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朝当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宋朝当太子-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官家隆恩!”

    犯事的官员们赶忙跪下谢恩!

    “传朕口谕,凡涉嫌救灾物资一事的官员,削职为民,发配流求,宣政殿外,丈责三十,能不能活下来,就看天意了!”

    赵昕一字一句的说道。

    “官家!开恩啊!”

    一众官员纷纷跪下请罪,天寒地冻的,三十棍下去,只怕半条命也没了。

    “拖下去!给朕打!”

    赵昕不容分说的说道。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年号

    宣政殿外,被拖下去的涉事官员们的讨饶声,惨叫声此起彼伏,而宣政殿内,有些跟此事有关系的大臣都是胆颤心惊,深怕下一秒官家的怒火发泄到他们的头上。

    “中书门下负责赈灾一事,然而物资并没有到普通百姓手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体罚奉半年,以儆效尤!”

    赵昕没好气的说道。

    “臣等谢官家隆恩!”

    以庞籍和梁适为首的中书门下的官员赶忙跪下说道。

    “监察院,负责监察百官,天子脚下,竟然出现这么多贪官污吏,监察院难辞其咎,全体罚奉一年,负责监察京中的监察使贬为庶民,以儆效尤!”

    赵昕又道。

    以王举正和唐介为首的监察院赶忙跪下谢恩。

    “纵观史书,无论是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位皇帝在位,都避不开天灾,由此可见,明君也好,昏君也罢,与天灾的发生都没什么直接关系,是故朕认为一旦天灾发生,皇帝就下罪己诏是没有用的,面对天灾,怎么救灾,如何救灾,才是最重要的!而要想救灾,就得保证朝廷的救灾之物,能不打折扣的送到真正有需要的百姓手中。所以要想克服天灾,就必须对于敢朝救灾物资下手的官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赵昕威严的说道。

    “对于以后凡事涉及贪污朝廷救灾物资的官员该如何处罚一事,朕决定将此处罚定成律法,编入大宋律例!”

    赵昕朝着一旁的梁怀吉说道:“宣旨吧!”

    梁怀吉双手捧着圣旨,大声念道“朕绍膺骏命,自今日起,凡是贪污朝廷赈灾物资的官员,一经发现,不论官职大小,不论爵位高低,通通贬为庶民,除此之外,后世子孙三代不得入士,五代之内不得担任七品以上官职!此将记载于大宋律法内,后世子孙不得违背!”

    一众大臣都是震惊不已,心想着回去定要好好约束族内官员,切莫将手伸向朝廷的救灾物资,贬官削去职位都是小事,三代不得入士,这个就很要命了!

    “朕初登大宝,京中就出现如此不法之官员,现今涉案官员已经处罚完毕,朕对此事也不想在深究,但朝廷众臣仍需要引以为戒。”

    赵昕又道。

    “官家!臣以为光处置了涉案官员还不够,那些胆敢收购朝廷救灾物资的商人也脱不了干系,臣以为应对其加以惩罚。”

    包拯出言道。

    “嗯!包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凡是胆敢私自收购朝廷救灾物资的商人,都处以十倍物资的罚金!此事就交给包卿去彻查了!”

    要不是包拯提起,赵昕都忘了还有一群不法商人了。

    赵昕又道:“以往三司只负责发放物资钱财,而不管之后的落实问题,所以接下来一顿时间,三司将会被整改!众卿有什么意见也都可以给朕上个劄子!”

    贾昌朝忽然跪下说道:“官家!诸县出现如此多的贪官污吏,老臣身为吏部尚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请官家准许臣辞官!”

    赵昕看了一眼贾昌朝,此人才华是有的,但吏部尚书显然不适合他,便出言道:“既然如此!朕就免去卿的职位!”

    贾昌朝松了一口气,有些颓然的退了回去。

    “卿的文章写的不错,对儒家经典理解也很透彻,所以朕打算加封卿为崇政殿大学士,任职国子监!”

    “臣谢官家厚爱!”

    贾昌朝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大宋立国百年来第一个被一削到底的朝廷大员,但没想到赵昕却对自己格外开恩,顿时痛哭流涕的拜道。

    “吏部尚书一职,职责重要,不可长期空缺,众卿可有人要保举!”

    赵昕忽然问道。

    一众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要上前举荐的意思。

    “欧阳卿家!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要保举的人吗?”

    赵昕忽然煞有其事的朝着欧阳修问道。

    欧阳修先是愣了一下,而后迅速反应了过来,说道:“官家!臣有!臣要保举广南南路转运使范仲淹为吏部尚书!”

    “嗯!朕准了!召范仲淹回京任职吏部尚书,欧阳卿家担任吏部左侍郎一职,升韩降为广南南路转运使!门下省尽快将政令传达!”

    “臣领命!”

    庞籍拜道,庞籍早年与范仲淹交好,所以对于他回来之事,也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但梁适等人心中就有点不乐意了,心想,这个能折腾的家伙终归还是回来了,不知道又有多少官员要倒霉了!

    赵昕又道:“礼部送上来的三个年号为宣平,至和,弘治,朕看过了,也思考了好久,眼下我大宋虽说四海承平,但四周依然是强敌在侧,不修武事,拿什么安天下,所以朕有生之年,绝不会花钱买和平,朕再三思虑之后,决定定年号为宣武,明年正式改元,自朕开始,大宋朝历代皇帝皆只得用一个年号!”

