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减产,必定又涨上去。
柳传宗问道:“这新机器来了,农民赚的钱有没有变少?”
老农道:“也就那样。”
工厂里。
徐致远介绍:“前明的时候,纺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织布。用水力纺纱之后,情况稍微有所缓解,只在大水车附近的乡镇,织布速度反而跟不上纺纱。后来,有工匠改良纺车,勉强把纺纱速度提上来。”
明末的纺织业情况,是织机太过先进,纺车严重拖后腿。织布的时候,织着织着就没纱了,棉纱总是被商人哄抢。
“这便是蒸汽纺纱机。”徐致远朝着前方一指。
众人抬眼望去,只见好几座大灶前,正有工人反复铲煤进去,烧煮锅炉带动纺纱机在工作。
梅竹友问:“蒸汽纺纱机,用起来如何?”
徐致远苦笑道:“并不如何,实话实,在下已经后悔了。蒸汽机跟水车一样,只能纺出粗纱,若想要细纱,还得再让工人用纺车精加工一遍。”
棉条纺成棉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捻,使纱条具有一定强度而不断裂。
蒸汽机与工人配合,暂时无法精细纺纱,只能纺出半成品粗纱。
然后再用传统的纺车,对粗纱进行精加工,让棉纱变得更细,使棉纤维伸直平行。
徐致远把众人带去仓库,只见那里有许多妇人在排队。
徐致远解释:“都是附近村镇的农妇,她们自家的棉花纺完了,便到工厂里来拿粗纱,回家纺成细纱再送到工厂。倒是蒸汽织机很好用,纺布速度是真快,纺纱速度完全跟不上。自从我这蒸汽工厂落成,方圆三个镇,都没农户纺布了,全都帮我的工厂纺纱。即便如此,棉纱还是不够用。”
赵瀚担忧的传统手工业被摧毁,这种情况暂时没有发生,反而朝着相反的情况在发展。
蒸汽织布机的出现,导致棉纱供不应求。
如今的农户,都不自己织布了,全都从事轧花和纺纱。他们的收入因此提升,纺再多纱都能卖出去,唯一的烦恼是棉花不够用。而蒸汽工厂主的烦恼,则是棉纱不够用。
“那些烧锅炉的,不是国人吧?”梅竹友指着肤色偏黑的工人问。
徐致远回答道:“南洋奴……雇工。”
梅竹友又问:“纺织工人里,有没有用南洋雇工?”
徐致远笑道:“南洋雇工都笨得很,哪敢让他们碰纺车和织机?便是烧锅炉,也得反复教导,一个个蠢得跟猪一样。”
梅竹友走过去,问一个南洋奴隶:“你从哪儿来的?”
奴隶摇头。
梅竹友又问:“过得可好?”
奴隶咧嘴笑道:“好。”
这不是假话,在工厂烧锅炉,每天都能吃上饭,可比在南洋的生活更强。如今没有电灯,晚上是不做工的,工人不可能被迫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几小时工作制,完全看白天有多长。
英国纺织工人,其工作时间延长,是与照明设备发展同步的。在电灯发明之前,就有阿尔冈灯、煤气灯等等,导致工人在夜晚也能工作。
冬初。
十多份调查报告,摆在赵瀚的面前。
蒸汽机的出现,没有破坏小农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反而促进了传统手工纺织的发展,并且增加了纺纱农民的收入。这个现状让赵瀚非常惊喜,他甚至都想技术不再进步,一直维持这种现状最好。
一旦蒸汽机可以纺织细纱了,对纺织户肯定是个巨大打击。
外国奴隶的使用,在南方数省已经很普遍,这远远超出赵瀚的预料。
特别是江南士绅,家里或多或少,都养着几个南洋女奴,地里也有不少男奴在耕种。
这年冬天,又一道圣旨发出:外来男性雇工,不得在中国结婚生子。外来女性雇工,官府鼓励婚配,结婚生子之后,户口落在夫家,身份等同于国人,且不再缴纳额外的人头税。
此令一出,更加刺激了奴隶贸易,大量女奴被贩卖到女性稀缺的北方!
许多娶不到老婆的北方汉子,节衣缩食存钱买南洋女子。反正最低等的也就几块钱,而且按照圣旨,还能到官府正常落户。
第597章 【图书字画】
“闲船退避,闲船退避!”
