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新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隋末新君- 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就在这时,守在宫外的内侍总管突然出声轻唤道:“陛下,陛下。”赵光义大怒,抬头斥道:“混帐,未得允许……”一句未了,就听内侍总管语气带着焦急道:“陛下,前方有紧急军情,诸位大人都在宫外候着呢……”

    闻言李渊面色一惊,“紧急军情”四个字在他心头掀起了惊涛骇浪,且早朝已下,大臣们这个时候齐聚在宫外定是有大事发生,想都这,李渊全身陡然一颤,一股凉意充斥在他的全身……
………………………………

第二百六十一章 存亡之战(二十)

    松散的衣衫还未穿戴整齐,德妃便不得不躲进了后殿,脸色娇红更带着浓浓的愤慨,等待临幸的她如同玩物般被打发,甚至还被重重的踢倒在地,一块大大的淤青出现在他柔嫩的娇臀上,这让人情何以堪!

    可随着响彻整个大殿的咆哮传入耳中,德妃神色中的气愤瞬间被惊骇所取代,整理衣衫的双手愣愣的停了下来,她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切。

    “百万雄师,百万雄师啊,朕举全国之力,集结起来的百万雄师啊,难道就这么葬送在潜山之下了么?世民你真是辜负朕的一片信任啊!”阵阵哀叹从李渊的嘴里发出,大殿上的众文武俯首躬腰,噤茗寒蝉,无人敢言。

    李渊见殿上大臣皆沉默无语,心中怒火更甚,伸手重重一拍御案,厉声喝道:“秦王隐瞒西南战事,该当何罪!”

    李世民连遭挫折,无论是后方粮草被劫还是全军溃退,皆未将军情传达到长安,李渊收到的全是进展顺利的捷报,根本未曾想到前方战事已经快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直到王伏宝弃守灵关,陆续有唐军从这里溃逃,长安才从溃兵的嘴里了解到前方真实的战况,大相径庭的战报怎能不让李渊怒火中烧。

    在李渊血红的虎目瞪视之下,只见杜如晦捧笏出班,他是秦王府的属官,乃从事郎中,与李世民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紧要时刻,即使是冒犯圣颜,也必须要为李世民开脱,不然一条隐瞒军情不报的罪责就够李世民受的了,还不算南征之战大败所要担负的罪责!

    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机敏善应变,遂将他补为滏阳县尉。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认为县尉之职卑微,因而弃官归家。

    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李渊,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

    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对于李世民的信任杜如晦也十分感激,因此忠心异常。

    而此次李世民竟然隐瞒军情不报,对李世民相对了解的杜如晦猜测对方自统兵以来,从未遇到过挫折,连战连捷,战绩彪炳,心高气傲的他难以接受失败,而同时因为王伏宝叛变的太过突然,导致战事迅速糜烂,李世民忙于应付,根本没有心思把战况传达到长安。

    不过不管是何原因,现在必须要平息李渊的怒火,不然李世民即使能归来,也注定难逃罪责,即使罪不该死,也定将被李渊奚落,甚至是打入冷宫!

    深吸一口气,杜如晦在无数双目光的注视下,沉声说道:“陛下,秦王隐瞒战况的说法并不符实,臣手中的便是前方的奏陈军报,从军报上标注的日期上看,在半月前就已经下放,只因报信的驿兵耽误,才没能及时达到陛下的手中!”

    接过侍从递过来的军报,李渊粗看一眼后,忿忿的将其砸向地面,怒声吼道:“将那驿兵立刻斩首示众,不……给朕诛灭九族!”

    望着殿外快步去执行李渊命令的侍卫,杜如晦心中安定不少,他上交的军报并非完全作伪,只不过在日期上动了点手脚,心思缜密的他在得知前线的战报后,便立刻意识到了各种可能降临到李世民头上的罪责。(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而李世民也知道自己的隐瞒军情的罪责,所以让护送军报的人没有把军报直接送到李渊的手里,而是送到了秦王府,找杜如晦为他解这一困局,后者当机立断,找了个能人篡改了军报发出的日期,并把罪责全部推到护送军报的驿兵头上。

