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朕-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带着,赵瀚似乎都变得善良起来,毕竟这位爷只要土地,不要钱粮和性命。


第153章 【大明律】
  费映珙带着女儿费如惠,还有那黑厮铁奴,一路坐船来到吉安府。
  他是有追求的文化匪寇,在仕途无望被通缉之后,本来想搞个世外桃源。就是把恶名在外的大地主弄死,自己和属下来做地主,再分少数田亩给农民,不给官府交苛捐杂税。
  这跟赵瀚有本质区别!
  费映珙属于换汤不换药,除了不给官府交税之外,其他哪有什么改变?他现在养了十多个家奴。
  但是,他所占据的天河镇及周边村落,已算得上世外桃源了,至少底层百姓不会饿死。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这块世外桃源要保不住了。
  北边是安福县、东边是庐陵县,都属于赵瀚的地盘。西边是永新县,也有佃甲起事,已经攻破县城杀了官吏。
  费映珙夹在一堆反贼中间,必须得思考今后该咋办。
  在城南码头登岸,费如惠惊讶道:“爹爹,这里可真繁华,一点也不像反贼的地盘。”
  “何止繁华,”费映珙叹息道,“比我上次至此,还更加兴旺许多。”
  费映珙上次路过吉安府,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当时有太监乱征税,钞关让途经此地的商船减少,重额门摊税让一些商户关门,吉安府的商业因此日趋萧条。
  而赵瀚统治府城之后,钞关没了,路过的商船就多了。
  商船变多,在本地的消费就变多,刺激商铺和摊贩的增长。同时赵瀚还免了去年的门摊税,今年的门摊税按崇祯元年征收,继续刺激商贩的兴盛。
  不但如此,府城周围的百姓,都获得了土地,收入显著提高,消费能力自然提升,也在刺激商业的兴旺。
  费映珙见许多百姓,朝着城东渡口而去,他忍不住拦下一个,问道:“老表,白鹭洲有甚事情,你们怎都去那边?”
  “赵先生今天亲自审案,我要去看热闹。”那人回答。
  费映珙闻言,也带着女儿和黑厮,前往城东渡口等着去江心洲。
  从城东去白鹭洲,只有一条渡船,平时也没多少人来往。今天却把艄公乐坏了,上千人排队坐船,甚至引来几条客船抢生意。
  费映珙不想排队,于是选择高价坐客船,一直走到书舍和先贤祠之间。
  那里有一块空地,周围都是花园,甚至修建有假山亭台。
  陆陆续续,大概有一千多人,涌进来想要旁听审案,花园各个角落都挤满了人。来得慢的,只能站在外围,根本听不见里面说什么。
  空地两面,摆了许多凳子,应该是官方设置的旁听席,需要总兵府颁发的号牌才能入座。
  费映珙看到了费如鹤,跟费纯一起坐在旁听席。
  他带着女儿往那边挤,很快就被官差拦住:“出示号牌!”
  “我是你们赵将军的四叔。”费映珙指向费如鹤,他早打听清楚了侄子的化名。
  官差不敢怠慢,让他们原地等着,然后跑去向费如鹤报告。
  费如鹤欣喜无比,跟费纯一起过来,笑着说:“四叔怎来了?”
  费映珙说道:“我找你们赵先生商量事情。”
  “快里面坐。”费如鹤立即把费映珙拉进去。
  却是费如鹤、费纯让出座位,让费映珙父女坐下,他们自己则盘腿坐在地上。
  费映珙惊讶道:“你这个将军,多弄两张凳子都不行?”
  费如鹤解释说:“四叔,这是旁听席,总兵府有号牌的。我倒是能多弄来几张凳子,可得跑去跟总镇商量,费那么多功夫干嘛?”
  费映珙不再多言,心里却非常震撼,这里的规矩真是严格。
  旁听席陆陆续续坐满,都是被邀请的官员、士绅和书院学生。
  费映珙父女的后排,正是田有年、宋应星和王调鼎,宋、王二人正在低声聊天。
  “皂班入值!”
  一个官差扯开嗓子大喊。
  衙役提着水火棍出来,分列两排站好。
  “判官、主簿入座!”
  黄顺甫和欧阳蒸坐在主审位左右,一个是庐陵知县,是案件审判地的主官;一个是吉水知县,是案件发生地的主官。
  另外还有书记官,记录审判过程。
  “总镇升座!”
