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朕- 第4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胜弘又说:“大同军多驻扎北方,遵化铁厂该重建起来。臣建议,在遵化设兵器所,让工部和兵部执行此事。不过,鞑子当年撤回关外,不但掳走许多河北百姓,还把遵化铁厂的工匠掳掠一空。要想重建遵化铁厂,还得从南方移民工匠,矿工和烧炭工也得移民许多过来。”
  遵化铁厂,是北方最大的铁厂,也是大明的主要兵器生产基地。
  赵瀚说道:“等人口再恢复一些,燕山各处驿道,也该组织百姓修缮了。承德府极为重要,必须牢牢控制,来到河北的移民,每批都应分配一些去承德府。等承德府巩固之后,大同军才好翻越燕山去草原。”
  承德那一片,在明初是属于大明的,明中期就已经基本丢失。土木堡之变以后,蒙古人不断南下侵占土地,而大明致力于修筑长城,最后双方就以长城为分界线。
  天津大战,燕山一带的蒙古人,跟随鞑子作战而损失惨重。
  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首领,扔下满清半路开溜,回去的途中又抢了一遍,燕山一带的蒙古人全成了叫花子。
  因此,当大同军北出长城之后,燕山的蒙古部落纷纷投降。
  他们属于半耕半牧状态,甚至种地的还更多,其中不乏有汉人存在。如今,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全部按人口分田、分草场,蒙古贵族一律变成平民。
  无人反抗,也反抗不起来,因为这里根本不是草原。
  反正承德府的设置很顺利,蒙古牧民也很配合政策。就是汉人比例太小,至少还得再移民几万才行。
  方胜弘说:“长芦盐场及周边,是目前的主要移民地,四分之一的移民优先分过去。长芦产盐足够了,就不用再依赖淮盐,河北将更轻松的用盐控制草原。臣认为,这个政策不能变。”
  明清两代皇室,都是吃长芦盐场的盐,这里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确实必须尽快恢复起来。
  唉,哪里都要恢复,哪里都需要人口,真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啊。


第612章 【皇室族谱】
  天津产盐,也多盐碱地。
  乱葬岗在天津东郊,周边都是耕地,只那一片盐碱化严重。
  中国古代农民,已经摸索出改良盐碱化的土法子。就天津周边来说,就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挖沟排水,既可让雨水冲刷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又能有效防止土壤反碱。
  但见效很慢,动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变成好地。
  乱葬岗里的尸骨,都已经进行填埋,也分不清哪具是先皇夫妻的。一片片树苗被运来栽植,用客土垒起来,中间留沟排水,平时需要专人运淡水来浇灌。
  说是陵园,其实够呛。
  不断浇灌,不断栽植,至少二十年时间,这片盐碱地才能变成树林。
  坟墓是空的,连衣冠冢都不算,只那合葬碑文和镇墓神官,彰显着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旁边甚至还有块石碑,正面是:“先皇陵寝,空坟莫盗。”北面密密麻麻刻着字,记述崇祯元年大旱,皇帝举家逃荒,先皇客死天津,尸骸遗于乱葬岗无法辨认。
  不远处的另一侧,又有大坟垒起,墓碑为:天下丧乱者之墓。。
  墓碑的背面,记述崇祯年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离乱丧命者多。此坟此碑,为死于乱世之可怜人而立,愿神州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既然先皇、先皇后的尸骨都找不到,自然不需要严密防守。
  若有哪天,大同朝廷快完蛋了,也不怕有人来挖断龙脉,更不怕挖出尸骨鞭尸日晒。
  只安排一些守陵者,日常洒扫祭拜便可,来往旅客也能进来祭拜。甚至在陵墓之外,还设了道旁凉亭,供游客歇脚纳凉。
  没有和尚,没有道士。
  随御驾北巡的礼部官员,提前到陵园进行布置。先皇、先皇后的神位,从南京太庙中请来,安放在陵园主体建筑中,又请天地和地方神灵保佑。
  最后,赵瀚穿着皇帝衮服,带着皇室和宗亲到场。
  庄重而哀伤的音乐响起,赵瀚在礼官的指引下,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最终在坟墓前跪下磕头。
  “爹,娘,女儿不孝!”
