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革秦-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最开始,秦王政不知道为什么,对原本剥削这些山民,并且能够把山民们拧成一根绳的那些族长、酋长、祭司什么的都杀了个干净。

    长期来看固然是好事情,可是短期,只会是把这些人变成彻头彻尾的负担。

    秦琼大概能够把握一些秦王政的思路,可是说到底,他是不认同这个做法的。

    他觉得有些激进了。

    不过事态既然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变化,那么自己也应该跟上脚步。

    本地秦人与山民们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集体利益之上。

    ——山民从山里出来,吃的是本地秦人提供的粮食,这没有什么,因为这些人吃的那部分是税粮,本来要交到国家手中,转个手交给别人吃用,并非是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但山民需要落脚点,那就必须要额外建造房屋。

    一开始肯定是要让山民自己居住的,为了双方的安定,也必须让他们有自己的地盘住。

    建造房屋的工作,单凭山民自己肯定是没法儿在不影响居住的及基础上完成的。

    所以这部分工作需要摊派到本地秦人丈夫身上。

    尽管是用来顶役,并且计工分的,但一点贡献都没有做的人可以充分享受到为国家种地、正常缴纳税赋的人的劳动成果,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是让人窝火。

    更别提,为了方便这些人在后续的时间里的生产生活,他们的居住区域挑选在了一处临河的上田边上。

    然后是农会耕地的负责区域、放牧家畜的牧草区、砍柴用的打柴区、洗浴用的洗浴区……

    各个变动,都要往更协调的方向去发展。

    所谓协调,也就是让本地的秦人让出一些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出来。

    原本打柴,单程只要走二里多路,如今陡然添了一倍多。

    沿河的河水,也要让上游的山民们先用过,才能轮到他们。

    耕地面积也需要做出调整和变化,相应的,放牧区域、休闲游玩的区域也要变化。

    这种全方位的变化,对于本地的秦人们而言,就是一种既得利益的失却。

    农会的人前前后后闹了半个多月,为的也就是这部分东西。

    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失去的利益并不算多。

    但就集体来看,他们丢失了太多东西。

    那可都是实打实的利益。

    如果只是离得远远的,不损失这些利益的情况下,秦民们知道山民们的惨状,是很乐意于出些力气帮助他们修建房屋、挖掘水井或者做些别的事情的。

    但山民们的出现,已经损伤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生活都因此被迫发生朝着并不像以前那么便利的方向发展了。

    这一点是确定的。

    所以矛盾就是已经确定存在并且不可调和的了。

    要让秦人理解山民、让秦人怜悯山民,秦人的确是可以做到的。

    但山民的存在,已经确确实实,已经扎扎实实的,夺走了秦人们自身的利益了。

    矛盾如此,并不是说一方愿意谅解,就可以一笑泯恩仇的了。

    这矛盾会始终存在,直至对立双方中的某一方彻底消失为止。

    秦琼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尽可能地在别的方面弥补本地秦人。

    说实话,他自己都感觉有些对不住本地人。

    但世界的变动,不是以他的个人意志为基准而进行的。

    是以秦王政的个人意志为基准而进行的。

    这种事情的发生,根本就丝毫都不影响秦人们心中秦王政的地位。

    反而是,秦琼自己处处受到秦人们的抨击和谩骂。

    说实话,若不是秦琼自己对于贪污、对于个人物质利益几乎为零的需求,他早已经被本地农会的农民们堵在家里打了。

    秦琼这一类的,因着是战死兵士的遗孤,法律上,是由国家财政养大并且教授知识和训练武力的。

    并且在走出恤孤院的同时,他们不拘男女,都要担任秦国的基层官吏,被下派到各处。

    与此同时,他们的个人衣食住行,都是由国家来负担的。

    就连婚姻的花销、儿女的养育,按法律来说,国家都要承担。

    所以他没有任何对于捞钱的需求。

    个人兴趣上,秦琼也并不喜欢漆器、玉器之类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他想要的是做些事情。

