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不是我一封信把你叫来,现在你一定跟随魏公,有更远大的前途,是我害了你,公瑾,是我害了你”
    孙策竭尽全力握着周瑜的手:“若事不可为,公瑾,不要勉强,不要强撑,你能活着,才是我最大的愿望,公瑾,我不能害你一生一世,我不能害你咳咳咳咳咳咳咳”
    孙策咳的很用力,咳到气若游丝,瘫在床板上,用尽全力看着哭成泪人的周瑜。
    “公瑾若有来生你还会做孙伯符的挚友吗?”
    “”
    周瑜看着孙策,捏紧了他的手,开口道:“若有来生,周公瑾,还是孙伯符的挚友,周公瑾还会亲自登门去找孙伯符,伯符,你不准忘了我,待我去找你的时候,你不准忘了我!你不准忘了”
    周瑜的话没有说完,因为孙策已经听不到了。
    床榻之上的孙策已经合上了眼睛,周瑜再也感受不到一丝属于孙策的气息。
    孙策的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不是回到了十年前的庐江舒县,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见到了那个亲自登门拜访的美少年周公瑾。

六百一十一 孙策死了
    兴平五年十二月十二,吴公孙策伤重不治而死,吴公的爵位和吴国国君的职位交给了他年仅十七岁的同母弟孙权孙仲谋。
    孙权在一片茫然间仓促登位,在周瑜的扶持下接受了吴国群臣的拜见。
    然而这不是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孙策的死根本瞒不住,孙策似乎也并不想瞒,大大方方的自己主动承认,很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但是这样一来,就给周瑜带来了很多麻烦。
    孙策就算战败,就算威望丧尽,还是创业首脑,还有一点点凝聚人心的能量。
    外人会反抗他,会欺负他,但是跟着他创业的人们多少还会念及旧情,跟在他身边。
    但是孙策一死,一切都不一样了。
    孙权没有跟着孙策打过什么仗,也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全靠周瑜的扶持坐在吴国国君的位置上面,没有任何威望,和创业的那群人也没有感情。
    孙策已经很努力了,至少没让自己那个还不满两岁的儿子做国君,而是把位置传给了少年孙权。
    尽管如此,吴国的人心还是散了。
    那些因为仰慕孙策的威望,受到孙策的人格魅力的感召而跟随孙策的人,对吴国失去了信心,认为吴国迟早药丸,于是选择了离开。
    还不是江东本地人的离开,而是一批为数不少的跟着孙策从江北过江来到江东创业的旧部离开了。
    他们纷纷不辞而别,丢下了在江东的一切,偕老扶幼渡江而走,奔着郭魏政权去了。
    吴国没有希望了,大家好聚好散,有缘的话,江湖再见。
    前线吴景和孙静正在两路用兵征战的时候,这些人抛弃了曾经为之奋斗的孙吴政权,选择了北上,可见一个有魅力和威望的领袖对于一个势力集团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可惜孙吴政权已经没有那么优秀的领袖了。
    话虽如此,这也是郭某人造成的,因为他的过于强势,他的郭魏政权比同时期另一个时空中的曹魏政权强,更让孙吴政权的人们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于是,他们干脆选择了离开。
    周瑜和孙吴宗室重臣孙河一起竭力劝说,好说歹说留下来了一批人,终究没有让孙吴的中央核心立刻崩溃掉。
    然后周瑜又不得不封锁孙策死亡的消息,只写信给孙静和吴景两人,让他们两人私下里知道,不要让军队知道,不要让军队本就不多的战斗意志因为孙策的死而彻底崩溃。
    周瑜知道这个消息迟早会泄露出去,但是至少要晚一点让军队知道,要是能争取一个时间差,争取到吴景和孙静击溃山越叛军,那就再好不过。
    饶是如此,在这样的震荡之中,孙吴政权本就脆弱无比的根基遭到了严重的损毁,顿时呈现一派摇摇欲坠的态势。
    好在周瑜利用自己多年跟随孙策征战得到的威望勉力维持局面,倒也没有让局面立刻就崩溃,给孙吴政权争取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但是这样一个大好时机,会有人不利用起来吗?
