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幕1925-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虽然没有到过专门研究政治的大学深造,但也并非无师自通,这一半得力于他自小受到曾国藩等人的思想熏陶,一半得力于他后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帮会里的那一段复杂难忘的经历。时势造英雄,蒋介石最能适应时势,所以他平步青云最终成长为了民国大**的领袖人物。

    翻来覆去看过西峰通电几遍,蒋介石已将吴安平列为北方大敌,仅只在奉系张作霖以下。至于其他如阎锡山、冯玉祥、张宗昌、褚玉璞、吴佩孚,不是实力已散,就是虽有实力,却没有破局的勇气,与张作霖、吴安平相比,对付他们要容易的多。

    南方群雄中,粤系李济深、潘振山、陈真如,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雄,湘中谭延闽、程潜、唐生智,虽也都是刺手货,实力一直在膨胀,但他并不担心无法对付。就像他对智囊姜忠贤说的:“对他们这些人,我现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且装阿木林。可要是谁不够朋友,想暗地对老子砍条斧,娘希匹,老子就不信他比**还难治”

    不过现在,对蒋介石来说,比**难治的除了张作霖,又增加一个吴安平。而且,从某种角度看,吴安平甚至比张作霖还要难缠,因为他政府、政党、军队都具备,权力集中而又自成体系,很难将之分化瓦解。

    随后几日,蒋介石一面与白崇禧、加仑争论攻打南昌之事,一面留意每日送达司令部的电文中,有无甘陕的消息。国民党党部没令他失望,每日都有几封西峰通电转发至南昌前线,

    他见这个所谓的西北临时政府,颁布的法律条例越来越多,几乎已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并囊括了几乎所有阶层的民众利益,心中那点忧虑也越发凝重起来。

    其实,蒋介石并不关心那些法案的具体内容,他只是由此觉察,吴安平及其西北临时政府的抱负绝对不小,这根本不是新军阀的架势,而是体系完备的军政实体。割据肯定是割据,但要说吴安平有分裂西北之心,他觉得还不至于,当前的大势就是统一,就算实力再强大,一旦与大势相逆,必将引来群起交攻,吴安平想必也不愿做第二个袁世凯的。

    十月十日,湖北方面的**军第四军攻克武昌,直系刘玉春被俘,北伐军士气大振。而江西方面,蒋介石不顾白崇禧反对,终于完成二打南昌的军事部署,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他的幕僚张群自汉口返回,秘密抵达了南昌前线。

    总司令部内,蒋介石命侍从回避,独留下张群,问道:“岳军,一切可顺利?”张群的字是岳军,他不但是蒋介石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时的同学,还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虽则如此,他做事应对都很有分寸,故深得蒋介石信任。蒋介石常把最不放心、最难处理的事情交给张群去办,张群也最能领会蒋介石的意图,而不折不扣去执行。

    蒋介石的话没头没尾,但张群显然明白他在问什么,躬身回道:“总司令,我已和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佛先生、以及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斯鸠特先生取得联系。不过,葛佛有些犹豫,他还是把赌注压在孙传芳身上,倒是斯鸠特很友善,虽然前阵美国刚拨给吴佩孚三百万美元贷款,但据斯鸠特说,其国内其实已对北洋失望,转而认为我**军有一统中国之势。”

    “都是一丘之貉”蒋介石先是哂道,继而又亲切道:“岳军,你还是叫我二哥亲切些,你若也叫我总司令,就当真见外了。”他如此说是有缘由的。武昌起义后,蒋介石由日本偷潜回国参加**时,期间曾与黄郛、张群效仿“桃园三结义”,结拜为兄弟,按年纪他正排行第二。

    张群知他脾性,这样的话听听就好,切不可当真,于是笑着回道:“我现在是司令部总参议,自然要有下属的样子,不然的话,岂不被外人笑话不懂规矩。”

    蒋介石也没坚持,回过身又问道:“斯鸠特的态度真这么友善?”

    张群想了想道:“我看还是有些顾忌。不过现在北伐进展如此迅猛,明眼人都能看出吴佩孚、孙传芳已成我俎上之肉。这两人正是英美在背后支持,英国人太过傲慢,一时转不过脸来,美国人就灵活得多,自然会想到未雨绸缪,多方下注。”

    蒋介石摸着下巴道:“你说说看,他们顾忌在什么地方?”

