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仁慈政变,除了是因为陈洪进、张汉思等人几乎一切尽在掌握的原因以外,是不是还有一点个人特质在其中起作用呢?只要可以完全控制住局面,未曾殃及百姓的宫廷政变在各地历来也有不少,但是失势者都能够寿终正寝,在这样一个乱世当中却是罕见之极的。
显德九年的春季,除开一场蔓延整个东亚大半岛东部的旱灾,其波及面从契丹的牧场、捺钵地一直到吴越的水田,让各方都只能暂息兵马全力备荒以外,也就是清源军的这场政变值得一提了。当然,蜀主孟昶立伪命秦王孟玄箉为伪命皇太子,在蜀地也算是一件大事,不过出了蜀地就再没有什么人对此有所关注——蜀地偏安,于天下大势影响甚微,这是从诸葛亮北伐失败以后形成的共识,休说只是确定一个偏安之主的继承人,就是换一个偏安之主又能怎样?
和清源军的政变、蜀国定太子比起来,天下的有识之士更关注郭炜在东京的举动,无论是他为了禳灾而在几项法令上面的变动,还是他就要收进宫的新妃子,前者关系到中朝的风气走向,后者则涉及到天子的血脉播衍、国本的巩固,以及燕地和中原的关系进展。
………………………………
第二十四章 斋戒思良味
第二十四章 斋戒思良味
六月的东京早已经是一派盛暑的气象,自从谷雨之后第三天的那场大雨以来,东京附近又是累月不见一滴雨落下来,如果不是有金水河为整个东京城提供饮水,如果不是汴水、蔡水与五丈渠穿城而过,只怕就连东京城里面的榆柳都会纷纷枯死,整座东京城恐怕都已经干得嗓子冒烟了。
幸赖东京城的水源不缺,东京左近的土壤倒也没有干得裂口,甚至都没有干得露出浮土来。不过汴水和蔡水的流量不减,端赖大河上游没有像下游这样干旱,大河与秦岭附近的州县甚至在四月里都下过大雪,譬如延州、宁州(今甘肃省宁县)都在四月中上报大雨雪,丹州(今陕西省宜川县)四月中旬居然都能积雪二尺,有上游来水和秦岭化雪的补充,水利灌溉系统比较完善的东京周边还能在这样的连旱当中勉强度日。
不过郭炜的心里面很清楚,京畿从来都不具有国家代表性,看着东京城去想象其他受灾地区,那就是“何不食肉糜”。即使是在他穿越前的那个年代里,为了保证京城的用水,甚至是滑雪场人工造雪和高尔夫球场保养用水这样的奢侈性用水需求,环绕京城的直隶省都必须要废掉自己的水稻种植用水,那么在如今的这个年代,京畿和其他州县难道还能更平等么?
基于同样的见识,虽然郭炜不能亲眼看见河北、河南各个州县的具体旱情状况,他也能够结合两世的见闻而推知一二。
从冬末春初开始就是累月不雨,这样的气候落到缺乏水利设施的地方会造成何等局面,郭炜前世可是通过电视新闻看得多了——那还是在国初花了几十年时间千百万人力大兴水利之后呢,只不过是二三十年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就可以在一场春旱或者秋旱之下把田地全都干得裂开了大口子,就可以让秧苗枯死壮苗绝收,就可以让浩淼大湖干得露底使得湖床变成草原。
更何况是在乱世初定水利设施基本等于无的当今?在目前的这个世界,能够和东京周边的水利设施相媲美的地方,除了传说中大食的巴格达城周边,也就只有吴越国的钱塘了吧?幽州去冬今春倒是在搞运河疏浚和水利灌溉工程,不过暂时还发挥不了作用。这几个地方还可以靠着人力抗一抗天灾,而在其他的地方,人类都只能干看着老天爷的脸色了。
正因为如此,郭炜在按照计划纳妃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广派中使视察各地旱情,仍然没有忘记派出朝官乘传驿去各地检视旱苗。
当然,同样是因为这场持续性的旱灾,虽然贤妃赵氏出身幽州,在国家、地域层面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郭炜这个纳妃的仪式还是精简了许多。
而且在五月里郭炜就连着去了相国寺两次、太清观一次,都是去祈雨来着,这并不是因为郭炜忽然间就相信了什么天人感应,而是为了但求心安,更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孔夫子也说过嘛,“祭如在”,不管郭炜本人是信还是不信,既然他治下的百姓多半是信的,而且郭炜除了及时了解旱情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以外,对抗旱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还是老老实实地祈雨吧。
这类未必行之有效但是能够充分表明皇帝诚心的举措,还包括现在宫中正在做的减膳撤乐。
“陛下,朝官和中使已经奔赴各地巡视旱情,陛下和皇后也亲往京城祠庙道观祷雨,想来这些年陛下的治绩和仁厚定能感动上天,降下甘霖只是早晚的事情,今年春夏的这场旱灾必能消弭。臣妾知道陛下怜惜小民,不过也不必过于忧心了,若是忧虑过甚伤了龙体可就不好了。”
仪风殿中,贤妃赵淑媛正陪着郭炜共进晚膳,在席间看到郭炜一个劲地皱着眉头,不由得有些心疼,连忙出声开解。
新婚中的赵淑媛是幸福的,虽然没能做到正妻,但是她嫁的可是皇帝啊,而且这个皇帝还正当年少,也就是比她大了六岁而已。另外皇帝雄姿英发风采出众不说,这已经就远胜过了她平常见过的幽州那些世家子弟,而且皇帝的文治武功在那些长辈口中也是极被称道的,跟着这样的皇帝可是许多贵人家的女儿做梦都不敢想的。再说自己一入宫就是贤妃,摆明了皇帝对她也是很着紧的,赵淑媛真的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对于国事赵淑媛不是很懂,婚仪有什么精简她也不是太明白,一直长于深闺的她也不知道旱情是个什么样子,怎么个严重法,只是知道这个旱情让皇帝在新婚中还连着跑了几趟祠庙道观,就连皇后都去了皇建院和天清寺祈雨,现在还要在宫中减膳撤乐。
