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反问道。
“贵国太子说得自然在理,可是提的条件太过于难以让人接受了,让出燕云十六州那是不可能的?”
刘六符斩钉截铁的回道。
“本太子自然知晓让辽国以燕云十六州为聘礼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为了告诉刘大人,以区区财货,就想娶我大宋长公主那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和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两国长长远远的和平,可仅仅只凭借一纸合约就能让我相信辽国真的能与我大宋永远的和平下去吗?这种伎俩也就骗骗三岁小孩子吧!”
赵昕不屑道。
“殿下为何如此说?本使甚是寒心,本使此次前来为的就是谋求两国长远的和平。”
刘六符据理力争道。
“哈哈哈哈哈!可笑!可笑!真可笑!”
赵昕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本使所言俱俱属实,若有半句谎言,天打五雷轰!”
刘六符趾高气昂的说道。
“刘大人,可知,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赵昕笑道。
“殿下此话何解?”
刘六符不解道。
“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入侵,最终与我大宋签订城下之盟,自此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互不侵犯。敢问刘大人,可有此事?”
赵昕朝着刘六符说道。
刘六符不知道赵昕肚子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他说得却是是事实,便道:“却有此事!”
“既然刘大人承认就好,既然宋辽两国为兄弟,自然是一方有难,另一方来帮忙,可庆历年间,元昊谋反,我大宋忙于平叛,可辽国呢?不但没有帮忙,反而趁机勒索,敢问刘大人,世上有这样的兄弟吗?辽国勒索时,有将城下之盟放在眼里吗?那可是白纸黑字,将会被载入史册的。”
赵昕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整个大庆殿。
“当然了,辽国亲自派太子前来求亲,确实诚意十足,为此,本太子愿意先退让一步,那就是不要全部的燕云十六州,只要辽国撤出长城以南就行。有了长城防线在手,我大宋才能相信辽国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想要与我大宋长久的和平下去。”
赵昕转而说道。
“这!恕本使不能作出决定!”
刘六符想了一下说道。
“本太子自然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也不是本太子三言两语,辽使就能答应的,所以辽使不妨回去再同贵国皇帝商量一下!我大宋公主就在那里,也不会化成蝴蝶飞走,所以和亲一事,我们等得起。”
赵昕笑道。
“宋国之意,本使已经明白了,既然如此,本使告退!”
刘六符说完,朝着赵祯行了一礼,而后深深地看了一眼赵昕,转身离去。
待辽使离开殿中后。
韩琦忽然跪下大声道:“官家!殿下如此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实乃我大宋之福,臣为官家贺。”
“臣为官家贺!”
一众大臣赶忙拍马屁道。
赵昕今日的表现却是让赵祯刮目相看。
“太子,你此番立下此功劳,想要何赏赐,不妨直说?”
赵祯笑道。
“父皇!儿臣此番作为为的不是要赏赐,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为的是向满朝文武大臣,我大宋的千万百姓们证明。”
“我赵氏皇族绝不是孬种!”
。。。。。。
烟花若殇:求收藏,投资,推荐,打赏。
写书不易,且本人笔力认知均有限,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请来群:545444277。
………………………………
第九十九章 晏殊
当赵昕的言语在有心人的传播下,一时间整个大宋百姓都沸腾了,茶馆里,酒舍,等到处都有说书人慷慨激昂的讲着那日殿中的情景,一时间上至国子监书生,下至普通黎民百姓,都自发走到皇宫门前,扣请当朝皇帝,拒绝和亲,并言:我大宋的公主绝不外嫁。
辽国使者刘六符本还想煽动民心,博取同情,即便和亲不成,也要弄的大宋君臣百姓离心,但眼下一见,大宋百姓如此群情激愤,也只好打点行李,灰溜溜的走了。
雁过拔毛,兽走留皮。辽国使者携带万金而来,自然也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
用赵昕的话来说,那就是人走了不要紧,银子得留下来。
耶律洪基极为好酒,或者说,整个辽国君臣武将,皇亲国戚,没有一个不好酒的,所以那一万金十之八九都化成了一车车的醉天堂。
开封城外,赵昕和晏殊一同送走了辽国和亲使团。
“唉!可惜了!多好的小肥羊啊!真恨不得多薅一把啊!”
赵昕望着那消失在天边的和亲使团,不无叹息的说道。
“?????”
晏殊听闻后,满脑子的黑线,但为人却又极为好学。
“敢问殿下!什么是小肥羊啊?”
晏殊好奇道。
“小肥羊就是指向耶律洪基这番人傻,钱多,好糊弄的人。”
“殿下为何如此说?据臣所知,普通的醉天堂酒,一壶就得二两银子,极品的一壶得200两,臣一个月的俸禄都不一定够买一壶极品醉天堂的。”
晏殊惊奇道。
“先生若想喝!我送先生几壶!”
赵昕笑道。
“殿下!身为国之储君,应当奉行节俭,为天下臣民做表率,岂可如此耗费钱财。”
晏殊劝言道。
“先生!误会了,这醉天堂正是我命人造出来的,此次辽国花费9000金,我刨去成本,还能得这些!”
说着朝晏殊摆出了一个手势。
“八。。。。。”
晏殊不由的惊呼道。但转念一想,太子从商,传出去岂不是。。。。。。
“殿下身为一国之储君,岂可与民争利?是不是?”