    张群回答道:“据我了解,他们首先顾虑的是总司令和俄国人的亲密关系,担忧**赤化势力席卷中国。这也是为何吴佩孚落到如此局面,英美两国仍不愿将其放弃的原因。他们认为在抵御赤化势力这一点上,没有人比吴佩孚更有魄力、更坚定。”

    “总司令曾在黄埔一次演讲时宣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应受第三国际的指挥。’他们认为这种左倾言论,连中国**的领袖陈独秀也未公开发表过,所以对总司令的政治倾向有疑虑,担心总司令会做苏联的马前卒。”

    “左倾?”蒋介石冷笑道。。。。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蒋总(2)

    

    第一百四十二章蒋总(2)

    见张群不往下继续,而是直盯着自己看,蒋介石便知道他也对这问题感兴趣,于是便索性摊开讲道:“打吴佩孚、孙传芳还要靠**出力,我自然要做足姿态,你应该知道,北伐军能攻克两湖,第四军的叶挺**团要占一半功劳。这就好比开磨坊的老板拉驴上磨一样,要想让它乖乖听话,勤转快跑,就得先出点粮草将它喂饱。”

    张群若有所思,又听蒋介石继续道:“其实对**的一些人,我倒是真心想用他们。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我在放出李之龙时,还曾亲自和他谈过一次话。我说:‘我是你的校长,你是我的学生,就算校长处罚学生处罚错了,学生也不应当记他的恨,因为校长毕竟是为学生好的。’后来我又跟他说:‘就算你记恨我,我也还是要重用你。’”

    “我让他选,或者到总司令部做事,或者到南方带兵。但这家伙大概吓破了胆,说他不愿带兵,只想到前方做点宣传工作。我苦劝不听,就批了几百块钱,让他去找邓演达,到政治部办剧团去了。你说,这些人的脑壳是不是被教唆坏了,怎么倔成这样,连好坏都分不清了?”说着,他恨恨右手成拳,猛击左掌,显然内心并不能释怀。

    张群不敢接话,而是又往下接道:“其次,他们还担心你同日本人的关系。毕竟只要稍作了解,就不难知道总司令曾在日本东京的振武军事学校学习过三年军事,后来还担任过日本陆军第十三野炮团的见习士官。他们不知从何处听到的谣言,说日本人已经在暗地向总司令活动,想让总司令打败吴佩孚后,和满洲的张作霖合作,共同主宰北京的中央政权。他们显然担心整个中国会完全落进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蒋介石眯着眼睛道:“日本人确实有派人过来,不过我只是虚与委蛇。娘希匹,这些小矮子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想在老子和张作霖之间搭线,我看他们是被北伐吓到了,才会出这种狗屁主意。不过,我没有完全拒绝,仍是敷衍着,正好借此给英美等国施加些压力,逼他们主动靠上来,现在看,这目的是达到了。他们说是担心,其实只是想探听虚实,用不了多久,就会主动找上门的。这些列强没一个好东西,不多人家钱多枪杆子硬,该利用时还得好好利用,漂亮话谁不会说,又少不了一块皮肉。”

    这应该是他的心声,即便从个人角度出发,权力欲强的人自然最反感别有掣肘,如果他真登顶中国第一人的宝座,自然不愿头上还有列强当着太上皇,指手划脚,说东道西。不过现实就是现实,实力不够,自然要先矮上三分。这和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还不同,**基于信仰服从第三国际,蒋介石却是为争夺权力,和列强敷衍乃至对其低头,一旦翅膀硬了,说翻脸就会翻脸,是绝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的。

    其实,蒋介石对列强并不信任,但他寻求英美支持之举却其来有自,应该说,部分观点还是受到孙中山的影响。

    虽然孙中山确立的三大政策中有“联俄”一项,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其本意。一开始,孙中山其实是希望美国及英国承认他的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并援以资金及武备,助他以武力统一中国。但每次与两国打交道,都遭到断然拒绝。于是他转向苏联求助,马上得到响应。

