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难楼的立场是最为坚定的,一定要站在袁绍这边。
“袁公家族四世三公,名望之大,连我这个塞外之人都听说了,更不要说其他人了,袁公必然获得胜利!”
难楼一脸的坚定。
而且袁绍还许诺给他很多的财宝粮食布匹这些乌丸人很需要的东西,而郭鹏没有,而且袁绍许诺给他们很多便宜的特权,郭鹏也没有。
鬼知道郭鹏会不会把他们当作敌人?
所以难楼作为乌丸的左单于,代表他下辖的二十万乌丸人表示要支持袁绍。
对此,和难楼是死对头的右单于丘力居就阴阳怪气的嘲讽难楼,说当年难楼可是在郭鹏麾下一起做战过的,现在居然要和郭鹏为敌?
“这样说来,你杀了我全家人,我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在这里和你决一生死?!”
难楼大怒,拔出了自己的刀,恶狠狠地看着丘力居。
丘力居正好也一肚子火,也拔出刀要和难楼决斗。
鲜于辅鲜于银连忙劝诫,难楼和丘力居才各自罢手。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内斗,而是到底该帮助袁氏还是该帮助郭氏。”
鲜于辅有些为难的说道:“袁本初四世三公,名望很大,又消灭了公孙瓒,军力大涨,但是郭子凤军力也很强大,而且善于统兵,当年他在辽东做护乌丸校尉,曾经平定张举张纯之乱,用兵之能,整个辽东没有不知道的。”
难楼闻言狠狠的看了丘力居一眼,丘力居不服输的回瞪了难楼一眼,两人“哼”了一声,纷纷转头不去看对方。
幽州联合军是鲜于辅兄弟和齐周牵头,联合幽州各大豪强大族的家兵建立起来的,大家的去留,相助于谁,显然不是他们三人可以决定的。
因此各家代表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决定去留的权利。
反正难楼是铁了心要站在袁绍这一边。
丘力居虽然很不爽,但是想起当年的屈辱,于是也选择站在袁绍这一边,要狠狠的给郭鹏一点颜色看看,要报复他。
乌丸的两名单于决定了各自军队的归属,给幽州联合军的豪强大族们带了一个好头。
“袁本初四世三公,家中门生故吏遍天下,我认为他获胜的可能更大一些,郭子凤虽然也是家世两千石,但是比之袁本初远远不如,想来难以和袁本初争锋,我等该如何选择,诸位心里都有所想法了吧?”
一名年龄比较大的豪强族长如此一说,不少人都随之缓缓点头。
鲜于辅和鲜于银互相看了一眼,心中都很有些想法。
会议结束之后,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族决定加入袁绍阵营,帮助袁绍对抗郭鹏。
齐周也做出了表态,代表齐氏加入袁绍阵营,倒是鲜于兄弟还没有决定。
会议结束之后,鲜于兄弟私下里聚在一起商讨这件事情。
“袁本初的条件太优厚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鲜于银如此说道。
鲜于辅却摇了摇头。
“袁本初固然是名族出身,海内之望,家中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但是我以为郭子凤的军力要更强一些,这是战场,靠兵力说话。
袁本初家族势力固然大,但是在这里又帮不到他,要是郭子凤真的能杀掉袁本初,我们帮助袁本初不就是在找死吗?袁本初的条件是优厚,但是也要有命去获取吧?”
鲜于辅这样一说,鲜于银则感觉有道理。
见鲜于银在思考,鲜于辅又开口。
“郭子凤善于用兵,当年平定占据张纯之乱,以劣势兵力击溃叛军,驻守边关,就没有打过败仗,乌丸人都很佩服他,现在乌丸人因为私仇要和郭子凤做对,我觉得这是在自找死路。”
“可是那么多家族都决定追随袁本初,袁本初的军力怕是能超过郭子凤,赢面很大,一旦袁本初战胜了,我们岂不是人财两空?”
