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幕1925-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万磅相当于四吨半,虽然与二战最著名的运输机如德国ju52、美国c46、c47相比有所不如,但西北目前研制大型运输机还有些困难,使用“蚊式”战机暂时充当运输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蚊式”战机在轰炸时既可作高空水平轰炸,又可作低空点状小型目标精密投弹。但最让吴安平动心的是,其性能十分全面,只要稍加改造,便可充作照相侦查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夜间战斗机、轰炸引导机、鱼雷轰炸机、猎潜机、昼间巡逻机、布雷机、教练机、特种运输机等机型,稍微夸张点说,只要解放军把“蚊式”战机作为开发平台,就足以满足几乎任何作战需求,这自然能有不少便利。

    王助、巴玉藻等人要专门研制特别用途的战机,也并非不可以,但没有那种必要,只要能充分利用“蚊式”战机的设计,就能将精力集中在更具前景机型的仿制上,例如“野马”p…51、“超级空中堡垒”b…29、容克ju…52、突击队员c…46、空中火车c…47、喷火战斗机、地狱猫f6f、拉…7、雅克…9、图式轰炸机、德国me…262喷气式战斗机等。

    吴安平希望最终西北或说中国,能形成苏式战机、美式战机及更全面的中式战机,三系列三风格战机三足鼎力的盛况。当然,届时无论苏式战机还是美式战机,都将与其原来的历史型号有所不同,将更全面更优秀,而中式战机便是两种风格战机优势的综合体,居于核心地位。

    这种野心自然很狂妄,但资源优厚到吴安平这种程度,这样的野心也并非无法实现。在他看来,目前西北航空业最需要做的,除制造解放军将要用到的各式飞机外,还要通过对各类优秀战机的仿制、改进及少量生产,完成对各国飞机研制经验的吸收,以增强自身的底蕴,从而最终脱颖而出。

    当然,这种对各型战机的仿制,也比其在这时空出现的时间要提前。

    对当前阶段的解放军空军装备,吴安平认为以“鹫式”即斯图卡,进行俯冲轰炸,对地攻击;以“鹰式”即梅塞施密特bf109,进行护航,对空作战;以“鸢式”即蚊式战机,进行水平轰炸,充当侦察、反潜、运输等作战任务的多面手;至于“隼式”即零式战机,则暂时不会大规模生产,只用来改进及改制,锻炼西北的航空人才。

    当“鹫式”、“鹰式”、“鸢式”批量列装,解放军空军将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最恐怖的空中力量,其羽翼之下的敌人,除了无尽的恐惧及毁灭,吴安平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结局。。。。

    更多到,地址

………………………………

二零七章 羽翼(2)

    

    二零七章羽翼

    零式战机,简称零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海军航空队最主要战斗机种,从中国战场一直使用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太平洋战区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

    '。。这种战斗机虽然给美英带来很烦,但由于其固有弱点无法克服,最后终于落得只能充当自杀式飞机使用。所谓的“神风特攻队”,驾驶的飞机就是零战。

    二战初期,曾产生所谓的零战神话,日本将其视为不可能击败的无敌战机,其主要优势是优异的水平面回转能力、高航程、低空良好的爬升率及二十毫米航炮。而所以后期沦为自杀飞机,主要是因为刻意降低重量追求低翼负荷导致机构强度不足易解体、几乎无装甲,无法高速俯冲,高速运功性能严重降低,二十毫米机关炮弹药少且炮口初速不高导致射程低。

    这些弱点其实综合起来,都和零战发动机性能不佳有关,而且其最初的设计已经限制了发动机性能的提高,无法提升功率,所以后来日本从头设计重型零战,并命名为“烈风”,可惜还没造出来就挨了原子弹,不得不投降了。如果其一开始就发展重型零战,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制空权究竟属谁,还真有些不准。

    吴安平希望巴玉藻等人参考轻型零战,而自行研制重型战机,无论结构材料还是航空发动机技术,他们掌握的资源都比日本要多要好,相应地,研制难度也就没那么大。

    不过,到航空发动机,也就是飞行引擎,这本就是航空制造业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领域,吴安平为提高西北这方面的水平,可没少费心。既然曾贻经这位对口的协和航空动力设备公司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也在,他自然要多了解些这方面的情形。

