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根本不成问题。

    不过说着说着,乐范却是越说越觉得自己在理了。没错,就是这样的,周军在中原作战习惯了列大阵,到了韶州、贺州这些平地很少的山区,大阵只会被地形割裂得支离破碎的,那些阵法完全就派不上用场,南汉军阵列散乱其实并不是训练不行,而是因地制宜,是为了适应北部山高水深的地形。

    乐范的这一番话,直把慕容英武听得哑然而笑:“北军的那些禁军确实如你所言,都是在中原平阔地带征战惯了的,还真未必能够适应五岭周边的地势,不过此次北军南犯的是武平军与江南的州郡兵,楚地南部和虔州等地同样是丛山峻岭,他们何曾会陌生了山区?”

    乐范前面那一段扎他心窝子的话,慕容英武倒是不想再去辩驳了,当初周军可不光是靠着兵器犀利和阵列娴熟,他们的水军其实比南唐军还要优胜,江南水网地带根本就削弱不了周军的,只是败都已经败了,再怎么辩驳都回不去的。

    反倒是和乐范的这一番对话,让慕容英武有些明白过来,为什么那个郭家小儿派来进攻岭南的是南方的州郡兵。

………………………………

第十六章 宣谕

    

    “五岭之险,山高水深,辎重不并行,士卒不成列,北军虽然屡战屡胜,却多是在中原平阔之地作战,并不熟悉贺州这等山区,而我贺州守军戍边日久,可以说登山如履平地。北军翻越五岭而来犯我,实在是以短击长……”

    贺州的府衙内,奉旨前来宣谕的龚澄枢正在对一众守将侃侃而谈,说话的基调恰恰和乐范一样,估摸着这已经是南汉君臣的共识了。

    刺史陈守忠殷勤地陪在一旁,虽然龚澄枢这一次代表刘鋹前来宣谕,并没有带过来一文钱、一匹绢、一粒米,只有空诏抚谕,带来的只有皇帝陛下的慰勉,但是他对龚澄枢仍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龚澄枢,那是从高祖的內供奉官起家,中宗时得内官重臣甘泉宫使林延遇临终举荐的,当今皇帝陛下宠信的两大内相之一,将女国师引荐给皇帝的人,女国师和女相在皇帝陛下面前对其美言无数。

    这种人岂是一个小小的刺史开罪得起的?即使他两手空空而来,那代表的也是皇帝,既然不能对皇帝有怨言,那么对龚澄枢必然就得恭恭敬敬的。

    所以陈守忠心中对龚澄枢的论调不以为然,表面上却是没有一点特别的神情。

    今天是九月初十,从九月初五获悉周军越岭而来拔冯乘城、克富川县、兵威白霞,他匆忙遣使向兴王府告急,到皇帝派遣龚澄枢过来宣谕,时间仅仅过去了五天,算起来朝廷这一次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使者身份虽然很尊贵,赶路却还是相当辛苦的。

    从贺州向兴王府报信,少说也要一两天时间,而龚澄枢这等身份的人从兴王府驰驿而至贺州,怎么也得用两天的时间,这么算过来的话,朝廷其实也就是用了一天的时间进行决策,确实可以说是近年来罕有的迅速高效。

    只可惜周军的行动一点也不慢,从道州江华县到贺州一两百里的官道,虽然是从西面和西南面绕着临贺岭过来的,却还应该算山路,这段路正如龚澄枢所说“山高水深”,并不是那么好走的,再说沿途城寨也都驻有守军,周军必须得一步步打过来。

    但是周军一路攻城拔寨、铺路架桥,硬是挺进到了芳林(今广西贺县北),前锋距离贺州也就只有二三十里地了。如果龚澄枢再晚到那么一天两天的话,恐怕贺州城早就被周军给包围了,那时候即使龚澄枢带来了大批赏赐都是无用。

    从周军的推进速度和攻击成效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周军以短击长”纯粹就是兴王府那边不掌握第一线情报的君臣们的自欺欺人,中原地带的周军确实不熟悉山地作战,但是楚地哪里会少了便山水、习险阻之民?五岭本来就是南北两边共有的,岭北的那些州郡兵在这方面根本就不会差。

    “……我军只需高垒清野而绝其运粮,依山阻水而射以强弩,使北军进无所得,退无所归,来日自能战而胜之……”

