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想要向郭鹏推荐一个名为太史慈表字子义的人做官。

三百五十三 陶谦一直很有危机感
    杜袭告诉郭鹏,说他在东莱郡守任上很注意按照郭鹏的命令,对家中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多加抚恤和照顾。
    前些时日,有一个名叫太史慈的东莱本地人从辽东渡海归来,得知母亲被官府照料,十分感动,前去郡守府向杜袭表达感谢。
    杜袭则表示这是郭鹏的命令,太史慈就表示自己愿意为郭鹏效力,来报答郭鹏的恩德,希望得到引荐。
    之后,太史慈向杜袭说起了自己的遭遇,然后还展示了自己的箭术和骑术,杜袭觉得非常惊异,便答应为太史慈举荐。
    “太史子义出身不高,不过也识字,数年前担任过东莱郡的奏曹吏,当时,东莱郡守和青州刺史发生过矛盾,而朝廷则以谁的奏表先到就按照谁的意见来处理纠纷,太史子义就负责为东莱郡送奏表到雒阳去。
    当时青州刺史的奏表已经率先送去,太史子义紧赶慢赶,赶在州吏将奏表送往雒阳有司之前找到了州吏,假意借来观看,然后立刻毁掉这份奏表,又蒙骗州吏说这是罪过,约定两人一起逃跑。
    结果州吏被他骗了,跑了,他半路折返回来,递交了奏表,最后这场官司由东莱郡获胜,青州刺史被责罚,刺史就很生气,要报复太史子义,太史子义被迫去辽东避难。”
    听了这个故事,郭鹏只觉得好笑。
    “这太史子义还真是有点小聪明,而且口才也不错,骗得州吏团团转,可是到底没有大智慧,那东莱郡守也不是什么有担当的人,护不住自己人,只能让他去辽东避难。”
    “确实如此。”
    杜袭开口道:“不过那太史子义的确有些本事,弓马娴熟,身体强壮,将军若愿意见他,我便为将军引荐,将军若不愿,我便把他打发走。”
    “见,当然要见。”
    郭鹏笑了笑:“文武双全的人才,给我一百个我也不嫌多,有人才怎么能不用呢?”
    “将军高义。”
    杜袭笑了笑,然后外出将太史慈引入将军府拜见郭鹏。
    “小民太史慈子义,拜见将军。”
    太史慈在杜袭的带领下前来拜见郭鹏。
    郭鹏抬眼望去,见太史慈肌肉壮硕,身材高大,剑眉星目,美须髯,果断是一个美男子。
    这该死的看脸的本性。
    郭鹏暗骂自己一句,便十分热情地站了起来,走到了太史慈身边扶起了他。
    “子义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没想到子义年纪轻轻,就有胆有识,敢做出那样的事情,真是奇男子,这种事情,连我也不敢做啊!”
    郭鹏握住了太史慈的手,倒是叫太史慈好生惭愧。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一心想要立功,回报府君的恩遇,却没想到之后被逼的远赴辽东避难数年。”
    “东莱郡守在我麾下已经调换过几次,最早的那个被我撤职了,子义不知道吗?”
    郭鹏询问道。
    “辽东连年兵祸不断,小民在辽东也是东躲西藏,很难得到东莱郡的消息,不久之前才听闻了东莱郡的消息,这就匆忙赶了回来,见母亲生活安好,便十分激动,原以为将军效劳,以报答将军的恩遇。”
    “哈哈哈哈!好好好!”
    郭鹏笑着点了点头:“子义读过书,头脑聪慧,不如现在我身边做一个从事锻炼一番,之后想要从军还是想要从政,再由子义自己选择,如何?”
    “多谢将军厚爱!”