    吴安平给曾贻经提供了不少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但实际上这些资料的技术性太强,他虽然努力去看,却还是有些看不太懂,只记住了一些关键名词和大概的数据,哄哄外行人行,在内行业人面前就不得不露怯了。

    现在,应该航空技术最发达的是英国,但仅仅十几年前,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航空业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虽然发明了动力飞机,并且制造了第一架军用飞机,但在参战时连一架可用的新式飞机都没有,以至于美国航空中队装备的六千多架飞机中,竟有近五千架是法国飞机。

    当时比较著名的“斯佩德”战斗机,采用的是伊斯潘诺…西扎v型液冷发动机,最大功率已达220kbsp;   dan左右,飞机时速超过两百公里,升限达到六千六百多米。

    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还比较低,如果使用气冷发动机,冷却就比较困难,而且为了冷却,需要将发动机裸露在外,这样又增大了阻力。因此,大多数飞机特别是战斗机,采用的是液冷式发动机。期间,旋转汽缸的气冷星型发动机曾风行一时,不过这种发动机因功率的增大受限制,在解决固定汽缸的气冷星型发动机的冷却问题后,便没人再用。

    一战过后,活塞式发动机领域有几项重要发明。

    发动机整流罩的出现,既减了飞行阻力,又解决了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困难问题,因此可以设计两排或四排汽缸的发动机,为增加功率创造了条件;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出现,提高了高空条件下的进气压力,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变距螺旋桨的出现,可增加螺旋桨的效率和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内充金属钠的冷却排气门的出现,解决了排气门的过热问题。

    同时,航空从业者发现,向汽缸内喷水和甲醇的混合液可在短时内增加功率三分之一;高辛烷值燃料提高了燃油的抗爆性,使汽缸内的燃烧前压力由2…3逐步增加到5…6,甚至能达到8…9,既提高了升功率,又降低了耗油率。

    虽然王助、巴玉藻都堪称世界级的航空专家,而且分别主导了斯图卡、梅塞施密特bf109及蚊式、零式战机的仿制,但到发动机,曾贻经更有发言权,而且他领衔的协和航空动力设备公司,就是专门研究及设计航空发动机的机构。

    蒋百里他们是不大能听明白,但还是认真在听他。

    曾贻经道:“目前,气冷发动机发展迅速,但液冷发动机仍有一席之地,比如鹫式、鹰式、鸢式三种新战机,使用的就都是液冷v型十二缸发动机,当然其具体设计各有不同。【

    '

    更新

    鹫式发动机的功率是不到五百千瓦,鹰式就超过五百千瓦,而鸢式发动机的功率则有七百千瓦,虽然各型发动机都各有优点,但从功率也可以看出,相比之下,鸢式发动机要先进许多。”

    确实,就活塞发动机而言,二战时期英国的技术最好,其生产的梅林系列液冷发动机,不仅曾在“飓风”、“喷火”、“蚊式”战机上广泛使用,美国的“野马”战机也使用过这种发动机。与其相比,二战时德国的活塞发动机就有些不如。

    “四款战机中,只有隼式战机使用的是十四缸的星型气冷发动机,但功率却超过一千千瓦。可见,在整流罩解决了阻力和冷却问题后,气冷星型发动机具备刚性大,重量轻,可靠性、维修性和生存性好,功率增长潜力大等众多优点,长远看,势必要比液冷发动机更有发展前途,尤其是在大型轰炸机、运输机上,气冷发动机肯定会成为主导。”

    吴安平稍微回想一下,便知道曾贻经所十分正确。

    现在如果不算西北,最好的气冷发动机应该在美国。美国的莱特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后研制出的单排“旋风”和“飓风”以及“黄蜂”和“大黄蜂”发动机,其最大功率都超过了四百千瓦。到二战爆发时,由于双排气冷星型发动机研制成功,发动机功率将能再提高一倍有余,可见其潜力之大,实在是超过液冷发动机。

