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4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了,本土派也并非完全都是投降派,也有忠于刘璋不愿让刘璋放弃抵抗的官员。
    刘璋和刘焉不同,刘焉为了站稳脚跟杀了很多益州豪强,引发了益州人的强烈不满。
    刘璋即位之后又为了平衡东州人和益州人之间的势力,而多少提拔了一批益州本土官员,他们对刘璋还是心怀感恩之念,想要为他做点什么的。
    比如刘璋任命的巴郡太守严颜,广汉太守张肃,还有刘璋的主簿黄权,以及益州从事张任、王累等。
    这批刘璋提拔起来的官员身为刘璋的故吏,对刘璋这位府主是有效忠的义务的,天然的规则和道德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做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定。
    这是刘璋较刘琮执政时间长的优势之所在,他能培植更多的故吏,而现在他称帝了,成为了这群人的双重君主,那么这群人必须要为刘璋的利益而奋斗,否则就算是人间失格。
    于是在一批本土官员试探刘璋,试图让他放弃抵抗的时候,这批益州官员则站在了同僚的对立面上,与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他们说刘璋是汉室最后的苗裔,是拥有汉帝之名的汉室最后的守护者,如果刘璋主动去帝号向郭鹏投降,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
    主降派的人身为大汉官员,居然要劝说皇帝退位,向敌国投降,放弃保护汉室,这还称得上是汉臣吗?
    一群叛逆!奸贼!
    主降派的官员大怒,纷纷指责主战派的是穷兵黩武,鼠目寸光,要以一己之私毁掉整个益州百万生灵之类的。
    两方面激烈对峙,谁也不肯后退一步。
    剧烈的恐惧也一样席卷了刘璋的内心。
    刘璋自然不是什么雄主,但是能在这个位置上坐着,坐稳,刘璋当然也不是看不穿拎不清的二世祖。
    他很清楚自己的根基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当,面对郭魏一统天下的不可违逆的趋势,他的抵抗几乎是徒劳的。
    对于要不要放弃帝号并且向郭鹏投降,这是值得商榷的。
    是抵抗到底然后像孙权一样满门被杀绝,还是学习刘琮一起去洛阳做个归义侯,舒舒服服的做个闲散君侯以安度余生,这两个选择摆在刘璋面前,颇让他感到为难。
    而同一时刻,东州派内部也爆发了剧烈的分歧,相当一部分人强烈要求结束抵抗,向郭鹏投降,顺应大势,以求取一条活路。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大,支持者越来越多,渐渐压过了一度占据上风的主战派。
    动态平衡的世界永远不会一直支持一件事情的持续,主战派落于下风不过是时间问题,原本这个时间会往后延续一些,但是现在,提前到来了。
    不仅是东州派的文官,连武将团体之中也出现了大量动摇者,觉得继续抵抗下去是没有意义的,以一州之力抗衡一国之君是不现实的,继续抵抗只能是灭亡,毫无胜利的机会。
    都到这个份上了,难道我们还能反攻回汉中和关中,和魏国二分天下吗?