    太史慈十分激动。
    收下太史慈在自己身边办事,并不会对郭鹏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他还是在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办事。
    心里的紧迫感促使着郭鹏大力的夯实自己的基础,要为自己未来想要做的事情积攒足够的力量。
    因此他总能感受到深切的危机感,而与此同时,远在徐州的陶谦也感受到了深切的危机感。
    从郭鹏出兵北伐开始,陶谦就一直挺有危机感的。
    虽然他们两个都是袁术联盟之中的人,配合袁术办事,彼此也算是同盟,没有过公开的矛盾,但是陶谦和郭鹏私下里还是有一些矛盾的。
    比如关于黄巾军的矛盾,还有关于糜氏的矛盾。
    这些矛盾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足以让两人面和心不和。
    黄巾军的事情就不说了,最多算是意气之争,上不得台面,但是糜氏的问题,却是关乎根本利益的问题,让陶谦十分不快。
    简单说,糜氏在徐州市当之无愧的首富,大豪强地主,有良田数万亩,宾客万人,家族子弟学习弓马骑射,武力强大,又很有钱,算得上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虽然和大部分豪强地主一样,在政治上跛腿,但是因为糜氏的财力和武力都十分雄厚,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治上的不足。
    陶谦是扬州丹阳人,不是徐州本地人,当然也不能是徐州本地人。
    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必然要带着自己的基本盘来徐州上任,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力。
    陶谦的基本盘就是以曹豹为首的丹阳兵,这支战斗力强悍的丹阳兵是陶谦最大的依仗,其次是兖州泰山郡人臧霸的那支军队。
    当年陶谦初来徐州,根基不稳,为了对付徐州黄巾军很是头疼,当时有人向他推荐流亡在徐州的兖州人臧霸,说臧霸很有些本事。
    于是陶谦就任命臧霸招募兵马,和曹豹的丹阳兵一起,进击黄巾军,将黄巾军赶去了青州。
    之后,陶谦就命令臧霸在开阳屯兵,在徐州北部威慑黄巾军,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好让自己安心治理徐州。
    结果是好的,臧霸很有本领,镇守在徐州北部让黄巾军不敢南顾。
    虽然从根本上来说,臧霸是一个半独立的势力,对陶谦的命令是选择性地接受,有自己的想法,和曹豹统帅的丹阳兵这种情况还是不同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臧霸还是依附着陶谦,算是陶谦的势力,所以靠着丹阳兵和泰山兵这两支兵马,陶谦的手腕才硬了起来。
    除了这两支兵马,也要有一些政治上的势力,自己带来的亲信固然能用,可是要是没有本地人做缓冲,陶谦显然也是无法很顺利的在徐州施政。
    需要本地人的投效,这一点陶谦十分清楚。
    尤其是那种在本地没有政治势力,需要自己做保护伞的那种本地人是最好的。
    陶谦一眼就看中了作为徐州首富的糜氏,向糜氏投出了橄榄枝,结果很尴尬。
    糜氏的主人糜竺已经接受了时任上谷太守的郭鹏的辟召,去上谷郡做官了。

三百五十四 郭子凤的钱袋子
    按照东汉的规矩,内地郡县需要用本郡人士做属官,但是边郡和三辅之地不同,可以用外地人做官。
    郭鹏就利用上谷郡属于边郡这个便利优势,将糜竺收纳为自己手下的属官。
    这让陶谦觉得很尴尬,但是他还不死心。
    他写信给糜竺,以徐州别驾的职位笼络他,被糜竺婉拒,说自己已经跟随郭鹏,不能背弃,多谢陶使君的厚爱。
    陶谦当时很生气,觉得糜竺是有眼不识泰山,眼皮子浅,一个边郡太守和一个州刺史,哪一个权力更大,更能护住他的家族,他看不出来吗?
    糜竺是看出来了的。
    所以没几年郭鹏就做了青州刺史,糜竺也跟着到青州做官了,就在徐州北边,两州相邻,陶谦于是更尴尬了。
    笼络不了糜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家族。
    比如任命琅琊人赵昱做别驾,任命东海人王朗做治中从事,任命下邳人陈登担任典农校尉,为徐州种植谷物,解决饥饿,大力任用一些和自己还勉强能配合的来的人做官。
    这些年,陶谦倒也的确是过得不错,小日子过得可以。
    南边是袁术,狂打江东。
    北边是郭鹏,硬怼袁绍。
    东边是大海。
    西边是郭袁两家交界处。
    他一点事儿都没有,被护在中间跟个宝宝似的。
    徐州老百姓也的确是过了一段安生的日子。
