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做驸马- 第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下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想到这里,李节拿过桌子上的纸笔,沉默了片刻这才开始给朱允熥写信,刚才他沉思了那么久,可不是在发呆,而是在考虑着这件案子的得失,虽然这件案子的影响很大,但正所谓福祸相依,只要操作得当,有时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黄化的动作很快,在得到李节的命令后,他立刻派出锦衣卫,这时的南京城也全都在盯着锦衣卫的行动,毕竟孟贺和刘康被抓,可是牵动了不少官员的心,特别是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更是一个个心惊胆战,生怕下一刻锦衣卫就登门拜访。
  所以锦衣卫刚一出动,整个南京城就立刻紧张起来,特别是当第一支锦衣卫冲进吏部侍郎孙会,第二支锦衣卫冲进刑部郎中李由的家中时,更让不少官员都吓破了胆,感觉自己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更有一些人甚至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
  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这次锦衣卫出动的人并不多,仅仅只是在城中抓了六七名官员后,竟然就这么退了回去,并没有对其它官员下手。
  紧接着就有消息传出,说是太仓粮食失窃案已经破了,主谋就是被抓的那几个官员,这下也终于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同时也在心中庆幸,看来李节总归还是有所顾忌,并不打算将案子闹的太大。


第571章 幕后真凶
  夜幕降临,南京城的喧嚣却依然没有停止,反而比白天更加热闹起来,因为迁都之后,南京的宵禁也慢慢的放松了,甚至有些地方通宵达旦彻底不眠,官府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南京城的夜晚反而比以前更加的热闹了。
  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马车穿过热闹的人群,拐入旁边的小巷之中,最后来到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门,这个角门后面是一片未知的巨大院落,也不知道是哪个权贵的府邸?
  一个身材胖大的人从马车上下来,只不过因为天已经黑了,根本看不清这个人的长相,只见这个人上前敲了敲门,里面立刻有人打开角门,这个人也随之进到门内。
  角门里似乎有专门的人接触,引着这个身材胖大的人穿过重重的院落,最后来到一座亮着灯的书房前,这个人也没有敲门,直接就推门进到书房之中。
  “怎么来的这么晚?”书房中的主人似乎早有准备,抬头看了一眼来人问道,这个书房的主人赫然正是户部尚书杜正,只不过他现在丝毫没有之前的老迈昏庸,反而一脸的精明。
  “皇陵卫虽然解除了封锁,但还是要小心,毕竟李节这个人可不简单!”来人面色凝重的回答道,这个人正是掌管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崔灵运,之前黄化曾经亲自去都察院询问过他。
  “李节的确不好对付,不过现在他恐怕也是束手无策,毕竟这件案子牵扯到的人实在太多了,哪怕他掌握了名单,也不敢下手抓人,现在只抓了孟贺等少数几个人,而且还让人传出案件了解的消息,估计是不敢再查下去了。”杜正一脸轻松的笑道。
  自从李节抓了孟贺等人后,各个衙门的皇陵卫就撤离了,杜正这些人也恢复了自由,除了后来李节抓了几个典型的官员时,引得一些官员十分紧张外,随后整个南京官场也终于放松下来,因为李节的表现已经说明,他不敢再查下去了。
  “杜公你还是不要高兴的太早,李节这个人可不好对付,虽然太祖皇帝已经不在了,但李节却是他极为看重的人,我真担心他会和太祖皇帝一样,一怒之下真的一查到底,虽然孟贺那些人不知道杜公你的身份,但如果查到我头上,恐怕也会连带着杜公你一起查出来。”崔灵运看了一眼杜正再次道。
  在外人看来,杜正这个户部尚书年老昏庸,甚至平时根本不管户部的事,使得户部的权力落到两个侍郎的手中,杜正则安心的等着回乡养老。
