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族人之罪,不是荀攸之罪,荀攸不仅无罪,还应该有大功,应当被赏赐。
    于是朝廷为荀攸加爵位,加食邑,封妻荫子,令其留任尚书令,继续做大汉的忠臣。
    荀攸哭泣着向皇帝感谢恩德。
    整个荀氏都上表感念天子恩德,感恩“天子”没有诛连他们全族。
    荀氏如此,陈氏亦然。
    陈纪生病期间,下了决心,决定辞官,上表向郭鹏乞骸骨。
    同时,他还决定将颍川陈氏宗族举族迁移魏郡邺城,从此脱离颍川,不再以颍川为祖地,改换户籍为冀州魏郡,又将陈氏和荀氏之间已经商定好的几场姻亲给辞退了。
    为此,陈氏饱受非议,名望大跌,陈纪被不少人讥讽为,还有人骂陈纪晚节不保。
    而荀氏反而因此得到了些许的同情分,并未因为荀彧谋反而一蹶不振。
    尽管如此,在以陈琳为首的御用文人集团的大肆舆论打击之下,荀氏的名望也没好到哪里去。
    陈琳等人在这场舆论战期间为郭鹏发声,把持舆论阵地,输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牢牢占据了上风。
    从而使得邺城官场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荀彧、臧洪等人意图谋害皇帝的事情,纷纷觉得可怕,还有不可思议。
    郭鹏很阴险的把之前荀彧和臧洪反对小皇帝登基为帝的事情拿了出来,和这次的事情一起宣传,潜移默化之下,让吃瓜群众们得出了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郭某人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荀攸变成了保护皇帝的功臣,而脏水则全部泼向了荀彧和臧洪等二十八人。
    他完全不担心。
    因为死人不会替自己辩解,活人不敢替他们辩解。
    于是这桩公案就坐实了,定论了,记录在案了。
    深受朝廷恩德的荀氏居然参与了谋反,居然要谋害小皇帝刘健的性命!
    这简直不可想象。
    为此,荀氏几名族子的举孝廉行动也被迫中止,荀氏子弟们试图为其他颍川士子们举荐的行动也被迫中止。
    荀氏的政治利益遭到了沉重打击,政治前途几乎完全损毁,看不到希望,颍川士人的利益也受到了牵连。
    与他们相熟的试图构建起颍川籍士子的政治关系网络的其余颍川官被这件事情连累,无法继续下去,试图与青兖士人还有冀州士人达成政治写作的努力也被毁掉了。
    青兖士人和冀州士人避之不及,唯恐和颍川士人达成联系。
    青兖士人和冀州士人在东汉时代的根基不如颍川士人那么深厚,原本颍川士人试图与之达成协作,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结果这桩大案一出,协作顿时终止了。
    颍川士人数年间试图在郭魏政权内部重新构建其利于他们的关系网络的努力几乎毁于一旦。
    他们的势力彻底衰颓,跌入谷底,并且一时间看不到重新复起的希望。
    而那场朝廷辩论,则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荀彧和臧洪之所以被杀的原因。
    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要么是死了,要么是被下了封口令。
    不想死,就老老实实的别说话。
    

六百九十八 魏王
    
    这场后果空前严重的政治风波,在建安元年年底的官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就是郭鹏的目的。
    他就是要打击颍川和汝南的士人力量。
    在两汉,颍川一地人才辈出,有大量颍川人在中央做官,自东汉建立以来,担当三公之位的颍川籍士人所占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第一,东汉中期以后更是如此。
    于是有了天下英才出颍川之说。
    无论是士人数量、质量还是传家经典之多,无出颍川之右,连同样文脉昌盛的汝南士人都难以抗衡。
    汝南士人在袁绍袁术相继灭亡且袁氏几乎灭族的情况之下已经一蹶不振。
    他们大多跟随袁绍袁术,在郭鹏剿灭二袁的战争之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之下,郭鹏把汝南士人重点打击,扣上政治犯的帽子精确诛杀,他们已经不成气候。
    剩下的,就是颍川士人了。
    颍川籍士人有着比汝南士人还要深厚的中央底蕴和关系网络,就算经历了战官集团难以对抗的。
    他们不认怂,他们继续抗争,他们掌握权力,把东汉中央的传统带到郭魏政权之中,予以影响,那么郭鹏想要代汉就不那么容易。
    所以郭鹏一直以来都在刻意压制颍川士人在他的集团之中的地位,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寒族士人和青兖士人、冀州士人,以此对抗颍川士人。
