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兖州有一半都不是郭鹏打下来的,根基薄弱,无法有效控制。
所以这一半的兖州自然就成了软柿子,好捏,陈留郡更是软柿子中的软柿子。
吕布以陈留郡作为起始点,目标肯定是东郡和济阴郡,然后继续深入。
攻打东郡可以直接打通和袁绍的联系,背靠袁绍,进可攻,退,可直接逃跑到冀州,基本上吕布就站在了不会死的立场上。
攻打济阴郡则可以侵入兖州腹地,威胁郭鹏在兖州的统治。
郭鹏猜测,比起其他地方,吕布一定会更加重视东郡,一定会亲自率军攻打东郡。
于是郭鹏定下了计策。
但是他并不打算太快的出兵,料敌预先什么的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认为力挽狂澜的形象比较符合自己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对于自己暂时插不上手的几个郡国,郭某人不打算那么快的料敌于先,防患于未然。
陈留郡,济阴郡,任城国,山阳郡,这四个郡国,一半的兖州,是郭某人暂时插不上手的。
东郡也不算完全掌握,但是东郡因为地势紧要,要安排驻军防御,所以掌控力度更强一点,因此东郡要提前安排。
不能让吕布打通和袁绍联合的路线,东郡不能丢掉,否则就有玩脱的危险。
于是郭鹏用其他理由『正巧』派了一万军队去支援东郡。
而其他四个郡国是完全交给兖州本地势力统治,郭某人只能收一些税收,原则上不干预地方行政。
就和其他的诸侯们一样,用名望和兵力进行威慑,进行统治,然后争取他们的配合,任用他们做官,用政治权力交换他们的一些资源为己用。
当然要极大的受限于地方士族豪强。
这就是传说中文人士子追求一生的所谓『限制皇权』。
不论是现在的士族政治,还是未来的官僚政治,发展到王朝后期,都是这样,从来不曾改变。
皇权衰落,专制衰败,于是皇朝灭亡。
所以皇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专制,而恰恰是因为不够专制,无法专制,于是就灭亡了。
当然了,士族官僚们掌握写史书的权力,当然把这个深层次的规律给掩盖住了,甩锅给昏君外戚宦官特务天灾和农民起义军,让人们觉得文人士子永远是正义的。
什么养士二百年之类的……
甚至还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民主。
郭某人就是靠这一套走到今天的好不好?
他太清楚了。
数千年不变的忽悠人的套路。
郭鹏需要用讨伐黄巾军的功绩来获得兖州的承认,但是没有了黄巾军,这四郡国的掌握也就遥遥无期。
郭某人总不至于搞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那纯属脑子坏了。
所以要找一个背锅侠来帮忙,帮助他办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好让自己的手可以顺利地伸进这四个郡国。
吕布鲁莽冲动,好勇斗狠,没什么脑子,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完美的背锅侠,而且不懂生产,喜欢抢掠,是典型的流寇军阀思维。
军队要进军,一定会掠夺,一定要打砸抢烧,而这些地方别的不多,就是地方豪强的庄园和坞堡比较多。
正所谓贫者无立锥之地。
庄园和坞堡里有大量的粮食、军械、钱,这些都是军队最喜欢的。
郭鹏就不信吕布能做到秋毫无犯。
所以郭鹏想麻烦吕布做一次拆迁办主任。
帮他把这些他不方便动手的钉子户该拆拆,该杀杀,帮他腾出点地方来,好让他把手伸进去,把这些地方的土地纳为己用。
这就名正言顺了不是?
又不是我干的,是吕布干的,全是吕布的错,要怪怪吕布,别怪我。
哦,我忘了,你们都死了,怪不了我了。
等吕布把这些地方拾掇拾掇,他就可以发兵进攻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仅得了名望,还有实际好处拿。
所以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
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等决定好了,郭鹏忽然有感觉好像会有很多人因此而死,吕布毕竟不是真正的拆迁办主任,死的人会比较多。
良心隐隐作痛啊。
不择手段也要前进的郭某人咧嘴笑了。
二百八十一 开辟出名为考试的通天之路
郭鹏很清楚,屯田制度并不是什么神器。
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政策,先人已经多次实践过了。
那为什么除了曹操这样大规模的搞过,就没有别的军阀大规模进行过屯田呢?
他们看不到屯田的好处吗?
非也,人家也不是傻子,怎么看不出来呢?
不是别的军阀不愿意使用,不是袁绍袁术不愿意使用,而是他们不能这样搞。
首先,他们的屁股坐在士族门阀这一边,和士族门阀们是阶级兄弟,是一路货色,不可能损害士族门阀的利益。
要屯田,就要土地,就要生产人口,就要生产资料,而这些东西在谁手上?
在士族门阀手上,他们掌握人口土地生产资料,天下肥美的土地都归属于他们,他们隐匿了大量的户口为己用。
袁绍面临缺乏军粮的境遇,倒是想和郭鹏一样屯田,但是他怎么着手?
背叛自己的阶级吗?
