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做驸马-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房门虽然被胡二从里面栓上了,但却被店小二轻巧的打开,随后他悄悄的进到房间,在药物的作用下,胡二这时睡的像死猪一样,除非有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否则他根本不可能醒来。
  不过就算是这样,店小二还是十分小心谨慎,在黑暗中摸到胡二的床前,然后小心的解开绳索,这才取下竹筒退出房间,然后将竹筒交给了隔壁的何琼等人。
  竹筒上有火漆封口,但这依然难不倒何琼他们,毕竟做这种脏活他们本来就是专业的,而且锦衣卫也早就摸清了送信过程的各个环节,绝对做到了万无一失。
  所以竹筒送过来后,立刻有一个账房先生模样的老者上前,然后小心的将火漆拓印下来,然后这才用小刀将火漆一点点的挑开,最终打开了竹筒,并且取出了里面的书信。
  信封上依然有火漆,但依然难不倒老者,而且相比竹筒上的火漆,信封上的火漆更容易取下,所以很快书信也被取出来,然后交到了何琼的手上。
  信纸虽然送到何琼手上,但何琼却没有急着打开,而是示意了一下左右,其它人也全都退到一边,因为按照规矩,信上的内容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这里也只有何琼才有资格知道信上的内容。
  等到其它人退开后,何琼这才打开书信,但他也没有细看,而是直接拿起绝笔,将信纸上的内容抄写了一遍,并且认真的校对了几次,确定与书信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后,这才把原来的信纸放回信封。
  直到这时,那位老先生才上前将原来的火漆修复好,不得不说这个老先生的手艺真是精湛,修复后几乎原来一模一样,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什么差别。
  相比于信封上的火漆,竹筒上的火漆修复要困难许多,所以老先生也一直修复到下半夜,这才把竹筒上的火漆修复的一模一样,然后又由店小二动手,将竹筒原样的放回去,这期间胡二还是鼾声如雷,根本不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等到第二天早上,胡二这才从沉睡中醒来,不过刚醒来的他却感觉脑子昏沉沉的,这让他也心中一惊,以为自己生病了,毕竟昨天淋了那么久的雨,全身都湿透了,生病也十分正常。
  不过等到起床后活动了几下后,胡二又感觉脑子清醒了一些,早饭的时候,店家更是送了一碗免费的姜汤,说是昨天入信的客人许多都因淋雨生了病,这让胡二也对这家店大有好感,毕竟这么贴心的客栈可并不多见。


第755章 背后的王爷
  总旗何琼抄写的书信,也在第一时间送回京城,以锦衣卫的速度,也花费了几天时间才送到李节手中。
  李节拿到书信后也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等回到自己的书房后,这才打开了书信,然后把信上的内容仔细的看了一遍。
  幸好这封信没有用什么密码之类的写成,所以阅读起来也并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封信正是周仲正写给他兄长周伯正的信,刚开始信上的内容还十分正常,似乎是兄弟二人间的正常问候,但后面的内容却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其实这封信的内容在李节看来有些没头没尾,毕竟这是周仲正兄弟二人间的书信,有些事情他们彼此都知道,所以信上也不会解释清楚,这让李节也只能利用书信的上下内容做一些猜测。
  不过就算是如此,李节还是从信上解读出不少的信息,周仲正在信上告诉周伯正,说之前的计划顺利,而且还在这段中提到了杨士奇,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计划肯定有杨士奇的参与,这也坐实了杨士奇的确与周仲正这些人是一伙的。