  “威~~~武~~~”
  赵瀚从书舍那边出来,坐在审判席的主位。
  “拜见赵先生!”
  “拜见总镇!”
  许多官吏和百姓,下意识的就要跪拜。
  “嗙!”
  赵瀚一拍惊堂木,呵斥道:“都站起来!”
  于是众人陆续站起,朝着赵瀚行礼,有的拱手作揖,有的弯腰鞠躬。
  赵瀚说道:“带原告杨春娥!”
  “带原告杨春娥!”
  原告不再使用妓院的花名,恢复了本名杨春娥。为了保护原告,杨春娥戴着顶小斗笠,笠檐还垂下了一层纱巾,遮住脸部不让旁人看见。
  赵瀚又说:“带被告王元禄!”
  “带被告王元禄!”
  宋应星低声对王调鼎说:“这般审案有趣,以前都是喊带犯人某某。”
  王调鼎笑道:“万一是被诬告呢?我觉得称为被告、嫌犯更合理。”
  “确实如此。”宋应星点头说。
  原告和被告,都没有下跪,只站在那里听审,赵瀚要借此案立规矩。
  王元禄垂头丧气出来,甚至用手遮住脸面。他一个举人,因为这种事过堂,哪还有颜面见人?
  赵瀚对黄顺甫说:“副判官陈述案情经过。”
  黄顺甫照着文件朗读,这是赵瀚修改过的稿子:“原告杨春娥,祖籍江西南昌,现籍吉安府庐陵县,为总兵府宣教员。被告王元禄,吉安府吉水县人氏,原为吉水县白沙镇镇长……”
  “崇祯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原告随宣教团下乡慰问演出,当晚借住在被告家中。被告醉酒之后,摸进原告所居卧房,对被告实施强暴,还伴有殴打行为。事后,被告倒头酣睡。原告穿好衣服求救,宣教团其他宣教员赶来,将未着衣物的被告制服。翌日,扭送吉水县衙。”
  幸好,自发跑来旁听审案的,除了官吏、士子和学生之外,其余大部分是府城居民。
  若换成几百上千的农民,此刻听到案情复述,估计会群情激奋冲上来打人。
  宣教员极受农民爱戴!
  赵瀚说道:“带证人!”
  十多个宣教员被带上来,开始阐述自己当天的见闻,然后当场在证词上签字。
  赵瀚又说:“带证物!”
  那是被告的衣服,有两处已被撕烂,是被告挣扎时撕烂的。
  赵瀚问道:“被告,这可是你的衣服?”
  “是。”王元禄低头说。
  赵瀚问道:“你可对案情叙述有异议?”
  “没有,”王元禄难以推脱,却又狡辩道,“我当时喝醉了,稀里糊涂之间,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什么。”
  “你胡说!”
  杨春娥怒吼道:“我当时不从,你还骂我是贱人,还用布堵着我的嘴!你还打我,我脸上的巴掌印子,过了好几天才散!”
  赵瀚冷笑:“被告不要狡辩,喝醉了便无罪?你怎不喝醉了去杀人!”
  确实,喝没喝醉,跟怎么判决无关。
  王元禄只能说:“我愿纳杨春娥为妾,请总镇从轻发落。”
  “我便做尼姑,也不给你做妾!”杨春娥怒道。
  “嗙!”
  赵瀚猛拍惊堂木,呵斥道:“被告不得胡言,《大明律》有规定,民年过四十而无子,方可纳妾延嗣香火!”
  王元禄呼喊道:“总镇,在下是举人,又做过镇长,是官而非民啊。”
  赵瀚突然站起来,对在场众人说:“在我治下,只认太祖、成祖二帝,只认两位圣君的法律。《大明律》中的‘民’,包括官员、吏员和士子!至于之后历代皇帝,颁布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是绝对不可能遵照的,因为有悖于太祖皇帝的《大明律》!”
  《大明律》当中的“民”,确实包含官员在内。而且嘉靖年间,还有按察使以此为依据,对官员进行过审判。
  但是,随着纳妾者越来越多,又不断出台违背《大明律》的条款。比如规定官员,不得纳良家女和妓女为妾,不得在奉命出使地方时纳妾,诸如此类以约束官员的纳妾行为。
  赵瀚对于纳妾的态度,是民不举官不究,你悄悄纳妾也没法管。
  但若是有人来报官,报一个处理一个!
