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料想韩熙载再怎么拿架子,也不能把天子就直接拒之门外吧?

    “嗯,既然韩公有所不便,朕今日就不寻他说话了……那么,慕容英武又是哪个?”

    根据情报上说的,慕容英武这人应该有三十多岁,问题是这里三十多岁的人还真不少,光看气质郭炜还确实是分辨不来。

………………………………

第二章 入城

    

    第二章 入城

    郭炜刚刚才问完了关于韩熙载的事,马上就问起慕容英武这个人来,当然并不是因为两个人都算是南唐朝廷上的侨寓人士,更不是因为慕容英武的能力、声望可以赶得上韩熙载了。

    因为唐末以来中原和南方的特殊政治地理因素,或因战乱所迫,或因内争失势,总有许多学识能力不错的人南奔,所以在杨吴和南唐的政坛上,侨寓人士始终是一大势力,在李景的保大年间还曾经出现过以孙晟为首的孙党,与庐陵人宋齐丘为首的宋党发生了激烈的党争。

    不过这类党争主要是发生在文臣之间,南唐的武将里面虽然也有大量的北人,但是军中并没有太严重的侨寓人士与当地人士的派别纷争,所以韩熙载和慕容英武两个人是没法拿到一起来说的。

    到了保大末年的时候,随着南唐在淮南战场的节节失利,还有孙晟出使大周被拘,以及宋齐丘失势贬窜,南唐朝堂上的党争已经渐趋平静,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因为国主本人的刚断,还有南唐国事百废待兴,党争已经难以成为南唐朝堂的主题了。

    但是南唐的这些侨寓人士还是有他们的精神领袖的,自从孙晟、常梦锡两人先后故去,韩熙载就成为了南唐侨寓人士的领袖,他对大周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其他的侨寓后进。

    南唐的侨寓人士背井离乡离开中原来到南唐,绝对不是因为热爱和忠诚于李家,他们对返回故里应该也不会太抵触,所以只要郭炜处理得稍微好一点,这些人的政治态度是可以很快地转到大周这边来的。

    至于江淮和江西的本土人士对大周的态度么……那就只能慢慢来了,迅速结束战争,及时平复战争创伤,善待降臣,再加上把科举的范围扩大,迅速覆盖原先南唐的辖境,让江南的精英也能够参与朝政……这一系列或急或缓的动作做下来,最终总是可以弥平裂痕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的。

    既然蜀地都没有像原先的历史上那么乱起来,江南就应该过渡得更平稳了。

    郭炜问起慕容英武来却不是因为这些。

    不管是论人望、资历还是其他的什么,慕容英武在南唐这边都排不上号,文臣就不必说了,就是在武将里面,哪怕林仁肇、陈德诚等人先后阵亡,也还有柴克贞、郑彦华、朱令赟、皇甫继勋这些节度使级别的大将在,郭炜要招揽人心怎么也轮不上慕容英武的。

    但是慕容英武懂得山寨火器,据说南唐的那些个火器差不多都是慕容英武一手搞起来的,其参考对象不过是淮南之战中的锦衣卫亲军,除了一些分析、明悟之外,大多数还是靠了慕容英武的天才。

    这样一个人,如果能够收为己用,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这人有非同凡响的创意,还是站在这个时代人的角度来对待新技术,这种人是最适合接受郭炜的高新技术灌输,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来实现,是一个工程组织人才。

    考虑到他是慕容彦超的子侄,和大周、和郭家是有仇的,郭炜未必能够顺利地招揽他,那么这种人也绝对不能让他流落在外,即使自己不能用,那也绝对不能让其他势力有机会用他。

    所以郭炜才会特别关注慕容英武,在问过了韩熙载之后马上就问起了他。

    然而答案却令他相当沮丧,虽然李弘冀吞吞吐吐说的是在今天搞这个投降仪式之前一时没有找到慕容英武,但是郭炜马上就意识到了,那个慕容英武多半是跑掉了,应当是在获悉李弘冀将要投降之后跑的。