    想想也不可能。
    反攻是没有希望的,坚守是徒劳无功的,继续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吴懿的府邸被大量官员将领光临,门庭若市,可惜,这却并不值得开心,反而会让吴懿吃不好睡不好,十分忧虑,黑眼圈一天比一天重。
    这样的事情终究不是私下里可以解决的,终究是要放到明面上去讨论的。
    而这一次,东州派和益州派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明显,主战派和主降派成为了主要的斗争双方。
    益州派和东州派内部都有主战派和主降派,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暂时还没有合流的趋势,但是这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很显然,就整体而言,主降派的势力暂时远大于主战派,从郭鹏占据了关中和汉中以后就一直如此。
    对于这一点,郭鹏其实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勤政殿的作战会议上,郭鹏对于益州人是否会在战后服从中央毫不怀疑。
    对于有人担心中原地区会有心怀不轨之徒借蜀汉建立而打起恢复汉室正统的旗号而造反的担忧,郭鹏不认同。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参谋部的官员们,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
    “何为正统?大一统才是正统!自始皇一统天下以来,大一统,就是所有华夏苗裔心中所认同的准则,益州人自认为华夏苗裔,自然也认同大一统,谁能大一统,谁就是正统,而若要成为正统,则必须大一统。
    割据不得人心,只有大一统才能得到人心,刘璋若要破局,则必须要北伐,不仅要喊出口号,还要做出真正北伐的事情,以此,让益州人相信,刘璋可以成为正统。
    这样,益州人才会追随他,所以,北伐就是他的命,就是他割据益州的正统性,他需要通过北伐和胜利来让益州人相信和认同他是正统,为此奋斗不息,若非如此,他就是贼,不得人心的贼。”
    参谋官们纷纷点头,对于郭鹏所讲述的道理非常认同。
    益州割据政权,或者说任何一个割据政权,若要得到真正的支持以长久立足,必须要做到让当地人相信这个政权可以大一统、可以成为正统这一点,这是必然的。
    它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只想着偏安一隅,它必须要不断的征伐,不断的尝试一统,否则,必然快速覆灭。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华夏族刻录进入了名为大一统的遗传基因片段,每一个华夏苗裔都认同大一统的存在,并且从内心深处向往且追求大一统。
    大一统的政权才是得人心的政权,只有大一统才能得人心,才是真正的正统。
    就算一时不能,也要让自己的部下和臣民相信自己可以,并且做出足够的姿态和行动。
    而刘璋没有这个能力,他做不到,他没办法让人相信他是正统。
    所以,不会有傻子响应他。

八百二十七 魏军兵压蜀中
    面对已经接近大一统的郭魏政权,刘璋的蜀汉政权连出蜀的要道汉中都被占据了,根本无法出蜀作战。
    要想出蜀争夺正统地位,首先要拿到汉中,可是,刘璋拿不到。
    他的军事实力不足以让他得到汉中,所以他干脆放弃了,他采取了守势,等于告诉益州人他无法争夺正统。
    他不能让益州人相信他的政权是正统政权,他不能让益州人相信他的政权有未来,所以蜀汉政权没有办法让益州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这个政权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不那么稳当,只是一个政治产物而已,不是一个国家实体。
    如果刘璋够刚,就该知道要么投降,要么立刻起兵争夺汉中以表示自己的态度。
    可他没有,他被魏军打怕了。
    现在拖的时间越长,越让益州人不能相信他。
    既然你不能成为正统,那就不要拦着我们追求正统。
    大部分益州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那些产生了一样想法的东州人也是这样看待问题的。
    他们对这个政权快要失去信心了,不相信这个政权可以从强大的郭魏政权手里夺取正统。
    所以在洛阳军事会议上,当时就有人接着郭鹏的话,说益州人一定会主动投降,不需要大军去打。
    然而这种过于乐观的想法又被郭鹏否决了。
    “刘璋可不会轻易投降,他不是刘琮,刚刚上位没有来得及提拔任何亲信,刘璋是有统治基础的,如果他决定抵抗,我们还是要打仗,话虽如此,只要一仗打败了他们,刘璋会快速失去信心。”
    刘璋会抵抗,但是不会抵抗到底。
    郭鹏敲定了自己的想法。
    还是要动兵,一定要动兵,而且要打败刘璋,否则,刘璋绝对不会轻易投降。
    不管主和派的声音多大,但是在益州,军队主要掌握在主战派手里,主和派嗓门大,但是缺少决定性的力量。
    刘璋是两方面势力的最大公约数,他的决定,会影响整个益州的行动。
    目前,刘璋的意见非常重要,如果刘璋主降,那么主战派继续抗击也没有意义,如果刘璋主战,那么益州之战就必须要打起来。
    刘璋迟疑了许久,难以作出决定。
    要让他放弃身份地位和权力,去做人家的阶下囚,他打心眼里是不太愿意的。
    虽然他知道自己无法抵抗,可是要让他主动去做阶下囚,估计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心胸。
    可若是不想遭遇这样的结局,就要有和郭某人分庭抗礼的实力。
    刘璋没有。
    左看看,右看看,发现自己身边愿意支持自己的人并不多,想投降的人并不少。
    当然,比起刘琮那是好多了,至少自己身边还有一群故吏,为了遵守政治规则而一定要支持自己,保护自己。
    所以刘璋有点纠结,既不想死,也不想做阶下囚,他就想过这样的生活,保持着割据和独立,哪怕称臣纳贡也好。
    但是刘璋自己也清楚,郭鹏那边不断获得胜利,大一统已经是主流趋势,不能更改,更不可能允许自己维持事实上的独立,郭鹏一定会动兵来打,夺取益州。
    到那时,自己还有活路可走吗?
