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这样了要是还拿不出靠谱的战绩,拿不出惊艳的战斗力,重骑兵不要也罢。
    张辽这边和郭嘉进行了商议之后,探查了对岸吴军的防备和战争准备,得知吴军采用大规模大数量的高机动性小型战船作为主力,而放弃了使用大型楼船作为主力战船的情况。
    据此,张辽分析,可能是之前投石机将孙吴的大型战船毁灭殆尽的事情给了对方尤其是周瑜很深刻的印象。
    为了防备再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周瑜就把行动缓慢目标很大的楼船摒弃,而使用大规模大数量的小型战船来对抗魏军的进攻,以此让魏军投石机的优势被缩减到最低。
    “周公瑾的确有才华,难怪大王会为了周公瑾投靠孙伯符一事就把整个周氏贬斥到了幽州去,现在看来,孙伯符死了,但是周公瑾还活着,周公瑾就是咱们最大的障碍。”
    张辽如此说道。
    “话虽如此。”
    郭嘉的脸上满是自信:“周公瑾能阻拦我军的前进吗?更何况我军根本就没有打算在这里和他决一生死,真正的决胜精兵可不在这里,等周公瑾发现的时候,他是会哭,还是会笑?”
    郭嘉带着满脸恶趣味的笑容看着张辽。
    张辽琢磨了一番。
    “他绝对想不到咱们会从海上发动奇袭,挑他根本预测不到的地方登陆,直接抄他的后路,等他被前后夹击的时候,也不知道他会想些什么。”
    张辽和郭嘉的预测是对的。
    周瑜虽然知道郭鹏打造了一支水师,但是并不知道这支水师是以跨海登陆作战为标准打造的大海水师,数量众多,承载力极强,规模庞大。
    这支水师建立起来的根本目的就不是为了和孙吴水师在内河打水战,郭鹏根本不打算在内河水战上胜过孙吴水军,那是没有必要的。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一把尖刀直接捅孙吴的腚,让孙吴政权局部大出血,丧失抵抗力。
    直接就在前线把孙吴的首脑机关和主力覆灭掉,然后一路平推到南边,将整个江东纳入统治之中。
    周瑜还在准备着和魏军在长江沿岸打一场激烈的攻防战,他认为魏军一定会用大量船只来正面突破他的防线,他已经做好了殊死搏杀的准备。
    至于身后
    跨海登陆作战什么的,似乎不在周瑜的理解范畴之内。
    当然原本也不在魏军指挥层面的理解范畴之内,是郭鹏直接指挥太史慈去做这件事情,还让张辽选择一些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和太史慈的水军一起登陆,争取凑够两万人从水上奇袭。
    为此,郭鹏还征调了大量民间大海船以为军用,承载士兵和战马还有战略物资,开通第二条战线。
    两方面打击孙吴,将主要战场划定在吴郡和丹阳郡的范围之内,对吴郡和丹阳郡内吴军的主力进行毁灭性打击。
    只要吴郡和丹阳郡被攻克,孙吴政权基本上就宣告覆灭,剩下的三个郡不过是平推而已。
    张辽得到的战略情报也是如此。
    周瑜把主力集中在了吴郡和丹阳郡,主要兵力都在沿江一线,江面上密布着孙吴军队的战船,一副绝死一战绝不认输的架势,看起来气势十足。
    而在张辽看来,这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强,一旦被魏军登陆,吴军根本无法在正面战场上用野战的方式和魏军争锋。
    当初孙策办不到的事情,现在周瑜一样办不到。

七百二十八 三路出击
    
    魏军灭吴之战筹备至今,已经有了完整战略和战术。
    战略和战术早就不是议论的中心,议论的中心在于怎样更好的执行。
    虽然此战以太史慈的水军为主要破袭力量,但是沿江一线也需要魏军做出足够的攻击架势以钳制吴军主力,让周瑜无暇他顾,毕竟主力终究是要渡江的。
    张辽会和太史慈一起乘船奇袭吴郡的后方,他将担任主将,太史慈做他的副手,由张辽亲自率军完成这次的奇袭。
    这样一场阔别近二百年的大型登陆作战,讲真的,张辽一点都不想错过。
    而正面战场上,则以副帅于禁为主将,驻守在九江郡历阳,猛攻采石矶,以石城作为主要突破口。
    横江将军徐晃率军在庐江郡襄安县一带和对岸的吴军对峙,以芜湖县作为主要突破口。
    广陵郡方面,则以广陵郡太守臧霸率军驻守广陵县,与吴军对峙,以丹徒县作为主要突破口。
    三方面军队各有各的侧重点,而徐晃和臧霸都要听从于禁的指挥,郭嘉从旁辅助。
    到时候三个方向一起进兵,和当地驻守的吴军激战,打响这场战斗,钳制周瑜的主力和注意力。