长江之上,很久没有存在感的大同水师,今年冬天突然集体出动了。
三百多艘大小战舰,浩浩荡荡朝南京驶来,大同水师总督古剑山亲自率队。
在码头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都不知道发生了啥事儿,甚至有人怀疑是否哪里出现叛乱。
旋即,南京的警察部队出动。
三步一哨,五部一岗,从码头一直排到紫禁城。
费如饴坐着舆轿,呼朋唤友而来,全站在码头看稀奇。这货的鸦片瘾,已经被强制戒除,戒毒期间差点死掉,之后竟然性情大变消停了许多。
“闲者退避,闲者退避!”
这次来的,居然是皇城侍卫,他们平时很少出动的……
无论是商旅还是路人,全都被赶到路边上,似乎有什么重要人物要通行。
又来了许多官员,甚至还有宫中女官。
大同水师战舰陆续靠岸,许多靠在码头的商船,都被勒令暂时离开,给水师战舰腾出泊位。
这阵仗太离谱了,老百姓愈发感到好奇。
古剑山坐在旗舰的甲板上督阵,钱谦益等翰林院、钦天院官员,居然也从水师战舰上下来。
水师官兵和皇城侍卫,从船上抬下一个个箱子。
每一个箱子,登岸时都要打开来检查,确认无误再进行交接。
只听有官员喊道:“北京文渊阁书目,总计43200册;遗失者众多;只剩10237册。现交接前明皇帝御制御注诸书,及前明皇帝礼法政教及实录书本。《明太祖实录》初修本遗失殆尽;二修本共165册、183卷,全部保存完好;三修本共250册、257卷,现存248册、255卷半。请予清点交接!”
一箱一箱打开检查;每箱都要反复清点三次。
这一嗓子喊出来;令围观的读书人兴奋不已,船上运来的居然全是北京皇城藏书。
同时又非常惋惜;北京文渊阁书目有四万多册;如今保存下来的还不到三成。
并非毁于兵灾战火,而是保存不善所致。
有被虫蛀的;有发霉烂掉的。还有大明的内阁、翰林院官员,经常借职务之便;把文渊阁藏书给顺回自己家;早在万历年间就只十存二三了。
普通百姓渐渐散去;读书人却越聚越多。
终于;又听官员喊道:“《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初稿已毁于南京文渊阁;正本全部遗失,副本悉数完好。请予清点交接!”
围观的读书人,争相踮起脚尖;想要看看《永乐大典》长啥模样。
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曾经放过烧过皇宫,但起火面积不大,满清皇帝小小修缮就住进去。
因此,《永乐大典》的正本,不可能毁于战火当中。
但正本又确实一册都不剩;最大的嫌疑就是嘉靖;很可能全套《永乐大典》做了陪葬品。
在嘉靖之前,明朝皇帝没把《永乐大典》当回事儿,就连朱棣自己都懒得翻看。
唯有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经常随身携带阅读这套书里,有大量验方;可以用来炼丹修道。
嘉靖晚年,突然让人抄录《永乐大典》副本。嘉靖死的第二年;正本存于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但从此之后,正本就找不到了,也没人再提起过。
一连三天,南京城外都在验收交接。
最后搬出六十多个箱子,全部属于残次图书,虫蛀、发霉、火烧……需要翰林院和钦天院尽量修复补全。
朝会。
钱谦益率领翰林院博士出列,拱手道:“请在《永乐大典》之基础上,修订编撰一套《民始大典》。便是这《永乐大典》,老臣在北京阅读时,也发现了多处错漏,非得重新修订不可。”
“准!”
赵瀚道:“《明史》编修完毕之后,再去编订《民始大典》。嗯,叫《民始全书》更顺口。此书须修订《永乐大典》错漏之处,再增录前明者书籍,数、物理等著作也要录进去。”
“遵旨!”
