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幽州地区的技术输血和儿皇帝的财力输血,契丹比起中原的差距已经不算是很大了。

    其实就算是在政权和军队的组织性方面,有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赵思温、张砺直到现在的上京留守高勋这些汉人的竭诚奉献,契丹也是在大踏步地接近中原,起码是在最中枢的那些地方与中原的差距已经开始显得细微了。

    具有游牧部落在骑兵上面的传统优势,在政权和军队的组织性以及技术水平方面又极端接近中原,还在儿皇帝的手里拿到了进出中原的锁匙——幽州地区,契丹比起匈奴、突厥来,对中原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种威胁其实从唐朝中叶就开始了,不然安禄山也不可能因为各种真的假的边功领有河北三镇,而自后梁以来,中原政权对此更是犹如芒刺在背,到石晋向契丹割让长城沿线十六州以后则达到了顶峰。随后就是不愿意再称臣纳贡的石重贵兵败北狩,刚刚在澶州力敌耶律德光而预演了六十年后的澶渊之盟,却又没有对契丹的岁币和议,石重贵本来还是有着轻喜剧的前景,却因为盲目北伐和盲目信任前线大将杜威而酿成巨祸。觊觎石敬瑭道路的杜威在阵前率全军投降,已经把卫兵都派给杜威的石重贵就只好在东京提前体验了一把真实历史中将近两百年之后才发生的靖康之变。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是没有郭炜的,郭宜哥死于后汉末年的乾祐之乱,郭荣的北伐遗志无人继承,等到篡位的赵氏兄弟因循着王朴的《平边策》安定内部、扫平南境之后,已经是十八年过去了,幽州从出生起就习惯于契丹统治的人又生出来一代。再加上赵二这个夯货的机会主义盲动和令人吃惊的不知兵,宋朝的第一次北伐以惨淡收场,百战打造的精兵强将损失惨重,幽州从此成为压在中原政权头上的梦靥,河北的汉儿豪强也从此成为南征的急先锋。宋朝北伐失败和清算前朝边将的行动,把郭荣北伐时已经收取的一大半易州丢掉了不提,到了宋真宗的手上,郭荣收取的三关居然还要他向契丹贡奉岁币再来买一遍,原本是富庶的河北地区也为了防范契丹骑兵而被迫变成塘泊纵横的纵深防御体系。

    幸好在这个世界里面郭炜来了,他替换了郭宜哥,躲过了乾祐之乱的大难,也接过了郭荣的遗愿。虽然郭炜其实是郭威的粉丝,但是要论起在这个世界上谁最懂郭荣,那还得是郭炜。

    唐末以来的中原丧乱,使得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普遍因循苟且,能够在这种乱世之中自保并且得享富贵、还可以在不给自己带来困扰的时候小小地维护一下他人的不倒翁冯道,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榜样和道德典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因郭荣而起的王朴已经算得上极为锐意进取而且有才干,为政短短几年就被看成一时名臣,就是这样锐意进取的人其见识也仅仅局限于《平边策》了,也就难怪后来人不能越此窠臼。

    郭炜的优势可比这些读书人大得多。无论是王朴的《平边策》还是郭荣的经营天下方针,肇因于真实历史上两宋的战略颓势和后来的彻底沦亡,无数大家名人或因为切肤之痛,或因为讨论这些是一时显学,都把那段历史掰碎了揉烂了。对于这个时代里面混一天下的最佳策略,郭炜见识过很多种意见,他在做皇子时候点评王朴《平边策》并且暗合郭荣意图的那篇文章,就是郭炜切实感受了这个时代的世风民情以后采撷众家所长作出来的。

    现在终于到了郭荣和郭炜的这个基本战略方针初经考验的时刻了。即使有些延误,契丹最精锐的军队终究还是赶来救援幽州了,郭炜根据多方面的消息来源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几乎已经是契丹的倾国之兵,其中切实堪战的骑兵就有将近十万之数,耶律屋质将其号称为二十万却也不是太过火。

    正是为了因应契丹大军的到来,也是因为潞县落入了自己的掌握,幽州围城部队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已经相当稳固,郭炜决定让一直没有投入攻城战的殿前司和锦衣卫亲军司部队前出至幽州城北的高粱河一带,堵住契丹军援救幽州城的唯一通道,寻机和契丹主力展开会战。

