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两年太短,五年太长,所以朕认为科举取士,三年最适合!”
“官家英明!”
一众大臣赶忙拜道。
赵昕看了一眼范仲淹,又道:“昔日庆历年间,范卿曾提出精贡举一事,现今范卿身为吏部尚书,改革科举制度和教育体制一事,朕就交给范卿了!”
“官家!臣以为此事兹事体大,应该交由中书门下更同商议才行!”
科举改革这么大的事情,不交给中书门下,反而交给范仲淹这头倔驴,梁适自然是不赞同的,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当今皇帝对范仲淹是推崇有加,难保范仲淹不会再次拜相。
前不久本想借机把庞籍搞下去,这样自己这个副相的副字也就能去掉了,但没想到赵昕不吃那一套,力保庞籍,眼下又来了个范仲淹威胁他的相位,本来大好的局面,变成了眼前的前有狼,后有虎的境遇啊!
赵昕心下一笑,越过中书直接让吏部尚书接管此事,也是赵昕故意试探的。
庞籍也奏道:“官家!臣以为科举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朝廷众官员共同商议之后才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时值科举改革之时,未免有所差错,所以吏部暂时直辖于朕,门下和其余各部若有意见可直接向朕奏报!”
赵昕笑道。
“臣谨遵圣命!”
范仲淹拜道,欧阳修本来就是范仲淹的小迷弟,范仲淹话一落,他就举双手赞成,而杜衍此时都已经七十四岁了,俗话说得好,人老成精,新君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对比起好忽悠的仁宗皇帝,眼下的新君绝对是个难伺候的主,他自然不会唱反调。
赵昕看了兵部尚书韩琦,商部尚书张方平,户部尚书陈执中一眼。
三人见此也都明白了官家的心思,便都出言附和道。
御史台改为监察院之后,就不在朝会的序列之中了,所以也没有言官会跑出来说赵昕的不是。
其余大臣见此也只好出言附议道。
是此,赵昕眼下直接统掌四部,即兵部,户部,商部,吏部。
庞籍想着如此一来的话,中书门下只剩工部,刑部,礼部了,他忽然神色慌张的望向赵昕,心想:官家这莫不是要。。。。。。。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章 官家不能得罪
宣政殿上,朝会还在继续进行着。
庞籍的慌张神色,赵昕都尽收眼底,他想废除宰相制度,实行明朝的内阁制,但眼下又不好直接这么干,所以只能采取折中的法子,慢慢来,一步步架空中书门下省。
明朝前期,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到了后期,内阁的权利才逐渐变大。赵昕想要的就是类似于秘书团体制度的内阁,内阁只是给出处理意见,至于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他的手中。
他所作的一切都只有一个赤果果的目的,那就是加强皇权。
梁适和一些中书门下的官员都不赞成此事,但中书门下的大佬,庞籍在此事上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
庞籍心里其实挺为难的,一方面自己是宰相,自然不希望中书门下的权利被削弱,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当今官家的话,只怕自己早就被贬出京了,哪还有什么相位而言。
“众卿意见相左,各有说词,既然如此,举手表决吧!”
“庞相你觉得朕这么处理可否公允?”
赵昕饶有兴趣的看着庞籍。
“官家处事公允!臣同意举手表决!”
庞籍最终还是妥协了,他在心里权衡利弊后,还是觉得即便相位丢了也是小事一桩,但官家是绝对不能得罪的,而且当今官家和先帝不一样,可是亲自上过战场,亲手杀过敌的。
兵部,商部,户部,吏部等官员都举了手。
翰林院和门下省的官员大都是不赞成。
礼部尚书晏殊是赵昕的老师,同左右侍郎相视一眼,最终举了手。
工部尚书曾公亮摸着脑袋,笑道:“官家!臣弃权行不行!”
“同意与否都是自愿的,曾卿自然可以弃权!”
赵昕笑道。
自家大佬发话了,工部的一众官员见此也纷纷弃权。
出乎意料的是,赵昕一手提拔起来的刑部尚书包拯却是不赞成此事。
“赞成的多,反对的少,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
赵昕看了一眼大殿内举手的大臣明显多于不举手的,一言九鼎的说道。
梁适见事不可为,只好作罢,心想科举岂是那么好改的,一个不好就会惹得众怒,到那时,看看你们怎么收场。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日出东方,原本有些昏暗的大殿渐渐的亮堂起来,赵昕忽然感慨的念起了一首诗。
一众大臣们都不知道皇帝这是又唱的哪出。
赵昕笑道:“众卿之中,花甲之上者比比皆是,每当朕想起众卿这么早就要起来上朝时,朕就于心不忍,年轻的朝臣还能受的了,但对于上了年纪的朝臣来说,上早朝简直就是在受罪!”
“可不是吗?官家!老臣这腰实在是受不了!”
杜衍见官家这么一说,赶紧用手撑住自己的腰间,满是痛苦的说道。
晏殊也出言道:“官家!臣也有风寒之痛啊!”
。。。。。。
在场的大臣中,大多数都经历过贬谪,在外为官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大都落下了毛病,一时间宣政殿到处都是哀嚎声。
“肃静!”
内侍见此大喊了一声。
大臣们也都是人精,皇帝问起,自然得配合抱怨两句,但也都知道抱怨得有个度,所以内侍一嗓子,原本喧嚣的大殿立刻变得雅雀无声。
“朕初登大宝,大赦天下,开恩取士,然则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在这大殿之中的,两朝,甚至是三朝的大臣们!我大宋朝人才济济,有你们这些名臣辈士辅助朕,是朕的荣幸,大宋幸甚,所以朕希望你们能辅佐朕的时间再长一些,所以正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改革早朝的时间,除了大礼仪之外,夏秋之际早朝时间为辰时(七点),春东之季早朝时间为辰时四刻(八点)!”
