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副作用呢?
    曹操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大概就是副作用了。
    如果曹操只是袁绍手底下一个兖州牧,他的名声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两极分化。
    可他偏偏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汉贼。
    对于郭某人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郭某人一直都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伪命题。
    曹操最开始得到皇帝的时候,膨胀了,自己做大将军,让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袁绍大为恼火,痛骂曹操有什么资格居于自己之上?
    曹操被吓坏了,立刻去大将军号,改领司空,把大将军的尊号让给了袁绍。
    能不能令诸侯,看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实力。
    实力不够的诸侯,根本就不敢挟天子,比如河内太守张杨,知道自己实力不行,不敢挟天子,本身曹操自己也有实力能平定这些小诸侯。
    而对于袁绍这种巨无霸大诸侯,除了政治上的大义优势之外,也没有实际改变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局面。
    所以对付小诸侯不用挟天子,对付大诸侯,挟天子归挟天子,该打还是要打。
    诚然,大义名分真的很有意义,皇帝掌握在手,让曹操得到了很多好处,虽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成了继董卓之后的第二号汉贼,但是这让出身卑微的曹操有了对抗四世三公名望的底气。
    可是一边挥舞着汉室的大旗,一边还要实现自己的私心,两全其美的事情,真的存在吗?
    郭某人表示怀疑。
    郭某人的出身比曹操好多了,唯一的一点污点也因为卢植和蔡邕的原因干脆的洗白了。
    所以陈宫会这样想,也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处境,他的所学所知,以致这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然而站在郭鹏的角度上来看,一切,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更重要的是,郭鹏不像曹操一样有大汉情节。
    曹操对名义上的皇帝有感情,囿于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理想,退不得,进又不敢也不愿真的进,痛苦了一辈子。
    郭某人就是一个干脆的汉贼,没什么担忧的,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不会动摇。
    对于陈宫这个消灭袁绍之后的战略计划,郭某人心中颇为不赞同。
    汉室……
    汉帝……
    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二百六十六 郭鹏理政(上)
    皇帝一人所代表的天下人望真的很恐怖,无论是自己还是袁绍还是袁术能掌握,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所以,该怎么做,郭鹏的心里有杆秤。
    对于陈宫的建议,郭鹏表现出了一副大喜过望的样子,表示自己十分认同陈宫的想法,想要和陈宫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陈宫也相当高兴,觉得自己遇到了明主,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郭鹏在兖州的立足于是变得十分稳定,除了陈留郡还没有伸手干预之外,兖州已经认主。
    鲍信十分服从郭鹏的命令,赞同郭鹏以屯田之策稳定地方的政策。
    他的兖州刺史实际上还是郭鹏任命的,两人有主从关系,于是他以兖州刺史的身份大力推动屯田政策,帮助郭鹏掌握兖州。
    尽管如此,也就是郭鹏直接派自己人掌握的四郡国能大范围推开屯田政策,其余四个郡国也就是做做表面工程,应付一下刺史的政令而已。
    尽管如此,郭鹏在兖州的权力和地位还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到了初平三年的三月底,幽州和长安的局势都将发生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的时候,郭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两州之主了。
    身份地位提高了,实力也会随着增强。
    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之后,郭鹏就顺利的扩军,在兖州范围内裁撤老弱兵员,将他们发回原籍务农,或自耕,或参与屯田。
    之后,挑选精壮之士加入军中,包括原来的兖州兵和原来的黄巾军,从中挑选精壮,打散之后编入原来的青州军之中。
    这项工作完成之后,郭鹏就将军队扩充到了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卢县设立了新的练兵大营,将新兵纳入其中加紧训练。
    这十万人不全是征战四方的纯战兵。
    有三万左右是地方的郡县治安兵,他们执行地方守备和治安任务,不负责四处征战,但也是需要参加军事训练,遇到战事也要打仗。
    其余的七万左右才是真正的战兵,完全脱产,专司征战,一旦有战,立刻奔赴过去战斗。
    郭鹏用屯田得到的粮食养他们,给他们发饷钱,使之成为完全听命于自己的职业军队。
    现在天下诸侯里可以养活这样规模职业军队的,只有郭鹏一人。
    因为他的屯田规模够大,而且越来越大,粮食收获越来越多,并且还有足够规模的可以掌控的民夫可以征调来运粮,确保战时后勤。
    古代征战,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出征一千里远的地方,出动十万军队,要七十万户百姓来确保兵员和后勤,以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和交通情况来看,这都是少的。
    郭鹏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前方军队在打仗,后方民夫们累死累活的运送军粮和军需物资,一路运,一路就有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官兵押运粮草非常凶狠,因为前线对粮草的需求近乎苛刻。
    越是遥远的出战距离,对民间的动员力就要越大,对生产的损害也越大。
    离开国境线打一场十万人的仗,是需要很长时间,大范围全面动员的。
    淝水之战,前秦计划动员一百一十二万军队,结果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才一百一十天,四个月都不到,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前线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这一战对东晋来说其实算不上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且一百万军队要是真的全部压到江南,估计仗还没打,前秦就举国破产了。
    很简单,让一百一十万人不劳作只吃饭,那得是多大的粮食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才能保障啊。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北伐匈奴,之所以可以组建强大的军队,是因为他们对基层百姓的掌控力很强。