  赵贞兰哭得最厉害,因为当年分别,她已经懂事了。而赵贞芳,年纪还小,甚至都忘了双亲模样,只依稀记得父亲喜欢捋胡子。
  赵瀚端端正正磕头,站起来时浑身轻松,仿佛了结了一桩心事。
  回到天津城内,赵瀚对姐姐和妹妹说:“再留些时候,在辽东寻到了同族,正带着族谱赶来天津。”
  之后的几天,赵瀚都在接见地方官和耆老。
  终于,有个赵姓中年人,坐着舰船从辽东而来。
  见面之后,赵贞兰立即认出此人,有些激动地喊道:“你是主家的五哥?”
  中年人叫赵枋,眼眶发红道:“拜见长公主!”
  其实,两人没啥深厚感情,只是属于同宗兼同村而已。
  先皇赵士朗好歹有功名,刚开始还获得了主宗的接济。可给老母看病花费甚大,一家几口也需要养活,主宗渐渐就不耐烦了,甚至将借钱的赵士朗打出去。
  赵枋抹泪诉说着这些年的遭遇:
  “崇祯年间,连年大旱,咱们村逃荒的人很多,便是赵氏主家这边都没甚余粮了。”
  “那该死的鞑子,入关抢了好几遭,咱们村次次都遭难。我大哥和三哥全家,因为避难不及,都被鞑子给掳走,至今也不知生死下落……”
  “鞑子走了,李闯又来。李闯倒是没大肆劫掠,做了一两个月好皇帝。可李闯吃了败仗,殿后的队伍被鞑子追杀,那些溃兵军纪败坏,把咱村子给抢了一个遍。李闯溃兵走了,鞑子兵又追来。”
  “那些不是鞑子兵,都是投了鞑子的大明边军。他们军粮不够,便逼着村中大户给粮,拿不出粮食就要杀人……”
  “这几回兵灾,村中父老逃散大半,赵氏主家也没剩几个。接着又是鞑子做皇帝,县里缺人得很,我好歹考中过秀才,又熟知本地情形,便去应聘做了鞑子知县的师爷。那知县其实也是汉人,搜刮起来比大明官老爷还狠。特别是跟大同军打仗的时候,天天都派官差下乡催粮。”
  “咱们村里的农民全跑了,佃户交不起租子也跑了。那时还有瘟疫,逃也不晓得逃去哪边,好多都害病死在半路上。”
  “到后来,便是知县的俸禄也不发了,让当官的自己想办法谋生。知县就愈发盘剥百姓,便是城中大户,也不堪忍受举家逃命。城里遭瘟疫死的,逃了的,还有饿死的,至少占了七八成。好端端的县城,转眼就成了空城。”
  “村里的地也没人种了,反正年年大旱,种地也收不到粮食。城里粮价飞涨,我这个知县的师爷,也着实买不起粮食饱腹,眼看着幼子活活饿死……”
  “后来鞑子要撤去关外,知县跟着一起走。我不敢留下,留下来就是死,银子和粮食早就没了。我便央求知县,带着家人一起走。偌大一个赵家,跟鞑子一起去关外的,只剩下寥寥四个人。也没财货带走,家里除了房子、家具、被褥,也就一屋子藏书。”
  “书都留下了,祖宗不能忘,便把一整套族谱带去辽东……回家拿族谱时,全村只剩十二户,其中一半都饿得走不动路了。”
  说到这里,赵枋嚎啕大哭:“呜呜呜……多好的村子啊,祖祖辈辈几百年,说没就没了。”
  难怪赵枋看到赵贞兰那么激动,以他这种遭遇,便是看到昔日仇人,都会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情。
  赵瀚却是听得沉默,这就是北方百姓所经历的。
  赵枋还是地主家的少爷,也是一个考上秀才的士子。换成普通人,只会更惨!
  满清当时不得不离开河北,因为在崇祯时期,河北就是一个烂摊子。满清来了之后,在京城周边跑马圈地,更外围的州县则盘剥日盛,民生已经凋敝得不成样子。这种情况,还叠加大旱和瘟疫双重负面Buff。
  满清若是不走,留在河北干嘛?
  赵瀚沉默,两位公主,还有后妃,却听得直抹眼泪。
  真真的男默女泪。
  赵瀚问道:“赵氏族谱你带来了吗?”
  赵枋止住痛哭,点头说:“带来了。咱们赵家,远祖为伯益,赵姓始祖为造父,出自先秦的嬴姓……”
  刚刚还沉默的赵瀚,此时只想翻白眼。
  这尼玛,三皇五帝都来了,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族谱纯粹瞎编。
  终于,赵枋说出更靠谱的:“我们这一支,出自天水堂赵氏。秦灭赵之后,远祖迁居甘肃天水,汉代封侯拜相的赵公充国,便是咱们的祖宗。”
  赵瀚问道:“跟宋氏赵匡胤没关系吧?”
