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逍遥王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初唐逍遥王爷-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大唐马匹众多,但是,骑兵却是每次战役损失最多的,当然,这是对于马匹损失,再于整个骑兵的战斗力而言。每一场战斗,马匹损失数目十分可观啊,也就是说,每场战役之后,这马匹又得需要再次训练,补充,又得花费一段时日,方可重建。这远远比不上其他兵种,所以说,骑兵是每场战争中损失最大的。训练马匹不易,这骑兵又是需要花费最多的,我大唐天子重视马政,否则,嘿嘿,我大唐如此对外做战,如何有今天之强盛,陛下何来‘天可汗’之称谓?”

    看着这位因太平盛世而躲在家中,不轻易出现。晚年更是沉迷道术,在府中筑台,研习丹药,直到逝世,历时十多年的尉迟敬德。李泰有一些奇特的感觉,李靖因功高震主才不得不避于家中。李世绩则因李世民用龙须给其做药引,忠心无比,但李世民死前,也是摆明猜忌于他,将其弄离长安京城,再让李治一登基再招回朝中为官,如此再重得其忠心,使得其在日后小心为人,皇家之事什么都不敢管,才导致了武氏封后之事的顺利。那么,这位于高宗年间沉迷道教的门神呢?他又是如何这般处世的呢?

    想归想,李泰嘴上却依旧恭敬,“多些叔父教导,青雀明白了,骑兵是我大唐军队之关键,小侄定想尽方法将其发扬光大”

    李靖摸了摸胡须,点点头,“确实啊,我大唐建立之初,基本上稳定了国内局势以后,但仍面临着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消除边患。当时“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余万。”从武德四年开始,突厥不断骚扰唐朝边境。武德九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率精骑十余万,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当时,面对突厥日益严重的军事压力,当今天子根据突厥“惟劲骑奔冲”的特点,主张加强军队骑兵的建设,用军事进攻的战略,彻底击溃突厥军队,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

    李泰听了,回想一下,当初李世民即位伊始,就致力于军队的建设。武德九年九月,天子召集诸卫将卒习武於显德殿,并说:“我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战,亦望汝前无横敌。”由于唐朝重视军队训练,不久“士卒皆为精锐。”

    贞观三年,反击突厥的时机成熟,李世民遣派军队十余万,分兵六路,向突厥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爆发后,代州道行军总管李靖亲率精兵,自马邑出击,一举袭破定襄城,颉利可汗狠狈逃遁。李靖随即选派轻骑兵一万,携二十日干粮,深入追击。“靖军逼其牙帐十五里,虏始觉,颉利畏威先走,部众因而溃散。”在这次反击战中,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瞬间,李泰也明白了,原来,这位大唐军神,也是在向自己阐述骑兵重要性啊。而在后世,李靖所着《六军镜》三卷,以及李靖与李世民谈论兵法的语录经后人整理成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通称《李卫公问对》),更被宋神宗将其定为《武经七书》之一。自己穿越到了初唐,还说不准,能亲自见识一翻呢!想到这,不禁心有飘飘然。

    正当李泰想着那些时,李靖又出口了,“不知魏王对目前我大唐对外战争如何看法?”

    李泰赶忙收回心神,认真地思考一翻,才小心答道,“我大唐自从灭亡了东突厥以后,对外战争基本上就从防御性的自卫战争,转变为进攻性的战争,由于军事战略的转变,就使我大唐的对外战争,有了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战争主要是我汉族与“夷狄”之间的冲突。我唐与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奚、契丹、高丽等,都能发生战争,尤其是和突厥、吐蕃、高丽之间的战争,不仅会规模大,而且定会持续时间长。要同这些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作战,就离不开骑兵。”

    看到几人都点头,李泰就得意了,吐蕃、高丽战争虽还未开始,但肯定会打,这些个老军方大佬都是深诣此理啊。

    “这第二么,战场辽阔,长途奔袭。我大唐至少有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远征。且为了缩短行军时期,提高进攻速度,增强攻击的突然性,我大唐往往必须使用大量骑兵。”李孝恭等人分分点头。