    而荀彧的自爆行为给了郭鹏爆破颍川士人集团的绝佳突破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郭鹏的威望与权势的不断则加,随着他一点一点的得寸进尺,经过三次,终于将颍川士人集团的力量打散,将他们的声望和势力都打入谷底。
    不容易啊。
    颍川士人很多。
    其中以荀氏、陈氏和钟氏三家为代表,三家位居士人集团的顶端,与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分庭抗礼,三家子弟互通有无,相互联姻,关系网络巨大,繁盛不已。
    郭某人毁灭弘农中央之后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荀陈钟三家为首的颍川顶级士族豪门。
    现在荀氏出了一个荀彧,犯了谋逆之罪,被斩,声望大跌,政治利益遭到沉重打击。
    陈氏因为迁移户籍离开颍川,直接脱离了颍川大本营,被疑落井下石,声望受损,而且站在了所有颍川士人的对立面,前途不明朗。
    钟氏更惨,嫡系钟繇在弘农兵变的惨剧之中遇难而死,全家也被乱兵杀死,主家一脉人丁损失严重,现在只有旁系别支的两人在郭鹏麾下做办事吏员,地位低微。
    荀氏陈氏和钟氏作为颍川士人的代表性家族,遭遇了这样的政治变故之后,虽不至于一蹶不振,但是也等于是褪了一层皮,浑身血淋淋的。
    在仅仅只有名声变的不好的荀攸和资历浅薄的陈群作为代表性人物的状况下,根本不能和青兖士人、冀州士人乃至于寒门士人对抗。
    他们被拿下之后,空出来的职位也被郭鹏火速安排亲信接任,将这一部分权力夺走。
    他们再也不能阻拦郭鹏的前进。
    也不敢继续阻拦郭鹏的前进。
    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建安二年二月初一,汉帝刘健第四次派人到邺城册封魏公郭鹏为魏王,并且赐予九锡。
    即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等九件象征地位和权势的物品。
    持有九锡,基本上就和天子一样,拥有名正言顺的生杀大权了。
    这一次,郭鹏接受了。
    称王,加九锡。
    剑履上殿,面帝不跪。
    封邦建国,封国之内,等同皇帝。
    他堂而皇之的撕碎了有汉四百年以来的护身符——白马之盟,成为了第四个毁掉白马之盟、越过那条线的人。
    前三个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身死族灭,遗臭万年,而郭某人自己会不会有好下场,郭某人现在也不敢就真的断言了。
    或许就失败了,就死了呢?
    谁知道呢?
    但是毫无疑问,郭某人现在是无比成功的。
    三波政治清洗,已经为他扫清了前进之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他已经成为了魏王,魏公国也在建安二年升格为了魏王国。
    郭鹏,和他一手缔造的国家,距离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只有一步之遥。
    真正的一步之遥。
    郭鹏在邺城召开了盛大的庆祝典礼,召回了几乎所有在外统兵的重要将领和在外治理地方的重要臣下,率领他们一起祭祀天地,供奉郭氏宗庙,再次确立曹兰为魏王国王后,郭瑾为魏王国王太子,确立了所有的名分和传承。
    随后,郭鹏低调就任汉帝国的大将军,成为自何进死亡之后就没有人再次做过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但是就现在来说,魏王的头衔已经远远盖过了大将军的风头。
    魏王,王!
    异姓王!
    自诸吕以后,大汉再也没有过的异姓王!
    群臣支持,军队支持,魏国国民更是无比支持的魏王!
    魏国境内,看不到一面汉字旗。
    说王莽和袁术撕毁了白马之盟,是因为他们直接做了皇帝。
    王莽是以公爵和的名义登上帝位的。
    袁术更光棍,直接跨越好几个层级以火箭般的速度火速称帝,直接建立陈帝国。
    这两人都没有做王。
    吕后封诸吕做王,主要是为了对抗外臣和汉室宗亲,倒也没有真的想着让吕氏后代做皇帝。
    只有郭鹏,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越过了尸骨,趟过了血池,带着无数的罪恶与阴谋,无比扎实无比艰难的走向了那个至尊之位。
    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登上至尊之位。
    走的无比扎实,走的无比小心,走的无比精明。
    他才是真正毁灭汉室的那个人。
    那个天下独一无二的大汉贼!