    吴安平之所以清楚这些,并非是简单因为他能穿梭到后世,更主要是先前他向曾贻经转交了一批发动机设计图纸,其中既有液冷式发动机的,也有气冷式发动机的,像先前提到的梅林发动机、旋风发动机和大黄蜂发动机等,就在其中。这些发动机图纸在后世上也不容易搜到,即便搜到也只是很简易,其来源还是依靠乌克兰那个产业联盟的各业专家团。

    吴安平想了想道:“既然隼式战机能制造出来,明我们已经具备大功率气冷星型发动机的能力,那么想必要研制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甚至客运飞机,已没有多大难度了吧?”

    曾贻经和王助、巴玉藻对视,见他们示意自己先,便道:“动力这方面的问题应该不大,交给我的发动机图纸中,就有几种双排和四排气冷星型发动机的设计,我计算过,每台双排发动机的功率能达到一千两百到两千千瓦,而四排的则能达到两千至三千千瓦,如果能装四台四排的气冷发动机,总功率将已经足够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使用,客机也没问题。”

    吴安平忍不住轻笑,曾贻经所的差不多正是后来b…29“超级空中堡垒”的动力设计思路,这却不是他提供的资料,而且将来在没有出现类似的大型轰炸机设计之前,“超级空中堡垒”的技术方案,他也不准备再拿出。类似的方案,就是在后世其实都很难找到很细致的,想要造出大型轰炸机,更多需要西北的航空专家发挥自身的才智。

    “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客机,要求超大载重、超远航程,如果能实现提供的那种涡轮组合发动机的设计,那么既能进一步提高功率,又能降低油耗。到时候装两台这样的涡轮组合发动机,应该可以实现一万甚至两万公里航路不加油,这已经应该可以划到战略级别了。当然,没三五年时间,是很难实现这种超越的。”曾贻经又继续道。

    涡轮组合发动机?这是“海王星”飞机?吴安平隐约记得看到过这种飞机的资料,确实连续飞行一万八千公里未曾加过油,不过他不认为西北五年内能够造出来。当然,如果真能提前造出来,他自然比谁都高兴。

    “不过”王助接着曾贻经的话开口了,但他先用了个转折词:“不过,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及客机的制造,引擎只是一方面,机体结构、航电系统等都不是轻易就能完成设计的。飞机越大,设计和制造相对就越复杂,有欧洲高级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加入,我们的技术实力其实是具备的,但还需要磨合,这时间我看最快也要两到三年。”

    吴安平急切道:“也就是,最晚三年后,我应该就能看到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出现?”

    王助点头道:“差不多是这样。”

    吴安平知道王助不是信口开河之辈,自然便将这个“三年”记在心中,他是真希望类似超级空中堡垒b…29这样的大型轰炸机,能率先出现在西北的。这样的飞机航程极远,能满足远距离跨海轰炸的需求,在海军没成长起来之前,要进攻隔海向往的敌对区域,远程大型轰炸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吴安平又问道:“有这么多新式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做参考,能整合更先进的统一型号的发动机吗?”这话是对曾贻经的。其实,这也是成立协和航空动力设备公司的目的所在,将来西北总是要脱离仿制,生产完全自主设计的飞机,这时就需要协和动力提供最优秀的航空发动机。

    曾贻经苦笑道:“提供的那些个航空发动机设计,都是足够优秀的方案,虽然各有其优缺点,但要将各种新技术整合成一体,却没那么容易。相对比较,鸢式战机的发动机最先进,目前我们只能做到依照相同思路,改进鹫式及鹰式的液冷式v12型引擎,所以刚才们看到的这两种战机,实际比图纸上的原型机,性能还要优越,升限、载重、航速、航程都有提升。”

    鹫式战机即斯图卡ju87,鹰式战机即梅塞施密特bf109,这两种战机虽都能排到德国最优秀的二战飞机之列,但在二战中后期,等到英国、美国的优势战机出现,却显露出很多不足,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