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幕1925-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西北,蒋百里是军事大家,他自然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吴安平因不能显露太多类似“先知”的本领,许多事便不跟蒋百里商量,因此蒋百里自然也帮不到他什么忙

    若非蒋介石思虑过多,岂是吴安平一封信便能说服?当然,蒋介石也并不知道,他对吴安平的揣测其实有许多误差,他若是直接拒绝,吴安平还真就没辙

    在吴安平看来,若支持武汉方面,便相当于要支持汪精卫,而汪精卫此人在历史上,非但曾继蒋介石之后“清党”,喊出“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的血腥口号,还曾投日叛国当过汉奸,此时虽一切还未发生,但不到万不得已,吴安平还真不愿表态支持他虽说将汪精卫拉下马,也是一条出路,但可惜的是,西北实力再强也做不到这点

    “清党”是必行,但蒋介石虽答应会改变手腕,却仍不可能完全按照吴安平的意思来

    吴安平其实只是想少些血腥,但在蒋介石看来,他却是想改变及确定**在“清党”之后的政治身份原本“清党”之后,国民党右派是要给**打一个“叛党”标签,但蒋介石揣测,吴安平是想届时**仍能以“在野党”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蒋介石期待的“党国”虽然形成,但**的存在却仍合国民政fu的“法”

    目前,因西北又整出一个民党,而且有强大经济及军事实力支撑,若双方联合,“党国”便不成“党国”,即便保留**的“合法”地位,其实也无大碍但蒋介石却认为,单就党派来说,民党还稚嫩,还有机会将其吸收瓦解,**却不同,国民党非但无法对其施加有效影响,还正不断受其影响,自然不能与民党一体视之

    是以,蒋介石仍要把**打为“叛党”

    他认为这是对西北压力的某种反抗,其实却不知吴安平非但没这个意思,也根本没想到那么远不过,蒋介石这样做,倒是使历史某种程度上仍停留在老路,使接下来红军、根据地、苏区都不可避免将会出现而他认为那种吴安平的意思,虽确实已偏离此时吴安平的本意,却又符合吴安平长期的政治意图,这对对错错,倒当真有些难辨了

    蒋介石确实改了“清党”计划,但改变只是手段,套路却还是那种套路,仍将利用青洪帮做先锋,然后军队才以“戡乱”名义出面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见这摊浑水越搅越大,自然想退出,不过他们得罪不起西北,同样也得罪不起蒋介石,硬着头皮将杨虎、陈群传达的指示,跟张树声通报一声,见张树声没表示意见,这才算松了一口大气

    张树声自然请示了吴安平,吴安平见国民党右派的命令中,没出现“处决”字样,而只是说“协助羁押”及“驱逐”,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发回电报令张树声只是注意观察,却不用再插手了

    吴安平以为事情已经做成,但蒋介石却不愿他轻松蒋介石已和李宗仁、白崇禧等议定,此番上海事了,便要将在押之共党全部解往西北,看吴安平如何处置这样做,吴安平当找不到理由拒绝,而且他们也会提出先决条件,即无论西北如何处置,国民党方面都无异议,要杀要放全凭吴安平一句话,但唯一要求是,不能让这些人离开西北

    蒋介石是想给吴安平找麻烦,而且在吴安平来说,这也确实会是一个**烦需知蒋介石并非只是将上海抓获的**员送去西北,其余诸省的“清党成绩”,也会陆续送往西北,只要想想这些人并非只有**,连同有**嫌疑的也在内,就知肯定要过万人,甚至达到几万人之多

    既然吴安平不愿国民党放手杀,那他就有责任将这“包袱”接过去,而将这些**送走后,蒋介石这边反轻松许多说到底,能不开杀戒,谁都不愿大开杀戒,毕竟领袖也要讲究一个声望,再有理由,一身血腥也总会影响国人的看法,将会打击到自身的声望

    当然,蒋介石最主要不是想“甩包袱”,而是要让吴安平见识一下**的“威力”,他绝不相信吴安平能与**相处无间要知道,吴安平与**之间,最起码有三重对立:不用说,首先是阶级之对立;其次,双方对苏联的立场也无法协调;再次,当前**推行的工会及农会政策,对经济伤害很大,这应该也是西北无法容忍的

    西北目前只有几十个**员,吴安平施行包容措施自然很顺利,若给他送去数千乃至上万,他还有可能再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然的姿态,从旁对国民党的“清党”做法指手划脚吗?