    刘璋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而刘璋做不出选择,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的争吵就越发的激烈,相互之间的博弈也越发的激烈,从朝廷上延续到了朝廷外,每时每刻都在斗争,都在争论,都在试图让对方认怂。
    而就在这个时候,郭鹏已经认定刘璋绝对不会轻易投降,他不会放弃已经得到手的位置,虽然他不够强势,但是身为统治者的自觉会让他坚持一段时间,直到逼不得已。
    刘璋没有绝死的勇气,这是他无法保住基业的原因。
    于是郭鹏在荆州平定的大前提下,开始了对益州施压。
    延德元年十月十八,郭鹏传令给朱灵,下令朱灵由秭归向巫县进军,在巫县建立新的桥头堡,加紧运送战略物资到巫县,打通一条合适的进军道路,走诸葛亮入蜀的道路。
    然后郭鹏又直接传令给汉中守备军指挥使张郃,下令张郃在汉中郡进行大演武,进行攻坚作战的演习。
    雍州刺史陈宫得到郭鹏的命令,开始向汉中运送粮秣和各类战略物资,以增加汉中郡的战略储备。
    关中大营总督兼镇西将军曹仁得到了郭鹏的命令,下令从关中大营调动两万军队,使之往汉中行军,进驻汉中,在汉中做好战争的准备。
    安定郡守备军指挥使关羽和金城郡守备军指挥使曹休一起南下,关羽加安南将军职,以张郃还有曹休作为副将,总领汉中方面军。
    精心训练,积极备战,等候命令南下攻打益州,这一路走钟会南下灭蜀的道路。
    反正早晚都是要打的,晚准备不如早准备,郭鹏下令让军队做好准备,地方上也做好准备,一旦益州内部有变,就可以及时应对。
    攻打荆州是三路进兵,攻打益州只能两路进兵。
    其实郭鹏也做好了荆州完全不抵抗,把整个荆州白送给他的准备,只是没想到那么顺利,荆州一个多月就白给了。
    这样一来,他直接得到荆州的兵马和粮秣储蓄,中原兵团的主力完好无损,又得到了荆州人的帮助,几乎可以立刻开始下一场战争。
    这就等于这一战魏军主力兵团基本没什么损失,连荆南四郡的战斗都是以荆州降军为主力进行的,魏军主力几乎完好无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鹏已经有了立刻对益州开战的底气了。
    郭鹏对益州可以说是势在必得。
    他非常想要益州,益州多地丰富的矿物资源和井盐资源是他非常需要的,所以益州必须要打,还要狠狠的打,打到南中,把益州实际上给占领了,获取当地的丰富资源。
    于是,在郭鹏的命令下,魏军在汉中集合差不多三万人,荆州方面拿出南征主力四万人,加上一万人的荆州水军,共五万人。
    由此凑出八万人的军队作为平灭益州的主力。
    魏军两路进军,一路西进,一路南征,以西进所部为主力,南征所部为偏师,军队浩浩荡荡前往指定地点集结,给蜀汉政权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压力。
    动员汉中郡、南郡的民夫和大量辅兵为军队运送粮秣,以增强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郭鹏要求两方面军队起码要保证半年的粮草供应能力。
    当然,这边刚打完荆州之战,目前要休整一阵子,不可能立刻开战进攻蜀中。
    开战大概率是明年的事情,但是现在秀个肌肉让益州人自己乱起来也没什么不可以。
    郭鹏要给刘璋施加压力,要让刘璋做他的刀子,在开战之前,让刘璋自己动手,收拾掉一批益州内部的本土主降派。
    刘璋收拾掉的越多,日后占据益州,他就越轻松。
    荆州模式郭某人可不愿意再次看到了。

八百二十八 郭魏政权一鼓作气平定天下的信念空前强烈
    皇帝一声令下,军队当然要动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