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仁带领陈留大营的精锐部队走后,郭鹏下令魏国右将军乐进率领一万精锐南下陈留大营坐镇,要是刘表真的头铁,乐进会顶在豫州战线最前线,指挥三万军队对抗荆州兵。
    而且郭鹏最不担心的就是刘表,别的不说,蔡瑁和张允两个大无间道,还有一大票态度暧昧的士人。
    真要开战,郭鹏有理由相信张允会出工不出力,在前线磨洋工,等到自己决定南下荆州的时候,张允甚至会率先倒戈,把整个南阳郡和刘表苦心经营的南阳防线献给郭鹏。
    一转攻势。
    郭鹏根本不虚,之所以不打,就是因为精力跟不上,打的下来,消化不了,这种事情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先把关西的司隶之地占领了,然后用冀州和兖州喂养着,慢慢建设着,这边等徐州和豫州两州积累多一些的粮草军械和动员力,才好对荆州和扬州下手。
    郭鹏是有详细的战略规划的,有先有后,不能乱了套。
    豫州这个大粮仓还没有积蓄足够的粮食,郭鹏不能那么快的就用豫州的力量和刚刚占领没多久的徐州的力量来攻打荆州和江东。
    缓一缓,让豫州和徐州多积蓄一些粮草和人力。
    先把马腾和韩遂的实力打掉,逼他们回凉州舔伤口去。
    长安,郭某人势在必得。
    这支打着为天子复仇的王师不断的西进,不断地向西攻城略地,不断地占领各个要道,平推式的将所有地方占据,并且不断的搜集流民和藏起来的逃户以及山户。
    将他们收拢,先发往雒阳一带,开始在雒阳一带恢复生产。
    还真别说,有些地方还真的搜出了不少逃难的民户和藏起来的逃户,纷纷被统计组织起来带去了雒阳,开始新的生活。
    一步一步填充,一步一步恢复,先把距离郭鹏辖区最近的雒阳恢复起来。
    关西之战结束以后,郭鹏很快就会开始下令全方位的重建雒阳,开始为魏国的未来打基础。
    郭鹏一步步前进的时候,就没有遇到马腾韩遂的军队的阻拦,看来他们是铁了心的认为郭鹏会在这一路上把锐气和粮食一起消耗干净。
    郭鹏可不会这样认为,他只会不断的宣传敌人退缩,他们还没有抵达,敌人就退缩了,就弃城逃跑了,这足以证明魏军的精悍善战和威望。
    与此同时,在军中,郭鹏还开创了足球和马球两种竞技体育的游戏。
    在某个地方需要驻军让后勤部队喘口气的时候,郭鹏就会让军队组织几场足球赛和马球比赛,以此鼓舞士气。
    足球和马球这极具对抗性的竞技体育方式很受军队的欢迎,三大营的驻军和各地守备兵都很喜欢。
    从青州开始,到现在为止,每支军队都有各自的足球队和马球队,时不时的就来上那么几场,对于士气是个很好的鼓舞,对于士兵们旺盛的火气也是很好的发泄渠道。
    与此同时,郭鹏还让人从各地搜罗乐师,让懂音律的人们谱写歌曲。
    不要那种软绵绵文人式的高山流水或者其他的靡靡之音,要昂扬向上带有金戈铁马的韵味的军歌,能鼓舞人心的那种。
    在军队行军的途中,让乐师们乘坐马车,往返各军前后演奏军歌,不断地演奏,让士兵跟着唱,丰富军队士兵的精神世界,缓解疲劳,以此达到激励士气的效果,成效还真的很不错。
    乐曲和歌舞实际上也是古人鼓舞军队士气的一种手段。
    相传周武王攻打殷商的行军途中,就是下令军队,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士气,让士兵保持战斗意志,不至于出现逃兵或者掉队。
    长途远距离行军就怕掉队和开小差逃跑。
    这是军纪不好的军队的通病,就算军纪好,也难免出现这样的个人,所以马腾韩遂也认为郭鹏八百里行军过来,军队已经逃得没几个人了。
    郭鹏就很想看到这两人发现自己率领雄师抵达长安城下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
    白白把那么多土地送给我,谢谢啊!
