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死能复生吗?”
    诸葛亮看似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
    “自然不能,生死有命,这是天理。”
    徐庶疑惑的皱了皱眉头。
    “既然你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你还那么关注干什么?荀氏和臧氏,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想和人家搭上关系,人家还不想和你搭上关系。”
    诸葛亮嫌弃的看了徐庶一眼:“事情已经发生,就别想那么多,你该想的是这些人犯的错不能再犯,而且更要明白,现在这个时候,你我这样的身份地位,是不能多说话的。”
    “那该怎么办?”
    徐庶看着诸葛亮。
    “低头,吃饭。”
    诸葛亮开口道:“然后,埋头,苦干。”
    说完,诸葛亮就开始低头吃饭,不再搭理徐庶。
    徐庶很不满意的看了看诸葛亮一副饿死鬼的样子,也开始埋头吃饭了。
    该说不说,魏公晋升为魏王之后,福利发了不少,然后这免费不要钱的伙食也好吃了不少。
    据说是郭鹏觉得府里伙食可以改进,所以把军队里几个烧得一手好菜的老火头给调来了府里,用军队里专用的炊具给大家做菜。
    据说是叫铁锅的东西,除了军队之外,现在只有少数权贵用得起,而且还要是立下大功的,郭鹏特意赏赐会用铁锅做菜的厨子给他们,他们才吃得到炒菜。
    那感觉是真的不一样,原先就是炖煮,时不时有些烤肉改善口味,但是总体而言就是汤汤水水的,调味也比较单调,单纯的盐味。
    不过大家从小都是这样吃,吃惯了,也没觉得哪儿不好,有些家境不好的还觉得食堂的饭菜是人间美味。
    但是现在吃了这个叫做炒菜的东西之后,明显就感觉有了些变化,滋味儿更多了,菜式的颜色也变得很鲜艳,闻起来也特别香。
    也不知那厨子用了什么调味手段,大家纷纷感觉这个炒菜的滋味儿比原先炖煮系的菜式要多了不少。
    原先的菜式都是白白的,没什么色彩,现在有的炒菜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暗红色,特别香,大家吃得是满嘴流油,都很高兴,于是饭量纷纷上涨。
    原来只能吃一碗饭的,现在都能吃两碗,诸葛亮这种原来就能吃两碗的,现在能吃三碗。
    所以徐庶怀疑诸葛亮瞒着他偷偷做游侠呢,这家伙吃的比他还多,别看他吃相还不错,但是吃起来那是真的不含糊。
    诸葛亮那嘴巴咀嚼的速度之快令他叹为观止。
    这几日,徐庶能明显的感觉到诸葛亮变胖了。
    于是他直言不讳。
    “孔明,我怎么感觉你好像胖了?”
    “!!!”
    诸葛亮一愣,然后猛然抬起头十分震惊的看着徐庶,正在快速咀嚼的嘴巴也停了下来。
    “怎么如此这般看着我?你是胖了啊,明显能看出来,脸,还有肚子,胖了。”
    徐庶一本正经的指着诸葛亮的脸和肚子。
    “真的?”
    诸葛亮问道。
    “真的。”
    “不说假话?”
    “我什么时候对你说过假话?”