    但是陶谦不是个单纯的文官,这家伙也是武将,带过兵打过仗,和西凉羌人面对面硬刚过,不说战绩,他也属于那种典型的文武双全的汉朝儒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不怕事,一点都不怕事,至少在被打到崩溃之前,他是不怕事的。
    所以郭鹏在东莱郡南部,靠近徐州的地方设置了一支军队长期驻防的事情,让他有点不爽。
    准确的说,是很不爽。
    郭鹏从平定青州开始,就让夏侯渊驻军三千在东莱郡南部,美其名曰防备黄巾军,其实就是在威慑陶谦,给陶谦脸色看,顺便警告陶谦不要搞糜氏,否则下场你是明白的。
    尤其是之后不久郭鹏纳糜竺的妹妹糜贞为妾侍,和糜氏有了这一层关系,陶谦心里就更难受了。
    原本可以成为他执掌徐州的底气之一,为他很多的钱粮,结果现在全归了郭鹏。
    陶谦派人调查过,得知糜氏从数年前开始为郭鹏操持战马贸易,从北边运战马到中原和南方发卖。
    至今,这个生意还在继续,很多战马从北边被糜氏得到,又通过糜氏的关系流入了淮南和江东,流入了袁术的军队里和江东豪族的私兵群体之中。
    荆州刘表也是一个不小的主顾。
    这个生意做的是真的很大,然后绝大部分的收益都被郭鹏得到,所以郭鹏富的流油,麾下从未发生过缺钱的事情,青兖二州的大工程一项接一项的上马。
    陶谦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
    他羡慕的都快要质壁分离了,真的。
    他无数次想要动一动糜氏,但是慑于郭鹏的兵威,他不敢。
    这一次,郭鹏北伐袁绍,陶谦得知情报之后,一方面感到惊讶,一方面就有些按耐不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了。
    糜氏一直都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糜氏要是士族也就算了,可偏偏是豪强,还是拥有大量土地大量宾客和相当数量私兵的武装豪强。
    或许在糜氏和郭鹏搭上关系之前,这些私兵可以说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但是和郭鹏搭上关系之后,这些私兵就等同于是郭鹏的别动队了。
    一旦郭鹏想要对徐州做些什么,糜氏简直就是郭鹏的最佳内应。
    那个统治者能忍受这种事情?
    现在趁着郭鹏率兵北上和袁绍决战,将糜氏灭掉,或者下手轻一点,将糜氏宗族驱赶到兖州去,占据他们的家产,控制贸易路线。
    等郭鹏打完袁绍,不说是输是赢,肯定无暇报复,只能说吃个哑巴亏,而自己就等于是大吃一顿,大赚特赚。
    陶谦美滋滋的这样想着,就准备要动手,派自己最亲信的丹阳兵去办这件事情。
    结果刚吩咐下去,又有情报传来,说泰山方向有大批军队驻扎的迹象,面向徐州缓缓逼近,情况不对。
    陶谦大惊,立刻派人探查准确的讯息,结果得到的消息是东莱郡方向和泰山郡方向各有一支军队逼近了徐州边境。
    郭鹏设置的东莱郡守备夏侯渊和泰山郡守备于禁各自率领五千人马逼近了徐州边境,在边界附近屯兵,操练,一派要打仗的样子。
    陶谦十分紧张同时颇有些大惑不解。
    郭鹏不是北上和袁绍决战了吗?怎么还有功夫派兵来攻打自己?
    搞错了吧?
    没搞错,的确是有两支人马逼近了徐州,在边界附近屯兵操练,但是并未越过边界并且向徐州发起攻击。
    陶谦连忙派人去询问情况,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找来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一起商量这件事情。
    典农校尉陈登,东海国相刘馗,还有绝对亲信曹豹和曹豹的同族,扬州丹阳人曹宏。
    “郭子凤北伐袁本初,理当竭尽全力,结果现在居然派兵一万接近我境,到底意欲何为,诸位有什么看法?”
    陶谦看向了自己的部下们。
    众人得知此事,都有些惊讶,不过随后也都有各自的看法。
    “明公,郭子凤既然北上和袁本初大战,必然不可能图谋徐州,否则两线作战,他郭子凤真的有那么雄厚的兵力?”
    刘馗对此感到不能相信,
    “没错,郭子凤既然北伐袁本初,还能分兵南下进犯我徐州?这种事情,将军应该是不用疑虑的,以郭子凤之能,绝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
    陈登更进一步指出这是不可能的。
    曹豹和曹宏也是这样认为的。
    “那他为什么要派兵兵临徐州呢?”
    陶谦还是不安心。
    “将军,会不会是因为糜氏?”
    曹豹这样一说,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豁然开朗一般。
    陶谦只是一愣,面色立刻就阴沉下来了。
    “郭子凤,还真是有够在意糜氏的!和袁本初打仗都不忘保护糜氏!哼!”
    陶谦重重的哼了一声,猛拍自己的案几。
    “糜氏可是郭子凤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