    编户齐民,皇权下乡。
    一声令下,全民动员,没有阻碍。
    因此秦始皇数次调动十万以上规模军队作战,没有出现粮草上的问题。
    汉武帝一口气出动十万铁骑发动漠北决战,也没有耽搁粮秣。
    能够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对政府的动员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掌握地方百姓和生产资料非常重要。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区别。
    秦政府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政府毫无疑问是极强的大政府。
    而东汉打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大政府的气象,刘秀一度发动度田,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但是在民心所向之下,一败涂地。
    从此东汉政府就不断萎缩,皇权不断衰弱,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十分虚弱,桓灵之际,已经是濒临崩溃的小政府了。
    对于郭某人来说,要不是因为黄巾军四处起义闹事,打击豪强大户,破坏敌方秩序,让他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秩序也是非常困难的,那就需要他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民户和生产资料。
    那毫无疑问是在和民作对,讨不到好。
    多亏了黄巾军,还有那些四处流窜的流寇土匪,更要感谢无所作为的名士们,给了郭鹏建立起一个强大有效的秩序的机会。
    让他得以将数百万户屯田民和自耕农掌握在手,直接控制,无需通过豪强和士族,用政治权利换取他们手上的民户和生产资料。
    不过也只是粮食和动员力而已,这些民户不识字,没有化,不能掌握统治知识,无法做高官。
    郭鹏能从他们之中选拔基层小吏,却选拔不出可以制定战略的大才,所以,依然要向豪门士族妥协,用政治权力换取他们的合作。
    有些郡县是郭鹏直接掌控的,有些郡县下令归下令,可实际上郭鹏也就是收取协定好的税收,其他的事情也不好插手。
    太守们县令们有相当的自主权,奉命行事归奉命行事,是否打折扣,郭鹏下达筹集粮秣资源的命令之后他们是否做到位,也不好管。
    就和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麾下诸多郡县都摇摆不定一样。
    曹操下令筹集粮草资源用来对抗袁绍,可是实际掌握这些资源的士族豪强们都不看好曹操,不支持他,不给他粮草资源,他也不敢直接抢。
    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真的很不好受。
    所以郭某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地方建设。
    把被打烂的地方重新建设起来,重新编成新的乡、村,直接纳入管理,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民政和税收制度,以此获得属于自己的动员力。

二百六十七 郭鹏理政(下)
    动员力很难获得。
    但是一旦掌握了某个地方动员力,就算是真正的在那个地方扎根了,统治进入人心了,不再是无根浮萍了。
    而除了郭某人之外,现在的大部分军阀还是按照东汉一贯的老思维,战斗的时候大肆招募军队参军,战罢即裁撤。
    这是从光武帝刘秀时期开始的一种策略。
    刘秀早期征战天下时缺乏军饷,招募不到足够的军队,办不成事,很头疼。
    于是有部下给他献了计策。
    就是招募军队不发军饷,但是给他们战胜之后劫掠地方的权利,驱使他们作战,战后就裁撤,各自回乡,非常省钱。
    刘秀采纳了这样的策略,的确招募到了很多人参军,并且办成了很多大事,但是也从此开了军队战胜之后洗劫地方的先河,影响深远。
    军队真正成为了兵灾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烧杀抢掠是他们打了胜仗之后应该得到的回报,这是皇帝允许的,皇帝要结果,过程不问。
    皇帝和大头兵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将这个权宜之计变成了规矩。
    也因此,东汉一朝在职业军队人数上远不如西汉,堂堂京都雒阳,常备职业军队居然只有一万出头。
    此后一直到郭鹏所处的当下,各大地方实力派的军事思维也是如此。
    除了极少数精锐亲信军队他们自己掏钱养着,大部分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
    当然,也有实际因素。
    因为他们不像郭某人这样思虑深远,大规模玩屯田积攒粮食,有足够的底气养兵,他们没那么多粮食和钱,只能临时招募。
    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怎么可靠,行军打仗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才有花钱养私兵的将领。
    私兵往往也是最精锐的军队,吃穿用度和训练度都是最好的,是战争时期的决胜王牌,其他的都是打酱油的。
    那个时候的人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
    相邻的郡都不是自己人,不同的州就更不是自己人了,属于不同势力范围之内的劫掠厮杀乃至屠城,毫无道德压力,与当今天下一家完全不同。
    你要和那个时候的人说咱们都是大汉子民,是一家人,你别杀我,保证对方直接给你一刀子,还要吐口唾沫。
    呸!谁和你一家人?
    因为这样的传统,各大军阀看起来很能打,人多势众,但是精锐真的不多。
    前期军阀混战地盘很小的时候,完全就是菜鸡互啄,看谁更能苟,到后期各大军阀家大业大了,才开始逐渐将军队向着脱产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眼下,大家根本没有这种观念,还是老样子老规矩。
    一打仗就能很快拉起几万十几万的规模的军队,互相征伐,打完之后抢个痛快,然后再把军队裁撤,都不用付出军饷,岂不美哉?
    袁绍如此,袁术如此,公孙瓒如此,董卓如此。
    天下都如此。
    反正倒霉的是基本上都是平民黎庶。
    只有郭某人在青兖二州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屯田行动。
    因此收获了足以支撑十万大军的军粮和救灾的储备粮,等今年夏粮和秋粮收获了,郭鹏就能积攒起十万军队四年需要的口粮。
    乱世之中,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郭某人现在就在各地兴建粮仓,大肆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各地都有粮仓,所以青兖二州之内的军事行动不需要太多的辅兵。
    饶是如此,郭鹏组织麾下有数算能力的官员集体运算推演过,推算出以目前的交通运输能力来算的话,真要离开青兖二州打一场大规模入侵战争,一次性出动十万规模的军队不难。
    但是这其中真正的战兵只有三四万,其余的都是辅兵,还要有更多的民夫来确保粮食足够前线消耗。
    郭鹏虽然训练出了这些优质兵员,但是以目前掌握的民力和交通运输能力,要离开青兖二州数百里出战的话,一口气能动用的战兵也就三四万。
    多了就会出现运输补给上的困难。
    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