钱谦益心中大喜,这两项工作,可以干到他死那天了。
从北京搬来的大明历代皇帝实录,暂时存放于翰林院那边,方便翰林院官员编修《明史》。至于剩下的图书,一半存放于文渊阁,一半存放于皇帝的私人图书楼。
特别是明朝皇帝收藏的字画之类,全部变成赵瀚的个人私藏。
顺便一提,沈阳满清皇宫也弄来不少,估计是满清撤离北京时带走的。
《明史》编修工作正式开始,同时赵瀚诏令天下,收集民间的各种图书,特别是明代的者作品,好为今后编撰《民始全书》做准备。
当然,并不强行征集。
进献图书者,可以自己留下正本,请人抄书送来副本即可。一旦获选,必有奖励,甚至识渊博之人,可以参与《民始全书》的编撰。
虽不强求民间献书,但总是会有地方官借机逢迎。
浙江,嘉兴。
嘉兴知县刘显文,在看到圣旨内容后,隔日便亲自跑去项氏宅邸。
“墨林先生,有大喜事啊!”刘显文笑着。
项元汴疑惑道:“晚生费解,请县尊明言。”
刘显文拿出文吏抄写的告示:“墨林先生请看。”不待对方看完,便继续道,“先生有天籁阁,令兄有万卷楼。汝兄弟二人,皆藏书数万卷,为何不请人抄书献给朝廷?如此必得陛下青睐,或可参与编辑《民始全书》。”
整个浙江,藏书量最多的,一个是眼前的项元汴,另一个是鄞县的范钦。
项元汴仔细琢磨,也觉得这是个机会。
反正皇帝不索要正本,可多请些抄书匠,抄成副本献给朝廷便是。
而且,天籁阁有藏书目录,直接把目录拿去京城。让翰林院的官员们,看着目录挑选,选定了再请人抄写。
把知县送走之后,项元汴去见族兄项笃寿。
兄弟俩都对此很有信心,他们的藏书太多了,而且有不少属于孤品,肯定能被翰林院给选上。
项笃寿:“只献藏书,还不能脱颖而出,或可给陛下献上天下珍品!愚兄手里,最珍贵的莫过于苏轼真迹,贤弟手里……”
项元汴默然,他知道族兄的是什么,但着实有些舍不得拿出来啊。
项笃寿笑道:“听闻南京有皇城小,皇子也在那里读书。贤弟把那东西献上,贤弟的幼子适逢年龄,或许可以跟皇子做同窗。”
项元汴豁然开朗,当即拍掌道:“还是兄长看得长远!”
兄弟二人,带着书目和随从,结伴前往南京而去。
到了翰林院,他们先是拿出书目,把官员们给小小震撼了一下。
随即,项元汴又:“可否请转达一下,晚生斗胆想要面圣,当面为陛下呈上一件宝物。”
张溥冬天又病倒了,翰林院文史馆由钱谦益了算。
钱谦益笑道:“寻常宝物,恐怕难以面圣。”
“请诸君观之。”
项元汴从背上解下一个长袋,袋子打开,里面有皮纸包着。皮纸打开,里面是一精美竹筒。
从竹筒中抽出一件物品,还是用皮纸给包着。
接连打开几层皮纸,终于露出里面的卷轴。
众人顿时笑了,同时又特别好奇,什么字画如此小心翼翼?
项元汴缓缓展开卷轴,还没看到正文内容,入眼便是一堆印章和题字。
其中一行字特别显眼,那是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唐李太白上阳台!
众人眼眸猛缩,呼吸都急促起来。
卷轴继续打开,露出里面的草书: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竟是李白的真迹?
钱谦益浑身轻微颤抖,拿起胸前眼镜戴上,凑近了仔细观察鉴赏。越看越觉得是真的,至少以他的鉴定水平,宋徽宗等名人的题字和印章是真的。
“莫要挤,莫要挤,莫把诗仙真迹给挤坏了!”
项元汴着急大呼,赶紧把卷轴收起,生怕宝物被弄坏了。
钱谦益怒吼道:“都退下!等诗仙真迹挂起来,再一个个过来欣赏!”
众人连忙后退,项元汴把宝物挂在墙上,中间用凳子隔离开来,大家只能站在三尺外欣赏。
除了文史馆,翰林院的其他馆,者们也陆续被惊动过来。
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这是李白仅有的传世真迹。在今天以前,他们听都没听过,还有人当场用手指凭空临摹。
翰林院的一把手王调鼎,也飞快来到现场。
王调鼎看了一阵:“拿来笔墨,想临摹的就尽快。傍晚之前,必须收好,明日便进献给陛下。放在这里夜长梦多,若是失窃了,我可担待不起。”
于是桌椅围着宝物摆放,谁都不许越界,一个个便如刚字的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