    郭鹏穿戴着王的服饰率领群臣诸将祭祀天地的时候,心里面其实还是有点感慨的。
    作为他而言,跨越了出身的卑微,闯过了前方的路障,踏过了尸山血海,终于距离最后的终点还有一步之遥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他成为魏公的时候,才算是走到了这九十的位置上,而当他成为魏王的时候,就是九十九了。
    已经没有障碍横在自己的面前了,敌人要么被肉体消灭,要么被精神消灭。
    已经没有障碍了。
    郭鹏缓缓闭上了眼睛,然后睁开,对着头顶的蓝天白云,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刘邦,你看到了吗?
    四百年了,你刘汉江山四百年了,已经四百年了!
    到头了。
    你输了。
    我赢了。
    

六百九十九 陛下会永远都高兴和幸福的
    魏王国的正式建立,预示着郭鹏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只要他愿意,只要他想,只要他做。
    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大结局之所在,大家正在为了大结局而紧锣密鼓的筹备着。
    而在这个档口,郭鹏从邺城起身,打起了魏王的依仗和车架,以魏王的身份前往雒阳。
    此次前往雒阳,不仅是要去雒阳向小皇帝当面谢恩,进行一场政治表演,然后还有一件偏私人的事情。
    郭鹏前往雒阳的时候,带上了蔡邕的两个女儿,蔡琰和蔡琬。
    蔡邕和鲍信一起,是之前那场政治风波的幸运的幸存者。
    但是也不能这样说,因为鲍信是一念之间得以幸存,蔡邕却是怎么作死,郭鹏也不会伤害他的,更何况这一次蔡邕因为生病,正好错过了这一场政治风波,更为幸运的保全了自己。
    那场政治风波前后,蔡邕都躺在病床上起不来。
    就算蔡邕参与进去了,他的身份和他的经历是也他的保命符。
    郭鹏无论如何都不会杀蔡邕,相反,还要给他最高的待遇,把他高高捧起,让他获得超然的地位。
    政治风波过去之后,鲍信大病一场,差点丢了性命,病情稍稍稳定之后,便向皇帝请求辞官。
    很快,“皇帝”允许了鲍信的辞呈,但是鲍信却不得回到家乡,只能举家迁移到雒阳,终身不得回到兖州。
    鲍信为此私下里写信向郭鹏请求让他回到家乡,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不仅自己一家子,连同兄弟鲍韬一家子一起被送到了雒阳。
    鲍韬遭到了牵连,被解除官职,全家一起从泰山老家送来了雒阳,连家族户籍都被强制更改。
    家族土地、产业、人口被没收,又在雒阳外批了一块荒地给鲍氏,让他们耕读传家,算是对他们最后的温柔。
    没有任何可以商议的余地。
    鲍信为此郁郁寡欢,却不得不写信向郭鹏承认错误,表示感谢,以此换取苟延残喘的机会。
    他是真的心存感谢的,因为他算是幸运的,至少一家人都保全了。
    臧洪和荀彧却都已经死了,家人也未能得到保全,一帮女眷,今后的凄惨可想而知,并且无人敢施以援手。
    比起这两人,鲍信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了。
    虽然不敢说今后是否还有前途,不敢说今后是否还能重新回到郭魏中央,但是不管怎么说,到底还是活下来了,只要能活下来,那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鲍信是如此乐观地看待一切的,毕竟他是郭鹏获取兖州的最大功臣。
    他相信郭鹏还是念这份情的,所以自己活下来了。
    而蔡邕的病情虽然缓缓恢复,但是听说了朝堂的可怕变故之后,受到了惊吓,病情又有了反复,于是郭鹏就趁着这个机会,把蔡邕的两个女儿和蔡夫人一起带去雒阳照顾蔡邕。
    蔡邕的两个女儿都是有时间的。
    蔡琰独居在家,蔡琬待字闺中。
    之所以之前没有陪着蔡邕一起去雒阳,是蔡邕觉得雒阳尚未营建完成,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