“官家英明!”
一众大臣歌功颂德道,这就相当于公司老板给员工们发福利,取消加班,工资照发一样。自然没有人会傻到去反对。
赵昕老早就想改革早朝时间了,因为他也做不到每天三四点就起来,尤其是在为爱鼓掌之后,那起床的难度不下于越过喜马拉雅山。
在明朝之前,早朝的周期是不固定的,因人而异,因朝代而异!通常情况下都是五日一朝,或者是十日一朝,又或者比较勤奋的皇帝是两三日一朝都是有的。
当然也有的皇帝隔日上朝,叫“间日朝会”,康熙为代表的勤劳皇帝是每日一朝。
崇祯一心中兴,每天都上早朝,一天一次。明孝宗当初更勤政,还会上个午朝,一天两次。万历皇帝在前期很勤政,但是从万历15年就开始不怎么上朝,直到万历48年驾崩,一直如此。
宋仁宗前期很勤政,基本上三两日就一朝,但后期忙于生儿子,上朝的时间就少多了,赵昕想把上朝的日子也给定下来,形成定制,除了皇帝生病,巡游,御驾亲征之外,都得照这个制度来。
他登基以来,为了早点掌握朝政,基本上是两天一朝,眼下熟络了,他那来自前世的懒癌又悄无声息的发作了,所以他和朝臣们商量了一下,每月一日,五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三十日上朝,即一个月上七次朝,基本上一天歇四天。
。。。。。。
散朝之后,赵昕又接见了回京述职的边关将领,重新定制了各路驻守的禁军,大宋七十六万禁军裁撤完毕后,只剩下五十万人,河北东路两万人,河北西路三万人,河东路五万人,永兴军路三万人,秦凤路五万人,利州,成都府,潼川路,夔(kui)州路,广南南路都是一万人,其余诸路皆为五千人。
也就是说以后大宋朝在外驻守的禁军共计三十二万人,除此外,京中还有十八万禁军和六万上四军。
赵昕本来想全部整编成上四军,但由于受财政所限,赵昕只将上四军扩编到十二万人,其中,骑兵军团共计五万人,步兵军团共计四万人,远程军团共计三万人。
耶律寒香的火炮草图早已画好,赵昕便与上清宫军营附近,选了一处地方,修建了火炮铸造司,专门从事火炮的生产和研究。保密程度自然是最高级别的,至于郑和宝船,还没到制造出来的时候,因为必须待更轻便,更轻巧的火炮制作出来后,才是郑和宝船登场的时候。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改革科举
一连几日,赵昕都在同朝臣们商量该如何改革科举。
宋承唐制,科举取士的方法也同唐朝的大径相同,主要有贡举和制举两种,除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武将的武举。
宋代贡举考试,须经解试、省试、殿试三种形式。而制举就是不定期的,非常规的考试。
与唐朝相比的话,宋代科举放宽了取士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三年一次的科举方案已经定了下来,这也没有什么可争议的,毕竟朝廷的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科举取士人数太多的话,也会影响现有官员的利益。
赵昕同众臣商量之后,还是决定科举考试继续推行“锁院制”和“封弥制”
锁院制起源于宋太祖时期,即在考选期间,所有考官一经任命,就马上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这与现在高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弥制即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密封起来,考官在评卷时完全不知道卷子出自何人之手,现代高考的制度也是沿用宋朝的封弥制。
“锁院制和封弥制的好处显而易见,所以会一直沿用下去!”
赵昕思忖了良久方才说道。
“官家!我朝科举考试内容沿袭唐朝,但选出来的官员不乏死记硬背、堆砌词藻,满腹经纶,却空无一物,所以臣认为对于考试内容,应该加以改革。臣以为应该废除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策论和经世致用之学。”
范仲淹的话一落,赵昕就知道重头戏终于来了,如果说先前商量考试规则只是开胃菜的话,那么考试内容就是山珍海味了。
赵昕之前,北宋历届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即便是殿试卷考试内容也着重诗赋,诸科则重帖经、墨义。
老实说,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如果去礼部当官都是比较不错的,还有就是修修史书什么的也行,但若要真正的主政一方的时候,往往就是俩字——抓瞎。
“官家!朝廷今岁开科取士的消息已经传遍四海,若此时更改考试内容,难保应届学子不会对此事哗变!臣以为不若先将考试的内容制定出来,但却不马上实行,留在下一届再实行,如此一来,也给天下学子一个适应的过程!”
庞籍起身说道。
“范卿切莫玩笑,须知大宋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然而到头来却发现这十年钻研的考试内容竟然不在此次考试范围之内,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朕可以想象,一旦照此实行的话,必定是怨声载道。”
赵昕笑道。他不由的想起了西昆体和太学体两种科举考试的文风。
由于宋朝科举内容都是经义之类的东西,也就有了文风一说,宋朝前期受到“西昆体”的影响,形式上追求华丽的辞藻,思想上则空洞无物,而且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简单来说就是矫揉造作,无病乱呻吟。
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精贡举,虽然失败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太学体”取代了“西昆体”。
但赵昕来自后世,自然也知道太学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完全就是另一个极端,
太学体既没有骈文的典雅华丽,也没有古文的平实质朴,而是近乎偏执地追求隐晦难懂,生僻且故作高深的字眼,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