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赐予他们魏帝国的官员印绶和王的金印,接着宣布了大量的赏赐,数量和价值三倍于鄯善国的贡品。
果不其然,鄯善国的两名使臣的眼睛都直了。
呵,鼠目寸光。
郭某人暗自嘲讽这些见钱眼开的家伙。
随后鄯善国使臣宣布谢恩,又用臣子的礼仪朝拜郭某人,大礼参拜之后,缓缓退场。
然后是后车师国的使臣觐见,带来了比鄯善国还要多一倍的贡品,自然也得到了三倍之的赏赐,后车师国也成为了魏帝国的藩属国之一,正式结下了君臣名分。
然后按照标准流程,赐给魏帝国官员的印绶,赐给车师王金印,象征着魏天子允许车师王代表他在车师国行使统治的权力。
然后所有的西域国家接二连三的宣布觐见,朝拜天子,成为藩属国,拿到赏赐和魏官印绶,还有王的金印,和魏天子结成君臣关系。
最后,西域十八藩国的使臣一起代表他们的国王在勤政殿上向魏天子郭某人下跪行礼,口称万岁,正式定下了宗主和藩属的名分。
“吾皇万岁。”
他们学习魏国朝堂上的大臣们向郭鹏表示自己的臣服和忠诚,跪在郭某人面前宣誓,宣誓他们从此跟随魏帝国,走上和谐发展的共赢道路。
这样一来,大局已定。
郭某人顿时多了许多孝子贤孙。
九百六十九 重设西域都护府
这场仪式之后,魏天子郭某人成功成为了西域十八国共主,成为西域十八国共同的皇帝。
于是所有西域国家的子民从法理上来说也都是魏天子的子民。
郭某人从此要插手西域的政治军事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法理依据,合理合法,没人可以质疑,没人可以光明正大的抗拒。
你要抗拒,那就是给了我讨伐叛逆与不臣的机会。
我对你动手,合理合法,没人能说个不是。
于是郭某人得意地大笑起来,嚣张的笑声遍布整个勤政殿。
十八国的使臣们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他们把面子给足了郭鹏,并且认为郭鹏会因为这充足的面子而感到愉快,并且给他们更多地赏赐,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好处。
更多的赏赐倒是不会有了,不过郭某人宣布了建立西域都护府的决定。
郭某人决定在龟兹国境内的原前汉西域都护府旧址建立起新的属于魏帝国的西域都护府。
然后下令让目前镇守在柳中城的魏将曹休出任魏帝国首任西域都护,以两千石的职位统领整个西域地区的所有国家。
所有西域国家都要遵从西域都护曹休的命令,不得违背他的命令。
曹休则需要对西域诸国一视同仁,遇到问题秉公办理,不能掺杂个人私情。
要注意“维护”西域诸国的和平。
凡此种种,立下了很多规矩。
不干预日常行政,但是对于西域诸国之间的交流,曹休就有很大的权力进行干预和决定,而这些规矩的最核心的部分总结一下就是【不服干他丫的】。
非常简单粗暴,却是郭某人非常喜欢的。
西域诸国此时可能根本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完全不曾意识到魏帝国重建西域都护府之后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样的改变。
他们都沉浸在完成了使命并且得到了很多赏赐的喜悦之中。
根据郭某人得到的情报显示,这帮家伙甚至有人从赏赐之中揩了一点油水出来,在洛阳花天酒地的购物以满足私欲。
可想而知这帮家伙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国家虽小,五脏俱全,五毒也俱全,天下官僚一般黑,这是个阶级问题。
觐见结束以后,辛毗再次召见了这十八国的使臣们。
辛毗告诉他们,说理藩院从此就是他们在洛阳城的驻地,他们被允许在洛阳城理藩院留下自己的办事官员,遇到什么摩擦问题之后可以及时和魏帝国磋商,以尽快解决问题。
使臣们惊喜莫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想要回去向家人炫耀与想要待在洛阳城继续花天酒地的矛盾心理让他们非常纠结。
这些就不是郭某人要管的事情了,郭某人要管的事情就那么多,接下来就是官员们和西域诸国对接了,尤其是和龟兹国对接的事宜。
龟兹国在西域算是大国了,而且国家寿命也很长,一直到蒙元时期还有龟兹国的存在,是生存到最后的西域诸国之一。
前汉西域都护府的驻地就在龟兹国境内,地段差不多是整个西域的中心位置,方便扼守丝绸之路,为商旅行人提供便利和保护。
西域都护的行政级别不用很高,两千石就够了。
但是单纯的文官镇不住场子,需要武官坐镇,还要带兵坐镇,就更能贯彻履行魏帝国在西域的使命。
所以郭鹏干脆就让武官统领驻军出任西域都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更好的威慑。