袁绍没有这样的觉悟,还不懂这些,门阀士族们也不太懂。
不像郭某人,处心积虑的利用黄巾军扫灭地方势力,然后直接出手顺理成章的占据这些土地,收归官府所有,然后扮作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得了便宜还卖乖。
袁绍没有黄巾军好利用,就算有,他也不会这样做,他也不会去想要这样做,也根本想不到可以这样做。
他所接受的教育里,他的世界观里,不存在也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想法。
他,和他们,注定无法屯田。
享受着四世三公的巨大政治便利,必然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要维护支持他的那些人的利益,否则,就会被推翻。
所以袁绍招募的军队要采摘野果充饥,袁术的军队缺少粮秣的时候,需要下河捉鱼捉虾。
他们自身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除了劫掠,一切都要靠他们的阶级兄弟们的帮助。
曹操搞屯田制度是因为出身太低,不被主流接受,如果曹操出身士族,有广泛的士族基础,他也不会这样做。
只有满腹阴谋算计的背叛者郭某人会处心积虑的这样做。
采用各种方式这样做,各种借刀杀人驱虎吞狼,将地方扫灭的干干净净,建立起一个秦和西汉制式的小小的势力范围。
而在这个势力范围之外,天下依然处在士族门阀的掌握之中,纵使他们现在还没有发展到完全体,但是距离完全体也差不了太远了。
然而郭某人还是深深的明白,深深的了解,如果不能改变士族门阀政治的进程,屯田也只是为了他人作嫁衣。
不能改变士族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西晋的建立做准备,正如曹魏给司马氏做了嫁衣。
只是曹操太逆天,袁绍顺风浪如狗,否则西晋的建立者应该是袁绍。
以曹操之强逆天而行,三下求贤令从寒门子弟当中选择人才,竭尽全力也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进,无论对于民族而言前面是深渊还是坦荡的大路。
郭鹏不是曹操。
也不仅仅是一个加强版的曹操。
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将来会遇到的挑战。
经济问题是具体体现,更深入一点,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粮食问题往下挖,就是士族门阀占据大量土地而朝廷没有土地的社会政治问题。
该如何改变该如何解决?
是什么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
是侯景之乱对门阀士族的破袭吗?是武则天对士族门阀的打击吗?是朱温在白马驿的大屠杀吗?是五代十国的终极混乱吗?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个人意志吗?
都不是。
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
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造和推广,让有意改革的人们有了对旧秩序发起决胜攻击的决定性武器,让在隋朝就诞生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宋朝熠熠生辉。
可惜,曹操没有这两样决定性武器,他用政治强人和铁血军队做武器,始终不能胜利。
能够打败士族门阀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不是政治强人,不是铁血军队,而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推广和运用。
潜伏在士族内部的阶级敌人郭某人知道自己真正可以克敌制胜的法宝是这超越时代的信念,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信念。
政治强人再强,生命终究会结束。
铁血军队再强,也终究有武力衰败之时。
唯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唯一不会终结不会停止的,将给未来带来无限的希望。
曹操逆天的失败,是因为他不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不懂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他唯一的最可靠的盟友,他再强硬,他再强悍,也抵不过生命的流逝。
而郭某人的逆天之路,不仅伴随着滚滚人头和尸山血海,还有科技的曙光。
在尸山血海的尽头,点亮科技的曙光。
手握印刷术和造纸术这两样决定性的武器,竭尽全力开辟出名为考试的通天之路,这将是郭某人这一生奋斗的目标。
将之传承下去,则终有一日能驱散愚昧,驱散阴魂不散的血脉贵族,为此,就算背上万世骂名又如何?
杀戮,算计,惨绝人寰,灭绝人性。
卑鄙,背叛,毒辣,暴君,刽子手。
又如何?
郭某人并不在意。
我并不在意。
你们恨我,怨我,想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叫我遗臭万年,叫我断子绝孙。
可只要我点亮了这曙光,你们就再也别想高高在上,就再也别想以出身垄断一切。
只要点亮一次就可以,只要点亮一次就够。
有些光芒只要见到一次,哪怕一时被遮蔽,也不会被忘却。
黄巾之乱前夕,我的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路。
现在也差不多。
打下了一片不小的基业,可我依然看不清路。
我也知道,没有人会在我面前为我引路,没有人会在我之前点亮曙光。
那么,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引路人好了。
或许我很孤独,因为我只有一个人。
或许我也并不孤独,因为在我开辟了这条名为考试的道路之后,还会出现更多更多会这样去做的人。
为了给他们腾出生存空间,让他们出现,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即使我死了,他们还会不停的向前进。
我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考试选拔出的官僚并不比士族更清廉,可至少不是世袭的,至少能让出身贫苦的孩子有成为国家宰辅的可能。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不再是神话。
我不知道更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亦或是科学技术会成为新的问题。
但是我相信,就算新的问题出现了,也会有超越科学技术的手段再次出现,去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那些在绝望之中跨越尸山血海的先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一样。
还会有人,一定还会有人继承这份意志,心怀希望,继往开来,前仆后继,再度点亮象征希望的曙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因为在曾经,我眼前的道路,就是这样被照亮的。
一群伟大的理想主义实干家就是这样点亮了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而现在,你们太碍事了。
真的很碍事。
你们不死,我怎么能点亮这曙光呢?
你们活着,太浪费地方了,一个人要那么大一片地方,都能让一万人活下去了。
所以,拜托了。
郭某人双手合十,默默的祈祷着。
拜托了。
去死吧。
吕奉先,助我一臂之力吧,这是你最后的可利用价值了。
二百八十二 势如破竹的高顺
初平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吕布率军抵达陈留郡北部的长垣县,这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攻取的陈留郡辖县。
吕布抵达的时候,发现长垣县已经完成了军事防御改造,坚壁清野,变成了战争堡垒。
速度很快啊
负隅顽抗,抵抗吕奉先,你们就不知道下场吗?
之前两个县主动投降,都没有防守就被吕布得到了,吕布以为在自己的兵锋之下,长垣县也该是主动投降的,结果没想到,这个县居然要抵抗。
吕布派人去汉话,让长垣县令开城投降,否则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回应他的是一支箭,将他派去喊话的士兵给射死了。
长垣县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吕布恼火不已,立刻下令攻城,然后命令张辽带领五千兵马分道北上,去攻打东郡的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