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似咐瘛
没几天,司马府上传来喜事,张氏没有嫌弃大理国公主嫁过人,而是为其大办了婚礼。
三十多岁的司马光正值当年,而大理国公主正是年华正茂之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大理国公主风华正茂,别具韵味,自然是日夜耕耘,不到两月大理国公主就有孕在身。
大理公主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为人聪慧,心思玲珑,与张氏的关系十分融洽,曾经劝诫司马光说:“凡是莫要太过于执拗,特别是面对当今官家的时候,当今官家虽年轻,但龙威日盛,你说的有理,官家自然会听,但若是动不动就拿祖宗之法来要挟官家,那么必将被官家所厌恶,你就算不为你自身安危着想,也要为妾身肚子里的孩子着想一下啊!”
大理公主的话,司马光想了很久,所以才有了今日大殿上的拍马屁。
后世史书记载,司马光极为偏执,估计跟其无子有关吧!没有子女的人做起事情来,往往都有一种任性,而且极为偏执,毕竟没什么顾虑的人,往往都是心无所惧。
。。。。。。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分封宗室
延福宫内,赵昕正在同大宋的宗室们一同宴饮。
仁宗皇帝有兄弟,但都夭折了,赵昕也有两个兄弟,但也没长大就夭折了,所以宋仁宗和赵昕这两代到目前为止,没有直系亲王。
所以宋朝的王爷往上数的话要到真宗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有九个儿子。
长子赵元佐受封楚王,与真宗皇帝是一母同胞,因为其叔叔赵廷美死后,而精神失常,后来被太宗皇帝削去王位,真宗时又恢复。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赵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次子赵元僖受封许王,但后来因病去世,年仅27岁,无后。
四子赵元份,商恭靖王,濮王赵允让的父亲,赵宗实的爷爷,景德二年去世。
五子赵元杰,越文惠王,死于咸平六年,年仅31岁,无后。
六子赵元偓,镇恭懿王,死于天禧二年,时年41岁。
七子赵元偁,楚恭惠王,死于大中祥符七年。
八子赵元俨,周恭肃王,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大王,死于庆历四年。
九子早夭。
七个一品亲王到赵昕继位后已经全部死掉了,还有两个无后。
宋代爵位分十二等,王爵是第一等爵位,宋朝皇帝的儿子和兄弟封亲王。第二等是嗣王,只有亲王的嫡长子才能继承此爵位。
第三等是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册封亲王。
但事实上,宋代亲王死后,儿子很少有被直接封为嗣王的。皇子被封为亲王,仅止其身,亲王死后,从他的儿子中选一个出来封为国公,所以仁宗即位之前,赵氏宗族只有楚王和八大王两个亲王,一个嗣王和郡王都没有。
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第一次下诏册封十王之后,十王指的是宋太祖三个儿子和宋太宗的七个儿子,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一人。
赵昕继位一年有余,对宗室也进行了加封,但由于众人的血脉跟他隔了三代的原因,所以只有郡王和国公,没有嗣王和亲王。
“怀吉!除了你,其余的都下去吧!朕同几位叔叔和兄长聊聊家事!”
延福宫内,赵昕对着身边的内侍说道。
“诺!”
宦官和宫女们应声而退。
应诏而来的宗室有十几人,其中爵位最低的都是国公,最高的是郡王。
“今儿个把几位叔叔和兄长召来,自然是有事相商!”
赵昕笑道。
“官家!臣等皆乃赵氏皇族宗室,官家若有需要,臣等自然责无旁贷!”
北海郡王赵允弼年龄最长,便起身说道。非年非节的,官家召见他们,肯定是有事情要交代。
赵昕又道:“朕召几位叔叔和兄长前来,自然是有好差事要交代。”
东平郡王赵宗实忽然起身拜道:“官家!臣想到边关军中效力,还请官家成全!”
“先别急!待朕说完要事,东平郡王再言也不迟!”
“来人!取地图!”
