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5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惩治官员们的诏令之外,郭鹏还下达了加征商税的诏令。
    比起之前那份流传出来的王粲拟定的加税草案,这份加税法案温和了许多。
    王粲那一份草案就是想把大家整的半死不活苟延残喘,从商业活动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要收税,最高税率甚至达到了十税六的地步,堪称绝对重税,是难以想象的那种。
    真要这样搞,大家还做什么生意赚什么钱?
    都是给你朝廷打工就是了呗?
    现在皇帝亲自拟定了温和版的税收政策,整个加征的环节其实只有两个,一个名为养路税,一个名为市税。
    养路税,顾名思义,为了养路。
    皇帝说修筑的官道本意是为了进军顺利,现在既然对商业有利,那也是好处,但是走的人越多,对路面的损毁就越大,还列举了延德元年和二年各地路面破损情况和耗费情况。
    所以养路税就是为了针对这一部分损失,谁用,谁付钱,很合理。
    具体细节措施就是在各交通要道上设置相关路卡,对经过官道上的商队按人数、牲畜数量、大车数量和货物重量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分别收税,数量少就收的少,数量多就收的多。
    路卡归财政部官吏,财政部需要派专门税吏建立路卡,专人进驻,专人负责计税收税。
    一条道路上的路卡数量不唯一,根据道路长度和人流量进行评估,税收费用也会在评估之后公布,尽快执行。
    路卡是固定的,不会转移,所以不存在成本过高,可以广泛设置,派人管理。
    这就是郭某人最早的目的。
    但是眼下情况发生了变化,郭某人也不满足于仅仅只收一笔过路费了,现在他还要对商业交易产生的利润本身进行收税。
    市税本身也是存在的税种,但是各地收税方法和比例不够统一,郭某人将其统一,并且设置了针对利润总额逐级提高税率的方法。
    这笔税收就在交易进行当地的市场缴纳,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抽税,各层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多收,也不能少收。
    这时代,每一座城池内进行交易的场所都是固定的,名为市,市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是固定的组织,不存在成本过高。
    这两个税收都是颁布下去之后可以很快执行的。
    按照魏帝国的执行效率,基本上今年颁布下去,明年就能看到成果。
    新的税收诞生了,帝国又有一笔钱可以用来办大事了。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这就是皇帝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条件了。
    让皇帝做出妥协,是需要代价的。
    大家互相退一步,你们交税,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对不对?
    这一份加税法案下达尚书台之后,尚书令程昱反正是火速讨论,火速通过了。
    程昱成为了坚定的加税支持者。
    崔琰仿佛恍然大悟一般,也表达了自己坚定支持加税的立场。
    他也成了坚定的加税支持者,为这条法案说了很多好话,还是当众发表这样的意见。
    毫无疑问的,法案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
    随后,法案下达工部,尚书令程昱命令工部立刻组织人手进行各地道路的路卡建设。
    然后法案下达财政部,让财政部选派专门税吏准备进驻各地路卡征收养路税。
    然后着民政部颁布天下。
    让所有人都知道,朝廷要针对各地商旅征收两种新的商税,又下发各地郡县,令各地郡县在各自的集市里做相对应的设置,准备开征交易税。
    财政部需要派专人前往各地集市进行专门指导和监督,不能让地方随意操作,以免激起民愤。
    为此,财政部尚书王粲上表称财政部人手严重不足,请求扩编财政部官员数量。
    这一请求得到了皇帝郭鹏的支持,郭鹏下达政令给吏部,令吏部遴选优秀官吏进入财政部,扩编财政部官员数量。
    一系列操作之后,到三月初,这场突如其来的加税风波已经基本平息。
    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那场政治风波本身,而是政治风波之后带来的改变,也就是商税的加征。
    豪门大户们还是没能顶住皇帝的高压,在皇帝的雷霆之怒面前选择了和皇帝妥协,皇帝付出了一些政治利益,交换了一些他们的经济利益。
    看似等价交换,但是还是有人看出来,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皇帝付出的绝对比得到的要少的多。
    看似是大家互相妥协,实际上,皇帝绝对是赚了。
    赚了一笔大钱!
