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一个是**军,背靠国民政府,国共两党联合,背后有苏联支持,其内部同样派系繁杂。其他地方割据势力虽各具实力,但名义上却非南即北,都依其倾向,依附于两大阵营的其中一方。
北洋虽总体力量庞大,但并无明确的政治纲领,诸系只是作为旧军阀割据一方,而有明确政治纲领,并有军事武装的势力,其实只有国民党一家而已。**虽是民国第二大党,很有影响力,但还没意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更没有自已的地盘。
**军北伐为什么能摧枯拉朽般,扫荡实力远胜于己的北洋直系?原因或许会有很多,但政治思想的相对先进、优越,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明确的政治纲领是汇聚人心的依据,是保证战斗力的源泉,同时,也是操弄民意的凭依。
吴安平在西峰发出的一系列通电表明,他已不仅仅是先前许多人认为的甘陕地方军阀,而是有着明确政治思想、完备行政体系及可观军事实力的新势力。这等于在国民党之外,民国又出现了一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新兴力量,由于其对北洋及**军都未表达归附倾向,这在许多人看来,自然是意图分裂。
在国人心目中,暂时只有北京政府和南方政府,具备统一国家的法统和法理。即便北洋已被视为反动,但**军将其推翻,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体现的仍是一种历史的轮替,反动的北洋也不属于分裂势力。这是袁世凯、孙中山给北洋诸系及国民政府留下的政治遗产,吴安平却没有这样的根底。
大多数人了解西峰通电后,都只是当做笑料谈资,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因为从潜意识里,他们就将崛起第三方力量的可能性,给直接排除掉了。冯玉祥自然不会这样,恰恰相反,他不但在随后的军政会议上,极力渲染夸大这种可能性,而且更把这种可能当做现实,通过报纸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吴安平。
十月十三日,《西北民报》发表署名文章《自治还是分裂》,虽然标题是发问式的,但内容却以极其肯定的语气,预见并叙述了这样一种“事实”:吴安平成立临时政府及组建新民党,正是其分裂西北的第一步行径。这篇文章通篇有三千字,顿挫抑扬,文字激昂,**激情充斥字里行间,虽然针对西峰通电而发,立论稍显薄弱,但不失精彩。
最关键的是,下署的作者名为“邓斌”。这个名字几乎没人听过,但等吴安平看到这篇文章时,却被这个名字吓了一跳。
因为对民国时代起中国历史的关注,他搜集过许多在关键历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的资料,由此对比这一时期西北军及冯玉祥的状况,使他轻易便判断出,这个“邓斌”不是别人,正是他最敬仰的一位划时代的伟人、后世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晓平的化名。他绝没有想到,在一九二六年的民国时代,他与这位伟人的交集竟以这种方式产生。
此时的邓晓平其实刚从苏联回国,正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出任中山军事学校的政治教官,而之所以他会写这篇批判吴安平的文章,其实完全是出于意外。
《西北民报》是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的机关报,在包头发行,一纸四开,每日出版。这报纸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一家**报,虽由**人主持编辑,并报社社长、总编制都分别由**人蒋听松、胡英初担任,但毕竟冯玉祥才是西北边防督办,他对自己公署的机关报自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冯玉祥决心讨伐解放军,为使西北军师出有名,便想在西峰通电上做足文章,以破解五原誓师后西北军无后方且无路北伐的窘局。对于他这一意图,李大钊、刘伯坚等虽在西北军伐甘上投过弃权票,却仍不愿违心将吴安平与吴佩孚并列,硬将其列入北伐目标。