    “这第三,我大唐战争中很多使用蕃兵蕃将。蕃兵也会被征调,例如,丽伯父灭突厥那一战。而蕃将蕃兵在战场上,只有和战骑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李孝恭满意地拍手,“说的好,看来,青雀对我大唐骑兵的功用十分了解,如此甚好,甚好!”
………………………………

第十章 晚宴高潮

    正当李泰数人相谈甚欢之时,大唐天子也出现于宴会,众人停下,李世民挥挥手,“免了免了,诸位就坐吧”

    李恪与李泰座位相邻,对面就是太子李承乾,几人都十分友好地打了个招呼,至少,外表上是和善的

    李承乾举杯,微笑地对着李泰二人,“三弟、四弟,为兄祝贺你二人,为我大唐马政与骑兵所做之事”

    李泰亦淡然一笑,“如此,小弟干了”举杯一饮而尽,说不出的儒雅风采。

    李恪也豪爽地干尽杯中之酒,并将杯子倒过来,向众人示意,气氛相当融洽。

    。。。。。。。。。。。。。。。

    皇宫大内,遍地各处都有飘香的*花,宫中侍卫,皆是身穿金甲,,走到哪儿,都是一片金黄色闪耀,令人不得不为这阵势而惊叹。

    场地周围,有乐师演奏歌乐,众人都不亦乐乎,心情颇佳,互相谈论,而理所当然的,李泰与李恪等成了宴会主角。

    当有人好奇,李泰穿着如此怪异的服饰,准备做什么?且,他准了什么节目表演之人,那个最喜欢吊人胃口的家伙,却是一句“秘密”就让众人熄口了。

    看着宴会进行了一段时间,李泰方才叫人准备开始节目,所有人都坐回原位,等待好戏开始,也想着,魏王会弄出些什么新鲜花样。

    。。。。。。。。。。。。。。。

    一开始,还是显得比较老套,且也有异样感觉。表演程序较为复杂,府县散乐、杂戏以及山车、陆船等都有相应节目。然而,这些众多的节目都能条理缜密地组织起来,做到按部就班,顺序井然。

    众人都抱以热烈的掌声,都明白,今天这宴会,并非如此简单。

    开胃菜结束,第一次小**来临,只听到令大地震动的脚步声传来,众人分分大奇,这是怎么回事?却更加对接下来的节目产生了兴趣,会是如果让人意外和吃惊呢?不少人将目光投向李泰,后者则微笑不语,将手指做了个禁声的动作,再指了指远处,那声音发源地。

    终于,出现了,众人哗然,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大象,惊讶、不解,这魏王到底打算做什么?将一群十多只大象迎入宫中,并带入宴会,难不成,这大象还能表演?还能舞蹈么?

    答案果然令人惊异,事实就是如此,这群大象井然有序地入场,随着音乐声,或者鬼拜或者舞蹈,动作起来,有如击鼓般的震撼,令人动容,如此中于音律的大象,怎会不教人惊奇,又称道无比。顿时,欢呼声如数,宴会气氛热烈无比。

    当表演结束之后,指挥大象的饲养人员,以及黛丽雅,均引导大象,朝着李世民所在之地,整齐划一地鬼拜,“大唐皇帝陛下万岁,恭祝我大唐国泰民安,盛世太平”

    所有人亦同时高呼,宴会的**到达。这也预示着,大唐驯兽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怎能令人不兴奋呢?

    李世民也十分高兴,哈哈大笑,“诸位平身,请坐吧,泰儿,还有什么节目,接着上吧”

    李泰领命,先令大象退场,再让舞马上场。这些舞马皆身披彩纹花绣的衣服,颈悬金光灿烂的铃铛,马鬃则用珍珠美玉加以装饰,极尽其富丽之态。

    众人都觉得眼前一亮,当初首次在鸿雀楼见到舞马表演之时,都因为不是太靠近,未能仔细观察。白天阅兵仪式结尾时的表演,又不得细看,现在晚宴之时,如今近的距离,不禁产生了一种眩目又富丽堂皇的感觉。虽然已是第三次见到了,但还是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目不转睛地盯着。