  然而任何人都不会想到,杜正才是整个太仓粮食失窃案的主谋,今天来见他的崔灵运则是他的合谋,而且杜正为人极为小心,他明明是户部尚书,但却从来不参与户部的事,反而借助崔灵运之手,指挥孟贺与刘康等人犯下这件天大的案子,甚至连孟贺与刘康都不知道杜正的真正身份,所以两人的供词中也并没有杜正的名字。
  杜正从崔灵运的话中也听出几分不满,他知道是因为孟贺被抓,恐怕已经供出了崔灵运,所以他才会如此不安。
  “崔兄你也不必担心,前几日李节抓人,也只抓了吏部侍郎孙会、刑部郎中李由等几人,并没有动你分毫,孟贺和刘康的骨头不够硬,肯定已经把崔兄供了出来,但李节却没有抓你,显然是不准备大操大办了,所以你完全可以放心。”杜正微笑着安慰道。
  “说的轻巧,你的身份除了我之外无人知道,当时十分安全,可是我已经上了李节的名单,就算这次他放过了我,可日后呢?”崔灵运却是愤愤不平的道。
  人最怕的就是对比,杜正与崔灵运是合作的关系,两人都是太仓失窃案的主谋,但现在杜正的身份没有暴露,反而是他的身份已经被李节掌握,这种不公正也让崔灵运十分暴躁。
  当然崔灵运的担心也很有道理,毕竟就算现在李节放过了他,可日后完全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来对付他,毕竟他虽然是左都御史,但却是南京都察院,手中的权力并不大,李节想经对付他的话,他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崔兄放心,李节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一手遮天,而且咱们在朝中也并非没有援手,所以你日后完全不用担心李节的报复!”杜正再次笑呵呵的道。
  不过杜正的话却并没有让崔灵运放宽心,因为他知道杜正不但没有暴露,而且他年纪大了,完全可以辞官回乡养老,相比之下,他却根本不值得放弃手中的权力,所以他们两人的处境完全不同。
  当然了,崔灵运并没有把上面的话说出来,因为他深知杜正虽然看起来笑呵呵像个老好人,但其实却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侍郎许周和御史吴波的死,全都是杜正一手策划的,孟贺与刘康只不过执行人罢了。
  甚至就连崔灵运自己,也有把柄落在杜正手中,当初杜正就是利用他的把柄,才将他拉下水,两人名义上是合作的关系,但其实平时还是以杜正为主导。
  “那接下来怎么办,李节现在好像并不打算离开南京,他一天不走,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崔灵运沉默了片刻再次开口问道。
  看到崔灵运终于不再抱怨,杜正也呵呵一笑,随后这才说道:“李节在南京呆不了多久,毕竟北京那边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操心,所以他既然不敢彻查太仓的案子,自然很快就会离开,所以这段时间你们什么都不要做,静候着李节离开就行了。”
  “就不能想办法让他早点走吗?”崔灵运闻言皱起眉头问道。
  “他可是驸马,大明的靖海侯,他要是不想走,谁也没办法。”杜正也有些无奈的道。
  看到杜正也没有办法,崔灵运也更加无奈,随后两人又聊了一下其它的事情,崔灵运这才起身告辞。
  杜正也起身送崔灵运出门,不过当对方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下时,杜正脸上的笑容却一下子消失了,眼神中则多了几分冷意。


第572章 李节的信
  北京紫禁城,朱允熥看着李节让锦衣卫飞速送回来的书信,脸上也满是怒火,太仓粮食失窃案已经查清楚了,此事竟然涉及到上百个官员,甚至连左都御史崔灵运都牵扯其中,如果真要查下去的话,恐怕整个江南官场都要因此倾覆。
  特别是朱允熥还想到,之前朱允炆之所以打算逃到南京,就是因为江南那边有人与朱允炆勾结,甚至暗中许下什么承诺,所以才让朱允炆不顾一切的逃出京城。
  本来朱允熥在抓住朱允炆后,就准备对江南那边动手了,只不过后来考虑到自己才刚登基,大明最需要的是稳定,所以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暂时忍耐。
  可是没想到江南又发生这么大的案子,而且朱允熥几乎可以肯定,这些犯案的官员中,有很大一批都与朱允炆的支持者有关。
  不过现在案子虽然破了,但依然还是一个大难题,毕竟法不责众,如果真的要深究下去,恐怕整个江南官场都将为之一空,到时从哪去找这么多的官员来填充这个空缺?