赵昕看了一眼众人,说道。
一副硕大的地图被两名宦官抬了进来,宗室们一看,竟然是交趾国的地图。
赵昕看着众人说道:“众位都是赵氏皇族宗室,是自家人,所以朕有什么话就直说了,先前朕改交趾路为云越路,然而交趾国,我大宋军队并未全部占领,原交趾国世家大族逃到了布政州,地里州,麻令州,这三处,这三处地势偏远,且世家大族林立,朕在交趾打算推行新政,所以可以聊到,他日,交趾境内的其余豪门大族多半也会迁移至此处。”
“官家!不知臣能为官家做什么?”
豫章郡王赵宗谔起身道。
“朕打算将与这三洲交接的乂安府一分为四,分封给四位在座的宗室!”
赵昕起身来至地图面前,指着乂安府说道。
“嘶!”
十余位宗室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当今官家竟然打算分封宗室,他们虽说是赵氏皇族,有爵位和俸禄在身,但爵位几代就没了,而一旦拥有了封地的话,那么肯定是可以继承下去的。
“官家之言!可当真?”
赵宗实不敢相信的问道。
“如假包换,乂安府共有四州,朕打算将这四州之地分封给你们其中的四位,你们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而且朕不再过问封国之内的所有事务,但是你们的爵位只能是国公。”
赵昕笑道。
交趾境内南方,世家大族林立,赵昕不想让大宋军队深陷其中,所以赵昕打算实行分封宗族守边的政策,当然分封的区域也在赵昕的心里国土面积之外。
“官家!不知臣等受封的条件是什么?”
赵允弼出言道。
“分封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受封之后,每年对大宋上贡,第二,每三年,朕会举行一次皇族大会,受封之人必须参加,第三,受封之人必须将名下所有的田产上交给朕。当然了财货你们是可以带到封地之内的。”
赵昕略有深意的说道,京西北路朝廷控制的田地只有十分之一,普通百姓手中的田地也不过十分之二三,至于剩下的十之七八都在这些赵氏宗族的手中。
直接变法实行均田制或者摊丁入亩,即便赵昕再牛逼,那也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天下大乱,所以赵昕打算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那就是拿田地换封地,而赵氏皇族就是第一受益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姓赵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是大宋最为富裕的人。
赵昕的话落后,宗室们都在思考其中的利弊,留在开封此生无忧,但后世子孙就不好说了,前往交趾,能得到封地,但是需要放弃田产,孰轻孰重,自然得好好思量一番。
“朕跟诸位是一家人,所以今日才在诸位面前透个风,这四洲之地,大小不一,朕给你们三天的考虑时间,三天之后,朕将根据献上田产的多少,来决定受封的封地,如果没有人愿意受封的话,那么朕在考虑大宋的豪门望族!”
赵昕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说道。
。。。。。。
三日后,献上田产最多的赫然是东平郡王赵宗实,据锦绣卫来报,这几天,赵宗实变卖了不少产业,全部用来购买了田产。
翌日,朝会,赵昕在宣政殿宣布了此事,群臣虽然有点吃惊,但也没什么人跳出来反对,因为这次朝会,光是赵氏皇族就来了几十号人,有个翰林学士拿汉朝来说事,当场差点被赵氏子孙的唾沫星子淹死。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军事计划
参加延福宫宴会的赵氏皇族有十八人,有十六人愿意受封,赵昕按照田产的多少,选了四位封为世袭国公,赐于封地,每个封地赵昕会提供三千禁军帮助守卫,但最多只有三年的时间,禁军的饷银和军粮,自然是需要领主们负担的。当然封地的领主前往封地之后,可以自己征兵,待领主们觉得他们可以自保,不需要大宋禁军的时候,大宋禁军就回返回开封。