 第二百零一章 斩神圣 (十一)

    十三年无事。

    刚刚过完年,季霄便急不可耐地安排了县中事宜,又申请了几辆马车,载了一些黄金回楚国。

    马车是他职位里面就自带可以使用的,包括驾车的人手和多申请出来的护卫,也都是不用他自己付钱的。

    这次出行,包括衣食住行,都是由国家财政兜底——因为季霄出行的理由给得很好,向上报时,他报的是去为国家吸引外国人才。

    所以一应花销,都应由秦国兜底。

    这样的出行,显然比在楚国接触到的一切的高低官僚都要舒心。

    也因着这份舒心,所以其实季霄完全已经没有了再回到楚国久居的打算。

    除开一开始来到秦国时候的不适应时候,其余时刻,他敢说自己过的比楚国九成九的人都要舒坦——他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己的官职和所对应的权力、责任、待遇的用法。

    既如此,何必回到楚国呢?

    寿春,说是穷乡僻壤倒不至于,但什么配套的东西楚国政府都不筹备,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安排过才能享有,多累?

    归去楚国的路并不顺利。

    从出了秦境,道路就变得颠簸。

    来秦国时候,季霄并没有十分的感触,因为前半段路已经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后半段秦国境内的路他都没有好好感受。

    如今前半段路在秦国境内,后半段路在楚国,他才算是真的感受到了。

    前半段路平稳且顺利,后面则颠颠簸簸。

    他带着皎和儿子季椿一道,儿子还小,受了这颠簸一只哭,看得季霄都有些后悔了。

    过几年再回去也是一样的嘛,我为什么要这么早回去呢?

    这样的后悔着,他们遇到了数次盗匪拦路抢劫。

    侍卫都带了弩和甲,一般的群盗遇到他们,也就是喧闹一阵。

    季霄间中烦躁地掀开窗帘朝外打量,没见到什么活着的敌人。

    显然,这些秦兵的战斗力是颇不俗的。

    重地放下车窗,季霄心中大定。

    “季师,群盗已经处理干净了,您没有受到惊吓吧?”马车外的侍卫小心问道。

    因着农会会长一般兼着会中小孩子的启蒙教育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里,季霄是被尊称为季师的。

    “无事,继续走吧,不要误了国事。”季霄大义凛然地打了官腔,心下十分满意。

    入寿春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

    季霄本家季氏只是个小家族,即便家主,其实说到底,享乐、权势也不必寻常人好太多。

    季氏的炭火供应也只是勉强覆盖几个人而已。

    到了楚国,寿春当中,季霄带着自己的侍卫们处处拜访当初自己离开时候嘲笑过自己的人。

    他倒也不空手,每每带些秦国特产,以秦国国使身份拜访,对方总要恭敬问好,厚重回礼。

    身份转变,季霄是能够与各家家主平辈论交的人物,而那些昔日里对他冷嘲热讽的人,则只能算是小辈,被他以长辈姿态凌侮而敢怒不敢言。

    屈景昭三家,倒也主动派了人前来送礼。

    季霄随意的问过当初与自己有过一段短暂感情的贵女,得知了对方已经远嫁,还颇有些遗憾。

    不过第二日便见到了对方的胞妹。

    巧笑嫣然,红烛佳酿。

    一夕的云卷云舒,季霄志得意满。

    志得意满之后,便是更加清晰的做事。

    ——季霄知道自己的根基是什么。

    在楚国时候,他所享受的,可不是如今的这种待遇。

    所以还是得靠秦国。

    秦国强了,自己才能有好日子过!

    他这样想着,又开始招收一些并不得志却又有些本事的人。

    贵家的庶子、商贾之家的儿子,还有些匠人家的儿子。

    这一次秦国招人倒是好招了。

    风水轮流转,季霄开始挑人了。

    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季霄是不希望那些贵家嫡子们和本就有高级血脉的落魄士人去往秦国的。

    因为这些人即便是受了他的恩典去了秦国做了官,他们的根基也还是在楚国。

    没到落魄窘境之中,自己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会太感激自己。

    未来的回报,不高!

