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针线把这些纸张串联起来,变成一本线装书。
    “这是纸……这……这是纸做成的书本?这……这么多?父亲,这都是……”
    郭瑾十分震惊的拿起了一本线装的《春秋左氏传》,翻看了一下,直接呆住了。

七百六十九 血脉世袭
    看到郭瑾惊讶的样子,郭鹏并不感到奇怪。
    他不惊讶才是真的奇怪。
    因为这样的线装书,郭鹏自己都没有见到几次,更是从来不曾带去邺城,一直都在这里储藏、保密。
    多年来,为了这些书,和这些秘密工场,郭鹏通过临淄营的渠道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出了一整套完善的生产线,培养了很多熟练技术工人。
    有这些技术工人的存在,以后若要扩大生产,就非常轻松了。
    “这都是为父自己需要用到的,并且也会留给你接着用的,这是保我郭魏江山的制胜秘宝。”
    郭鹏的嘴角微微勾起,开口道:“这里的务工者规模已经突破了两万人,被为父麾下的秘密军队临淄营严格看管,所有务工者都是拖家带口的住在这里,许进不许出,就在这里生活。
    物资进出需要临淄营专人把控,深山之中,道路多变,监管重重,随时可以隔绝任何人的联络,这里除了为父之外,邺城里的那些官员,一个都不知道,所有款项支出都是走临淄营的秘密渠道,不过魏国官府。”
    郭鹏拍了拍郭瑾的肩膀:“临淄营你也知道,但是临淄营不仅仅是专门为为父打探情报消息的,临淄营,是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完善的机构,以后为父会让你慢慢知道临淄营到底有多大。”
    说完,郭鹏就带着郭瑾继续往前走。
    一路上,郭鹏让郭瑾看到工人们是如何用铜模制造出合格可用的铅活字,并且将这些铅活字排列整齐,刷上新制油墨,印刷出满满一张纸的字。
    “这是铅,是一种矿,始皇帝和武帝用它炼仙丹,想着长生不老,但是这玩意儿看着亮,吃起来却有毒,没事来一颗,没病也得死,话虽如此,铅用来做活字却是一把好手。”
    郭鹏指了指用来做活字的铅。
    郭瑾惊叹的点了点头。
    “这是油墨,和一般咱们写字用的墨不一样,里头有胡麻油,是百多年前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一种作物,为父命人广泛种植,专门管理,用它榨出来的油所做出来的油墨粘性好,可以很好的用来印刷,方便快捷。”
    郭鹏又指了指用来印刷的油墨。
    郭瑾更加惊叹的点了点头。
    随后就是线装书的排列工位和缝合工位。
    “父亲,这些工人都是女子?”
    “对,女子,女子心细,教她们认识一些字,再认识一些特殊的符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只要心细,所以女子能做。
    而且雇佣女子,需要的工钱和粮食还少于干体力活的男子,可以节省成本,充分利用人力,女子也是人,女子若能出力,是一件好事,以后推广到全国,可以给天下没有依靠的孤女一份营生。”
    郭鹏笑了笑,带着郭瑾继续走。
    离开印刷工场,来到了造纸工场,郭瑾在这里看到了数量巨大的正在挥汗如雨的赤膊大汉,还有数量更为巨大的竹子与挖出来的水池。
    “父亲,纸,不是用渔网之类的东西造成的吗?竹子也能造纸?”
    郭瑾很惊奇。
    “嗯,不仅是竹子,青藤也能造纸,蔡伦造纸所用的那些原料不是很好弄,数量少无所谓,数量大了,就难了,而且那样制造出来的纸张质量很差,造价也高,根本不堪书写,还不如竹简。
    可是用竹子就不一样了,竹子,生长快,产量极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一来,成本极低,蔡伦的造纸术造一张纸的钱和时间,为父能造好几十张竹纸,写字还很方便。”
    郭鹏拿起一张纸,让郭瑾在纸上写字,郭瑾写了几个字,越发的惊异。
    为了严格保密,郭鹏甚至不让家人知道竹纸的存在,身边人里所知道的,也就是最早陪伴郭鹏的五个小跟班,金木水火土五人。
    现在除了火木两人摇身一变成了统兵将领,其余三人都被郭鹏放在了这里,为郭鹏秘密管理造纸工场和印刷工场。
    “父亲,这些,都是父亲准备的?”