    与此同时,张辽则和太史慈一起乘船,带领另外一支精锐从海上绕一个圈子然后顺利登陆吴郡。
    张辽亲自操刀,去捅吴军的腚。
    魏军的战争准备已经到位了,随时都可以发起进攻。
    七万余魏军将士对着江东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就等着主帅张辽的一声令下。
    说实话,以多打少的战争对于魏军来说始终不是主流,甚至在建安年之前,还常常遇到以少打多的战争。
    还是因为郭鹏辖地大,兵力少,有些时候力不从心,单方面面对人家一个国,不像他们一样可以集中全力,所以以少打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不过到了建安年前后,郭鹏大力扩军,把魏军整个规模从三十万逐渐扩张到了四十万,给西北中原和东南三个兵团都增加了军队数量,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而且西征关中之战的同时,江南三大诸侯也各自作死,损兵折将,军力衰减,于是魏军在兵力上也逐步占据了上风。
    国力上的碾压局面就此形成,三大诸侯联手,全心全意,一起抵抗郭某人的进攻,也再不是郭某人的对手。
    这一战,张辽号称二十万大军,奉汉天子诏,要平定吴国叛逆。
    而周瑜则号称十五万大军,要保卫汉室,消灭汉贼。
    但是,就算是号称,吴军也不是魏军的对手了。
    周瑜再怎么号称,也不至于把四万多不到五万的军队号称变成三十万。
    占地之多,人口之多,建设恢复之快速,此消彼长之下,郭魏碾压江南的情况迟早会出现。
    而且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这是时代的意义。
    江南之地的人口终究不能和中原相比,终究不是开发的主流,他们也根本没有余力开发。
    要不是郭某人威逼,刘璋和刘表根本不会想着向南进发,根本不会开发南边。
    如今,刘表把自己的驻地南迁到了江陵,就在江边。
    一旦局势有变,刘表必然乘船过江逃难,这是他准备好的,他甚至在江边准备了足够多的船只,好带着他还有他的家业一起离开江陵。
    刘表都这样准备了,其他人没有和郭鹏的眉来眼去的荆州势力自然也准备的七七八八,谁心里都有点数,知道自己这边是什么情况,郭鹏一旦进攻,他们能不能守住之类的。
    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蔡瑁张允一党,和郭鹏眉来眼去。
    他们希望郭鹏来。
    刘表是绝对不希望的,但是郭鹏要来,他也没办法,所以他只好派遣军队往南进发,往南开拓生存空间。
    要是还在几十年前,荆州人口足有六七百万的时代,刘表其实根本不用那么担心。
    但是从顺帝以后,整个南方都是连年瘟疫,六七次大的瘟疫,小型瘟疫连年发生,就没停过,以至于荆州人口锐减。
    比如医圣张仲景家族,三百多人,因为瘟疫死伤三分之二,可见瘟疫对荆州人口的打击。
    黄巾军对于荆州而言威胁并不大,至少并不像北方那么大。
    如果说北方人口锐减是因为战乱引发,那么南方就是在相对和平的情况下由于瘟疫导致了剧烈的人口锐减。
    郭某人当初治理青兖二州的时候,找不到医治之法,那就用隔离法和火葬法限制瘟疫。
    他用军队的强制力建立了地方瘟疫快速应对机制,下发到每个村每个乡进行集中学习和演练,虽然有些不太人道,不过这样做有效的限制了瘟疫扩散,保护了更多人。
    荆州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多次大的瘟疫让荆州人口损失惨重,刘表接掌荆州的时候,荆州早已不是当年的人口大州了。
    尤其是荆南四郡,人口损失惨重,曾经人口百万的长沙郡和零陵郡都因为瘟疫损失了接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不复当年的人口众多。
    刘表想要依靠这些地方开拓生存空间,以及讨伐蛮夷之类的,难度不小,而且还有地方豪强的抵抗。
    和刘表一样,刘璋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南中蛮人数量多,势力大,战斗力也挺强的。
    刘璋派去的吴懿吴班和严颜张任等部将一起讨伐南中蛮夷,进展并不顺利,反而相当缓慢。