  想到这里,朱允熥也不禁万分头疼,案子没破时闹心,案子破了更加闹心,也许在别人看来,他这个皇帝手握天下大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以前朱允熥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当朱允熥真的坐到这个位置上才发现,皇帝的权力虽大,但绝非可以随心所欲,而且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除非他想做一个无法无天的暴君,否则他就得在施政时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咦?”不过就在这时,朱允熥忽然发现,李节给自己的信很厚,特别是最后一张,摸起来比寻常的纸张厚上一些,这让他也有些惊讶,当即拿起信纸仔细观察。
  很快朱允熥就发现,李节的最后一张信纸,其实是两张信纸粘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后面还有一张内容自己没看,这让他也急忙小心的将最后一张信纸慢慢的撕开,这张信纸明显是李节故意粘在一起的。
  不过当朱允熥看到最后一张信上的内容时,却一下子震惊的站了起来,脸上也露出忐忑不安的神色,眉头更是紧紧的皱了起来,似乎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忽然只见内侍飞奔而来禀报道:“启禀陛下,求真书院的两位院长求见!”
  内侍的话也终于让朱允熥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只见他急忙把最后一张书信放在怀里,然后这才吩咐道:“请他们进来!”
  “是!”内侍答应一声,当即转身离去。
  不一会的功夫,就见解缙与郭正林迈步走进大殿,然后两人一起向朱允熥行礼道:“拜见陛下!”
  “两位不必多礼,你们可是为了铁路的修建而来?”朱允熥这时已经收起之前的忐忑,脸上也满是笑容的问道,随时转换心情,这是身为帝王的一个必备素质。
  “陛下英明,我等就是为了铁路而来!”只见郭正林与解缙一脸喜色的上前一步道。
  李节虽然不在京城,但铁路的事并没有停下来,郭正林和解缙两人联手,再加上李节之前也留了一份自己对铁路的构想,所以两人就以此为根基,将铁路的事早早提上日程,朱允熥对两人也十分信任,于是就将铁路的事交给两人全权处理。
  “看你们这么高兴,难道铁路已经要动工了吗?”朱允熥再次笑着问道,前段时间郭正林两人向自己请求,从工部调了不少的工匠给他们,而这段时间两人也在京城周围不停的勘查,似乎是在为铁路做一些规划,这些朱允熥也都在关注之中,毕竟他也想早点见到铁路。
  “陛下英明,铁路的规划已经完成,京城这边的铁路站点也要开工修建,明日就要动工,所以臣想请陛下前去观礼!”郭正林这时笑着向朱允熥禀报道。
  他和解缙都知道,朱允熥对铁路的事十分关心,所以平时也经常向朱允熥禀报铁路的进展,现在要修建铁路站了,当然也要让朱允熥知道,当然如果他愿意亲自参加就更好了。
  如果放在平时,朱允熥肯定会答应,不过现在朱允熥满脑子都是李节信上说的事情,所以他也根本没有时间,于是沉思了片刻就拒绝道:“明日朕还有事,就不去了,不过明日朕会派一个重臣前去观礼!”
  “谢陛下!”郭正林和解缙听到朱允熥拒绝也有些奇怪,不过他们也不敢问。
  “对了,铁路站修在哪里?”朱允熥忽然再次问道,虽然没有时间去观礼,但他还是十分关心的。
  “启禀陛下,铁路站点就修在南门外,毕竟铁路站不能修在城内,又不能离京城太远,刚好南门那里是人流汇聚之地,又方便进出京城,所以最合适不过了。”解缙这时也回答道。
  京城四周都有城墙,如果铁路站修在城内,势必要在城墙上打个洞,这种事朝廷肯定不会答应,毕竟城墙关乎到京城的安全,绝不容任何差错,所以只能修在城外了。
  “南门外倒是个好地方,不过铁路的花费可实在太惊人了,这次为了修建铁路,不光户部不同意,都察院那帮人也不同意,最后还是朕从内库中拿出钱来,才堵住了他们的嘴。”
  朱允熥说到这里也有些感慨,随即再次问道:“以你们的估计,这条铁路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工?”
  听到朱允熥的询问,郭正林与解缙对视一眼,然后两人再次回答道:“北京到太津本就不算远,而且地形也比较平坦,修建的难度不大,不过因为是第一条铁路,所以可能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估计到明年冬天时,应该就差不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