    徐庶摇了摇头:“你家夫人就没提起过你胖了?不应该啊,很明显。”
    “没没有”
    “也难怪,你天天吃那么多,一顿吃三碗,而且有时间就睡,也难免体胖。”
    徐庶也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结果诸葛亮却对此在意的不得了。
    看着面前还没吃完的食物,一度产生了不想继续吃的想法。
    但是秉持着不能浪费粮食的理念,以及这饭菜实在是太香了,于是诸葛亮还是忍着悲痛把这些食物全部吃进了肚子,一边咀嚼一边暗暗发誓要开始节制进食了。
    身为一个美男子,诸葛亮对自己的相貌从来都是非常满意的,若因为长胖而让颜值有所下降,诸葛亮可是难以忍受的。
    以后还要靠这张脸混饭吃呢。
    深谙升官发财潜规则的诸葛亮开始决定要减肥了。
    诸葛亮因为发胖而忧虑自己的未来的时候,司马防也在为司马氏的未来感到忧虑。

七百一十二 司马家族不高兴
    司马防应该感到忧虑。
    由不得他不忧虑。
    事实上,两年多以前,他就开始忧虑了,只是最近更加忧虑了。
    因为他一度十分看好的、为他儿子司马朗举荐做官的颍川荀氏子荀彧犯了谋逆罪,被杀了。
    司马朗得到了荀彧的举荐而做官,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司马防靠自己的关系找到了曹操,由曹操出面向荀彧斡旋,然后再由荀彧为司马朗举荐为官。
    当时司马一家都很高兴。
    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人家族,不是标准的诗书传家的士族,而是由武将家族转变而来的士人家族,算是半路出家,一直到司马防父亲那一代才开始读书,之前完全是武将家族。
    而从司马防这一代才开始,河内司马氏才正式登堂入室转型成为了士人家族。
    司马一家可以说是一门将种。
    不过在东汉后期,你说人家是将种,人家可不一定高兴。
    所以司马家族就很不高兴。
    一家数代人好歹也算是累世豪门,但是因为是武将出身,所以不为士人所接纳,只能卯足了劲儿求学读书转型,终于在司马防这一代基本完成了从将门到士族的转型。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从小就开始读书求学养望,不再选择武将之路,而一力求学。
    不从军,走举孝廉出仕之路,向更为纯正的士人家族前进。
    武将家族没前途,士人家族才有前途,这是大势所趋。
    这一点,司马家族好几代人都一清二楚,人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早前,在郭鹏攻取河内之后,司马一家就从避难之地返回了河内居住。
    当时,河内太守韩浩看中了司马朗的才能,于是愿意征辟他做官,但是司马朗回绝了韩浩的辟召。
    开什么玩笑,区区一个河内太守,本地豪强出身的人,有什么资格做司马氏的举主?
    受了你的辟召,就要成为你的故吏,一辈子为你奔走,再怎么也要掂量掂量你的分量够不够吧?
    司马家为了转型士族废了那么大的功夫,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曙光了,怎么能自降身份接受一个豪强地主出身的太守的辟召呢?
    于是司马朗在司马防的支持下回绝了韩浩。
    司马防在任上曾经举荐曹操到北部尉做官,对曹操有提携之恩,是当时比较少有的愿意和曹氏来往的士人官员,按照政治规则来说,曹操是要报恩的,曹操也记着这份恩情。
    所以当司马防找到了曹操,向曹操请求为司马朗斡旋的时候,曹操也不好拒绝。
    司马家族希望得到有名士族的举荐,要是颍川的士族就最好,因为想着要抱上颍川士族的大腿,未来为司马氏的某一位子弟迎娶到颍川士族女儿就最好,那就能正大光明的打入颍川士族的内部圈子了。
    曹操和陈氏的关系没那么好,当时钟氏又不在郭鹏麾下出仕,也只有荀氏。
    曹操之前和荀彧有一些来往交情,于是厚着脸皮找到了当时还在做政务所二把手、位高权重的荀彧,希望荀彧可以辟召司马朗做属官,稍微提携一下司马氏。
    荀彧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想法,看在之前的一些交情,还有曹操作为郭鹏妻兄的身份,想着不能驳了曹操的面子,不然以后不好相见。
    正好当时荀彧也打算提携一批颍川士人子弟,于是也就举手之劳,帮了司马氏一把,辟召司马朗做官,成为司马朗的举主,把司马朗纳入了荀氏故吏的范畴之内。
    韩浩的面子浅,司马氏还能拒绝,荀彧的面子多大,司马氏欣喜若狂,屁颠屁颠的就让司马朗去拜见自己的举主了。
    于是司马朗就在荀彧麾下开始办事。
    司马氏本以为好日子终于来了,终于让司马氏进入颍川士族豪门的圈子之内了,可以摆脱将门出身的尴尬身份了。
    于是当他们准备大展宏图、接着把司马朗的二弟司马懿也推入荀氏故吏的范畴之内的时候,爆发了郭鹏进位魏公的事件。
    这个事件之中,荀彧站队失误,旗帜鲜明的反对郭鹏进位魏公,遭到了郭鹏的疏远和政治打击。