  另外周仲正在信上还多次提到“王爷”这个称呼,想来应该就是周伯正背后的湘王朱柏,而在信的最后,周仲正再次叮嘱周伯正,让他请王爷做好准备,好像是要将人调到某地做什么事情,只是信上没有明说,李节也猜不出来。
  “真是头疼,这种没头没尾的信,除了当事人外,外人恐怕也只能猜自己的猜测了!”李节把信反复的看了几遍,确认没有遗漏后,这才头疼的自语道。
  信上的内容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了杨士奇与周仲正这些人有勾结,但并不能说他背后的人就是湘王,因为信上只说了王爷,根本没提“湘王”这两个字。
  除非李节现在下令,直接将周仲正抓起来审问,让周仲正指认杨士奇和湘王朱柏,才有可能给他们定罪,但这也冒一定的风险,毕竟周仲正很可能死不认罪,甚至在抓捕时直接自杀,另外只靠着这点信息,也不可能真的给湘王朱柏定罪。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节也没有轻举妄动,当然他也没忘拿着书信进宫,向朱允熥通了通气,让他也做好心理准备。
  说起来朱允熥都已经快忘了杨士奇的事了,毕竟他这个皇帝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心,之前虽然听李节说过杨士奇的事,甚至锦衣卫那边还是他亲自下令,让他们一直监视杨士奇,但在此之后他也把杨士奇抛之脑后,直到现在李节提起来,他也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当下朱允熥拿起书信看了一遍,然后李节又把自己的分析讲了一遍,对此朱允熥也十分赞同,只是他也没想到,杨士奇背后的人竟然是湘王。
  “姐夫,湘王勇武过人,平时又喜读书,尤其喜欢道藏,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对他的风评都是极佳,我和他也见过几面,感觉他不像是那种有野心的人啊?”最后朱允熥却还是有些怀疑的道。
  “我刚开始也有些怀疑,但那个周仲正和兄长周伯正就是湘王的长史,而且他们兄弟来往的书信中明确提到王爷,应该不可能指其它的亲王或郡王,所以湘王的嫌疑也是最大,在没有查清楚前,也不能证明他的清白。”李节也十分谨慎的道,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一位亲王,没有确实的证据之前,一切都要小心再小心。
  “这倒也是,王府长史虽然不像唐宋时那么的显赫,但也握有实权,一般都是亲王的心腹,所以这个周伯正肯定也是湘王的心腹,他又和杨士奇的关,所以幕后的主使应该就是湘王了。”朱允熥闻言也点了点头道。
  虽然朱允熥地朱柏的印象很好,但身为皇帝,他可是知道皇位的诱惑力,别说叔伯了,就连兄弟甚至是父子都可能反目,所以朱柏平时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背后做了什么。
  “信上还说他们似乎要调集一些人到某地做一些事情,但却没有明说,姐夫你觉得他们想做什么?”朱允熥这时再次追问道。
  以现在大明的局势,对方肯定不敢造反,这点朱允熥是十分肯定的,毕竟他早已经不是当初刚登基的时候,现在他对内改革,对外打败了帖木儿这样的强敌,早就坐稳了皇位,所以就算有亲王觊觎皇位,他们也只敢在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行动。
  “信上语焉不详,我也猜不到这些人的计划,不过也不用担心,那个周仲正已经被锦衣卫盯上了,以后他送出的任何书信,都会被锦衣卫拦截下来,到时只要多几封书信,应该就可以拼凑出这些人的目的了。”李节也再次回答道。
  “也只能如此了。”朱允熥点了点头,随后又开口问道,“那个杨士奇呢,他现在好像是在姐夫你手下做事吧?”