    “自然,阿瑾,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就这两样东西,咱们家的江山能否坐稳,那可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键之所在。”
    郭鹏拉着郭瑾的手,带着他走到了工场外面,在一个小亭子里坐下,让亲兵远远拉开警戒线,这里,是只有父子两人进行的一番深谈。
    “你一定有很多疑惑,不知道为父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和力气打造了这样的工场是为了什么。”
    “是,儿子还没有想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那么大的规模,到底是为什么?还请父亲解惑。”
    郭瑾向郭鹏讨教。
    郭鹏点了点头。
    “这个问题想要说明白,是不容易的,因为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但是真要说穿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郭鹏缓缓开口道:“阿瑾,说这个之前,有一个问题要弄明白,为父问你,在你看来,当今的官员是为什么才能做官,你解释一下给为父听。”
    郭瑾皱了皱眉头。
    “当然是通过读书识字掌握了学识之后,通过孝廉之途成为预备官员,然后再被皇帝选中任命,或者被开府官员选中,自此步入仕途,主要是得到了在任高官的赏识,或者本身名望极大,可以让皇帝派人征用为官。”
    “不对,再想,不要用士人的角度去想,而要站在君的立场上去想,为什么士人可以做官。”
    郭鹏连连摇头。
    郭瑾的眉头皱得更深,抿着嘴唇思考了好一会儿,忽然眉头舒展了。
    “是因为他们是士人,是民,他们能读书识字,所以他们能做官,也只有他们能做官。”
    “这也是表象。”
    郭鹏笑了笑,没有继续为难郭瑾,开口道:“拨开一切,深入其中,阿瑾,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传承。”
    ???
    郭瑾的表情忽然变得十分诧异。
    “血脉传承?”
    “对,他们能做官,是因为他们的血脉,他们出身于可以做官的家族,因为身上的血脉和名分,可以读书识字,二者已经融为一体,因为血脉和名分,有人为他们造势吹捧为孝廉,因为血脉和名分,才能被征辟。”
    郭鹏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自我汉独尊儒术之后,察举制通行以来,儒门士族大势已成,学识垄断,家传,互相之间以血脉姻亲为纽带,认血脉,认名分,不认人,不认才学。
    他们之所以能做官,在武帝以前,还可以说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为皇帝的任命才能做官,但是发展到了今日,早已变成了因为父亲或祖父做了官,儿子才能做官,官位早已经不是选贤任能,而是血脉世袭了。”
    郭鹏顿了顿,指了指自己,和郭瑾。
    “如同你我父子未来的皇位交接一般。”

七百七十 皇帝与代表
    如同皇位交接一般?
    那岂不是说每一个士族之家都是一个小小的王朝帝国?