  士绅哗然的同时,又感觉特别扯淡。赵瀚这个反贼,居然张口闭口《大明律》,搞得就像是朝廷命官一样。
  赵瀚随即又大声说道:“太祖皇帝是好皇帝,他的《大明律》应该遵守。别看我起兵造反,若是崇祯皇帝愿意严格执行《大明律》,我立即自缚去京城领死,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惜!太祖是好皇帝,成祖是好皇帝,宪宗是好皇帝,可其余皇帝皆为昏君!大明开国近三百年,就出了这三个好皇帝,老百姓怎有好日子过?我又怎能不站出来造反!”
  “好!”
  陈茂生、费纯等人,率先欢呼喝彩。
  离得较近的官员和百姓,也都纷纷跟着喝彩。
  赵瀚问欧阳蒸:“按照《大明律》,此案该如何判决?”
  “绞刑。”欧阳蒸回答。
  强奸者,绞刑。强奸未遂,仗一百,流放三千里。受害者若未满十二岁,不管是否同意,不管是否和解,以强奸罪论处!
  这就是《大明律》,中国第一部 “刑上大夫”的法律,把官员也划归为“民”来判案。 
  而且非常具体完善,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中国法律制定。
  《大明律》还重视契约,经济纠纷以契约为准。
  当然,这被有权有势者,当做空子来钻,引诱百姓签订不合理的契约。
  《大明律》甚至具体到街道管理:盖房子、修园子,若侵占街巷和道路,杖责六十,勒令复原。在自家墙壁打洞,把污水流到街上,鞭笞四十。
  可惜,再好的法律也得去执行,《大明律》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别说什么刑事案件,就连污染街道都管不了。
  根据欧洲传教士的记载,万历以前的中国城市,干净得让欧洲人瞠目结舌。万历以后的中国城市,臭气熏天,垃圾遍地!
  连城市卫生都搞不好,还能把国家治理得安定繁荣?
  “嗙!”
  赵瀚喝道:“判处绞刑,不用等到秋后,即刻押赴刑场!”


第154章 【不讲道理】
  “我不服!”
  王元禄突然惊恐大喊。
  黄顺甫呵斥道:“大胆,主官已经判决,莫要咆哮公堂!”
  赵瀚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笑道:“好,我今天让你心服口服,有甚不服的就说出来。”
  王元禄毕竟是举人,脑子转得非常快:“总镇,你以《大明律》来判我,自己可又遵守过《大明律》。若自己都不遵守,又有何理由引用《大明律》?”
  此言一出,众皆惊骇,这是在说赵瀚造反,显然王元禄破罐子破摔了。
  “嗙!”
  赵瀚喝道:“上《明大诰》。”
  四个差役捧着《明大诰》出来,分别是:《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这玩意儿由于太过酷烈,朱棣那时就已经不用。
  但存世量太大了,当年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靠教授《明大诰》为生的老师,就在北京一次性汇聚了十九万人。
  因此,许多人家里现在还保存着,只要手持《明大诰》,所犯流放罪以下,皆可减轻一等处罚。
  四部老古董法律被抬出来,大部分听审者都云里雾里,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
  赵瀚问道:“你可知这是什么?”
  王元禄同样很疑惑,摇头道:“不知。”
  赵瀚说道:“这是太祖皇帝的《大诰》,太祖皇帝说‘此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守者,非我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又说,手中持有《大诰》,笞杖徒流罪名,可减一等。手中若无《大诰》,罪加一等!”
  还有这种玩意儿?
  还有这种好事情?
  许多人都想去弄一本《明大诰》,犯罪了可以减刑啊!
  “你不相信?”赵瀚对差役说,“抱过去给他看看,让他翻几篇体会一下。”
  王元禄在接触《明大诰》的瞬间,就知道这玩意儿并非伪造,版印两百多年的东西一看就知。
  他随手翻看几页,顿时吓得头皮发麻。
  官员因公出差,需要乘坐公车,携带物品必须在十斤以内。每超额五斤,处罚十鞭。超额十斤以上,罚鞭翻倍,即每五斤罚二十鞭。
  贪官污吏,最轻也是发配边疆。贪污六十两以上,就将面临枭首、剥皮、冲草等酷刑。
  里面还附带案例详解,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与官绅勾结,起获赃粮七百万石,因此判处死刑的官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