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度去分析的毛病已经很重,因而都有些神经质了?里世界的传说、竹林贤者和共济会的故事……终究不能太当真了!

    对方把一套阴谋弄得这么复杂有什么好处吗?难道经过这样一搞,大周君臣就会对赵匡胤全盘信任,从而把朔方军完全交给他任其施为?明显不可能嘛!就算这一次的事件不会导致朝廷移镇,不会让朝廷对朔方军的异动加倍警惕。那也不会反向操作的嘛顶多也就是对赵匡胤示以恩信而已,对实质性的东西基本上不会有改动。

    过于精细的计划。一旦进入实施阶段是一定会出错的,郭炜可不认为以辽国的政治水平和政权能力有条件策划实施这么精巧的一件大阴谋。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预判和掌握大周君臣的反应,在这方面出现的变数绝对不是什么连环套计策能够涵盖的。

    再说了,把事情越想越深,一个劲地往复杂化的地方去想,郭炜的阴谋布局能力也是不足的。他确实想不透,深思熟虑下去只会变成一团乱麻。

    那就把事情简化好了。

    假设赵阔的供词基本为真,只在某些关键点掺杂了几句假话,那么赵匡胤的反应为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正如自己方才的分析,赵匡胤对他自己据灵州以朔方军自立的前景完全不看好,却在赵匡义归国之后看好赵家在大周支持下开拓河西的前景。并且对朝廷监控朔方军的力度作不出准确判断。所以干脆壮士断腕,自觉地把赵阔交给朝廷,杜绝明显招致朝廷疑忌的因素。

    而赵阔这个人呢,肯定对大周和赵匡胤都是心怀恨意的,不过以他的心志和纵横手段,自然也知道在当前的局面下直接攀污赵匡胤未必能够奏效。首先,大周君臣不可能不加甄别地就采纳他的口供。因为朝廷的疑忌而逼反赵匡胤的可能性不会太高;其次,朝廷即便有所疑忌,也未必就没有政治智慧顺利地完成移镇,那时候赵阔的所有谋算就更要落空了;最后,赵匡胤也不是傻的,既然他做得出卖掉赵阔自明心迹的事情,那么说不定也能忍住朝廷的疑忌,甚至乖乖地配合朝廷移镇。总而言之。赵阔若是简单地以言辞攀污赵匡胤,其成功率不会有多高。

    所以赵阔此举或许有“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的效果,在不能精确判断大周君臣的性情思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利用君臣之间、京师与外藩之间天然的疑心病,不求有什么实际效果,只求在双方内部播撒不信任的种子。

    你赵匡胤不是要向周国的皇帝表明心迹吗?那就让你所求不成。在主体任务失败的情况下,还能在大周君臣之间生生地制造出不信任来,那就是同时损害了大周和赵匡胤,即使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后果,对赵阔来说大概也能获得一点精神胜利……

    郭炜轻轻地敲击着案头,对自己的初步分析微微颔首,这么解释倒是能通,毕竟处心积虑地编织出惊天的阴谋之网的可能性确实很小,像这种临时应变的报复心态和报复手段才是常态。

    不过……从章瑜汇报的情况来看,那个赵阔还不止这么简单。

    他为什么要坦白这些阴谋出自辽主的授意?为什么还要把辽国、定难军、朔方军联盟的构想都说出来?以他可以熬过刑讯而组织起一套明晰的供词这种能力和意志,死扛着不说、只稍微供出一点点、把罪名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都是可选项啊

    他想离间大周朝廷和朔方军、定难军的关系以及周、辽两国的关系!

    呃……离间朝廷和朔方军的关系也就罢了,反正就是他不离间,郭炜也不会完全信任赵匡胤的。郭炜对赵家兄弟从来都是以大势遏制其野心,然后以利益驱策其出力,最近驱迫诱使他们将野心定位于河西,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无论是离间还是不离间,郭炜都是要做的。

    离间朝廷和定难军的关系同样算不上什么妙招……定难军和大周的其他藩镇完全不同,基本上除了称臣之外就是**的一方势力了,这一点任谁都知道的。最近的这三年时间里面,辽国几乎是逮着机会就冲进党项人里面去掳掠人口牲畜,也没见大周的邻近藩镇和定难军并肩作战啊?那么再怎么离间又能产生更强的效果吗?总不至于说大周天子一怒之下就配合着辽国夹击定难军……再说那样吃亏的是定难军,受益的是辽国和周国,可算不上报复大周了。

    那么赵阔的目的就是离间周、辽两国的关系?这倒是很有可能哈!