思来想去,让曹仁做这个职位有点大材小用,还其他将领担任这个职位又担心他们的性格不太合适。
所以郭某人思来想去,这个职位自然就属于了目前镇守柳中城的曹休。
自己一手带出来,能文能武,性格缜密,善于思考,也不容易冲动。
大多数时候,曹休都是很靠谱的。
除了曹休坐镇西域都护府,郭鹏还会在西域设置至少四个驻军点。
让这四个驻军点分别扼守南北两道的丝绸之路,保护魏帝国商旅的安全,与都护府遥相呼应,接受曹仁的命令。
之前东汉设置了三个驻军点,不够用,郭鹏就设置五个。
设多了军队物资补给跟不上也没什么意义,让西域诸国提供也未必能提供太多,所以主要还是靠运输。
保持着五个驻军点,将丝绸之路稳定住,等从河西走廊到西域都护府的道路修建的差不多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筹备着将整个西域彻底掌控了。
在此之前,先让他们开心一阵子吧,先让他们赚点钱,过一过奢侈的生活。
不过,这也是在适当的增加他们的购买力,让他们有更多的钱可以购买中原生产的奢侈品。
西域诸国的物产和商业实力是不能和地大物博的魏帝国相抗衡的,他们的市场必然会被大量魏国商旅所占据,所以他们所得到的钱还是要用来消费魏帝国商旅提供的一般或者奢侈商品。
左手倒腾到右手,两只手互相换一换,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钱,还是魏帝国的。
西域诸国不仅要把赚来的钱还回魏帝国,将来还得把自己本身的本钱给赔进来。
郭某人做的可都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
在郭某人看来,朝贡,不过是打开市场的办法而已。
通过打开他们的市场,让魏帝国的商品顺理成章的进入他们的市场,把持他们的商业,改造他们的生活,重走一遍对付辽东的路子。
搞不好到最后根本就不用怎么动兵,很轻松的就能把他们全部废掉,直接吞并。
宋帝国被称作大怂帝国不是没有理由的。
对外战争百分之七十的战胜率只是维持国家存在的必要水平,获胜的基本都是防守反击,而非战略进攻。
这并不值得称赞。
据守城池防守反击要是都打不赢,那不就是丧师失地亡国灭种了吗?
宋帝国到最后的确是防御战也打不赢了。
以远超金帝国的正面对战的军队数量一败涂地,军事彻底崩盘。
组织战略进攻并且打赢,这才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战略进攻可以提现着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上到皇帝下到市井小民的动员能力,而赵光义往后,北宋就失去了这种动员能力,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举国性质的战略进攻。
宋徽宗时代的北上幽燕根本就是个笑话。
从这一点上来看,宋帝国的军事力量真的很弱。
当然了,虽然宋帝国军队战斗力的确是不怎么排的上号,但是除了战争总是失利,真要说和平互市时代,他们还真没怎么吃亏。
岁币送出去,他们却可以通过商贸的手段再赚回来,每年的确给出去不少,可是通过双方的贸易,宋帝国方面能获得比远超岁币的经济利益。
从这一点上来说,澶渊之盟并不吃亏。
辽国和西夏的商业实力远不能和宋相比。
宋帝国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宋帝国的铜钱被整个大中华地区广泛接受,在这些国家,宋的铜钱是通用的。
这样好的经济优势,足以显示宋的物产和经济实力是在辽国之上的,也是在西夏之上的。
然而如此之大的经济优势,却没有被宋帝国的统治者们利用起来和辽国还有西夏打贸易战。
宋军虽然打不赢进攻战,但是至少能打防守战,因此开打贸易战的军事基础是有的。
用贸易战的方式让西夏和辽国陷入经济恐慌,摧垮它们的经济,使得他们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大衰弱。
要是这样的状况下宋军都不能取得战果,那也算是一大奇迹。
要是郭某人执掌大局,一定会利用宋在商业上的优势,果断组织国家队,在他们的市场上兴风作浪,掀起经济恐慌,削弱他们的国家实力。
宋在军事上不占优势,自然要从占据优势的经济上找突破口,放任那么好的机会流失,真的和死敌玩和谐共存,玩到最后大家双双被养废了,便宜了金帝国。
面对威胁到自己生死存亡的死敌,当然要想方设法的削弱他,用各种方式毁灭他,而不是和他们玩和谐共存。
虽然西域诸国没有能力威胁魏帝国,但是为了魏帝国开源的计划,郭某人也不会和他们真的就和谐共存了。
反正现在大义名分到手,郭某人想做什么都可以用魏天子的诏令去办到,要是不听话……
什么?不听话?
