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5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多事情都没有办完,他们的眼睛都在看什么地方?看不到国家的忧患,也看不到未来的隐患,就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也是做一部尚书的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然后郭鹏立刻亲自写手令让都知监宦官送到兵部去斥责董昭。
    “朕读书,尝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不见辽东未平,江南未定,西域未通,鲜卑未亡?何来安乐?何来太平!”
    就这样一封手令送到兵部,董昭那边就偃旗息鼓了。
    他知道皇帝的意志不可动摇,更拿出了孟子篇章来反驳他,让他闭嘴。
    内忧外患你看不到吗?
    国家的困难你看不到吗?
    太平盛世?
    你告诉我太平盛世在什么地方?
    董昭,你瞎吗?
    这样的斥责已经相当严重了。
    想起之前崔琰被逼着亲自打死了崔渠的事情,董昭怂了,上表认错,表示自己之前思虑不周,但是现在已经想明白了,他支持皇帝的想法。
    董昭不敢说话,其他人还是敢说话的,还是有人上表向郭鹏进谏,认为这样做并不合时宜,或许会有隐患。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郭鹏看了看他们的奏表,稍微思考了一番,又下了一道圣旨对外公布。
    皇帝亲自担任讲武堂祭酒,下设总办和帮办协助办理讲武堂事务。
    我亲自兼管讲武堂,你们还想说什么?
    你们还敢说什么?
    感受到了皇帝严厉的目光注视着,群臣纷纷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反对。
    皇帝亲自下场管理讲武堂,亲自下场担任这群大头兵的头头,还能怎么办呢?

九百三十四 合适的总办人选
    
    直到皇帝亲自下场给讲武堂站台的时候,很多官员这才想起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虽然皇帝退出一线战场已经好几年了,但是,皇帝才是魏军永远的灵魂人物。
    皇帝是魏军士兵心中永远的战神,不可动摇的绝对最高领袖。
    这位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兵头子啊!
    虽然皇帝的确是士族出身,走的却是军事路线,从一开始就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
    从皇帝十九岁从军开始,一直到前几年退出一线战场,多少年的征战,就没败过。
    他带领军队横扫天下,亲自统兵打败了很多强大的敌人,这才奠定了魏国的基业。
    张角三兄弟,各地黄巾军,董卓,袁绍,袁术,吕布,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刘璋。
    这些都是皇帝的手下败将,是皇帝足以彪炳史册的战功的垫脚石。
    威名赫赫显赫一时的割据军阀们,在皇帝面前纷纷化作飞灰,消失的无影无踪,只会在史书上留下可悲的姓名。
    魏国的基业是这位皇帝直接带兵打下来的。
    现在那些带兵在各地征伐不休的所谓五虎上将们,当初都是皇帝手下的小部将,那是皇帝本人的旧部,是在皇帝的指导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当初他们只是马前卒,只能带少数军队冲锋陷阵,而没有现在这种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
    随着皇帝的不断成长,他们也才不断的跟着成长,才有更多的军队可以指挥,有机会展现自己,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五虎上将的威风。
    所以说军队对于皇帝的拥护和崇拜是没有道理的,不会迟疑的。
    朝廷根本不可能干预的了皇帝对军队的号召。
    五十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七人的魏军战兵和同等数量的辅兵对皇帝的拥护是不遗余力的。
    从魏公时期,到魏王时期,再到现在的魏天子时期,魏军对郭鹏的从属之心是越来越强的。
    以皇帝的威望,想要办这件事情那是轻而易举。
    这边命令下去,那边想要进入讲武堂做天子门生的人估计就要抢破脑袋了。
    估计军人们都要集体躁动了,为了这五百个名额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大家也很快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这件事情我和你们讲是要遵守我自己定下来的规矩,是让你们走一遍程序,讲讲程序正义,不是让你们和我唱反调的。
    士人在士人里找门生,那我皇帝就不能在军人里找门生?
    你们能搞门生故吏,我就不能?
