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主张主动归顺?

    也罢……主动修贡总是好过了王衍那样的阶下囚命运,只要可以不招惹中朝来伐,屈辱一点就屈辱一点算了。古语有言,刚不可久,眼下看郭宗谊的声势烜赫一时,连自己的老宰相都认为是承天景命,孰知就不是第二个李存勖?

    前蜀王衍错就错在了硬抗唐军,如果稍微放低一些身段,对唐廷修贡盟好,熬过了最危险的那一两年,等到李存勖自取灭亡,唐明宗无力西顾,蜀国的皇帝还不是关起剑门任做?

    那就派贡使去东京吧……忍得一时之气……

    “果如老司空所言,为了两川的安宁,为了百姓的性命福祉,朕就忍辱又如何。就依老司空之议,朕这就遣使修贡于周朝。”

    这句话一说出来,孟昶居然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陛下万万不可自弃!”

    碰上君主和重臣都打算屈膝投降这种事情,往往也会有忠臣出来极言直谏,此刻后蜀的朝堂之上就出现了这一幕。

    说话的人是领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王昭远,自小就是孟昶的书童,聪慧好学,好读兵书,颇以方略自许。孟昶继位以后,王昭远就从小使臣做起,二十多年的迁转下来,已经是为孟昶执掌机务的重臣了,而且一向以忠勇与智略兼备自任。

    这样的人物,自然应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阻奸佞魅惑君主。

    “哦,王卿有何良策?”

    孟昶也知道向周朝修贡称臣是自弃,只不过他感觉压根就打不过周军啊,如果等周军打过来再乞降,那可就什么都晚了,还不如依李昊之言主动去修贡,以此打消郭宗谊对蜀地的觊觎。

    不过自己最亲厚的臣子,执掌军务的要员出言反对,想必他在军事上是有什么把握的吧。如果他能够有良策御敌,自己从而不必折腰以事中朝,还可以关起门来做皇帝,那当然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蜀道自古称难,中原进兵不外乎峡路与剑门这水陆两路,以剑门的险要,我军可以一当十;峡路更须逆江而上,江流险滩历来是中原进军的大敌,更何况如今还有夔门锁江铁链和浮桥,断没有守不住的道理。陛下只需派精兵强将扼守住剑门与峡路,自可高枕无忧。”

    这样就可以了?孟昶原本以为王昭远有什么独出的妙计呢,却不想只是一些老生常谈。蜀道难孟昶当然是知道的,李太白赋诗说过的嘛,但是历史上剑门又不是没有被攻破过,最近的一次就在不到三十年前,走水路成功的还有光武帝的大将岑彭与吴汉。

    当然,夔峡的锁江铁链和浮桥曾经帮助前蜀王建挫败了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和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的两次进攻,可靠性应该比剑门还要高吧。

    不过光靠着地利就可以阻挡周军了么?看着王昭远很有自信的样子,孟昶却是自信不起来。

    “臣受陛下厚恩,知枢密院事多年,对我军防务知之甚详,剑门与峡路的守备臣可以担保!陛下只需再给峡路增派水军,若是周军来攻,臣当自将赴剑门迎敌,定然让周军寸步难进。”

    王昭远伏地拜首,几乎是在用身家性命担保。

    好吧,在场的大臣之中,王昭远这个知枢密院事应该算是最知兵的了,既然他说可以守得住,那就一定是守得住了。如果可以守住蜀地,孟昶傻了才会向郭宗谊这个孺子称臣修贡呢。

    “既然如此,那就依卿的忠言,不修贡,增兵剑门与峡路。”

    嗯,一刻之内三变其志,似乎不合乎君言无儿戏的要求,不过这才是善于纳谏的明君嘛。

    不日,孟昶乃以文思使景处瑭等率兵屯峡路,又遣使往涪、泸、戎等州(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市;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阅棹手,增置水军赴夔门。

    金陵皇宫的澄心堂内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武昌节度使来报,周师于旬月之内即平荆湖,朕因此派德昌宫使刘承勋押粮前去岳州犒师,一来是东京诏旨难违,二来也是要他窥探周军之虚实,不想刘承勋归来之后,只是极言周军兵威之盛,对于具体情状却是浮光掠影,说不明白。”