    无视了陈守忠的心不在焉和其他将领的心中不满,龚澄枢在那里几乎是抢着吐完了自己负责传达的旨意,周军的前锋都已经到城北了,贺州城转眼间就有可能被周军团团包围,他可不想继续逗留在城内,当然是赶紧宣谕完了赶紧撤。

    “……贺州应援使伍彦柔正率五万大军兼程而来,相信不日即可赶到,届时就可以与贺州诸将内外夹击,大破北军只是等闲之事。我还要向陛下回报贺州的军情,今日就先告辞了,诸位立功之日,我会与陛下在兴王府静候佳音。”

    草草地交代完了刘鋹的旨意,龚澄枢也不等陈守忠等人挽留或者款待,直接就说出了跑路的意思——当然,他其实还担负着回去向刘鋹汇报贺州详情的任务,这不能算临阵脱逃。

    …………

    看着龚澄枢一行乘轻舟自临水顺流而下,陈守忠铁青着脸一言不发,旁边那些指挥使和都头们可就哄闹开了。

    “呸!天使临战前来宣谕,结果敌军兵锋尚未来到城下,这个天使就落荒而逃了。”

    那艘轻舟刚刚顺流远去,估摸着舟中人已经听不到岸上的声音了,一个满面虬髯的都头忍不住大声地嚷嚷起来,并且配合着开头的那一声“呸”,他还真的冲临水吐出了一口唾沫。

    “内太师可是朝廷股肱,怎么可能临阵脱逃!内太师真的是有贺州军情需要向陛下禀报,一般的使者定然是说不清楚的……”

    “就是~北军马上就要包围贺州城了,这个军情可了不得,其中详情非得内太师与陛下当面细说,普通的驿使怎么说得清楚?”

    “这个军情不光是需要内太师回去亲自向陛下禀报,还紧急得很呢……不然内太师也不会舍弃从陆路驰驿至南乡(今广西贺县信都),再转乘驿船回兴王府了。南乡以北的贺江与临水那是多么湍急的河流,河道又窄容不下大船,内太师为了这个紧急军情可是冒着覆舟的危险呢。”

    这仨却是在一唱一和,没有像第一个都头那样直接唾骂,而是选择了这种酸不溜秋的牢骚话,这倒是和他们长相稍微文弱一些相称。

    “儿郎们在边镇戍守多年,朝廷久无赏赐,军卒多贫乏不堪。如今北军来犯,正是用人之际,又是内太师亲自前来招谕,俺本以为朝廷必定会大加赍赏,哪知道他就只带了一纸诏书和一张嘴过来!”

    这个指挥使却是在为手下戍卒长年累月戍边辛苦却不得回报而不满,当然,如果这一次龚澄枢带来了赏赐,他自己肯定是要拿大头的,所以这种不满也不完全就是打抱不平。

    “是啊……本来还以为临敌之际,朝廷多少会给军士们一些钱帛呢,结果就连一文钱、一匹绢都没有!”

    在钱财方面的不满,那可比龚澄枢不愿意和他们同守孤城更令人恼火。

    要说龚澄枢毕竟是内太师,皇帝的宠臣,而他们只是戍边的军将,想让龚澄枢留在贺州城与他们同甘共苦,那原本就是不该有的奢望,所以对于龚澄枢的临阵脱逃,讽刺两句也就完了,皇帝和大臣们在京师享福,他们这些军将在前线厮杀,那是命该如此!

    但是厮杀汉们拚死卖命却得不到相应的报偿,别说是那么多年的戍边都没有赏赐,就连大战在即的时候朝廷都吝于封赏,确实是令人寒心。

    所以之前还是几个胆大的都头在那边风言风语,自这个指挥使发了牢骚之后,陈守忠身旁身后却是乱哄哄的抱怨声响成了一片。

    …………

    听属下们的牢骚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陈守忠面沉似水,终于还是低喝了一声:“好了!吾辈的职责就是为朝廷守土,敌军已经近在咫尺了,现在乱嚷嚷又有什么用?都回去部勒士卒,好好地守住了城池。先不论内太师的其他做法,那个援军的事情总不会是说假的,只要伍应援使的五万援军及时赶来,到时候与我军内外夹击,未尝就不可以击败敌军。等到熬过了这段时间,我代表儿郎们去向朝廷请求封赏,有一场大胜做底,总不应该……”

    说到这里,陈守忠突然住口不言了,在手下众将听来,那是他已经把话说尽,谁都明白眼下最急的事情是什么,然而在陈守忠自己,他却是心中清楚,即使有一场大胜,这些戍卒们也未必就能获得什么赏赐。