    想来金陵城才有多大?慕容英武又是南唐的枢密承旨、作坊副使,国主李弘冀要找他,那真是没有道理找不到的,既然一时间没有找到,那就说明他已经不在金陵城了。

    这,显然是逃跑了啊……

    看来这个慕容英武对朝廷、对自己的仇恨颇深,根本不可能为朝廷效力,这才一听到李弘冀要投降,人就马上跑了。

    慕容英武这么一跑,郭炜原先设想的——哪怕自己不能用他,那也要确保其他势力没有机会用他——目标就彻底落空了,慕容英武这么一跑,多半就是去寻下一个东家去了,不管他跑到哪家去,对郭炜来说都会是一大祸害啊……

    得尽快采取补救措施,虽然周军还没有控制南唐全境,此时郭炜又正在举行受降仪式,他还是临时找来了昇州西南面行营都部署柴贵和昇州东南面行营派来合围金陵的两浙诸军都钤辖使沈承礼,命令诸军加强警戒搜索,尽量争取抓获潜逃的慕容英武一行。

    慕容英武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让他跑到契丹去,虽然南唐这样的强国拥有初等火器之后也没有给郭炜带来太大的困扰,虽然生产使用火器有可能会限制住游牧政权的机动性,对契丹未必是什么好事,但是一个可以顺利破城的契丹还是相当令人讨厌的。

    …………

    慕容英武的事情只是受降仪式上面一个小小的插曲,就连韩熙载没来,郭炜也只是稍加慰问了一下,整个仪式上宣示朝廷威严与安定南唐君臣才是主题。

    李弘冀的降表和南唐的户口图籍早就收了,对他们的处理还没有这么快出来,这些人肯定是得跟着郭炜回京的,李弘冀也不能再住回宫里去,不过郭炜还是开恩让他回去收拾收拾自己的财物。

    南唐的府库当然要封存没收,李弘冀的宫殿也不再属于他所有,但是郭炜也没有打算把他宫中的财物和宫女嫔妃全部没收,在东京给他建一处府第,里面也得有家具有人嘛……

    重头戏还是郭炜的入城式,作为安全保证,侍卫亲军首先入城占据各处要点,将金陵守军解除武装押往城外,这些军队改组改组之后还是可以胜任蜀地或者荆湖一带的州郡兵的。

    然后就是郭炜带着群臣和殿前军从西门入城,一路黄土铺道旌旗林立,路边却是看不到几个人,金陵百姓一点都没有箪食壶浆、欢天喜地迎王师的热情,不过郭炜并不在乎,重要的是城中一切安堵,没有经历残酷的攻城战,军队是有序入城的,这城市也就不会遭到什么破坏了。

    周军经过了郭荣和郭炜连续十多年的整顿,如今已经很少骚扰民间,破城之后屠城劫掠的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更何况这一战还是郭炜亲征呢,幸运的还是李弘冀主动献城让吴越军没有理由进城了,吴越军的纪律郭炜暂时还管不了的。

    即便路上没有多少欢迎人群,郭炜还是慢悠悠地走着,打量着这座六朝古都,不过郭炜心中很清楚,眼下这座城市其实是杨吴时期兴建起来的,六朝古都早已经在隋灭陈的时候就有意毁去了。

    隋灭陈之后即毁去陈朝的宫殿,置蒋州于石头城,唐朝继续抑制金陵,居然让它成为润州的辖县,一直到唐末才在上元县设立昇州,金陵再一次发达起来,还是到了杨吴手中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徐温杜掌杨吴大政之后。

    隋唐两朝对金陵的处置,郭炜是很理解的,东南割据王朝数百年的政治影响并不是那么好消除的,不过现在要郭炜再做一次这种毁城的时候,他却是有些下不去手。

    地方势力的分立和割据,真的是因为某座城池的建立及其风水么?郭炜心中不怎么相信,他更愿意相信自己从历史得来的经验。

    金陵所具有的,是它那独特的战略地位,而不是什么风水,但是这种战略地位只有在南北战乱的时候才会显现,是先有战乱而后才有金陵,而不是先有金陵而后就有分立于战乱。

    只要有南北战乱出现,即便金陵城被长期压抑成一个小县城,很快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乃至成为一方势力的政治中心,隋唐两朝连续压制金陵,仍然没有阻碍徐敬业之乱和永王璘之乱都选中了金陵为立足之地,而占据了江淮的杨吴更是很自然地去发展金陵城。

    所以毁城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真正要治本还得是消除战乱和割据的隐患,只要治下能够保证太平,金陵城完全不必毁去。

    其实郭炜还想把金陵城作为自己的南京呢……现在河南府洛阳是西京,开封府汴梁是东京,在国土尚小的时候也就差不多了,但是随着统一进程的进展,国家疆域日渐广阔,郭炜以为有必要搞一搞四京制或者五京制了。

    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江宁府金陵,北京北平府蓟城?