    很快,荀彧失宠,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失去了郭魏集团之中的重要地位,被政治流放。
    而且更关键的是作为被荀彧辟召的臣下,只要不是造反,按照官场上的规矩,那就得旗帜鲜明的跟着举主走。
    荀彧这一手坑了不止一个属吏,还坑了一批同样脑袋发热的笨蛋,而偏偏司马朗不是笨蛋,他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做。
    他的确想要打入颍川士族集团,但是那有一个前提,就是作为掌权者的郭鹏要重用颍川士人集团,给他们权势。
    在郭魏集团工作了一段时间,司马朗赫然发现颍川士人集团在郭鹏麾下并非最有权势的,青兖士人和冀州士人乃至于寒族士人在郭鹏麾下都很有权势,颍川士人反而是弱势的。
    丝毫没有因为郭鹏的祖籍也在颍川而得到什么优待。
    他本以为随着时间推移,颍川士人可以占据优势,可谁曾想一次失败的站队让颍川士人刚刚积累起来的一点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
    司马朗在当时左右为难之际,是正好当时在邺城游历的弟弟司马懿想到了办法帮助他。
    “兄长,眼下对于司马氏来说是生死存亡之际,兄长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司马懿告诉了司马朗该怎么办,于是司马朗艰难的点了点头。
    一波操作之后,司马朗成功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顺利苟过了那段时期。
    政治灾难是苟过去了,但是这个病是真的,差点没要了司马朗的命。
    幸亏华佗在,华佗出手,把司马朗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也得亏这是真病不是装病,司马朗花了三个月休养身体,熬过了舆论的打击,之后居然十分幸运的进入了魏公府,没有和荀彧还有他的一票同僚一起遭到政治流放。
    饶是如此,身为荀氏故吏却没有和举主共进退的行为依然让司马朗遭到了非议。
    不管是不是生病,你就是没跟着走。
    当时荀彧还没有被郭鹏诬蔑为逆臣,只是路线之争,司马朗身为被荀彧举荐的属吏,理应跟着自己的举主共同进退,结果他不但没有跟着荀彧共同进退,反而借此平步青云进入了新组建的魏公府。
    这就不得不让一些人看司马朗不爽,处处非议诋毁他,排挤他,孤立他。
    两个月之后,司马朗被迫辞官,回到了河内老家,以此回避指责。
    因为跟随荀彧去反抗郭鹏这种事情
    他宁可不做官都不要做。
    至少要给司马家族留下一线生机,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名声就把七个弟弟全给坑了,那不是要命吗?
    这一回,司马氏看出了些门道,知道魏公麾下没有人可以抗衡魏公的权力,名望高大如荀彧也要遭到贬斥,好不容易混入颍川士族的圈子,却正好撞上了郭鹏打击颍川士族,混了个不伦不类。
    司马朗的名声和前途算是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为此郁郁寡欢。
    但是司马氏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他们依然向往着混入顶级士族的圈子,成功完成家族的华丽转型,避免如今这个不尴不尬的局面。
    司马氏热衷功名,热衷于权力和地位,已经从心态上成为了典型的士人家族。
    于是司马防不要老脸的带着司马懿再次找到了曹操,拜见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帮帮司马氏,别让司马氏真的找不到办法入仕做官,那司马氏岂不是太悲惨了?
    ps:麻将桌上血战了八个小时,终于保本了,没输就是巨大的胜利啊

七百一十三 被赶出家门的曹操
    要说曹操也是够意思,因为司马防对自己曾经的提携,帮了一次又一次,也算是对司马氏仁至义尽了。
    之前的司马朗,现在的司马懿,不得不说,曹操真是和司马氏有缘。
    而且曹操知道司马氏的目的,知道司马氏向往高门大户。
    过去看重颍川籍的士人家族,现在知道郭鹏厌恶颍川士人,就想着寻找青兖二州或者冀州的士人家族加入进去,抱上人家的大腿。
    而眼下,在郭鹏麾下最受重用的士人家族,除了郭氏本家之外,还有陈宫家族,戏忠家族,田丰家族,枣祗家族,顾雍家族,满宠家族等等。
    这些都不是中原主流士人家族,而是一些边角料家族,不怎么受重视的二三流小士族,或者说在某地有影响力,在中央的影响力则大为不足的,比如顾雍家族。
    能满足司马氏的想法的家族,其实不多,硬是要说起来,身份上地位上权势上都有优势的,曹操还能说上话的,只有一个,郭氏本家。
    颍川郭氏,出身颍川郡,郭鹏的本家,虽然是二流士族,但是因为掌握了律法的解释权,历代子弟都在中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