    现在的这个陛下啊……下令民间为他采珍珠,用珠贝玛瑙打扮宫殿,或者是建造亭台楼榭,那他是非常热衷的;给他的那几个女相和内相各种封赏,他也是丝毫都不吝啬的;即便是把城壕改造成游乐的池沼,那位陛下也是很喜欢的。

    但是要他拿出一点钱财赏赐军士,估计难度极大。

    此战即使侥幸获胜,恐怕也就是应援使伍彦柔和作为守城主将的自己会获得一定的升赏,还有少数将佐可以升官补缺,其他的军士大概还是该干嘛干嘛,甚至越是打了胜仗,这个陛下就有可能越不在乎军士们的需要。

    不过这些想法也就是在陈守忠的脑海中过了一遍而已,他没有对手下的将领吐露分毫,哪怕是他的心腹——这种时候,军心是万万动荡不得的,光是他一个人动荡一些就已经够呛了,这么一点念头已经让他都开始心灰意冷起来,虽然他的前景比军士们要好得多。

    …………

    同日,另一个内太师李托在韶州的表演和龚澄枢差不太多,而刺史辛延偓几乎就是陈守忠的翻版,至于配合他们演出的周军,韶州道行营的大军已经攻下了始兴县城,其先锋沿着浈水谷地一路向西出大庾岭,已经到了韶州东北三十里之处。

    唯一与龚澄枢不同的就是,李托从水路离开韶州并不需要冒险乘轻舟,浈水与武溪交汇处的韶州,水路已经是相当的安全。

………………………………

第十七章 南乡镇

    

    贺州以南百余里的南乡镇是贺州通过贺江口以及兴王府的咽喉要地,镇子虽然不大,也就是几百户人居住,镇外也没有像样的城墙与城壕,不过却有一个规模颇大的驿馆,为往来的官差提供驿马与驿船,还有一个不错的码头。

    南乡以下,贺江的河道颇为宽阔,容得下大船与大规模的船队,而且贺江两岸群山夹峙,陆路行走多有不便,所以即便是逆流而上,南汉的商旅与军队、差役也多是选择乘船。

    到了南乡以上,贺江的上游河道就显得比较狭窄崎岖了,一则是弯道较多险滩不少,一则是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再加上河流的落差比较大,行船的难度比下游骤然增大了许多。''

    尤其是在贺州东南八里处,临水、橘江等支流汇入贺江,水深百寻,湍流涌激,其声势有类于黄河的龙门那一段,这一处的险滩也因此而被称作龙门滩,那可是船夫们特别忌讳的地方。

    当然,上游也不是不能行船,只是不太适合大船,河道对船队的规模也有限制,所以在南乡以上的城镇就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码头了,多数的船队因而也就不会继续溯江而上。

    伍彦柔自然也不会例外。

    从兴王府领军出发,在西江这一段,伍彦柔统领的贺州应援军与薛崇誉统领的西北面马步军合兵一处,那叫一个浩浩荡荡。

    虽然薛崇誉的军职比伍彦柔要高,不过实际的统兵人数则以伍彦柔为多,沿途还陆陆续续地有民夫民船加入他的行伍,而且薛崇誉是深得皇帝宠信的内官,伍彦柔则只是一个全身完整的外官将领,能够获得这么一个独当一面的军职,即使是还要被薛崇誉所辖制,伍彦柔也已经相当满意了。

    船队到了贺江口的封州(今广东省封开县),薛崇誉及其所部留了下来,与原先就驻扎于此的舟师合兵一处,他们将驻守此地作为伍彦柔的后盾与兴王府西北面的第二道防线。

    而伍彦柔辖下的军队与民夫直到此时才真正地达到了三万余人,沿途陆陆续续加入的役夫和民船到封州就截止了,不过就属封州征发的役夫和民船为最多,有了这些密密麻麻布满江面的船队,贺州应援使麾下号称的五万大军才真正号称得起来。

    船队离开了封州折入贺江,作为西江支流的贺江,水面无疑比西江狭窄了许多,虽然船队规模有所降低,船行江中仍然显得甚为局促。不过贺江这一段已经没有了往来船只,整个江面上全都是北上的船只,而伍彦柔又从先前的军中先锋一跃而为此地的最高统帅,至少在他本人是意气风发的。

    然而就在船队离开封州没有多久,他们碰到了从上游漂下来的龚澄枢一行。

    乘着轻舟离开贺州的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