  赵枋愣了愣,回答说:“启禀陛下,天下但凡姓赵的,都认天水堂为宗。这宋朝,又被称为‘天水朝’。”
  赵瀚:“……”
  赵枋经历那么多苦难,早就学会察言观色,已经看出赵瀚不想跟赵匡胤扯上关系。他连忙说:“细分下来,肯定不是一家。赵匡胤是涿州赵氏,而咱们的先祖,唐宋两朝一直住在山西。后来宋元战乱,才分支迁徙,在明初迁到了北直隶。这些都是族谱上写清楚的,肯定不会出错。”
  编订皇室族谱,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明代以前,皇帝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比如赵匡胤,就说自己出自天水赵氏,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硬往名门望族靠拢。
  直到朱元璋,来句“予本淮右布衣”。
  老子就是草民出身,老子就没啥显贵祖宗。咋地,你咬我啊?
  赵瀚说道:“那份赵氏族谱留下,朕会让人抄副本给你。”
  赵枋连忙说:“陛下尽管拿去,赵氏离散殆尽,族谱能供于皇室,能令赵氏大兴,祖宗们在天之灵肯定欣慰。”
  赵瀚想了想,说道:“你留在天津吧,给你落户分田,世世代代看守东郊陵园。当然,每代只需留一人守墓,这人可以在官府领俸禄。其余子孙,可自由择业。”
  “谢陛下恩典!”赵枋欢喜道。
  他也没想过飞黄腾达,亲人大半离散无踪,能给先皇守墓已是幸运。能分田,能领工资,日子总算安稳了。他还有一妻一子存活,接下来老实过日子就行。
  而且,给先皇守墓,肯定没人敢欺负他。
  赵瀚把李香君叫来,让她拟一封圣旨,发回南京让李邦华润色。大致内容,就是撇清跟宋氏的关系,皇室族谱已经找到了,自己不是赵匡胤兄弟的子孙。
  省得民间乱七八糟编故事,看着就让人心烦。
  赵枋突然来一句:“陛下,咱老家的祖坟,需不需要修缮?”
  赵瀚摆手:“修缮可以,不必刻意为之,更不能全部围起来造祖陵。那些土地,还是留给百姓耕种吧。”
  赵枋说道:“请陛下允许草民,每年回老家祭祖扫墓。陛下的祖坟,草民也会悉心打理。”
  “准了。”
  赵瀚又让人取来一百两银子,让赵枋在天津东郊安置家人。
  赵贞兰却有许多话,想跟这位族兄叙旧,两人一直聊到傍晚才完。吃晚饭时,赵贞兰的眼睛都是红的,显然又因为悲伤而哭了一场。
  随即,赵贞兰带着丈夫,代表皇帝回老家扫墓祭祖。


第613章 【小国如丐】
  赵瀚很想去北京看看,但还是打消了念头。
  从通州到北京的运河,在明中期就淤塞了,只能通行一些小船,漕运船只都过不去。
  京城旁边的河流淤堵,还牵扯到漕运,大明朝廷居然都有心无力。第一次疏通河道,从弘治年间拖到嘉靖年间。疏通之后,几十年时间又淤塞,直到现在都还没通,漕粮到了通州就进太仓库,想运到京城还得用人力和牲畜。
  御驾班子人数众多,如果无法行船,肯定得募集民夫运东西。赵瀚懒得折腾,直接回程南下,等北京人口充实之后,再组织当地百姓把河给疏浚了。
  一路南行至济宁,无法再走,被洪水给堵住了。
  今年南方干旱,北方又是大水!
  黄淮一线河水暴涨,河堤根本扛不住,只得主动决堤泄洪。不敢淹更富庶的南岸,只得掘北面的堤坝,曹县、城武、单县、鱼台、金乡……好几个县受灾。
  于此同时,汉水沿岸也大涝。
  北方河道总督张国维,火速赶来济宁面圣,愁苦之色溢于言表:“陛下,今年黄淮和汉水的洪灾,是自万历十一年以来最严重的!就似天被捅破了,银河之水泄于世间,臣实在是……实在是无能为力。”
  赵瀚此时很想骂娘,不是骂张国维,而是骂老天爷。。
  今年南方旱情,好不容易比去年减轻。可北方的洪水,竟然是六十年一遇,万历十一年到现在,真个就是六十多年!
  赵瀚面无表情问:“各地汛情如何?”
  张国维回答:“臣只知黄河北岸的情况,洪水已淹数城。至于汉水那边,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