    之后,赵昕又同众臣商议了一下救灾的后续事宜,不知不觉便一个时辰就过去了。

    “咕噜噜!”

    在场的大臣们都没吃饭,所以熬到此时,都是在硬撑着。

    赵昕朝着内侍问道:“御膳房可有准备吃食?”

    “这。。。。。。”

    “官家!皇后娘娘听闻官家今夜召开大朝会,便召集宫内诸妃及侍女们准备了一些糕点还有粥米。”

    张茂则恭敬的说道。

    “嗯!皇后及后妃有心了!既然如此,就命人端进来吧!”

    赵昕欣慰的说道,有一个贤惠聪颖的皇后,也是他莫大的福分。

    “诺!”

    自有宦官宫女拎着吃食前来,还搬来了一些小凳子。

    赵昕对着众卿说道:“今儿个事发突然,匆忙把大家召集而来,想必这会儿都饿极了,现今就不必讲究那些繁文缛节了,早点把事情给妥善处理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朕与大家同用!”

    说着,亲自走到盛放稀粥的木桶前,拿起木勺舀起一碗稀粥,而后拿起几个糕饼坐在龙椅上吃了起来。

    众臣腹内早就饥肠辘辘了,见官家吃的津津有味,便也放开面子,学着赵昕的模样,盛上一碗稀粥,拿起几个糕饼,坐在圆凳上吃了起来。

    。。。。。。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改革三司

    宣政殿外,被打了三十棍的涉案官员中,只有一半侥幸活了下来,而另一半则是为自己的贪心付出了代价,赵昕虽然没有直接砍他们的头,但刑不上士大夫的惯例还是被赵昕给打破了。

    朝廷的大臣们虽然颇有微词,但眼下八千余百姓的性命在那里,谁也不敢不故百姓的怒火,所以对此事也只能漠视了。

    老赵家也不是不杀士大夫,只是换了一个比较委婉的方式而已,那就是贬官,待你刚落好脚后,再一次贬谪,古代不向现代,去哪赴任都有火车飞机高铁做,一旦外派做官,近的十天半月,远的一年半载的都有,所以很多官员都是死在被贬的途中。

    涉案的官员通通被锦衣卫给抄了家,族人发配流求,至于查抄的家财,一半上缴了国库,一半则进了赵昕的小金库。

    包拯查案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不出三日就将涉及此事的商人和地主们全部查了出来,也很快就做出了处罚的决定,并且责令三日之内将十倍罚款缴清,否则抄没家财,发配边疆。

    开封的商人们资金雄厚,这点罚款是毛毛雨,但开封的地主们面临十倍罚款,却是着急的上蹿下跳,最终苦求无果后,不得不咬牙抛售田地了,毕竟田地没了还可以再买回来,但一旦抄家发配边疆,那就真的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这些地主们都听说了无论是广南南路还是琉球府,田地都是不允许买卖的。

    先前,赵昕把锦绣卫中从事商业的部门给脱离了出来,成立了大宋皇商,并且宫中,两宫皇太后,太妃,以及赵昕的诸妃,他的姐姐赵徽柔都参与了其中,这只是刚开始创建,待做大之后,赵昕还打算让赵氏皇族参与其中。

    所以在赵昕的授意之下,地主们出售的田地十之八九都落到了皇商手中,赵昕命人选择合适的田地用来进一步扩大棉花的种植,除此外,赵昕还令人于两浙路购买了大片田地用来种植棉花。

    那日宣政殿商议完事情后,赵昕给每位大臣都发了一件棉花做的棉衣,当大臣们穿着暖和的棉衣后,自然棉花的推广也就不成问题了,但仍然需要选择合适的田地用来种植棉花才行,毕竟赵昕不是赫鲁晓夫,喜欢玉米,就全国种玉米。

    吃一堑长一智,当被罚了俸禄的政事堂的官员们,再次向开封的百姓们分发御寒物资之时,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甚至庞籍这个当朝宰相都冒着大雪,亲自去核实救灾物资的发放。

    监察院长王举正刚上任,忙着适用监察院新的职能之时,自然没得及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员有贪污腐败,监察院难辞其咎,所以王举正、唐介等人被赵昕斥责之后,心里十分恼火,迅速的整肃完监察院之后,开始向贪官污吏们挥出手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京西北路的官员们一时间人人自危,吏治清明,连带着朝廷的行政效率都有所提升。

    养心殿内,赵昕正在翻看着大臣们上奏而来的劄子,有的是报告救灾进程的,有的是监察院呈上来官员贪污的劄子,还有的就是对于改革三司提出的意见。

    宋朝皇帝之下有三个部门,即三司、政事堂、枢密院。再者就是殿中省,内侍省,御史台等等。

    枢密院被赵昕肢解成军部和军机处,并且裁撤了原本就名存实亡的兵部,御史台整编成监察院,赵昕将目光瞄向了三司。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高官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

    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

    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

    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三司的附属机构,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

    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与事务之殷繁。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元

    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工部管辖,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这些改革似较合理。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赵昕将三司进行了拆分,主要分为户部和商部。

    户部主要负责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等。

    商部主要负责全国的商税,下设盐铁司、矿务司、水利司、海外贸易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