  “不错,他这个人能力相当强,如果不是背景复杂,我真想好好的培养一下他,日后陛下身边也能有一个得力的大臣。”李节说到最后也露出可惜的神色道,杨士奇可是明初能臣,号称三杨之首,这样的人如果能培养起来,绝对是大明的栋梁。
  “无妨,现在朝廷大力推行教育,各种人才也是层出不穷,朕身边也不缺他这样的人才,不过姐夫你也要小心一些,毕竟他常年跟在你身边,千万要注意安全!”朱允熥最后却不放心的叮嘱道,当初他和李节就曾经遇到过刺杀,所以他可不想李节因杨士奇出什么意外。
  “多谢陛下关心,我会注意的,而且杨士奇前段时间押送战俘去了登州,短时间内不会回来了。”李节笑着回答道。
  “那就好,如果查出湘王真的和杨士奇这些有什么不轨的密谋,朕也绝不会轻饶,反正海外那么大,不怕没流放他们的地方!”朱允熥冷哼一声再次道。


第756章 电的实用(上)
  登州港,这里做为支援朱棣的两大港口之一,汇聚了大量的物资与人员,每天都有无数的车马进出,全国各地报名去美洲的人,最终也会送到这里,然后集中乘船去新途岛。
  杨士奇亲自带着一队人来到营地,然后给他们安排好住处,并且吩咐伙夫将晚饭做的丰盛一些,毕竟这些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第一顿当然要让他们吃点好的,以便能让他们更快的安定下来。
  等到所有人都安置好后,杨士奇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时天都快黑了,有人送饭进来,杨士奇虽然没什么胃口,但还是勉强吃了些,毕竟明天还有一批物资要送来,到时他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不吃饭可不行。
  晚饭过后,杨士奇又拿出一个小册子,将今天所做的事全都记录下来,这也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天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都会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习惯,对他为官做事有极大的帮助。
  写完了今天的事情后,夜也已经深了,杨士奇本想洗漱一下睡觉的,但是他却犹豫了一下后,伸手又从书桌上拿起一张信纸,然后略一思量在纸上写道:“母亲大人,见字如晤……”
  杨士奇显然是给他的母亲写信,说起来杨士奇的身世也颇为凄惨,年幼丧父,母亲不得不改嫁一位姓罗的官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士奇其实都是姓罗的,直到后来他成年后,才在征得母亲同意下改回了杨姓。
  不过杨士奇母子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改嫁而有所好转,很快罗姓的官员因罪被流放,他们母子再次落得孤苦无依的地步,为了养活杨士奇,他的母亲也吃了不少的苦,母子二人的感情自然也极为深厚。
  本来杨士奇现在在京城为官,虽然经常出京办事,但也应该把母亲接到身边供养,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母亲还是留在了德安那边,甚至连他的妻儿也在德安,毕竟他不在身边,只能让妻子代为照顾母亲的生活。
  一想到自己不能亲自侍奉年迈的母亲,杨士奇也不禁眼角发红,笔下写的也更快了,眨眼之间就一连写满了三张信纸。
  等到写完了书信后,杨士奇也长长的了舒了口气,随后又将自己写的书信看了一遍,眼圈却又开始有些发红,但他却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过了许久之后,杨士奇也终于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后深呼吸了几口,随即就忽然将信纸伸到蜡烛上,点燃之后放到了火盆之中。
  好不容易写成的书信在火盆中快速燃烧,透过火光,可以看到杨士奇平静的脸庞,只是眼神中还透着几分不舍。
  与此同时,京城这边却在举行着一场盛事,紫禁城正门前面的广场上,一根高大的石柱被立了起来,上面固定着一个玻璃罩子,里面安放着一个巨大的灯泡。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积累后,书院那边也终于将电力的输出稳定下来,灯泡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电力推广出去的时机也终于成熟起来。
  于是李节在和朱允熥商量之后,决定把电力先应用在皇宫之中,比如眼前这个大石柱上的灯泡,其实就是一个展示性质的路灯,而在皇宫内部,几个主要宫殿也安上的电灯。
  不过皇宫里面的电灯外面的人看不到,所以广场上的电灯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早在最开始动工的时候,就有不少好事的人前来围观。
  相比于这些外面展示出来的东西,电灯背后的东西更加重要,比如电线的铺设,以及发电机的安装等等,这些电灯的电力,其实就是设在皇城一角的一个发电机提供的,而它的动力来源自然也是蒸汽机。
  其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火车发电厂,只是这个发电厂实在太小了,只能为几个灯泡提供电力,而且大部分电力都损耗在电力的传输过去中了,消耗的燃料也不少,如果算一成本的话,就会发现电灯的消耗远比蜡烛要高得多。
  但这毕竟是电力第一次出现在实用之中,所以成本什么的根本不在考虑之中,更何况现在大明国力富强,别的不说,光是皇室的收入就十分丰厚,这点消耗根本不算什么。
  随着一切准备完毕,这天傍晚时分,也终于失到推闸送电的时候了,为这件事,朱允熥甚至让人张帖榜文,告示整个京城的百姓,要在皇城门前试验电灯。
  皇城门前那根奇怪的石柱早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毕竟皇城门前的广场虽大,但这毕竟是皇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