    鬼知道他要设置多少路卡,又要在各地集市设置什么程度的交易税呢?
    这都是大家的血汗钱啊!
    官员们愁眉苦脸,只觉得自己的心在滴血。
    但是没办法,这条政令已经通过了,各部门正在全力推行,这个风口浪尖上谁还敢反对?
    被打死的崔渠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但是他的死所折射出来的却是一场差点就要全面蔓延的大型争斗。
    一旦全面蔓延,大家互相撕咬争斗不止,互相之间暴露出来的丑事脏事将大白于天下,到时候皇帝雷霆震怒之下,又有几个人能幸存?
    皇帝强行为这场争斗画上了休止符,那是皇帝还不想把事情闹大,可万一皇帝没忍住呢?

九百三十一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官员之中有人担心未来会发生比这次危机更加可怕的危机。
    他们主张防患于未然。
    也有人相当无奈,觉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皇帝的武力太强,而且以他自己为核心,构筑了国家动员体系,他的翅膀已经很硬了。
    他不需要士族豪强提供兵员粮食和物资就能发起战争,他掌握的生产资料实在是太多,掌握的人口也太多,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威胁到的了。
    这样的皇帝,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是无可奈何的。
    不能钳制皇帝的武力,就不能钳制皇帝的行动。
    除非皇帝真的乱来,对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下手,比如搞第二次学术下移什么的。
    否则,他们没有和皇帝鱼死网破的决心与勇气。
    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方互相都给对方画了一条线,互相不能越界。
    在线边上,你再怎么反复横跳都没事儿,但是你要是越了线,对不起,咱们可以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了。
    皇帝终究不能依靠一个人和那群泥腿子治理天下吧?
    于是这场斗争也就到此为止,就没有再被提起,而这场斗争所造成的某种波澜也被限制在了洛阳,没有向外扩散。
    快速发起,快速结束。
    地方没怎么受到牵连,斗争的范围局限在了中央。
    对于牵扯到了的地方官员,多是训斥了事,惩罚也不涉及这些官员的核心利益。
    比如雍州刺史陈宫,被勒令革除与王粲联手辟召的属吏,还被罚了一年俸禄,陈宫震怖,上表请罪。
    青州刺史糜竺被爆出来在水师舰船建造和水利工程建造的问题上监管不严,被罚了一年俸禄,糜竺震怖,亲自调查贪污渎职官员,惩处了三十多个基层小官,杀鸡儆猴。
    基本上对地方的威慑也是点到为止,没有扩大化这场斗争,大部分地方还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日常生活。
    边疆的战争还在进行,扬州的南进战役,荆州的南进战役,还有益州全境的小规模战斗。
    张辽、朱灵和乐进等将领依然在南方潮湿闷热的土地上进行各种开拓战争,征服战争。
    他们用凶残的手段对当地的土著原住民进行毁灭性打击,对当地的原始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
    他们大量的杀死当地土著,大量的俘获当地土著,又大批量的排放各种二氧化碳,踩着死亡的步伐步步向南。
    他们用血与火铺就了魏帝国的向南开拓之路,用血与火推进了华夏文明正式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一路走来,国家版图和控制力的向南扩张,真的不是传檄而定那么简单。
    国家领土,难道真的是充话费送的吗?
    张辽、朱灵和乐进绝对不会这样认为。
    他们带着精悍的魏国军队,一点一点的在原始丛林当中开拓,一点一点的开拓出一条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一点一点的开拓出文明的传播之路。
    在这条路上,他们还会遭遇奋力抵抗的山越余孽和当地土著,这些人可不会老老实实的交出生存的空间,他们会和魏军殊死战斗,保护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
    郭鹏对此极为重视。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郭鹏也出动了大批量的军医和药材,制定了各种强制性卫生条例,以此避免军中出现大范围的传染性疾病。
    比如喝水必须要煮沸之后才能喝,食物必须要煮熟之后才能吃,绝对不准喝生水,吃生食,一旦发现,严厉掌嘴。
    集中上厕所,集中掩埋或者运送往周边县城做粪肥之用,不准随地大小便,一旦发现直接扒了裤子打屁股——在所有人面前公开打屁股!