    可是李渊并未因此而平息怒火,百万雄师出征未果,且还面临覆灭的危机,作为全军统帅的李世明难逃责任。

    “隐瞒军情的过错就且揭过,可世民统军不利,指挥失当,导致我唐军将士陷入危局,此又该当何罪?”李渊目光阴狠的投向杜如晦,身躯微微前倾,像是要把对方生吞一般。

    “下臣仔细看过秦王的军报,之所以会陷入粮草不继的困境,实因我军战线太长,前期进军太过顺利,导致从安陆郡到潜山,再到豫章郡,一路漫长的土地上无我军一处堡垒要塞,龙旗军纵横往返,熟知地形,来去自如,断我粮道,劫我辎重,此乃无解之诡计也!”

    杜如晦只说了一半,李渊的脸色似乎已有好转,正如杜如晦所言,面对龙旗军小股部队的后方骚扰,人生地不熟且毫无根基的唐军注定被动挨打,李世民不与对方纠缠,想要一劳永逸,直取豫章都城的做法无可厚非,从大局来看,他的做法无疑是最正确的。

    可是前线败局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李渊如不追究李世民,恐怕在外人眼中存在偏袒的嫌疑,毕竟二人乃是父子,对于军心民心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想到这,李渊怒容再现,哼声道:“狡辩,纯属狡辩,朕只问你,李世民损兵折将,被困于潜山之下,该当何罪!”

    刚缓了口气的杜如晦,身形猛的一震,鼻翼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弯了弯身子,恭声道:“治军当严,赏罚分明,秦王打了败仗,理应予以严惩。”

    见李渊微微皱眉,知道对方还是念及亲情,杜如晦随即趁此机会话风一转道:“但臣以为,赏罚分明,亦须有度。赏无尺度,便会滋生骄逸,放任乖戾;罚若无理,也必流于粗暴,失于偏颇,有失赏罚之初衷,诚不可取,总要赏罚明辨,赏罚合理,才能令人心服口服,亦可警尤他人。”

    李渊脸色一冷,森然道:“杜如晦,你这是在教训朕么?朕只问你秦王该当何罪,你说这些话难不成想要袒护他么?”

    “臣不敢!”杜如晦直了直身子,声音语气更加恭敬,但却透着分坚定,这个时候万不可退缩,不然李世民罪责一定,恐怕此生再无翻身之日,只见他朗声辩解道:“我军之所以会遭逢大难,实则王伏宝背信弃义,真是要说错,秦王仅是识人不明,在整个军事调度上没有犯下丝毫错误!”

    杜如晦已经给了李渊很好的台阶下,这个台阶是为李世民开脱罪责的台阶,识人不明不过是小错,就算追究也不过罚银扣俸而已,并不危机李世民的地位。

    沉默片刻,李渊神色中带着丝丝无奈的摆了摆手,轻叹一声后,冲着大殿的众臣道:“秦王之罪过暂且放下,如今我大军遭逢大难,还请众位爱卿商量个对策,救我几十万被困大军方为当务之急!”

    话音刚路,杜如晦彻底的放下心来,李渊既然已经不提李世民的罪过,那么只要潜山下的唐军可以突围而出,那么李世民最终定能度过此次的大难!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存亡之战(二十一)

    走出军帐,遥望着远方密密麻麻的的唐军营地,龙斌脸上浮现出舒心的笑容,王伏宝不仅在他到达前守住了潜山防线,而且还牢牢的挡住了唐军撤退的去路,这个结果任谁恐怕都想不到。

    就在昨日,李世民得知攻下灵山的唐军并未侧击潜山防线,而是选择溃逃时,并未乱了方寸,派遣最忠于他的亲卫军前去灵山侧击河北军,可是正当亲卫军进展顺利,打的河北军步步后退的时候,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身后。

    这支奇兵人数不过万余人,身穿的乃是李唐军衣,亲卫军统领以为是友军因此并为防备,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来招呼都不打一声,拉开阵势就冲击自己的后阵,导致二万亲卫军措手不及,而困守的河北军在王伏宝的亲自带领下奋起反击,一举将亲卫军重创,重新巩固了灵山侧面的阵线。