揍他!
留在河西走廊的五万军队还有曹仁可不是吃素的。
九百七十 开挂的郭氏
西域诸国使者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纷纷选择了各自可以留下的代表使臣,待在理藩院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外交部对接。
然后其余人就赶着大车小车的集体踏上了返回之路,回去和各自的国王汇报他们的成果。
还有魏帝国即将重设西域都护府的消息。
至此,魏帝国重返西域的战略计划就初步完成了,等到西域都护府真的在龟兹国挂牌成立起来,那就代表魏帝国的力量彻底进入西域了。
到那时,才是一切的开端。
多给我一点时间吧。
某个寒风瑟瑟的晚上,郭某人披着裘袍走出了勤政殿,望着那轮明月,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多给我一点时间吧,真的,这是我一生的请求。
给我多一点的时间,我就至少能把三百年帝国的架构完成,三百年之上我不敢保证,我也不敢奢求,但至少,三百年大魏帝国,请让我办到吧。
我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情要做。
时间,给我更多的时间吧!
寒风凛冽之中,延德三年走向了终结,延德四年来了。
新年伊始,当然是惯例的五天长假,这一次郭鹏也和之前一样,带着全家人去了皇家温泉,去泡温泉,去享受难得的轻松假期。
郭某人不仅仅喜欢自己一个人泡温泉,有些时候也很乐意和儿子们一起泡温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长大,郭某人也渐渐增加了和孩子们的相处时间,想着多少给他们一些关怀,不让他们走歪路。
郭某人至今为止一共有十个孩子,六个儿子,四个女儿。
在皇帝这个群体之中,郭某人的孩子不算多,比起那些动辄三五十个孩子的强悍帝王,郭某人的确不算什么。
不过郭某人自己并没有觉得这个数量就不够了。
早年还年轻的时候忙于征战,早早生了一个郭瑾算是给家族一个交代,留个后,让家人放心他上战场搏杀,当时他身边也只有一个曹兰。
因为常年泡在战场上,郭瑾出生之后五年才有了次子郭珺的出生,郭珺之后更是再有七年,才有了三子和四子的出生。
简单来说就是四处征战,一打仗就大半年甚至一年多,闲暇时间不多,和妻子相处的时间也不多,很难有长期停留在大本营的时间。
而且当时也不具备经常生孩子的条件。
为了增加后代,郭某人甚至刻意的挤出时间停留在根据地,就是为了多生几个孩子。
后来多了几个妾侍,广撒网,广播种,于是郭某人欣喜的迎接自己的儿子女儿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到前汉兴平六年为止,郭某人就有了十个孩子,六个儿子四个女儿,那之后,郭某人就没有重点播种、刻意追求孩子的数量了。
他觉得差不多够了。
六个儿子,四个女儿,还不够吗?
一日百战已经让他非常疲劳,他只想稍微控制一下行房的次数,把更多的精力留给朝政,也把更多的精力留着,来管教已经出生的孩子。
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