    李弘冀坐在御座上,脸色铁青。虽然自从在淮南战败之后,从李景开始就对大周称臣纳贡了,唐国已经去了尊号,奉大周为正朔,但是李弘冀可不愿意称孤,只要不是周朝的使臣在场,李弘冀就还是一副皇帝的架势。

    刘承勋这厮担任德昌宫使多年,贪渎了不知道有多少,自己顾念他的三朝老臣,一时没有去追究,可是现在让他办一办这种小事他都办不好,想到这些,李弘冀就不禁怒气上冲。

    可恨自己身患心疾,太医百般叮嘱,从东京买来的神药只能用来救急续命,却是难以使心疾痊愈,所以平日里还需要制怒,搞得现在自己想要发怒都不能畅意。

    神药可以救急续命,但是也不能担保每一次病发都能救得回来,这也是太医反复强调过的,李弘冀身负宏愿,自然是不肯就这么撒手西去的。

    再者说来,就算神药每一次都能够灵验,自己也不能因为压不住怒气而糟蹋了——一小瓶的神药可就要花一万钱去买呢,虽然东京从来没有禁过神药外卖。

    现在国家疆域萎缩赋税锐减,还要承担对东京每年数十上百万的土贡,林仁肇那边正在搞的新兵器事关复兴大业,还要不断地大额投入,又不能随意加税激起民怨,李弘冀已经是一枚铜钱掰作两瓣花了——哦,现在国内还是用的铁钱,铜钱都得留作进贡之用,剩下的铜料还要为新兵器着想——可不能在自己身上这么糟蹋掉。

    “倒是武昌节度使麾下颇有干才,在德昌宫使船队前往岳州的途中搭船同往,在岳州那里尽得周军虚实。

    湖湘的周军总数并不甚多,湖湘与镇南军节度使、永新制置使之间又有大山阻隔,虽然有如芒刺在背,陆路却也不是太令人忧虑。唯有水路可虑,周人一占荆湖,我国上游尽为其所有,岳州濒临大湖,正可操演水战,又可以在湖中打造大船,一旦周军从荆湖骤然东下,武昌节度使治下作坊将难以措置。

    先帝之前以林仁肇为武昌节度使,乃是为迁都南昌计,以武昌节度使为南都屏障,而今朕仍以金陵为都,武昌节度使不足以为都城屏障,一旦周军发动,且有措手不及之弊。为今之计,其所营军器作坊和新军,还须迁往南都方才安稳。”

………………………………

第七章 南唐的动作

    

    第七章 南唐的动作

    “周军占据荆湖之后,若是在那大兴水军,并且有意从此处攻我,鄂州即首当其冲,确实甚为可虑。武昌军所属军器作坊攸关我军力复振,着实不宜处于危地,不如分散迁至金陵与南都。武昌军节度使及其麾下熟习军器打造与新军操练,可以将武昌军节度使移镇南都,其麾下干才分出一部至金陵。”

    知枢密院事殷崇义相当领会李弘冀的意思。

    以前李景迁都南昌,自然是要以武昌军节度使作为上游的屏障,所以就给那里配了重兵,又派去了虎将林仁肇坐镇。而且那时候鄂州的上游是南平和武平军,战力薄弱,武昌军真正需要防备的是江北和汉水方向,那就明显不易成为周军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反而是南昌下游的江州很可能首当其冲,这样武昌军的重兵就正好顺江而下回援。

    现在的形势就有所不同了,因为群臣都不愿意迁都,其实李景临终前也为迁都而后悔,李弘冀本人也不愿意像其父那样一味地逃避北方的压力,所以现在仍然是以金陵为都城。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单论防御态势肯定是不如南昌的,金陵与周境就只有一江之隔,而南昌和江北除了隔着一条大江之外,还隔着整个彭蠡湖与一段赣水呢。只不过金陵既靠近江北,也靠近与吴越之间的平原边界,卫跸都城的大军在进取的时候会更方便一些。

    李弘冀想着的是恢复而不是苟延残喘,那自然是选择了进取,这样都城选择金陵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当然,选择进取并不等于鲁莽地不要防御,而防御首先就是江防。