    高粱河是现在北京的哪一条河,郭炜并不知道,虽然他在北京也生活了四年的时间,但是当时的他却还没有资深军迷的水平,对于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积累缺乏感触,也就没有去查当地的方志。郭炜只是大略地知道,现在契丹的南京也就是唐朝的幽州城故地,基本上没有改造过,那么这城址就应该是在后来北京城的西南方向,而从幽州城北流出,在幽州城的东北角折向东南,经过城东十里以后继续东南流注入桑干河的高粱河,在绕城而过的这一段说不定就是流经后世北京城的中心地带呢,郭炜自己扎营的地方,或许就是后世的著名广场所在?

    只不过郭炜同样清楚地知道,高粱河在历史上很出名,因为赵二的那场败绩。当然,现在的形势不同了,赵二正在西北一隅的阶州做着小小的教练使,而自己也没有心存侥幸地只顾着攻城而极力回避和契丹的野战决胜,周军的斥候和兵部职方司、锦衣卫巡检司以及枢密院北面房又都做得极好,绝不会发生什么敌骑从间道举火而来本方却懵然不知的情况。

    所以,郭炜所主导的高粱河之战,定然会与真实历史上的全然不同。

………………………………

第二十章 运筹帷幄

    

    第二十章 运筹帷幄

    大军驻地北移的次日,郭炜即召集三个军司和零散的怀德军以及义武军等主官到御帐议事。

    要说中原的民夫搞土工作业和土建都是一把能手,虽然拒马枪、栅木和帐幕都是现成的,但是搭建起来也是要花时间的,还要在营寨外面挖出壕堑堆出土垒,结果才用了一天的时间,几座军城就在幽州城的北面落成了。

    御帐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就整治齐备的,内中相当宽敞亮堂,容得下几十个军官在一起围坐议事,白天也不需要照明。此时御帐正中的地衣上面摆放着两个沙盘,一个显示的是契丹南京道及其周边主要关隘的山川形势,一个则是幽州城北高粱河附近的地形。

    按照后世的说法,前一个沙盘的比例尺要大一些,将地形地势缩小得更多,对幽州城附近的具体地形地貌难以表现,不过却把这一地区的整体形势表现了出来。契丹南京道西边太行山和北面燕山的山峦走向以及重要关隘在沙盘上都是清清楚楚的,拒马河、桑干河与濡水的支流干流和各支岔流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其中的山峦、平原和沼泽使用了不同的颜色标注,视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后一个沙盘则重点表现了殿前司和锦衣卫亲军司这两支部队新营地及其北面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正是预计中和契丹大军会战的战场所在区域,其中的地势高低起伏、河沼湖泊的分布都表现得非常的细致入微,一个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完全可以依据沙盘迅速作出各种形势判断。

    郭炜看着脚下的这两个大型沙盘,心中充满了自豪。

    虽然说中国很古以来就有使用沙盘表现战场地形的手段,东汉初年马援用米谷堆出陇西和西川山势图更是被载于史册,但那都是经过实地考察以后的将领自己制作的。像这样结合等高线测绘制作地图等技术手段,让后方的参谋人员可以直接根据地图语言来制作基本不失真的沙盘,估计还是第一次,而大量培养使用懂得这种测绘技术的谍报和斥候,正是在郭炜手中完成的。后一个沙盘还可以在大军包围幽州城以后才慢慢进行制作,前一个沙盘可就是靠着几个秘密机构在敌占区用上年的时间策划制图才得以完成的。

    更何况这两个沙盘的制作也是精益求精,远非那种用米谷和黄绿豆加上米浆粘合的老式沙盘可以比拟的,对地形地貌的表现力无疑是上了几个层次。基本上将领们在现场能够有什么感受,看这种沙盘只会感受更深,因为那种居高临下通览全局的感觉就连一般的高地都带不来,高地再加上可以提升几丈高的巢车也勉强得很。

    郭炜坐在御帐的上首面对着两个沙盘,随驾出征的宰相、枢密使等人伴随左右,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和锦衣卫亲军司厢以上的军官凡是在幽州城附近的全部到场,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也算是恰逢其会,而怀德军都指挥使李韬和马步都监周广虽然只是军一级的军官,却也因为所负职责之重而列席,一众军官都是围坐在两个沙盘的其他三面。