    所以还是挑选前途黯淡的庶子、没有血脉传承的贱人。

    这些人,才是自己的基本盘!

    秦法里面可是都写了,要人各自认清楚自己的基本盘,团结自己同阶级的人的。

    季霄不傻,他知道该怎么做。

    而且这样的选择权,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权力中的一种吗?

    改变别人命运的资源的筛选权!

    这可是了不得的权力。

    拿了这样的权力出来用,自然要为自己谋取足够的利益。

    同时,还得确保秦国这个国家收益。

    国家好了,自己这种被国家养着,使用国家权力的人才能好!

    自己的儿子孙子,以后的家族,还是要依托于秦国这个国家的。

    季霄看得明明白白。

    所以自己主家的投效,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楚国大,你们血脉远远流传古老,可是那又怎么样?

    秦王陛下真的想要灭掉你们,只是一道命令的事情。

    只是如今上下各级官僚不足,打仗是赔本生意,因此不做罢了。

    不做并不是就没有能力做!

    真的过个五年十年,修整好了内部的问题,谁人能挡得住秦兵的脚步呢?

    什么尊贵无比,什么地大物博,都是狗臭屁!

    强大且团结的人才是根本!

    十四年春三月,季霄归国。

    这一年,大批的士人入秦谋取官职。

    秦国的纺织技术又有了一些进步,虽然不大,却也足够令人振奋。

    只是,各地报告之中,都在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件小事。

    耕牛不足。

    开垦出来的土地闲置久了,是会重新抛荒的。

    为了不使土地闲置,各地农会需要计划用地,优先使用上田。

    但上田并不是连在一起的。

    这里一块儿,那里一块儿,分布上零零散散,而闲置出来的土地,就要种植一些不太消耗劳动力,也不需要太照顾就能毫升存活并且得到一些收益的东西。

    最好是当年种当年收。

    而这对于劳动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因此包括新迁出大山的山民们在内,各地的所有秦人,都需要耕牛。

    大量的耕牛。

 第二百零二章 斩神圣 (十二)

    秦国本土当然不可能一次拿出那么许多足够满足自己需求的耕牛来。

    向内获取既然走不通,那么剩下的,便是向外索求。

    办法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劫掠、购置两大类。

    劫掠可以用武力强行零元购,也可以提着刀子吓人,从而零元购。

    购置这一层可以玩的花样就比较多了。

    秦国朝廷里经过几轮讨论,决定拿出一笔钱来,专门向外购买耕牛。

    楚国那边,楚王黄歇听闻此事,趁机向秦王政要了二千人精锐秦兵。

    两国盟约,以二千人三年的兵役换取耕牛五千。

    只是,这五千头耕牛也并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起手付三千,之后每年一千。

    这么许多耕牛,秦国上下都知,黄歇这是下了血本了。

    秦王政与众臣商议过之后,同意了这一笔交易。

    内部对于这批耕牛的分配,就又成了大问题。

    理论上,这批耕牛,留给人口充足、耕地肥沃的县当然是更好的。

    可是如此一来便失公平。

    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此次服兵役人数、劳动模范人数、新生儿人数,以及各县出资等四个方面来均衡耕牛的分配。

    其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指标是此次服兵役人数,以及新生儿人数。

    一轮分配下去,少部分贫困的兵役大县的耕牛需求的确是被填满了的。

    可是更多的,是眼巴巴看着别县拿到了足够的耕牛,羡慕又焦急的那些人。

    数千耕牛,放在秦国偌大一个国家,仍旧是不够的!

    于是旧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耕牛,还是需要向外买。

    同时国内耕牛的繁育,也还是要做。

    如今世上,拥有牛口最多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