    郭某人嘲讽的看向了西方。
    东汉末年枭雄志

五百四十五 匈奴没了,你可以成家了
    
    四月底,郭鹏率军抵达华阴县。
    大军先锋向郑县出击的时候,顾雍也在陈国办好了交接手续,来到了庐江郡,和原庐江太守枣祗办好了交接手续,正式就任庐江太守。
    “魏公任命元叹做庐江太守,这份用意,元叹应该是清楚的,我以为,未来的扬州刺史,非元叹不可!”
    枣祗是和顾雍几乎同时去上谷郡投靠郭鹏的,两人的交情不错,这一次交接也是十分愉快。
    “枣君过誉了,魏公用人,岂是我等所能明白的?倒是这一次我来庐江,枣君又要去何处?”
    顾雍笑着询问。
    枣祗笑道:“魏公让我去雒阳,可能有些事情需要我做吧?”
    “那是一定的。”
    顾雍想了想:“雒阳往西,是一片废墟,魏公应该是有大事要托付给枣君了,枣君高升,指日可待。”
    “哈哈哈哈,哪里哪里。”
    两人笑着商业互吹一阵,然后谈论起了之前天子遇难的事情。
    “天子遇难,朝廷崩灭,汉室江山摇摇欲坠,如今,能挽救汉室江山的,只有魏公一人,就枣君来看,魏公会如何行动呢?”
    顾雍十分在意这个问题。
    枣祗皱眉思考了片刻。
    “这的确是大事,魏公会怎么做,我也不是很清楚,之前和邺城的朋友通信,听说现在邺城都在商议魏公会拥立哪一位刘氏宗亲继承帝位。”
    “这样啊……”
    顾雍也皱起了眉头:“帝位继承是大事,值此乱局,没有英明之主,是无法安定汉室江山的,更何况江南还有不臣之人,他们会承认魏公所拥立的天子吗?”
    “难说,很难说。”
    枣祗摇了摇头:“甚至可以说,他们一定不会承认,否则就是平白无故成了他人的臣属,刘季玉刘景升和孙伯符都是一方诸侯,会承认吗?”
    顾雍认为枣祗说的很对,这些人很可能不会承认郭鹏所拥立的帝王,甚至可能推举自己的帝王来对抗,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之前听闻刘景升联合孙伯符和刘季玉一起,结成同盟,试图对抗魏公,真要是成了这样的局面,汉室南北分裂怕是定局,天下会更乱。”
    顾雍颇有些忧虑的说道:“也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要说英明之主,世上哪里有比魏公更英明的呢?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枣祗忽然没头没脑了来了这么一句,让顾雍心里一突。
    顾雍连忙看向了枣祗,只见枣祗满脸都是奇怪的笑容。
    少倾,顾雍也笑了。
    “枣君平日里话不多,只是埋头做事,看起来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旦说话,可真是让顾某刮目相看啊。”
    “元叹不也是如此吗?埋头苦干不吭声,可是却如此赞同我的意见。”
    两个顶着魏官头衔的郭鹏集团元老级人物十分有默契的交换了各自的想法。
    两人相视一笑。
    枣祗很快就收拾行装,向北前往雒阳,在雒阳,由郭鹏给他安排的职责需要他去履行,而在庐江,顾雍也有自己需要履行的职责。
    顾雍首先和庐江守备、横江中郎将徐晃徐公明见面,商谈了一下军事防务的事情和军队所需要的一些保障,了解了军队的日常所需之后,顾雍首先确保了军队的需求,然后再去处理行政的问题。
    与此同时,顾雍也不忘给家人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已经担任了庐江郡守的职位这样的事情。
    然后,又让自己的妻子、陆康之女陆氏写了信,一起带去顾氏家里,再请家人转交给陆氏。
    顾雍十分有余裕的进行着郭鹏交给他的任务,而与此同时,孙策也在休息。
    和刘表签署和平协定之后,来自西边的威胁没有了,孙策和周瑜重重松了口气,开始仔细经营内部。
    内部时不时的还有些小小的动乱,需要孙策竭力处理,率军征战平定四方之类的,这对孙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而且这个挑战非常累。
    连年征战,孙策都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一下,所以在与刘表签订攻守同盟条约之后,孙策在周瑜的建议下,选择了放松一段时间,看看书,打打猎,练练刀术和长矛突刺。
    而这段时间的放松里,周瑜也不是没有给孙策安排任务。
    “你都二十三了,至今还没有娶妻生子,难道不是对父母先辈的不尊重吗?你总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好了,魏公已经把南匈奴灭了,匈奴没了,你可以成家了。”
    周瑜私下里以好朋友的身份劝诫孙策,让孙策尽快娶妻生子,安稳人心。
    创业是很重要,但是在这个朝不保夕的时代,继承人的问题一样十分突出。
    像孙策这样二十三岁还没有儿子的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存在,足以让部下内心忧虑,产生动摇。
    孙策支支吾吾的觉得娶妻生子太麻烦,还是喜欢打仗,周瑜就拿郭鹏的例子来怼孙策。
    “你崇敬魏公是豪杰,事事向魏公看齐,那你可知魏公十五岁就结婚了,十六岁就有了长子,魏公征战沙场十余年,从未放松过生育子嗣稳定人心,现在魏公膝下子嗣众多,是你可以相比的吗?”