    你们有门生,我也要有。
    你们有故吏,我也要有。
    你们有什么,我就要有,你们没有什么,我还是要有!
    如此霸道不讲道理的皇帝,被他们撞上,他们依然无可奈何。
    他们抵制,他们想方设法的反对,但是斗不过皇帝有理有据,还有强大的武力。
    在郭鹏的高压之下,工部立刻开始选址动工,很快就召集了一支施工队在首阳山附近选择了合适的地方开始修建首阳山讲武堂。
    根据皇帝的要求,首阳山讲武堂要打造成要塞的样式,要有足够广阔的面积,也要修建足够多的让学员们住宿的地方和教学的课堂,一应配套设施向太学靠拢。
    简而言之,首阳山讲武堂就是军人们的太学,未来的地位也会和洛阳太学一样,是军事人才们的最高学府。
    之后,参谋台和兵部合作,在皇帝的要求下拿出了足以进行选拔讲武堂学员的选拔要求。
    比如斩首数目,比如立功次数,比如认字数量,比如军事技能,这些硬性的无法作伪的指标。
    然后又按照皇帝的要求组成考察组,奔赴全国各地军队驻军处开始筛选合适的人选。
    估计等他们筛选结束,人员名单最终确定的时候,首阳山讲武堂也该建立起来了。
    然后郭鹏开始筛选合适的总办人选。
    自己是皇帝,虽然挂着一个祭酒的名号,总不能真的去亲自做祭酒,那也太荒唐了,所以讲武堂总办就是事实上的负责人。
    这个人不仅要有军事才能,也要有军旅经历,最好在军队里还有一定声望的。
    讲武堂的本质是要传授兵法和带兵原理给那些走野路子上来的基层军官和立功士兵,让他们接收系统的军事教育,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军队指挥官,而不是一路野到底。
    一路野到底的军队可以短时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却难以维持,只有拥有稳定的合格人才供给的军队,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的军队才能长期维持强大的战斗能力。
    说到底,军人也是要有一定文化水准的。
    为此,让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还在军队里有声望的,也足以让人放心的人来做讲武堂总办为自己分担压力,就是必须的。
    思来想去,郭某人意识到,这样筛选下来,基本上人选就固定在了少数的几个人身上。
    最合适的,莫过于郭嘉。
    参谋台仆射,是参谋出身,熟读兵法,有很好的军事水准。
    长期代表郭鹏持节督军,有临阵指挥经验,算半个军人,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声望。
    姓郭,是皇族。
    放荡不羁,私人生活受到士人们的广泛批评。
    从小被郭鹏带在身边指导,值得信任。
    好了,人选确定。
    就是郭奉孝。
    郭鹏立刻让内阁写诏令,着参谋台将这个消息送到蜀中,安排郭嘉把蜀中的局面安排好之后就回来。
    蜀中有满宠和乐进坐镇,郭鹏并不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要说军事谋略的话,郭鹏记得那个在之前的战斗里崭露头角的新人法正还在蜀中,所以,他不担心郭嘉离开之后蜀中局面就会急转直下。
    郭鹏给法正在参谋体系里升了官,给了一定的地位让他辅佐乐进讨伐蜀中蛮夷。
    郭嘉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帮助郭鹏建立并且管理好首阳山讲武堂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快,在郭鹏的强制要求下,首阳山讲武堂正式成为了国家机构,地位如同太学一般,是军人们的最高学府。
    这一事实被官方认定,成为了郭魏帝国官方的一致口径,并且颁布天下,不复更改。
    官员们的反对意见被强行压制。
    且出于对之前那件事情的担忧,勉强保住了礼部尚书权位的崔琰带头支持郭鹏的意见,并且反驳了董昭的看法,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
    有人就此嘲讽崔琰首鼠两端,和他一贯以来的作风完全不一致,不是真正的士人。
    崔琰的威望一落千丈,现在除了职权,等与之前积累的东西都没了。
    但是不要紧,他因此得到了郭鹏的“看重”,郭鹏亲自下诏表扬了崔琰,站在崔琰身后支持崔琰,赏赐给了崔琰不少东西,还恢复了他二百户的食邑,以示嘉奖。
    不知道崔琰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大笑还是苦笑。
    反正,崔琰成功过关,得到了皇帝的原谅。