鲜于银又有这样的担忧。
鲜于辅皱眉苦思良久,心中也是直打鼓。
一刻钟之后,鲜于辅缓缓开口道:“世上没有两全之法,不能两不相帮,否则就是两头不讨好,无论谁获胜,我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必须要选择一方加入,而袁本初这边,已经有太多人加入了,而且袁本初说的不是绝对,而是给一个机会,机会,一定能抓住吗?”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加入郭子凤一方?这不是一般的冒险。”
鲜于银看着鲜于辅。
“不知为何,我总感觉这一次郭子凤能赢,郭子凤这些年不也找咱们买过马吗?我听说有不少家族都和郭子凤做过生意,知道郭子凤财力雄厚,有钱就能募兵打仗。”
鲜于辅这样说,鲜于银就很是惊讶。
“郭子凤能把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杀掉吗?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要是郭子凤赢了,那可是翻天的事,他岂不就成了天下第一诸侯吗?”
“所以才要跟随啊,跟随他的话,他的势力越强,我们得到的好处不也就越多吗?而且别忘了,颍川郭氏,家传小杜律。”
“可万一他输了”
“没有风险的事情,我可从没听说过。”
鲜于兄弟互相看了看,一起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虽然做出的有点艰难,但是,一旦获益,收益也很大。
要么血赚,要么举家殉葬。
这个选择,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出来的。
三百二十六 瑟瑟发抖的郭某人
袁绍的紧急公关毫无疑问是十分成功的。
初平四年七月初八,超过五分之四的幽州豪强家族选择加入了袁绍的阵营。
经过联席会议商讨之后,决定全面支持袁绍,向袁绍敞开家族积累。
私兵,战马,军械,粮秣,钱财,布匹,运载车辆和牲畜,民夫。
他们将自己的庄园内的仓库全部打开,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所需要的一切,在一瞬间就配齐了。
袁绍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华丽的蜕变,重装上阵。
根本不需要袁绍像郭鹏那样费尽心思阴谋算计获取土地和人口,然后到处安排基层官吏监督屯田,甚至亲自去忙碌,忙活数年才能得到。
袁绍只靠着自己的名头就能得到这些东西了。
立马得到,立马列装,立马使用,方便快捷,颇有半自动流水线的风范。
袁氏军队立刻扫除了自己的颓势,焕发了勃勃生机,士气昂扬。
俨然是一支决胜之师。
当然了,因为快,不需要袁绍费什么功夫,所以这就像是借贷,或者可以说是融资,并非无偿。
豪族们需要袁绍用他所掌握的政治权力这种他们比较缺乏的过去只属于士族的东西来交换这些东西。
袁绍许诺了。
但是这些东西郭鹏也能给,所以这并不是袁绍真正得到支持的核心原因。
袁绍之所以得到支持,是因为除此之外的那一点特殊的东西。
袁绍许诺,支持他的幽州豪族之中比较优秀的,立下大功的,还可以得到学习袁绍家族所掌握的知识的机会。
他们的子弟将可以得到系统学习孟氏易这本书及其背后政治理念的机会,进入袁氏的族学学习,加入这个政治门派,正式登堂入室,从而有机会完成阶层的跨越,从豪强地主转型成为士族。
这是袁绍许给他们的条件。
这是袁绍身上最吸引人的核心利益。
家传孟氏易,拥有经典解释权和授徒之权以及东汉政府官方认定资格,这是袁氏最大的杀手锏,核心竞争力。
这个时代,豪强地主和士族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存在。
他们还没有合二为一变成可怕的门阀世家,豪强地主就是豪强地主,士族就是士族。
曹氏就是豪强地主,掌握土地、人口、生产资料。
袁氏就是士族,掌握统治知识和权力。
地主豪强有钱,有生产资料,可以认字,可以读书,但是找不到老师教,学不到精髓,学不到以五经十四家法为代表的正统的统治知识,不能做真正的高官,不能执天下牛耳,上升渠道极其有限。
士族没有豪强那么多的土地和钱财,家族之中经常会出现混得不好的没什么钱财的分支,自幼家贫并不奇怪。
但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天生就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大士族有授徒权,小士族也有学习的资格,并且得到官方认可,可以学到豪强地主可望而不可及的统治知识。
所以两汉的豪强地主铆足了劲儿要成为士族,两汉士族则铆足了劲儿要打击豪强地主。
这些豪强地主就是传说中的寒门,他们的子弟,就是寒门子弟,也就是那群五十岁才有机会去太学读书的人,比如天赋异禀自学成才的程立。
这就是士族打压豪强地主们为主体的寒门子弟的方法。
他们有钱,可以培养脱产读书人,但是没有门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得到书籍,但是找不到老师传授,自学成才的又有几人?