    郭瑾顿时瞪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郭鹏。
    郭鹏则微微一笑。
    “做官,看门第,看出身,且只看门第和出身,不是士族,想做官难于上青天,能做吏都是祖坟冒青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官位也变成血脉传承了,皇帝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阿瑾,郭氏的过往你还不知道,为父告诉你,咱们颍川郭氏,治小杜律,深谙律法,所以,律法有关的职位,多为郭氏族人担任,且很多职位就是留给郭氏的。
    就好像廷尉这个职位,百多年来,因为郭氏深谙律法,郭氏先辈郭躬担任廷尉多年,政绩良好,所以朝堂百官都认为廷尉这个职位就应该交给咱们郭氏的子弟来做。
    于是至今为止,已有三代郭氏族人连续担任廷尉一职,他们,和我们,已经把血脉和学识传承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才能做官,而且这个官位是约定俗成的,是世袭的,实际上已经不需要皇帝了,他们自己就能做。”
    郭鹏这样一说,郭瑾忽然意识到的确是这样一个情况。
    至少就他自己来说,他从未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可以做官,一切就像是顺理成章一样。
    而和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父亲所说的,的确如此,因为他们能做官,所以他们做了官,这都是因为家庭出身,是因为他们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因为帝王。”
    “当然,他们为什么敢如此和皇帝对抗,不惜党锢也要对抗桓灵二帝,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血脉和出身就是做官的资格,他们已经翻身做了主人,连选官做官的权力都被他们所把持着。
    更严重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皇帝其实已经逐渐变为了一个很大的有共通性的集团所推举出来的代表,这个集团所支持的人,就会成为皇帝。
    如此一来,皇帝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他们所有人的代表,而做官的人始终是他们,这个代表不行,换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行,换他的兄弟叔侄,如果都不行,那就干脆改朝换代好了,他们不会有任何负担。
    王莽就是这样登上帝位的,结果王莽上位做了不符合豪强利益的事情,也是因为没有把持好尺度,很快便身死国灭,他失去了支持他的集团的帮助,那么自然,他就要被换掉了,换成谁呢?光武帝。
    光武帝满足了河北豪强和南阳豪强的利益诉求,又身为汉皇族,有威望,那自然就是下一任皇帝,他们有知识,有化,还在地方掌握了大量人口土地,打仗需要人,需要兵器,需要粮食,这些东西在谁手里?就在豪强手里。
    没有豪强的支持,光武帝做不了皇帝,他不娶阴丽华,不娶郭圣通,光有名望,没有豪强的支持,他就没有兵,没有粮食,他还怎么打仗?这些东西,都是豪强给他的,他是豪强的代表,被豪强们推出来,治理天下。”
    郭鹏仔细的给郭瑾解释这里面的门道。
    郭瑾十分惊叹的点了点头。
    “原来当今皇帝不过如此可是之前父亲不是说皇帝掌握天下最大的权势吗?”
    “为父是,你就不一定了,你的孩子更不一定。”
    郭鹏摇了摇头:“权势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改变的,光武帝虽然也是靠豪强登位,但是毕竟本身有武才能,也有威望,所以多少能凭借开国帝王的威望压制豪强,可后世之君就不一样了。
    没有军功,没有政绩,哪来的威望?若你我父子不做出改变,为父可以压制士族豪强,你在为父帮衬下或许可以,但是你的孩子就未必能做到了,到最后,就算掌握了君学,也会失去身为君本该具备的权势。”
    “父亲,儿子越来越不明白了。”
    郭瑾满脸的不解:“皇帝,到底是手握天下生杀大权的绝对权力拥有之人,还只是一个代表?君学,真的有意义吗?”
    “有,君学自然是有意义的。”
    郭鹏拍了拍郭瑾的手背:“君学可以保证皇帝不被蒙骗,但是皇帝到底是真正的君主还只是一个豪强代表,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可能不一样。
    始皇帝毫无疑问是真正的帝王,高祖也是,帝景帝武帝也是,再往后,就不一定了,到光武帝,最多算半个,光武帝的后世之君,连半个都不算,彻头彻尾的代表。
    皇帝的权力从始皇到武帝,都是较为平稳的,可是从武帝往后,皇帝的权力一路下跌,跌倒了现在这个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之前为父对你说过的,武帝之后,在中央,士人们把血脉和知识挂了勾,垄断了官位,披着察举的外壳,搞血脉世袭,在地方,陵邑制度被废,豪强做大,开始侵吞原本属于官府掌控之下的自耕农的土地。
    士人们侵吞了皇帝在中央的权力,寒门豪强则侵吞了皇帝在地方的权力,而皇帝对此却无能为力,此消彼长之下,皇帝权力越来越小,士人和豪强的权力则越来越大。
    于是,到了光武帝时,光武帝甚至成了士人们和豪强们的半个代表,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得到他们所掌握的土地和人口的支持,光武帝才能做皇帝。
    从此时开始,皇帝,就变成代表了,往后历代汉帝,都是代表,所以高祖敢于大杀功臣,敢于平定各地叛乱,敢于中央集权,因为他是真正的皇帝,有真正的生杀大权。
    可是光武帝就没有大杀功臣,反而要高高捧起,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因为他不敢,他做不到,他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有几个是出身普通的?
    每一个人都有家族作为后盾,每一个人都有地方势力做后盾,彼此之间互相联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