    想到这里,郭炜就不由得心中倒抽了一口凉气,赵阔这人!还真是有一份狠心,之前因为被流放而越狱逃奔辽国的事情就不去提了,他这十多年来总是生活在辽国的?尤其是那个耶律贤继位之后,赵阔的恩主萧斡里总是辽主的亲信?现在赵阔居然能够为了心底的那点仇恨这样卖主?

    不过……离间大周和辽国的关系,让两国打起来,而并不在乎是辽国主动以阴谋得逞,还是大周揭破阴谋之后以大义兴兵,这样也无所谓?赵阔这人是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快要死了,所以干脆让世界大乱起来,让那些活得很滋润的人互相杀个不亦乐乎,从而为他陪葬?

    狠人!狠人啊……

    郭炜慢慢地推敲着,想到妙处不由得在心中暗赞了一声。这样一个人,可不光是狠人,还是一个妙人呢虽然郭炜并没有兴趣见一见他,但是……

    “哼我是什么人,怎么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

    对于推测到的赵阔那点险恶用心,郭炜暗自嗤之以鼻。如果现在还不到发起对辽国战争的时候,这点小刺激那是完全忍得下去的,反正事情又没有传开,自己和朝廷都不会丢失面子,无非就是闷住盖子权当没有任何异常就是了。

    当然,如果对辽国用兵的时机基本成熟了,那郭炜倒也不会扭扭捏捏地不去借势,因为不愿意被赵阔利用的逆反心理就放弃这样一个好借口,那只是中二,而不会是两世为人都做得很不错的郭炜。

    辽国策划的阴谋又怎么样,赵阔垂死挣扎之际生出的那点鬼蜮伎俩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自己能够始终把握住整体大势,一切阴谋诡计都会在绝对的优势力量面前化作齑粉。大周决策的根源,不会是郭炜一时的情绪波动,不会是对外界挑衅的应激反应,而只会是根据自身力量发展以及各方力量对比判断进行的冷静分析。

    “伯玉,继续用各种手段提审赵阔,其间可以不用刑,可以间或用刑,方法、力度均有你自己掌握,目标就是反复穿插着讯问与这份口供相关的问题。记住,不要按照顺序连续讯问,要尽量打乱了顺序,而且要问得随意、有突然性,问他个十来天的,最后再进行对比分析。”

    想清楚了自己应该采取的应对方略,郭炜之前生出的怒气就已经很自然地被压制了下来,于是再一次向章瑜吩咐着审讯的要领。既然怀疑赵阔的口供是精心编造的,其中肯定有某些关键点是谎言,那么郭炜当然要想办法去辨析,还是那句话——不怕敌人的阴谋诡计,但是绝不明知故犯地任人耍弄。

    “陛下英明!臣这就去办。”

    对于皇帝的各种高明手段和思路,章瑜早就是见怪不怪了,所谓的“陛下英明”在他来说固然是由衷之言,其实基本上已经是一种口头禅了,皇帝的英明早就不需要惊叹,也是难以一一细说的,身为追随皇帝时间最长的近臣,遵旨照办才是最好的应对。

    看着章瑜远去的身影,郭炜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好了……该是运筹司和侦谍司上场的时候了”

    

………………………………

第十二章 合计

    

    第十二章

    合计

    “嗯,基本情况正如伯玉所言,相关案卷交到你们手里都已经有十多天时间,对于朝廷如何决策,众卿就先不要操心了。现在你们就和朕说一说,若是朝廷以这件事为由向辽国兴师问罪,该当怎样分派兵力、补给,采取什么计划,方为万全之策?”。

    枢密院一个皇帝、大臣们经常来访的厢房内,郭炜高踞在北侧正中的座位上,环顾了一眼围坐在沙盘前的年轻俊彦们,缓缓地开口问道。

    此时距离锦衣卫巡检司接收和初次审讯赵阔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正像郭炜说的那样,锦衣卫巡检司完全依照郭炜的吩咐,在前面的十多天时间里面采取了各种手段对赵阔进行反复讯问,针对一些关联性问题获得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经过章瑜组织人手精心比对,虽然不敢说完全揭穿了赵阔编织的每一句谎言,但是已经足够确认赵阔的第一份口供不实之处甚多。