    联俄之后,经国民党内中国**员的推动,国民党被全力推向极左,这时孙中山便警觉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数百名中国籍毕业生,试图将中国的这场**,融入世界范围的****计划。孙中山由此感到,中国的未来地位和福祉,可能要服从莫斯科的反帝总体构想,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适逢美国驻华公使雅各布?古尔德?舒尔曼访问广州,绝望的孙中山要求与其会面,并举行了秘密晤谈。孙中山要求美国公使促使华盛顿出面,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其他较小的条约国沟通,看各国是否愿对中国作联合干预,为期五年。孙中山提出,他可以发表正式倡议,对干预发出邀请,并愿意全力劝导中国民众与这场干预合作。孙中山预先对计划作了详尽设计,考虑了所有细节。他要求被邀请的国家联合出兵占据各省首府,并对铁路、河流、港口、电报实施军管;要求美欧各国派出大量军事专家、铁路专家、金融专家、水利工程师、公共健康行政人员、教育专家及其他培训顾问,来华工作五年;要求行政专家们不仅要帮助组建一个中央政府,还要在十八个省组建高效地方政府。他的想法是:五年里,外**事力量可帮助镇压军阀及土匪,中国便可在和平与秩序中真正获得新生。他提议,至保护期的第五年初,中国必须举行全国及各省的选举,然后将权利逐步移交给民众自己选出的领导人。但令孙中山失望的是,对这项提议,华盛顿并不热情。不过,华盛顿确实与欧洲几个大国作过沟通,同样的,欧洲各国也无一对此做过严肃考虑。一战结束时,各国曾在西伯利亚作过联合干预,遇到过极大险阻,致使各国一听到类似计划便感觉胆寒。而且,即使政府有兴趣,各国国会和议会看到任务如此庞大,也绝不可能批准。

    当时是在一九二三年,如果各国真打算扶持中国,日本最多只会发出无力的口头抗议。而且,不管事情是否会按照孙中山这位理想主义者的设计演变,如果此事真的发生,那远东甚或世界的历史,都将变得面目全非,完全不同。两年后,在死前两个月,孙中山再次作出同样的恳求,结果还是徒劳。

    蒋介石与孙中山不同,他更现实,所以联络英美并非为请其干预,而是一来想对吴佩孚、孙传芳釜底抽薪,断掉其外援;二来是想为摒除三大政策,寻求必要的支持。他其实就是打着互相利用的主意,骨子里对英美并无任何认同感,即便不出于民族主义考虑,列强对他这样权力**浓重的人指手划脚,也是其不能接受的。

    蒋介石想了想道:“英美公使那里保持联系就行,不用太主动,我估摸着只要打下南昌,两国知道孙传芳不可恃,自然会找上门来。到时候,我们就掌握主动权,想必还能谈下更好的条件。”

    张群答应一声道:“是,总司令,我会把握好这个度的。”

    蒋介石笑笑说:“我自是信任你,不然这等隐秘的事,也不会交给你办。还有件事你需帮我参谋参谋,岳军,你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待过,虽然只是国民第二军,但对西北应该很了解了,不知道对突然冒出来的解放军有何看法?”

    吴安平成立西北临时政府并出任最高执政的事,眼下正传得沸沸扬扬,张群作为总参议,自然有所耳闻并有所考虑,不过他并未直接回答蒋介石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总司令以为如何?”

    蒋介石拿起那一叠电文,感慨道:“七天之内,西峰发出二十七封全国通电,篇篇言之有物,既涉及广泛又影响深远。不问可知,其志非小,弄不好比北洋还难缠,最起码北洋摆不出这样的大格局。”

    张群点头道:“国共两党在甘陕都有支部,活动也未受到限制,只是我们以前没有重视,所以事到临头才感觉突然。虽然现在消息传得很多,但依我看,没有多少是真实的。我只明确了几点:第一,吴安平本身是大财阀,其财力还超过支持我们的江浙财阀;第二,解放军战力不好判断,但兵力最少已达二十万之众;第三,吴安平已得到各阶层支持,否则其明显集权的制度,不可能堂而皇之出现在通电中;第四,其政治倾向虽不明,但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