    贾诩迅速通过渡江到徐州求生的孙策旧部们得知了孙策死亡的消息,然后火速派人过江把消息散布出去,尤其要让正在造反或者因为畏惧孙策的存在而暂时不敢造反的人知道。
    当时,孙静和吴景都在率军和豪强山越联合军战斗,战局呈现胶着状态。
    孙静和吴景都吃了魏军战旗的亏,于是派人在军中大肆宣讲对面的人不是魏军,而是山越贼人和本地豪强,让士兵观看他们的着装,很轻易就能看出那些人没有穿着魏军的战甲。
    吴军士兵渐渐回过味来,尝试着与这些人战斗,果不其然,发现这些人的战斗力远远没有魏军那么强,于是又是恼火又是愤恨,努力作战,硬生生将人数更多的山越豪强联合军打败了。
    吴军开始大规模的收复失地,持续作战,山越和豪强的联合军则步步战败,眼看着局势就要被扭转,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关键的消息传来了。
    孙策死了。
    一直以来都在竭力率领大家往前进的孙策死了。
    创立吴国基业,一手打下江东地盘的孙策死了。
    这个消息是山越豪强联合军这一方首先知道的,他们大喜过望,很快就把孙策死掉的消息传了出去。
    很快,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大家欣喜若狂,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个消息。
    当然了,和他们对垒的吴军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吴军军心大动,大量军将立刻前去询问各自的将军,将军们又去找统帅询问事情的真假。
    当时,吴景和孙静也仅仅是才知道这件事情,并没有想好要怎么做。
    周瑜告诉他们要封锁消息不让军队知道,争取一个时间差,赶在消息传播开来之前把眼前的敌人消灭掉,但是结果并不像周瑜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传播的速度超乎寻常的快。
    孙静和吴景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这个事情告诉主要将领,再让主要将领把这件事情往下面传播,说孙策的确不在了,现在吴国的国君是孙策的弟弟孙权,孙权已经开始统领吴国,吴国内部是安稳的。
    但是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大家安心作战。
    孙策有威望,跟在孙策麾下作战是他们已经熟悉的事情,他们信赖孙策,尽管孙策惨败,但是长期积累的信赖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
    同理,孙权想要积累属于自己的威望,需要的可不仅仅只是一场战斗,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的积累。
    而孙权并没有这个时间。
    眼下的局面危如累卵,孙权没有威望却临危受命,广泛的质疑和绝望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当即就有很多军将表示绝望,说孙策都死了,吴国没有希望了,这仗还怎么打?
    他们纷纷褪下军装,抱团结伙而逃亡,或往更南面逃亡,或直接渡江向北逃亡。
    吴景和孙静竭力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收效不大。
    而此时此刻,山越、豪强联军再次打起了魏军的旗号来进攻,刚刚差点被扭转的局面再次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六百一十二 庞羲眼中的杀意却越来越甚
    会稽郡的战局糜烂,孙静难以遏制,不少兵马溃逃,豪强宗帅和山越宗帅变得强硬起来,屡次进攻都占了上风。
    会稽郡只剩下山阴县令虞翻所镇守的山阴县城还在孙吴势力的掌控之下,其余地方都已经沦陷。
    丹阳郡的战况稍微好一些,全靠黄盖、韩当两员老将撑住局面,但是局势也不会太好,两军还处在对峙的胶着状态之中。
    另一面,豫章郡基本上已经没有吴军势力在抵抗,各地豪强拥兵自守,山越大出占据县城,豫章郡实际早已不听吴国号令。
    而孙策分豫章郡一部分设立出来的庐陵郡也不妙,虽然在孙吴宗室太守孙辅的领导下,庐陵郡还有一些兵马保住了几个县城,但是孙辅得知孙策死掉的消息之后,十分绝望,丝毫不相信孙权可以稳定局势。
    又因为庐陵郡和孙吴核心地区距离太远,归途已经被地方豪强和山越势力给截断,他想要回到吴郡都回不去,所以万念俱灰。
    如此境况之下,孙辅写了一封投诚信,派人渡江送给徐晃,让徐晃得知,说他孙辅打算以庐陵郡投降魏公郭鹏,请魏公接纳,派兵来庐陵郡接应他,他被豪强山越势力给困住了。
    孙辅是这个向北逃亡的大浪潮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是孙吴宗室,而在他之下,还有很多人也一起向北逃跑。