    吃饭前无论如何都要洗手,上厕所之后也无论如何都要洗手,不遵守的一天不准吃饭。
    军中的军医组全天候警戒值班,一旦发现异常发热、腹泻、呕吐、咳嗽者,立刻进行隔离。
    全方位隔离,不能和其他士兵接触。
    郭鹏很早就想到了瘟疫对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巨大杀伤力,所以对于瘟疫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戒备。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病毒什么是细菌,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一律称之为瘟疫。
    他们往往不知道起因,也不知道病源,能治好是相当幸运的事情,治不好也没有办法。
    其实这些瘟疫的起源也很好理解,无非是不讲卫生,喝脏臭水,吃未经饲养的野生动物,不把食物煮熟之类的。
    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规模瘟疫就有好几百次,没有记录的不知凡几。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一般某地发生瘟疫之后难以和外地交通,所以瘟疫从始至终都难以转移,只能自生自灭,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凡那种死亡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瘟疫,比如汉末数次大瘟疫,基本上都和兵荒马乱带来的人口流动性剧增有关。
    本来小农经济下大家和土地绑定在地方,都在本地不流动,瘟疫的传染性被限制,损失有限。
    但是兵荒马乱之下人口流动加剧,从一个地方窜到另一个地方,很容易就把病毒带走,造成大范围的感染和死亡。
    越是乱世,越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瘟疫,瘟疫就是传染病。
    所以华佗的大医馆和大医人设站稳脚跟之后,郭鹏就不断的要求华佗团队就汉末各地大瘟疫的事情进行调查和总结。
    然后利用华佗团队的声望,不断宣扬各种卫生防疫知识,并且首先在军队这个高度组织化的机构里实现了最彻底的防疫知识普及。
    所以在军队里服务的军医和医护兵都被要求进行防疫演练。
    一旦发生类似于瘟疫之类的超过五人以上感染的病症,二话不说,立刻隔离,密切接触者也全部隔离。
    在没有细菌病毒概念的时代里,想要针对瘟疫进行有效的治疗,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唯一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隔离。
    郭鹏不指望自己未来在面对瘟疫的时候能搞出什么疫苗之类的东西,他只要从上到下贯彻一个理念——隔离。
    将这个理念从皇宫里的皇子们一直贯彻到乡野间玩耍的幼童心里,让他们所有人都记住两个字——隔离,且代代相传。
    隔离。
    这是最原始,最无奈,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要是郭鹏没记错的话,曹操南征荆州的战争之所以大败,就和军队里发生大规模传染病致使主力精锐失去战斗力脱不开关系。
    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这要是撞上了,绝对不是阴沟里翻船,这不是阴沟,这是死亡之海,这是要倾覆的。
    他的军队都是精心训练的职业军人,战斗力和组织性都是一等一的强。
    他为了训练这支军队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财富,要是被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放倒一大批,那绝对会让他心痛死。
    更何况他在全国各地修路,大大增强了交通能力,大规模迁移中原民众到人少地多的区域定居,恢复生产,增加了魏帝国的人口流动性。
    这个情况下要是爆发瘟疫,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可怕局面。
    所以他的警惕心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九百三十二 郭某人要办军校
    不说其他层面,至少在军队层面,郭鹏所要求的的严格的防疫条例被贯彻落实。
    军队的卫生条件在长期投入之下已经变得相当不错,各项卫生准则执行的和军法一样严格,触犯条例之后的惩罚也和触犯军法一样。
    所以南征至今为止,魏军三大兵团没有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