晏殊说道。
“先生!本太子也不想啊!可训练精兵,所耗钱财甚重,单靠国库是难以支撑的,只有想出此法,用来筹措军资。”
赵昕皱着眉毛说道。
“是老臣误会殿下了!殿下如此为国分忧!实乃我大宋天下百姓之福。”
晏殊忙恭敬的拜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赵昕忽然吟诵道。
“先生这首浣溪沙,意境颇为久远,是我最为喜爱的诗词之一,早年间,学生无意之举,惹得先生被贬,今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先生不如同我一起回东宫,学生准备好酒于先生不醉不归!”
赵昕恭敬的说道。
“殿下昔年虽年幼,但仍能坚持己见,又何过之有呢?早年间,老臣对变法一事还颇有微词,但在外为官几年,感触颇多,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老臣也明白,我大宋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若殿下有何吩咐,老臣必定鼎力支持。”
晏殊拜道。
“有先生这话!我就放心了!”
赵昕笑道。
。。。。。。
东宫内,赵昕宴请晏殊,再叙早年师生情。晏殊是他的启蒙老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晏殊不但才华横溢,年少成名,而且为人极为谨慎。
仁宗刚刚即位时,由其嫡母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宋夏战争爆发后,晏殊时以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去监军,不学宋太宗千里遥控,以阵图授诸将,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
晏殊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识富弼、杨察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时称“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晏殊的一生也是多次被贬。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期间,晏殊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机”。
之前,宋真宗的妃子李宸妃去世,刘娥安排晏殊为她撰写墓志。
李宸妃的身后,隐藏着宋仁宗赵祯的身世之谜,即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原型。赵祯其实是李宸妃所生,但自幼由宋真宗皇后刘娥抚养长大,这一秘密并未公开。
在当时,如何为李宸妃盖棺定论,是个棘手的问题。晏殊决定继续为朝廷隐瞒真相,在碑文中只说李宸妃生女一人,无子,而对她与宋仁宗的血缘关系只字未提。
宋仁宗亲政后,得知自己的身世,翻出当年晏殊写的碑文,气不打一处来。
皇帝对其他大臣说:“我出生的时候,晏殊为先帝侍臣,不可能不知实情,他没有说实话,这完全是欺君罔上。“
宋仁宗发火了,将他的老师晏殊贬出京,赶到地方为官。
但随后不久,宋仁宗气消了,晏殊又重新被召回京。
晏殊为官,一向四平八稳,其学生欧阳修就评价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作为“太平宰相“,这是一种低调处世的政治智慧。
晏殊从政五十年,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走过了大宋的盛世年华,词中尽显富贵之气,艳丽而不失高雅。
晏殊的词,大部分关于诗酒、歌舞,还有一些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祝祷之作,其作品中渗透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华贵气派,浸淫了高层的享乐意识。
这种精神状态,缺了几分忧国忧民、金戈铁马的家国情怀,少了对天下百姓的关怀。
可是今日东宫赵昕与他饮宴,却发现期间,他所言皆是一些忧国忧民的话语,赵昕都愣住了,心想,看来人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的。
烟花若殇:关于军制的东西,本人需要整理一下,欠下的章节明天补上,望各位书迷朋友谅解。
………………………………
第一百章 改编上四军
辽国和亲一事,就这么暂且搁置了,除非辽兴宗傻了,才会将长城以南的城池让给宋朝,或者说是卖给宋朝。而赵昕也终于腾出手来开始整编龙卫团。
龙卫团的编制按理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立功的将军们该授予什么爵位和官职,难倒了仁宗皇帝。
赵昕交趾一战,已经证明新的练兵之法是有效的,确实能达到强兵的目的,所以随之而来的禁军改革也就在所难免了。
仁宗皇帝也怕辽国不满意和亲被拒,而兴兵问罪,所以将天武,捧日,龙卫,神卫,禁军上四军,共计五万人全部交给赵昕加以整编和训练。
捧日左厢第一、第二、第三军;捧日右厢第一、第二、第三军。
天武左厢第一、第二、第三军;天武右厢第一、第二、第三军。
龙卫左厢第一、第二、第三军;龙卫右厢第一、第二、第三军。
神卫左厢第一、第二、第三军;神卫右厢第一、第二、第三军。
共计为二十四军,但由于是精锐的原因,所以编制一直未满,有很大的空缺。
赵昕为此亲自前去和便宜父皇彻夜长谈,最终才获得赵祯的首肯,对上四军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整编。
改编的上四军编制如下:
龙卫军全是骑兵,总计一万五千人,下辖三师,每师五千人,重骑兵五千人,轻骑兵一万人。
天武军全是近战重装步兵,总计一万五千人,下辖三师,每师五千人,主要有重装枪手,重装长牌手等等。
神卫军为远程部队,也有三师,主要有重装弩手,重装弓箭手,以及使用火器的一师。
捧日军的编制也有一万五千人,但就比较杂了,有专门的的攻城部队,也有后勤粮草运输队。
除了按部就班的训练外,给六万名士兵扫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原本的先生根本不够用的,但大宋最不缺的就是文人,特别是仕途失意的文人,所以在重金之下,很快就招募到了足够多的先生,当然前期洗脑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给这些先生灌输我大宋天下第一的思想,为什么当兵,当兵为了什么的精神信仰,在又他们去传输给普通的士兵。
起先,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就此事上劄子弹劾赵昕,言太子让士子与丘八为伍,实在有损读书人的脸面,并请求赵祯加以制止,但当赵昕将弹劾的大臣们领到军营,听到这些先生们教授的东西时,一个个都被震惊到了。
宋朝的军队因武将训练不同,所以练出的兵种称呼也是与众不同,比如杨家军,种家军,折家军,岳家军,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