    从汉中之战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懿和吴班联手对南中发起了三次进攻,一共也才掠夺了两万多人口,还为此付出了两千多名士兵的战死,损耗了不少物资。
    肯定是获益的,但是获益并没有那么大。
    这让刘璋为之头疼。
    刘表和刘璋为了开拓南方而无暇北顾,对于孙吴政权的支持当然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尽管如此,周瑜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积极筹备,积极防御。
    吴军那边,周瑜带着孙权一起坐镇秣陵,率领一万精兵在秣陵,作为战略总预备队,随时支援各大战场。
    为了应对魏军的三条进军路线,吴郡也设置了三个防御阵地。
    老将黄盖率军镇守芜湖县,正面应对魏将徐晃方面军。
    宗室将领孙静率军镇守石城,以韩当为辅助,正面对抗魏将于禁方面军。
    宗室将领吴景率军镇守丹徒县,正面对抗魏将臧霸方面军队。
    魏军三路出击,吴军三路抵抗,整个六月,双方都在沿江对峙,没有发生战争,但是战争的阴云早已弥补。
    周瑜身处秣陵,沉着冷静的调兵遣将,竭尽孙吴政权所能掌握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可以动用的辅兵和民夫的数量。
    不仅如此,他还紧急扩军,给壮丁发放武器和盔甲,编入军队之中送到秣陵集中训练。
    他想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怎么也要折腾出更多的军队以为后备之用,因为他深知魏军的数量比吴军更多,无论如何也要扩军。
    

七百二十九 刘表后院失火
    
    周瑜这边呕心沥血的准备着,但是面对魏军的强大威慑,吴军还是出现了恐魏症的症状。
    正面对抗魏军的吴军部队不可避免的想到了之前的惨败和孙策的死亡,恐惧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军营甚至出现了逃兵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象,各大军营出了斩杀逃兵之外,还由周瑜想出了办法。
    各军主将纷纷将自己亲笔所书写的给家人的遗书展现给将士们看,然后当着将士们的面把遗书烧毁,发表一通激情四射的演讲,以此激励士气。
    然后吕范安排人到军队里散布流言,说郭鹏要篡位称帝,这一战要是打输了,汉就没了,吴军作为汉帝国的保卫者,一定会被郭鹏秋后算账。
    要是打输了,郭鹏会屠灭江东所有人,绝不接受投降,这是郭鹏在北边出兵之前宣誓的。
    他们所有的私人财产,所有的家人,都会变成郭鹏的,他们会被剥夺掉一切,变成可悲的奴隶。
    与此同时,吕范下令把军队里所有的字旗号换掉,全部换成,宣扬吴军是在为汉帝国而战,是在保卫汉帝国。
    还真别说,效果还真的有,一种奇怪的情绪逐渐弥漫在了沿江的吴军军营之中。
    于是逃兵的数量少了,吴军的战斗意志变得高昂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恐惧魏军了,不至于还没交手就落荒而逃了。
    军心稳定住了,才有战胜的希望。
    在这期间,周瑜始终没有放弃过向刘表求援的事情,他始终要求刘表派兵来援助,否则吴国一旦灭亡,下一个,就是他刘景升。
    刘表虽然心中畏惧郭鹏兵锋,但是思来想去,觉得周瑜说的有道理。
    双方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要是郭鹏灭了孙吴,自己不也就更加危险了吗?
    到时候荆州三面临敌,郭鹏一旦发起进攻,自己几乎是必败之局,还怎么做土皇帝?
    要是能维持眼下的局势,无疑是最好的。
    既然魏军已经决定要灭吴,那么刘表就必须要出动,以此抗衡魏军。
    于是在这个情况下,六月中旬,刘表下令给江夏太守黄祖,让黄祖伺机率领军队向庐江方面进攻,以此为孙吴方面分担压力。
    黄祖看郭鹏不爽很久了,一直都是坚定的反郭派,现在得到了机会,非常高兴,觉得无论如何要好好的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整顿军队,准备顺江而下,前往支援吴军。
    而就在黄祖这边筹备的差不多、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