    蒋介石决不信双方吴安平能做好这件事

………………………………

二四三章 风云上海滩(36)

    

    二四三章  风云上海滩36

    吴安平插手国民党之“清党”行动,无论其态度如何,就具体事务而言,自然有些偏帮**这件事极为秘密,无论西北还是上海之**组织,对此事都一无所知,并不晓得己方突然多了一个大帮手但是,即便李大钊、李三立、瞿秋白等**领导层知晓,也未见得就领情,李大钊或许还好些,他大致能够分析出吴安平的意图何在

    蒋介石、吴安平做这些事时,似乎根本没将**那点力量放在眼中,不管在谁看,这都未免有些太过小瞧**其实,无论蒋介石还是吴安平,都未敢小瞧**,但两人立场虽各有不同,却都深信国民党右派之“清党”行动必定成功,原因便在于他们都清楚,现阶段的**貌似强大,但内部却仍未整合成铁板一块

    对阵的双方,一方强大且坚决,另一方相对弱小且犹疑,强大一方有备而来,弱小一方虽不是全无防备,却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此,自然不问便知对抗的结果会是如何

    今年二月,**上海中央局在讨论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体会议决议时,以瞿秋白为首一方,同以陈独秀、彭述之为首的另一方,发生重大分歧

    当时,瞿秋白无情批判了陈独秀等人对大资产阶级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机会主义策略会后,瞿秋白离开上海到了汉口在他影响下,在汉口的**中央委员,瞿秋白、项英、张国焘和李立三成立了汉口中央局,与陈独秀、彭述之等所谓的机会主义一方,展开了党内斗争

    这种党内斗争,其实是一种路线之争陈独秀认为二次**的时机还不成熟,倾向于与国民党右派妥协,继续积累**之力量,而瞿秋白则坚持若国民党右派不妥协,则**应与之展开坚决斗争实际上,瞿秋白的看法是正确的,陈独秀并未意识到,若**不改变**策略,则双方立场之冲突根本无法调和

    三月底,实际国民党右派及蒋介石分裂国共的企图已经暴露上海方面,双方冲突虽加剧,局面仍能维持,但在其他地方,却已经有很不妙的苗头出现此时,江西的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已遭北伐军杀害,另外南昌、九江等地国民党左派控制的市党部,也均遭捣毁和解散

    这种情况下,**人的情绪自然加激愤

    **上海区委正式决定,要“随时随地准备武装与右派军队发生总决斗”虽然决议的态度很坚决,但当时在上海的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却对蒋介石仍充满幻想,试图以各种让步来安抚国民党右派,维持国共之联合,以保证大**仍能继续下去这种愿望很美好,但又很幼稚,致使**上海乃至中央,错过了组织力量与蒋介石对抗的最后机会

    汪精卫回国,突然莅临上海,虽是蒋介石始料未及,但…应急办法及随后汪精卫与陈独秀联合发表的《告两党同志书》,实际非但并未令局势缓和,反使国共都不满意,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在**看来,陈、汪宣言实际通篇是在为蒋介石辩护,意味着陈独秀、彭述之等**领袖已经向国民党投降,这不仅在原则上是有害的,而且严重妨碍着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党员及工人,很可能使这些人意识疏忽,看不到蒋介石等之行动行为,对大**产生的危害

    确实是这样,因内部存在路线之争,致使**中央领导面对危机,根本没有提出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仍旧在主张继续北上北伐,而不是东征讨蒋