    本来守江必守淮,不过淮南都已经丢了,暂时又没有力量夺回来,这一点无法后悔,就只能是无可奈何了。没有了淮南的屏障,唐、周双方因此而共有大江天堑,这大江虽说是天堑,其实也不过就是一衣带水,即便是以往唐国水军占优的时候,李弘冀也不敢说本方可以守得住整段江防,更何况是在周朝水军屡胜唐国水军之后的当下?这江防当然就是围绕着金陵的重点防御。

    既然是重点防御,水军兵力自然就要集中在金陵的周边,基本上就是以重建的水军防御从润州到采石的这一段江面,而大江沿岸的其他地方就只能顾及一些要点。

    同样是重点防御,以南昌为都城和以金陵为都城的选点可差得太多了。

    以南昌为都城的话,江防的重点肯定就是在江州一带了,那么除了都城的卫跸兵力之外,在武昌军囤积一部分重兵就是很恰当的,因为鄂州距离江州很近,可以迅速回援。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重兵却是应该放在东面的润州和西面的池州才好,可惜池州城池狭小港区逼仄,容纳不了重兵,所以重兵需要放在稍远一些的江州和南昌,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在遥远的鄂州。

    而且南昌也一向是驻扎着重兵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在成为南都之前就已经是如此了。倒是鄂州,因为距离金陵过于遥远,而且在荆湖地区全归周朝之后,鄂州就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反而是无足轻重了。

    所以李弘冀想将原先武昌军的那些军器作坊迁移到南昌,而殷崇义也赞成让林仁肇移镇镇南军,都是基于这些理由。

    当然,殷崇义主张让林仁肇移镇,还建议拆分其部属和军器作坊,自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不过这一点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只需要君臣之间心照而已。

    很显然的是,对于这一点,不光是李弘冀,能够和殷崇义心照不宣的还包括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与会的吏部侍郎、监修国史韩熙载和中书侍郎冯延鲁也都不是什么不晓事的书生,于是众人纷纷颔首,齐齐称是。

    “如此迁移也是不错,一则军器作坊从鄂州等地移至南都,离得供应铜料的饶州永平监、池州永宁监、建州永丰监都更近了;二则金陵之外的重兵集中于南都,武昌军削减军额,却也能减少许多用度。”

    倒是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的死脑筋是一门心思地想着纯粹的正道,更多的是从他自己分管的财计方面考虑问题了。

    “确实如此,我国财计疲弊,是要多方设法缩减开支,今日之收缩,却是为了来日之复兴。”

    李弘冀当然不会和廖居素详细分说其中的奥妙了,反正这个判三司说的话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就这么想也够了。

    或许是因为周朝给南唐君臣的压力太大了,也或许是李弘冀的作风与李景截然不同,又或许是因为李景在最后一两年里面对朝廷进行了一番大清洗,以宋齐丘为首的江南土著势力固然是受到了重创,而侨寓人士如常梦锡、孙晟又交替亡故,朝廷中的朋党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南唐朝廷的决策明快了许多,这一次也不例外。

    朝廷在决策的时候没有发生什么异议争执,李弘冀又一向是雷厉风行,南唐诸多的人事变更很快就颁布了。

    吴王李从嘉进中书令,表面上看当然是加官,实际上却连那个遥领的南都留守都没有了,虽然看起来只是空出南都留守之职给李从善,但是有心人自然是明白,终究还是“重瞳子”惹的祸。

    原镇海军节度使、韩王李从善转任南都留守、南昌尹,仍为韩王,自润州赴南都南昌府就任。

    原镇南军节度使朱令赟转任奉化军节度使,从南都南昌府移镇至江州。

    而原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则出任镇南军节度使,从鄂州移镇至南都南昌府。

    原奉化军节度使柴克贞转任镇海军节度使,从江州移镇至润州。

    原镇海军节度副使郑彦华升任武昌军节度使,自润州前往鄂州就任。

    原和州刺史陈德诚升任镇海军节度副使,自采石驻地前往润州就任。

    接替陈德诚指挥采石水军的,却是一个名叫卢绛的讼江巡检。

    伴随着这次移镇,武昌军的大批军器作坊和试练新军被分拆移往金陵和南昌,在迁往金陵的人员中间,就有原鄂州牢城都指挥使慕容英武,这一回他可是混上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