    从孙策死后,广陵郡、九江郡和庐江郡就不断有孙吴政权内部的人前来投诚,他们带去了大量的情报和各种流言,张辽得知以后将他们统一安排到九江郡的合肥接受询问。
    通过询问的可以得到接纳,在江北居住,如果不能通过询问,则被视作细作,要接受进一步的调查。
    张辽担心这帮人里面有孙吴政权掺进来的沙子,所以联合九江太守毛玠一起对他们进行甄别,问出了很多重要情报,其中自然包括孙策死亡和孙权登位的消息。
    这个消息在被贾诩运作传到江南岸的同时,也被贾诩送往关中,给郭鹏知道。
    郭鹏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新年之后了,兴平六年正月初,郭鹏在长安得知了孙策死亡,孙权登位的消息。
    “狮儿死了。”
    郭鹏叹了口气,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麾下的文臣武将们,言辞之中不无遗憾。
    而得知孙策死了,诸多文臣武将们都觉得很高兴,觉得东南再也没有任何威胁,郭鹏可以放心在关中处理政务,从容不迫,不用争分夺秒赶时间了,额可以轻松一些了。
    郭鹏当然也是这样想的。
    就江东这个情况,就算自己完全不掺沙子,给周瑜两年时间,他都无法平定江东,更何况眼下自己还在掺沙子,给他找麻烦,找不痛快。
    孙权还年轻,固然有才能,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孙权没有天时人和,还能如同另一个时空里那样促进江东政权的本地化,坐稳地位吗?
    江东士人豪强们会接受孙吴政权的本地化吗?
    已经不可能了。
    孙吴政权要么覆亡,要么再走一遍孙策的路,干的比孙策还要狠还要绝,那才差不多。
    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除非他们一起超神,如神兵天降一般把闹事的江东豪强和山越一起干掉,否则,覆灭的就是他们。
    孙策一败,就把孙吴政权数年积累的力量给败光了。
    从人口,兵力,资源等各个角度来看,孙吴政权的实力已经不如江东本地豪强和山越的实力。
    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豪强们没有统一号令,山越也没有统一号令,在各地各自为战,不能集中全力办大事。
    不过事到如今,这统一号令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反正在郭鹏看来,孙吴政权的人心也离散得差不多了,距离覆灭并不遥远,尽管孙权更擅长守成,尽管周瑜是统帅之才,可是天时和人和都不在孙吴了,连孙吴宗室孙辅都写信要投降了。
    很显然,孙吴宗室已经有人意识到了事不可为,为了保全自身,而做出了投靠郭鹏的决定。
    对此,郭鹏感到十分有趣。
    但是现在依然不是南下江东的机会,他下令张辽总督全军不得渡江南下,不要节外生枝。
    此时,正是让周瑜竭尽全力施展才华的时候,郭某人还想看着周公瑾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为孙吴政权续命的。
    魏军势力不该在这个时候介入进去,以免影响了他之后的布局。
    至于孙辅……
    死了就死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他要是真的想来,就让他自己来,想让魏军去救他,没门。
    郭某人才没有那么多的功夫能去救人,现在还不是魏军势力介入江东乱局的时候,江东还不够乱。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在汉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对郭某人而言也是蛮有意义的。
    在汉中所发生的事情,自然就是刘璋和庞羲之间的矛盾了。
    北伐因为粮道出了问题而失利,庞羲为此感到极其痛苦,极其难受,十分消沉。
    但是法正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了那些塌方的道路的修缮情况,察觉到了问题,对庞羲说这里头不对劲。
    粮道的问题可能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有人暗中做手脚,阻挠大军北伐?”
    “是,否则,就那些塌陷的地方,如果全力修缮,不可能打不通,若是打不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人在故意拖延时间,故意不让道路打通,以此逼迫将军撤兵。”
    法正很肯定的说道。
    “谁?谁会那么做?谁要逼我退兵?数千将士的性命白白丢在了凉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