    李立三、瞿秋白、项英、张国焘等在武汉的**中央委员,都对中央、特别是对陈独秀的政策表示强烈不满他们不赞成同蒋介石妥协的政策,反对以和平方法克服危机,认为必须尽快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这时,在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中央委员和湖北区委的成员组成联席会议,临时行使中央最高职权作出决议,决定成立一个常务委员会,并选举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为常务委员,同时电催陈独秀来武汉,并把中央机构迁往武汉  在汉口中央临委的电催下,陈独秀与汪精卫一起,自上海乘英轮抵达武汉

    随后,**中央在汉口鲍罗廷的公馆召开了会议

    此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江浙及上海方面的形势**中央认为,江浙及上海方面的工作,已经到严重时期,此前上海存在右倾错误,今后则要认真准备和进行反蒋斗争为此,**决定派李立三、陈延年及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去上海,由他们三人及赵世炎、周恩来等组成一个特务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上海方面的反蒋斗争

    然而,这时**才决定全力应变为时已晚李立三等人还在赴上海途中,“四?一二事变”便爆发了

    **此前对国民党右派及蒋介石的态度,从左右摇摆到决定坚决斗争,实际正是共产国际内部态度及立场不一致的体现在苏共及共产国际内部,持类似陈独秀看法的最高层,不是别人,正是斯大林

    **的力量虽然相对国民党有限,而且本身没有武装,但若与国民党左派结合起来,实力却未见得会输给蒋介石若以武汉中央而论,汪精卫的声望并不次于蒋介石,而且有唐生智的军队可为依托,也未见得比蒋介石的第一军就差

    相对第四军及第七军而言,唐生智的第八军与蒋介石的第一军,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都不算很好,但第八军好歹在汉口之战表现出色,而且此时作为抵挡奉系南侵的主力,虽先前不住败退,但此时能与其形成对峙拉锯,总比第一军的输多胜少表现要好蒋介石的第一军装备最好,军饷最多,但能说出口的战绩却几乎没有

    如果**早下决心,全力应对蒋介石的挑战,通过国民政fu武汉中央当能施加多政策,并非就不能战而胜之蒋介石能拉拢到桂系、粤系等的支持,立场相近固然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其掌握苏援之分配大权,若苏联将财援转交武汉分配,则就算不能将桂系、粤系拉拢过来,使其中立还是有可能办到的

    其实,若真能如此,对阵双方的实力对比必能发生重大转变,那时蒋介石还有无“清党”决心暂且不必讨论,吴安平势必会改变主意,不会再对蒋介石提供财政支持,而会将力量转投武汉方面,以于右任、冯玉祥为依托,在国民政fu内部与苏联争夺影响力

    虽然蒋介石不免还有江浙财阀依靠,但江浙财阀与西北相比,非但财力相对有限,还没有军队若是这样,中国之未来将如何演变,还真不好预判

    可惜的是,苏共、共产国际及**虽最终下定决心,要与蒋介石坚决斗争,但为时已晚,未能将武汉之国民党左派中央好利用起来,导致局面虽相较历史略有不同,但大势仍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

    **上海方面的力量也不算弱

    此时,**在上海有一支武装,即上海总工会属下的工人纠察队,虽这支武装只有两三千人,但受总工会影响组织的工人却有二十五万之多这二十五万工人,占上海工人总数的比例并不算大,但若单比人力,却远远出蒋介石能动员的人数,而且就算加上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及大小八股党的帮会势力,人力上蒋介石也不占优

    但仍是那句话,**虽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们的认识仍未足够

    而在上海,由于市面混乱,当地的**领导人难以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近十天以来,对**之活动影响重大的事件,依次有“反苏大游行”、“白俄斗红俄”、“沪上大招工”、“金库大劫案”等几件,而这一连串事件,实际都直接或间接消弱了**对工人的动员能力

    此前,上海之各类游行,基本都由国民党当地党部发动,具体言之,则是居于国民党党部之内的**员力量,牢牢掌握着示威游行的主导权

    张作霖查抄苏联大使馆之后,**内部虽有不少人对各大报刊披露的苏联对华意图有所警觉,但一来苏联矢口否认,称那些材料俱为张作霖及吴安平伪造,二来即便意识到材料为真,此时**也无可能摆脱苏联另成局面,是以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