    这一次郭炜是要向他们布置下一步的作战部署,顺便听一听他们的反馈。比不得郭荣自高平一战建立起来的威信,让群臣和将领们在郭荣决心一下之后就不敢有丝毫的异议,郭炜虽然也算是经过了战场的人,却还没有这种威信。

    整个作战计划是在枢密院那里筹划了很长时间的,对敌我两军的战力以及作战意图都有考虑,还参考了三司方面的后勤意见,将搜集到的大量战场相关信息纳入了计划推演,为各种可能的战场变化都做出了预案。可以说这个作战计划既是传统军学的正常发展水平可以达到的程度,又是经过了郭炜那种工业化社会的思路所推进,好在中原富庶,经过郭威、郭荣两代人的文治,养得起这许多的脱产人员来搜集整理大量看似无章的信息资源。

    这样的计划本来已经称得上是非常完备的了,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算是集思广益的也一样。那些筹谋作战计划的人总是没有到过现场的,现在众人齐集未来的战场地区,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第一线军官能够对作战计划有所补益也是说不定的——自己尚缺威信,属下偶有异议并没有多么可怕,只要这种异议是有价值的,郭炜完全不介意成全对方直言敢谏的名声,顺便为自己捞取善于纳谏的贤名。

    “陛下,我军斥候卓有成效,看着这两个沙盘,战场局势一览无余。契丹援军的人马数目也基本上可以估算出来,其北院大王对外宣称二十万,实际上能够有十万可战之兵已经是极数了。不过就算只有十万那也是十万骑兵,如今只用殿前司的五万步骑前去抵敌,虽然说殿前司身经百战未尝一败,却也未免过于辛苦了。按说其他山口并无大股敌军来援的迹象,近几日应该是不会再有更多的敌军加入战场了,陛下为何还要坚持留下锦衣卫亲军作为总预备队?”

    首先提出异议的,却不是即将身担重任的殿前司所部军官,更不是只负责围城的侍卫亲军司军官,至于幸运地列席了会议的李韬和周广就更不可能咋咋呼地发言,孙行友虽然是数朝老臣也懂得外藩的避嫌道理,说这话的却是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曹彬。

    副都点检潘美没有说话,当然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也和如今他的位置显要敏感有关,一向恭谨的曹彬因为是周室近亲却少了许多的顾忌。眼看着殿前司都指挥使高怀德只是凛然受命,曹彬看不出他会有什么不满,却还是觉得帮着大家把话问出来比较好。

    不过曹彬这回倒是过虑了。

    锦衣卫亲军和殿前军的鼎立竞争关系,正如当初设立殿前军和侍卫亲军抗衡是一个意思,对于这一点无论那个朝臣高官还是高级将领都是心知肚明的。而锦衣卫亲军作为当今皇帝还在做皇子的时候亲手建立起来的嫡系,无论是谁都会觉得受些照顾也是应该,所以有人会把这次的作战安排这么解读也算正常,曹彬也是因为这种顾虑才希望郭炜能够从正面作出澄清。

    高怀德却没有想那么多。

    他如今也是周室的近亲了,还是郭炜亲自牵线搭桥做成的,所以他可不觉得郭炜会在战争这种大事中搞什么不稳重的事。大战中保留预备队是一种惯例,锦衣卫亲军作为最先使用火铳并且积累了相当多经验的部队,也许可以算目前战力最强的,敌军又是动辄十万骑的契丹,那么将锦衣卫亲军五万人整体保留下来作为预备队也不奇怪。

    而受命率领五万殿前军前去迎战契丹北院大王的十万兵马,高怀德不仅是毫无惧意地坦然接受,心里面更有一种亢奋。皇帝已经把最新建立的归属锦衣卫亲军的两个指挥炮兵都派给了自己,这就说明他不是在歧视殿前军,相反是充分地信任殿前军的战斗力。另外锦衣卫亲军只是作为预备队而已,又不是绝不参战,真要到了关键的时刻,显然是不会置身事外的。

    “其他山口确实没有大股的敌军来援,只有从古北口那边过来万余奚王王帐军,也已经和耶律屋质合兵一处了。但是这种消息是难以依恃的,从渝关和卢龙塞、松亭关两个方向过来的契丹军,光是行军到潞县对岸也要三四天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