    自此,舞马被视为盛世祥瑞之物,深受大唐自民的喜爱。

    当舞马退下,表演场地旁边的烛光都熄灭,还有巨大的帷幕撑起,阻隔住众人的视线,令得诸人的心被再次提起,着又是什么节目。

    音乐声响起,烛光再然,场中,一个女子翩翩起舞,不是众人所见过的任何一种舞蹈,动作既优美,又能提动人心。

    众人细看,此女正是那波斯公主黛丽雅,而她所跳的舞蹈,颇为怪异,前所未见,靠着踮脚来舞动的舞蹈,异样又好奇的感觉袭上心头。

    没错,这黛丽雅所跳的舞蹈,正是李泰提出的,后世的芭蕾舞,她脚上所穿的淡红色鞋子,正是芭蕾舞鞋。在她地舞蹈之中,动作顺畅,轻快,完全没有,才练习今有数月的感觉,就像是,她天生就是一个天才舞蹈家一般,很轻易地就适应了芭蕾舞的要求。

    当黛丽雅跳完,向着众人,尤其是天子坐了个异样的动作之后。先是安静了一会,众人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李恪嘿嘿一笑,捅了捅李泰,“四弟啊,没想到,如此场合,这黛丽雅依旧能跳得这么好,那么,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李泰无所谓地耸耸肩,“这有何难,让你上,你又不敢,怎么平时很豪气的吴王,居然比女孩子还害羞了?”说到后面,语气一转,变为调侃状。

    李恪一脸黑线,不吭声了,好一会,他才吱呜了句话,“这跳舞,是女子所事,岂让让咱大男人去,反正,你想去,你自个去,为兄可不参与”

    李泰无奈摇头,这李恪,也还是典型的封建思维啊。

    。。。。。。。。。。。。。。。

    李泰离开座位,来到场中,优雅地单脚跪地,左手抚胸,“陛下,诸位,趁着今夜如此良辰,如此豪华盛宴,不若由本人,也来演示一翻,让各位一饱眼福”

    这话顿时让整个宴会中的声音停下,都好奇地打量着李泰,观其所穿的服饰颇为奇怪,却不知,那是后世的服装,尤其适合宫廷宴会等。

    李世民大笑数声,“好,青雀啊,你就让朕等瞧瞧,你还有什么本事没拿出来”

    “谢陛下”李泰十分优雅地起身,黛丽雅也已经来到身边,换上了其他服饰。李泰十分绅士地伸出手,黛丽雅微笑着将手递过,接着,两人跳起了在牧场闲暇时练过,回来后又排练数天的宫廷社交舞。此时,男的英俊,女的美丽,李泰后世,但却深过这方面的家庭教育,虽不是个中高手,但也不会让这时代,那些没见过的人看出什么不妥。黛丽雅仿佛天生就是个舞蹈家,很是轻易地将社交舞等学会了,与李泰配合起来,在外人看来,确属天衣无缝。

    加上那与众不同,又十分动听的乐曲,众人大哗,这大唐,何时有如此乐风,有如此舞蹈,这魏王是如何会这些的?

    一曲终结,众人还尚在回味,两人一施礼,就不等他们反应,变退了下去,因为,接下来,李泰准备给众人一次震撼,尤其是对大唐那开放的风气,来此冲撞,激烈地冲撞,亦是与儒家文化地一次猛烈冲击。

    ps:诸位尽管放心看本书,因为已经列出大纲,所以断不会太监。此书仅是一次尝试,想看一看,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是否有相同想法之人,因为,在某些方面,本人还是属于比较偏激类的人。至于进vip,这个是不怎么现实,本人对此书,基本没怎么想过要vip,刚开始思考了几个题材,这个可能是最不完善的吧,选这本书,是因为隋、唐历史看得比较多吧,想弄一些人气而已。接下来的书,会认真构思,此书一开始写得很不好,确实如此。只希望,以后不会再犯。
………………………………

第十一章 再次犯错

    众所周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版本有六种;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