至于没有受封的十二人,赵昕私下对他们说,眼下大宋没有可封之地,但日后,定然会有他们的封地,这也导致赵昕日后发动对外战争时,赵氏皇族成为了他最坚定的铁杆小弟。
大宋官学内,今年科举选拔出来的三百多人都在此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培训,今科状元是郑獬,榜眼杨绘,探花是滕元发,第四名,范纯礼,第五名沈括,第六名苏洵。。。。。。
这些人除了沈括和苏洵之外,其余的都将被外派为官,以往都要在翰林院熬资历,但赵昕一直认为,事件出真知,这些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书呆子,考中进士后,再留在翰林院墨迹几年,完全没必要,所以赵昕通通外派为官。
苏洵现年都已经四十五岁了,考中进士甲榜,实属不易,殿试之后,赵昕亲自阅卷,看了他的卷子之后,发现其写的关于祖宗之法的策论,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简单来说,苏洵是一个难得的辩才,这样的人留在朝中,比在地方的用处要大的多,但宋朝当官也有一个不成规矩的潜规则,即不当地方官,不入中书,恰巧开封有一县令告老还乡,赵昕把让苏洵去镀镀金。
比较遗憾的是苏轼,苏澈两兄弟没参加此次考试,赵昕召见苏洵时,也曾旁敲侧击的问过,有意无意中提起了他的两个儿子。
举贤不避亲,苏洵便向官家举荐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赵昕很是兴奋,还派了一只锦衣卫前往眉州眉山接苏洵一家老小来京。
。。。。。。
朝廷南征的两路大军于冬至之前,返回了开封,鲁国公王德用,加封为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其实也是虚职,恩荫其子,赏赐府宅金银玉器。
王凯被封为正三品冠军大将军,加封开国郡公,赏赐金银玉器。
狄咏,侬智高,王韶,种谔等诸将皆有封赏,加官晋爵。
军机处,赵昕召来了众武将,包括回京述职的狄青等边将,狄青和张亢此次击退夏国入侵,赵昕自然是没忘记赏赐。
“夏国与我大宋的关系恶化,朕今日召诸位而来,就是为了下达接下来的作战命令!”
赵昕看着军机处的众人说道。
西夏与大宋交恶,除了榷场还开着之外,先前的岁赐和贡马通通取消了,没有西夏的马匹,大宋的骑兵队伍就没有了保障,所以赵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攻打西夏。
“现今大宋没了战马来源,尔等都说说,该怎么办?”
赵昕皱着眉头问道。
“官家!眼下大宋士卒刚刚凯旋而归,需要整顿休息,战事不容轻启,最主要的是国库空虚,若在贸然攻打夏国的话,只怕会很难取胜!”
韩琦小心翼翼地回道,在场的众人只有他一个是文官,他深怕这群武将一时冲动,鼓动官家出兵伐夏,那就不好了。
王韶出言道:“官家!夏国为臣,却不分尊卑,不顾两国关系,贸然入侵我朝边境,臣以为大宋若不给他点颜色瞧瞧,岂不是要让天下人耻笑!”
老将王德用起身说道:“官家!此次南征虽然大胜而回,但我大宋依然损失兵力近三万,这三万人的抚恤就需要很大一笔钱,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虽然是武将,但也知道钱的重要性,所以臣赞同先修养生息,待财政宽裕之后再同夏国一较高低。”
“狄青,张亢,你二人戍守边关多年,同夏国交锋数十回,如果朕想伐夏,你们认为朕该出动多少兵力才够!”
赵昕看向二人问道。
二人相视一眼,张亢出言道:“官家!如果是讨伐夏国,出动十万兵力足以,如果是灭亡西夏,就需要近二十万士卒。”
“这么多?”
在赵昕心里,西夏哪里用的着这么多的军队,更何况他还有红衣大炮在手。
狄青抱拳道:“官家!没藏讹庞手里有三万士卒左右,加上各部族的总计十万人,但西夏全民皆兵,一旦战事陷入僵持,大宋将很难取胜!所以臣认为想要灭亡西夏,就必须速战速决!而想要速战速决,就必须有一只强大的骑兵!”
大宋目前禁军的骑兵和上四军的骑兵加在一起共计十万人,但两者之间的战斗力不在一个水平上,禁军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