    今后,清河崔氏显然还能继续在朝中立足,不至于落得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的下场。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九百三十五 经典的骑马与砍杀
    
    对崔琰来说,这件事情怎么着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大多数朝臣来说就不一样了。
    这件事情预示着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军权的稳固,这使得皇帝更加具有威势,对他们的压制会进一步增强,这绝对不是好事。
    军队是皇帝掀桌子的最大依仗,皇帝对军队的掌控越强,则掀桌子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军人们来说,这一事件的出现绝对是重大利好。
    所以这个消息从散布开来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让洛阳京畿地区的禁卫军开始躁动了。
    等这个消息正式颁布成为事实的时候,全国军人们都莫名的躁动起来了。
    最先躁动起来的自然就是天子脚下负责保护京畿地区的禁卫军了。
    禁军自然不必说,那是精锐里的精锐,不是最精锐的人根本不要想着能进入禁军保护皇帝,卫军和其他地方的营兵还有守备军则没什么两样,只是正好轮换驻防轮到了而已。
    但是因为禁军和卫军距离京城最近,最早得知首阳山讲武堂将会开办的消息,又打听到了皇帝亲自担任祭酒的消息,于是禁军和卫军都闹腾起来了,纷纷躁动不安的互相打听互相知道的消息。
    他们很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进入首阳山讲武堂学习,成为天子门生。
    随着时间推移,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出来。
    首先是讲武堂总办人选公布,为参谋台仆射郭嘉,皇族子弟,立有军功,常年征战在外,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优秀人选。
    然后是招生名额,为五百人。
    魏军已经超过五十万的军力,精中选精,选出五百人进入讲武堂成为天子门生。
    而且根据后续的消息来看,学期两年,每一年会遴选一届,也就是说每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进入讲武堂成为天子门生。
    一旦进入,在军队层面来说,未来不可限量。
    学会了那些本领,学会了带兵指挥作战的本领,就是未来的大将苗子。
    今日的小兵卒,未来未必不会成为大将!
    大头兵们出身卑贱,却也有接受高等教育并且跻身军队高层的机会,这如何不让他们激动?
    谁不想去?
    如此稀有的机会,谁不想争取?
    那可是天子门生啊。
    大头兵们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到他们也能等到这一天,顿时激动万分,纷纷找到军官打听更加确切的消息。
    那基层军官也在选拔范围之内,他们自己都急得要死,才不会去关注大头兵们。
    各地领兵的将军们最早得到确切的消息,很快就开始遭受麾下部将们的轮番询问轰炸,而这些中高级军官其实也是被各自的部下轰炸的受不了了才来询问的。
    中高级军官不在选拔范围之内,军校对他们的吸引也不大,耐不住士兵们和基层小军官们对此在意得不得了。
    各自身上都有任务的高级将官们得知这件事情,纷纷感觉这里头很有搞头。
    而那些前来询问具体消息的部下们,也有一些事想方设法来托关系,想要谋取一些便利条件,推荐自己看好的或者亲信的部下进入讲武堂。
    不过很快,新的消息接踵而至。
    领兵军官没有任何推荐权和参与权。
    选拔优秀士兵和基层军官进入军校的事情全权由参谋台和兵部联手组成的选拔小组来决定,任何军中将领不得参与其中,否则等同于贪污。
    高级将官们对此感到很郁闷。
    且普通士兵在选拔中的占比至少要占到七成,基层军官的占比最多只能达到三成,名单复审的时候一旦出现差池,严格问责选拔小组官员。
    一系列的限制条件直接把军队里想要走关系的门路给掐断了,尽可能的保证了公平竞争的氛围,这让一些想要走关系的人相当失望。
    不久之后,参谋台和兵部联合成立的选拔小组便纷纷进驻了各地军营,开始了具体的选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