过的铁矿,在青州发现了未开采过的金矿。
于是郭某人筹划已久的利用内廷开矿并且充实内库资金来源的工作就要展开了。
皇帝的内库和朝廷的国库之争还是蛮有意思的,总体来说历朝历代来说都有,但是就没有明朝那么激烈过。
明朝的斗争高峰是在矿税身上,而矿税之争那是真的激烈,旷日持久,死了很多人,太监死了不少,打手们也死了不少,整个就是一团糊涂账。
总而言之,就是皇帝和地方势力抢钱,地方势力不愿意,皇帝就强抢,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这个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双方也都不是什么好人。
帝国官员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