    李世民得知后大惊,经过多次打探后才弄清楚原来这支假冒唐军的奇兵,正是当初在九江郡从水路撤退的张须陀和尉迟恭的两部兵马中的精锐将士。

    而等李世民重整兵马,想要继续打开潜山防线的缺口时,龙斌亲率的龙旗军主力终于破除重重阻击,来到了李唐大军的后方,不做丝毫休整,刚到便用铁骑发动了连番的冲击,从而一下把唐军的重心放到了抵御他的身上,大大缓解了潜山防线的压力。

    龙斌懒懒地瞟了眼似乎正在紧锣密鼓着变阵的唐军,笑着对与他会合的张须陀道:“这李世民就爱耍些小心思,故意做出这般首尾不相顾的样子,想诱我军发动强攻,骗进他所布置的陷阱中。”

    张须陀目光微微闪烁了下,露出笑意道:“末将还担心王爷会中计,此刻心里可真是万般的惭愧啊!”之前十多万的龙旗铁骑连续冲击了三次都未打乱唐军的阵脚,可见李唐大军早就做好了后方迎敌的准备,如今这般慌乱的变阵,不是诱骗的诡计又是什么呢!

    龙斌略显得意的轻笑了声,事实上不管唐军搞出什么好样,他都不准备立刻发动总攻,毕竟唐军粮草未尽,扣除一路阻击自己的兵马,此时所剩的粮草估计还可维持七八日的样子,如今只要保持紧张的态势,让唐军无法脱开手脚全身心的攻击潜山防线,龙斌就不急着进行最后的决战。

    “王爷,义父!”罗士信匆匆的来到二人身边,说道:“王爷,我军迟迟不发动总攻,应该是想等唐军粮草殆尽吧!可是兵法有云……”为人莽撞,向来只知猛打猛冲的罗士信竟然说起了兵法,不禁让龙斌和张须陀张大了眼睛,脸上同时露出狭促的笑容。

    “士信,有话直说,吞吞吐吐的干什么?”张须陀佯怒的骂了声,心里却满是兴趣,自己这个义子的脾性他最了解,不管他所言的兵法是什么,对罗士信而言都可谓是一大进步。(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那末将就斗胆进言了!”罗士信笑嘻嘻的拱了下手,随即脸色一正,神情认真道:“唐军一旦粮尽,必将如群饿狼般发起决死反攻,就如同当初西楚霸王项羽般自绝后路,最终大败秦军,而如今被困的唐军有将近五十多万的人马,兵力还在我们之上,虽然士气低落,但绝境下的反扑必定如洪水猛兽,我龙旗军不得不防!”

    罗士信并不了解上层的意图,龙斌和张须陀早就意料到了这点,所以最后总攻的时间放在了五日后,而不是唐军粮尽的时候。

    龙斌颇为欣赏地看了他一眼,能想到这个问题,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罗士信已算的上是个合格的将领。一个在战场上勇武无畏的人,充其量是一把锋利的刀,一把趁手的刀,唯有肯动脑筋,肯思索探究战争艺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帅才。

    含笑看了眼面露欣慰之色的张须陀,龙斌心中暗念罗士信能有此进步,大部分的功劳应该记在他的义父身上,张须陀确实是个人才,他不仅会统兵更会统将,在他手中磨砺过的将领,都能从中获得莫大的良助和教诲。

    想着想着,龙斌觉得自己是该放下对张须陀的顾虑,如今杨广生死不明,而张须陀却为他鞠躬尽瘁,全心辅佐,此役过后,必须要有所表示了。

    上前拍了拍罗士信的肩膀,龙斌微笑着说道:“士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就凭你刚才的那番话,本王许诺等此战过后,就让你自统一军,好好大展身手!”

    “末将,谢王爷提拔之恩!”罗士信兴奋异常,他之所以会由此一说,纯粹是因为小时候家贫,后来乱世到来,更是饿的没了出路,所以亲眼目睹过饥寒交迫的百姓在绝境面前,所能爆发出的惊人潜力,而军人更是难以估量,因此才会出言提醒。

    相比于坦然受命的罗士信,张须陀却有些不安,眉头微皱道:“士信虽然勇武不凡,但毕竟年轻所盛,谋略上还显不足,且性情也十分暴躁,遇事不善冷静处之,将来万一……”注意到罗士信满是苦意的神色,张须陀急忙收声,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