    光是确认对方口供有假显然是不够的,在对各种答案进行比对分析之后,透过层层的信息迷雾找到真实的答案才是目的。对于这个目的,章瑜在最后上交案卷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做到了,不过他至少还敢明确地说一句——任赵阔那厮编织了无数谎言来掩盖真相,但是基本事实已经可以查明了。

    辽国和朔方军之间发生的事情,通过赵阔的口供、赵匡胤的奏章陈述以及锦衣卫巡检司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确认的事实有:赵阔从辽国的朔州前往大周的灵武,试图策反朔方军节度使赵匡胤,结果被赵匡胤扣押,然后在赵匡义自西域返回的时候押解进京;赵阔策反的说词基本上就是“辽国将会全力支持朔方军自大周分离,然后与定难军结盟确立西北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辽国成为二者抗衡大周的后盾”;赵阔是辽国顺义军节度使萧斡里的谋主,萧斡里则是辽主耶律贤的亲姐夫,且有定策之功;赵阔在行前并没有赶赴辽主的宫帐领命,而是从朔州直接出发的,并且,萧斡里和赵阔都已经有数年时间没有入觐了。

    至于赵阔前往灵武用间是受辽主之命的说法,一则查无实据而仅有赵阔的口供,二则赵阔的口供前后相当矛盾,因而并不能只根据一两次的说法确定这件事情。

    所以最终能够确定的事件经过只能是这样的:辽主通过钦使指令赵阔出使(可能性极小),或者萧斡里私自指派赵阔用间(这种可能性最大),甚至是赵阔自作主张(这种可能性同样很小),试图利用赵阔和赵普的家族关系以及赵普与赵匡胤的旧情去策动赵匡胤作乱,其目的在于削弱大周在西北的势力,便于辽国的西南部族掳掠河套党项甚至河西回鹘。至于说到辽国、定难军、朔方军联盟与大周开战,因为辽主授命赵阔之事相当可疑,这种说辞也就基本上属于虚妄。

    在得到了这份细致的情报分析之后,郭炜虽然已经有了些定见,却并没有贸然作出决策,也没有急着将这事提交政事堂和枢密院商议,而是先交给了军咨部,着其运筹司、侦谍司两个部门进行深入研判,以便为郭炜下定最后的决心提供参考意见。为了这个目的,郭炜甚至早就着侦谍司召回了其北面房与西北面房的主事,以便集思广益,让他们在讨论时提供第一手的地理民情资料。

    说实话,不管这一次的挑衅事件是否出自辽主亲自授意,郭炜都有以此为借口对辽国兴兵的打算。毕竟两国都已经息兵六七年了,再不打的话,北疆的驻军和京师禁军怕是要生锈了——这些年其他方向的作战行动也很少,而且偏向于治安战的水准,对军队的锻炼都不见得有军中的操练与演习来得好。另外,北疆针对辽国的各种后勤准备估计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应该足以支持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郭炜需要的是运筹司严密地论证一下作战的成功率与得失比,以及合适的战争发起时间,以便他在召集政事堂、枢密院议事的时候心中有底。

    饶是运筹司的军咨虞候们这些年闲得无聊,常年都在进行各种战争推演,哪怕是再古怪稀奇的战事都可以说有了预案,不过像这样落到实处的论证还是颇费心力的,何况在一开始还要等侦谍司的两个主事抵达,这一忙乎又是十来天。

    然而不管怎么说,今天他们终于要向郭炜展示成果了,一个月的时间间隔在这个时代倒也不算很大的事,以现在的交通通讯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像周、辽这种大国之间的生死大战准备个一年半载都算是快的了,前期论证花上个把月实在不算稀奇。当然,这种准备也是从最坏的打算出发,即便郭炜还没想着一举灭辽,而只是要借机再从辽国那里刮下些宜耕土地来,但是他不能不预备辽国的过激反应。

    不过这一个月郭炜也不是在干等着军咨部出论证结果的,接见去国三载的出使西域使团,对正使赵匡义自有一番慰勉,对大周将来开拓河西自有一番展望;接见所谓的大食使团,尽管心中并未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是刘循臣提出来的引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