甘陕支部的宣侠父等人,陆续有消息传回北方局,虽然看不透吴安平意图,但最起码已经知道,其已受到甘陕百姓的衷心拥护。单从这点来说,吴安平所建立的这一股势力,比之国民党及**还强,毕竟国民党还受工农敌视,**更是资产阶级的眼中钉。而在甘陕,无论哪一阶层,对吴安平的势力却都是发自内心拥护,几乎没有例外,这不得不令人称奇。
**员虽不情愿,苏联顾问却支持冯玉祥的设想,在他们看来,划分敌友的唯一标准,自然是看与哪方合作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说吴安平要分裂西北,或许冤枉,但西峰通电公布的一系列政策表明,这个人没有阶级立场,不可能是苏联的同路人,非友即敌,既然解放军已威胁西北军的生存,而西北军又关系苏联远东稳定,那自然是要明确支持冯玉祥。
早在一九二五年四月,苏联军事顾问团就已加入了西北军。顾问团人数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冯玉祥的顾问乌斯马诺夫,国民军参谋长西尔哥耶夫,方振武军顾问安铁尔斯,弓富魁军顾问诺加,其他还有喀尔偏科、西林、马历诺等人。这些顾问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担任指导工作,甚至还直接参加战斗,由于军援及其对**的影响,他们的地位十分超然。
虽然明知冯玉祥不可靠,但为推动局势朝着有利苏联的一面发展,苏联顾问抱怨之余,还是勉力工作,对西北军帮助很大。现在西北军被困于归绥及宁夏,根本无法发挥苏联及斯大林期望其发挥的作用,综合考量各方实力,只有刚创建不久的解放军有可能比西北军弱,苏联顾问团自然支持冯玉祥进攻解放军,以扩大力量并打开东进北伐之路。
至于传说中解放军拥有的飞机、大炮及坦克,这些苏联顾问根本不屑一顾,如果不借助外力,中国人就能自行制造装备这些武器,那就不会接连失地赔款,连外蒙都被苏联控制在掌心了。而只往广州及北京发几封电报,这些顾问便已确定,吴安平背后根本就没有任何列强支撑,这时候不打他打谁?
苏联人当然不便直接参与论战,于是乌斯马诺夫向中国**施加压力,以配合第三国际的行动为由,逼迫西北军中的**员接受了冯玉祥的提议。由于邓晓平旅法时,曾做过青年团机关杂志《赤光》的编辑,所以这一任务直接压到了这位“油印博士”头上,于是引发舆论狂潮的第一篇檄文便就此出炉了。
《西北民报》只及于包头附近,毕竟影响很小,但冯玉祥对此还另有安排。
十月十四日,北京《英文导报》转载了《西北民报》的这篇文章,并以社论的形式进一步肯定了并不存在的所谓“分裂事实”。社论中,英国人看似悲天悯人实则居心险恶地提醒读者:中国乱战不休不是没有原因的,关键是有无数像吴安平这样的军阀出现,这才导致统一的局面一步步崩坏。
要知道,《英文导报》的部分股东虽是中国人,但这份报纸其实是美国公司的资产,它的出版虽受治外法权保护,其报社地址位于北京城内,却受治外法权保护。主编克拉克在民国没什么名气,但《英文导报》的董事中却有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基督教青年会书记德怀特及北京语言学院校长佩特斯这样的名人,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般。
按说《英文导报》是在北京,受张作霖管辖,怎么也不该为冯玉祥说话,但实际上,自北京政变后,其主编克拉克便每月接受着冯玉祥的津贴。这是私下交易,直到张作霖后来退回东北前,为清共在列强默许下突袭苏联使馆,查获了克拉克签署的许多收据及向冯玉祥催款的信函,此事才真正暴露出来,也致使《英文导报》信誉扫地,就此销声匿迹。
《西北民报》的讨吴檄文,被《英文导报》译成英文转载,并登上头版版面,基于这份报纸的影响力,一两日后,同样的檄文便出现在了天津、上海、香港和马尼拉的所有英文报纸的头版上。
而第二天,日本在北京的英文报纸《标准报》在转载的同时,又凑了一角,找些汉奸文人发了一通“历史上西北是游牧民族聚居地,本不属中国,正与满洲相同”的议论,顿时又掀起轩然大*,使舆论扩散到了民国各个层面,终于引发一场狂潮,而几乎所有矛头所指之处,正是暂时还不知情的吴安平。。。。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五章 舆论狂潮(2)
第一百四十五章舆论狂潮(2)