    孙策被周瑜怼的没话说,没办法,只好任由周瑜和他的母亲还有长辈们商量,看看怎么给孙策选一个合适的妻子。
    周瑜其实是想着能给孙策找一个江东本地士族家庭的女子做妻子,以此缓和孙策和江东士族的关系,开创一个新的纪元,好让大家都放心,也好让江东士族开始接受孙策。
    其实该说不说,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孙策的武勋,已经让不少江东本地的豪强有了投靠孙策的想法。
    但是士人们依然没有松口,他们对孙策非常不满意,对于孙策打压他们的行为极度反感,更别说这其中还有孙策杀掉了陆康以及陆氏家族族人的怨恨在里面。
    可以说如果孙策不能和陆氏缓和关系,那么其他的顾朱张三大姓和会稽丹阳的那些是人们也不会和孙策妥协,不会出仕孙策,反而会成为孙策的内部潜在危险。
    周瑜考虑的很多,所以他十分想要促成孙策与陆氏的和解,将一切责任推到已经死掉的袁术头上,为孙策争取到更多的余地。
    于是在孙策休息的时候,周瑜就私下里和陆氏联络了。
    吴郡陆氏,乃是吴四姓之一,从西汉时期就在江东发展的不错。
    两汉之交,陆氏已经是江东大族,东汉一朝,陆氏不断有族人在东汉中央担任高官,乃是吴四姓里面最具名望的。
    然而数年以前,袁术因为和陆康的仇怨而断然下令孙策攻打庐江,孙策攻打庐江的过程之中将陆康杀死。
    不仅如此,在战火之中,陆氏一半的族人丧生,多为族中男子壮丁,百多口人瞬间减半,陆氏一下子从辉煌的吴四姓之一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东汉末年枭雄志

五百五十五 少年陆议
    
    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陆康就能让陆氏和江东士族如此反感孙策。
    实在是死掉的人太多,让大家产生了兔死狐悲的感觉。
    虽然说陆氏衰弱,对于其他的大家族来说是有利益上的好处。
    但是同样是陆氏被孙策干掉了一半人丁,让他们都觉得孙策可能也会这样对待他们,他们也会被干掉族人。
    家族发展到这个地步不容易,血脉人口也就百多人,你一口气干掉一半,谁知道你下一口气是不是就要灭掉我们的宗族了?
    江东士族对孙策极其反感,也相当惧怕。
    而起因就在陆氏,那么自然的,在周瑜看来,破局点也在陆氏。
    陆氏在损失了一般的宗族人口之后,现在作为陆氏掌门人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少年,名为陆议,表字伯言,年仅十五岁,接掌陆氏家族的一切话语权。
    周瑜得知,陆议不是陆康的孩子,而是陆康的从孙,从小丧父,就跟随陆康生活,由陆康负责抚养和教导,与自己的孩子们养在一起。
    陆康被孙策干掉的那一年,陆康的儿子陆绩年龄小,不能担负家族重任,于是家族重任就被临危受命给了从辈份上矮了陆绩一辈、但是年龄要大上五六岁的陆议。
    庐江一战,几乎把陆氏的族人精华都给摧毁殆尽,留下来一大堆老弱妇孺。
    陆氏族人之中能撑起门面的男丁,居然只剩下一个少年陆议。
    可见那一战对陆氏的伤害有多大。
    此时此刻,陆氏衰败的根本就不能被称作吴四姓之一了,往日的声望还在,可实际上,已经没什么人看重陆氏了。
    陆氏的祖业家产什么的也被不少人趁火打劫夺走,少年陆议竭尽全力也只能保证剩余族人们的温饱,难以保全祖业。
    沦落到这个地步,陆氏不憎恨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