    嗯,这样的京城设置,南北两京之间的分布比较合理,东西两京的间隔就太近了,可惜关中地区已经破败,据说今后几百年整块大陆还有一个干冷的趋势,关中的农业生产力很难恢复到汉唐的水平,否则的话西京应该放到京兆府长安城去的。

………………………………

第三章 接收

    

    第三章 接收

    “江南献上户口薄籍,计州一十九,军三,为昇、宣、歙、池、洪、润、常、鄂、筠、饶、信、虔、吉、袁、抚、江、汀、建、剑诸州及江阴、雄远、建武军,县一百八十,户五十九万一千三百七十六……”

    金陵皇宫的澄心堂中,随行的大臣基本上汇聚一堂,首相范质正在亲自向郭炜汇报着接收成果。

    郭炜大摇大摆地进了金陵城,可不会再老老实实地回到城外军营中建起来的那个行宫中去,好好的南唐皇宫在那里摆着,条件总是比军营要优越的,干什么不住?他又不是一般的大将,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嫌,就把这里当作行宫好了。

    像现在这样待在澄心堂中,用着大名鼎鼎的柴窑出产的茶具,用着同样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纸,这多有派啊……哪怕实际的生活质量还比不上郭炜穿越之前,但是使用柴窑瓷器和澄心堂纸的享受总是实打实的吧。

    在五月初一入城的时候,郭炜只是缓缓而行,一方面是意在向江南百姓宣示朝廷的声威,顺带观赏一下这个时代的南京城,另一方面也是给李弘冀留出收拾行装的时间。等到李弘冀把该带上的珠玉财帛和亲近嫔妃都带到军营中去了之后,他们前脚刚刚出去还没有多久,郭炜后脚就施施然地进来了。

    李弘冀这些年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倒是没有在内帑方面攒下什么钱来,只有李昪、李景两代数十年的一点积蓄,亲近嫔妃也不多,郭炜听了负责监控李弘冀的官员汇报,就已经知道那也是一个苦逼皇帝,嫔妃不比他郭炜多几个,随身的财物就更是寒酸了。

    不过李弘冀在投降之前没有干出历史上李煜曾经干过的自私狭隘事,在宫中堆柴烧书的破事并没有发生,李景多年收藏下来的大量书籍字画都得以保存完好,就连李从嘉府上的书籍字画也一样完整地充公了——李从嘉此刻正被扣留在东京呢,哪怕是他想烧都烧不来。

    那里面可是有很多古籍孤本和失传的著名字帖画册啊,也许郭炜并不懂得欣赏这些墨宝和手抄本以及早期的雕版印刷本,但是他知道这叫文物,而且是非常风雅的文物,这些东西能够有幸保存下来,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以后让各地的降官集中在一起编纂什么《太平御览》之类的东西,第一手的资料也要多那么一点。

    李弘冀只是卷走了一些金银细软,带走了几个嫔妃和宫女,整个宫殿还是功能齐全的,绝大多数内侍宫女也留了下来——当然,今后肯定是要遣散大部分的,即使郭炜将金陵设为南京,将这座宫殿保留为行宫而不是拆毁。

    因此郭炜入住新的行宫没有丝毫的不便,这里虽然还赶不上东京皇宫中的安逸,但是比起这几个月里面在军寨中的生活可要好得多了,哪怕南唐留下来的那些内侍宫女不能够放心使用,这不他还从东京带了几个贴身伺候的么?

    就是没有找到特别顺眼的可以侍寝……好吧,郭炜虽然已经素了有过半年的时间了,却也还没有到那么饥渴的程度,只不过他两世为人都听说过江南女子的美名,就连原先的老婆也是当初在帝都读大学时候拐上的江南妹子,所以对南唐宫中的收藏难免有些憧憬。

    不过现在看来李弘冀根本就没有在这方面狠下功夫,郭炜才不相信他带走的那四五个嫔妃就已经穷尽了宫中绝色,看样子李弘冀确实就只是因为角力硬生生地输了,而不是在君德为政方面有太大的不妥。

    找不到合眼缘的也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