许多民国新闻人其实与现代新闻人有两个相同的特质。首先是重国外轻国内,极为在意外人的看法,而轻视国人的意见,报导事件也是一样,国内交通事故有多少不去关注,国外一个连环撞车都能报道几天;另外就是都更愿意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去博取关注度,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那就随后再说。
《英文导报》率先转载冯玉祥炮制的讨吴檄文后,各地英文报纸登时跟上,使吴安平这个本陌生的名字,几乎一夕之间为各国驻华人员所熟悉,同时一些订阅英文报纸的国人,也就此知道,在甘陕还存在这样一支意图“分裂民国”的势力。当然,并不是没有人发出疑问,但日本主导的《标准报》横插一脚,顿时使这些人倾向于相信先前的报道。
这时,国内的报纸开始跟进。北京的《世界时报》、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及武汉、长沙、广州等各大城市的重要报纸,都按照《英文导报》标注的转载出处,向《西北民报》提出了转载要求。这正是冯玉祥期待的局面,他自然不会拒绝。但同时,这些报纸又将《标准报》炮制的《何为中国》一文翻译后,同时转载了上去。
这一轮的动静可就大多了。举国哗然,吴安平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却又臭不可闻,无论南北东西,俱是一片声讨、咒骂声。
吴安平本就崇尚言论自由,所以解放军占据甘陕之后,兰州及西安的报界氛围又比先前宽松不少。为规范言论及确定明确报道责任,西北临时政府虽然通过了《新闻及出版法》,但还未来得及推广。于是,甘陕本地报纸也没给吴安平留面子,只比各地晚一日,兰州的《兰州日报》、《大河日报》及西安的《新秦日报》、《西安评论》等报刊,也进行了转载。
在甘陕,民众可就不只是哗然,而是近乎沸腾了。
对于知识分子和文化青年来说,《标准报》那篇文章只当其放屁,但对《西北民报》那篇却感想复杂。其实他们也有相同的疑虑,越认识到陇东集团及解放军的强大,这种疑虑也就越深。很奇怪的是,即便有人感觉一两年后,单凭解放军便足以横扫北洋诸系,也居然未曾生出以其替代北洋或国民政府的想法。
这些文化人议论纷纭,论战不休,彼此争执十分激烈,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根本没人去关注报纸上的消息,刚开始自然也平静如常。但总有茶博士、酒博士在饭馆、酒馆、茶楼当差,卖力诵读,又有人见一些文化青年及老者争执得面红耳赤,不免上前多问两句,于是,又隔不到半天,此事便传入市井坊间,同样激起了强烈风潮。
老百姓其实最能分辨世道人心,也最懂得知恩图报,当无数农户、工友、手工业者、店铺伙计、车夫、苦力、小商人等底层民众,知道那些或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的先生在议论什么,顿时便鼎沸起来。不过,在底层民众中,舆论风向却是一边倒。毕竟,只凭吴安平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及保障口粮两项,就使百姓明显感觉到了生存状态的好转。
吴安平是在李章及安柄朝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被卷入了一场论战。他命人找来几张相关报纸,一字一句细细研读,随即发现了“邓斌”这个作者署名,也因此判断出始作俑者便是困于归绥的冯玉祥。
理清脉络后,他便自然知道冯玉祥其实是在为西北军入甘制造舆论,不过面对这样偏颇的非议,他偏偏又没办法拿出有力的反证,单凭嘴说便很可能被认为欲盖弥彰,反而会迎来更大的非议。而且,他真实的意图也不能提前披露,否则更会引起轩然大*,比眼前还要难为。
引导舆论势在必行,不然政府、集团及军队内部也会思想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思来想去,吴安平决定不做自我标榜,而是直接把自己对苏联的态度先亮出来,一方面作为对冯玉祥的回击,另一方面算是提前吹吹风,统一甘陕各方面人员的思想认识。
就这样,十月十九日,吴安平命人将亲自撰写的一篇文章,通过电报传给李章及安柄朝,并由两人将这篇文章直接送到了在兰州及西安的几家报社。无论《兰州日报》,还是《西安评论》,亦或是其他报纸,实际都期待与吴安平这位甘陕头号权力人物能有些接触,这时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