就算能自学成才,没有关系门路,士族根本不带你玩,不举荐你做官,你还是要老老实实的走五十岁去太学六十岁选官的路。
摆明了就是不给你走这条路,就是打压你。
只有士族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不管有钱没钱,受教育权就是最大的特权,只有掌握了统治知识的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高官。
士族们普遍没有豪强地主那么多的土地和私兵,但是有知识,可以做官。
豪强地主拥有土地,人口,私兵,却没有统治知识,随时面临着来自士族的中央权力打压。
这也算是一种互相牵制的办法。
本来是,和平时期是这样的,不过现在,袁绍给了他们成为统治者的机会。
只要豪强地主们拿出自己的储蓄支持袁绍,袁绍就给他们的子弟以学习孟氏易的机会,给他们转型成为士族的机会。
这个机会难得吗?
难得的如同公鸡下蛋。
必须抓住。
还没来得及转变乱世思维的豪强地主们看不到那么远的未来,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家族有转型的机会,这对于豪强地主们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能不被诱惑的,才是猪油蒙了心。
所以鲜于辅绝对是被猪油蒙了心。
否则才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支持郭某人的决定。
郭某人无论如何都给不出这样的条件,所以竞争力永远不能和袁绍相比。
除非郭鹏也得到了五经十四家法当中的一家家法的传承,比如严氏春秋公羊的传承,然后才能和孟氏易的袁家相抗衡。
或者是天下大乱。
天下大乱,会让汉政府现行的运行机制失效。
没有秩序的天下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郭鹏就有了战胜袁绍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十分渺茫。
此后,从密探那边差不多得知了袁绍恢复实力重装上阵的全过程,郭鹏除了羡慕嫉妒恨,就没有别的情绪了。
没办法,人家投胎技术高超,四世三公出身,谈笑间,该有的都有了。
袁绍动动嘴就能得到的,他还要阴谋算计好几年,积累好几年才能得到,为此还沾沾自喜。
做了那么多前期工作,逐渐积累起来的一些优势,转瞬之间就被袁绍扭转了。
四世三公的巨大能量一朝爆发,孟氏易的威力一朝爆发,学派的政治力量一朝爆发,让郭某人这种二流法类士族出身的家伙瑟瑟发抖。
颍川郭氏也掌握了小杜律,可是小杜律和孟氏易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孟氏易是官方认证五经十四家法之一,学成出师直接起飞,是三公快车,乱世思维尚未贯彻上下的时代,这是致命的诱惑。
小杜律只是法学专门类学科,学成只能处理法律问题,还要经常被怼,基本上在中央做到廷尉就顶破天了,再往上很难很难。
所以小部分郭氏族人也就放弃了走小杜律的道路,改寻找其他门路,郭鹏家这一支就是如此。
所以颍川郭氏只是家世二千石,汝南袁氏却是四世三公。
在不考虑乱世不可收拾的情况下,选择袁氏还是选择郭氏,很难吗?
可是,郭某人深深的明白,现在不正是乱世吗?
而且自己对上袁绍,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孟氏易是家传,小杜律也是家传啊。
你汝南袁氏把持孟氏易的经典解释权和教育权,我颍川郭氏掌握的小杜律同样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到的。
三百二十七 汝南袁氏政法大学VS颍川郭氏律法职业学院
这年头,不管是学习《孟氏易》还是学习《小杜律》,都能做官。
这一点是没有区别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做官以后的发展以及上升瓶颈,而非能否做官。
因为掌握了《小杜律》的传承,颍川郭氏也掌握了获取相当一部分法律解释类别的官职的机会,在某些官职上更是有垄断性代代相传的资格。
如果不是文法类士族被儒门士族打压地位,颍川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