不过就算是这样,皇帝也没有冷落了她,在这两个月里面除了有几天要去皇后那里以外,皇帝基本上都是在仪风殿就寝的,李才人那儿根本就没有去过。
因为赵淑媛的生活很幸福,所以她很在乎给她带来幸福生活的郭炜的喜怒哀乐;又因为赵淑媛还没有对郭炜生出什么畏惧之情,所以她的这种在乎就表现为心疼和直接出言开解。
郭炜听了赵淑媛的话只是笑了笑:“贤妃有心了。朕既然已经安排人员去各地检视旱苗,也有随后赈济灾区的准备,又按照太常寺的安排去祠庙道观祷雨了,而且在宫中减膳撤乐以示与民同甘共苦,余下的事情自然是交付与上天。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朕是不会有忧虑伤身这样的徒劳无益之举的。”
这妮子比起李秀梅来要直率爽朗得多,不过在温柔贤淑方面却是相差仿佛,倒是别有一番风味。这两个月里面往返于紫宸殿和仪风殿,郭炜的日子着实过得不差,虽然恪于礼法而不能让她和李秀梅凑到一块儿,但是郭炜真的没有为了旱情而烦恼忧虑过甚,有她们来给自己解忧,那又何需杜康啊。
真正让郭炜频频皱眉的事情,可是没法和她解说的——这个年代的斋饭,那是真心的不好吃啊!
郭炜说要减膳撤乐,那也就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齐、博、德、相、霸五州自春不雨,旱情发展极其严峻,郭炜既变不出雨水来,又变不出一套完善的灌溉系统,旱情的缓解完全要依赖老天爷开恩,郭炜这时候也就只好表示一下与民共苦了。
但是你殿中省要不要做得这么认真踏实啊?
撤乐也就罢了,郭炜又不是前世轶闻中听说的那种奶牛和珍稀农产品,听一听音乐就食量大增产品的产量品质直线上升,只要不是重金属摇滚,郭炜听不听都是吃那么多,要是听重金属摇滚说不定还吃不下呢。
可是这个减膳啊……菜品减少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但是确定要全部变成蔬食?而且是连荤油都没有的蔬食?没有了荤油,胡麻油做熟食可是一点都不合适,凉拌还差不多。幸好宫中还有南方进贡过来的茶籽油,另外郭炜早年用某种菘菜的菜籽捣鼓出来的菜籽油也已经可以拿来充数了,不然的话,这些蔬食里面怕是连油星都见不到几滴的。
可是就算不缺油的斋饭,如今还缺少很多关键的调味品,仍然是不好吃的啊……没有辣椒、没有味精……郭炜前世又不是厨师,更不是食品工程人员,就是明明知道现在缺少了很多调味品,缺少各种各样的酱料,却是压根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找替代的,辣味还可以勉强用茱萸来代一代,其他的呢?再说茱萸的味道也差辣椒好远啊。
郭炜现在忽然很想美洲了,不是为了土地;郭炜还越发地思念起化工产业的好处来了,不是为了化肥、农药和**。
………………………………
第二十五章 蝗灾
第二十五章 蝗灾
斋饭给郭炜带来的困扰是如此深重,让他开始无限地怀念起穿越前的那些丰富食材来,尤其是他和网友在蜀国布衣最后的那顿晚餐,偏偏他还没有办法去与人分说。减膳撤乐可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要求,殿中省也是老老实实地按照章程来做的,现在其他人都能够受得了,始作俑者却难以承受了?那还算是什么好皇帝……
郭炜一开始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曾经幻想过找到办法回去,资本家的生活他还没有过够呢。
在对回到当初基本绝望之后,郭炜又因为这个新身份的特殊性而不得不为了生存尽力挣扎,并且对逃脱大难之后的新生抱持着一点憧憬。
在如愿地躲过了乾祐之变以后,郭炜则是一直为了顺利登上皇位而默默努力着,并且终于无惊无险地达成了目的。
然后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郭炜总算是做了皇帝了,还是郭威、郭荣两代人打下来好底子的中原朝廷的皇帝。只要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去做,有穿越前的那些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有他移植过来的军事技术,郭炜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并不难。
带着一点幸运,当然也可以说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郭炜刚刚登基不久,赵普他们的蠢动就被及时侦悉并且迅速平定。不管赵匡胤是不是参与了其中的阴谋,也不管赵匡胤是不是已经有野心了,反正郭炜以自己的手段总算是让赵匡胤不再有机会去践行这种野心,而且还没有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登基之初的危难一旦过去,这个皇位基本上就算是稳固了——只要今后郭炜别像刘承祐那样胡作非为。别看五代的混乱被吹得很玄乎,其实已经比唐末的乱世要安定得多了,到了中后期二三代皇帝只要做得稍微有模样一点也就不会出问题的,就连石重贵这样的中人之资,若不是过于信任杜威并且还是和契丹开战,其实皇位也是稳稳的。
皇位稳了,大好头颅能够安稳地待在脖子上了,前工程师、优秀企业家郭炜自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按照原先历史上赵家兄弟的套路走,简简单单地一统天下?这显然是不能够满足得了他的。
郭荣喜欢以唐太宗为榜样,郭炜又何尝没有这种留名青史的追求?
武功一定要远迈汉唐。若是连幽云都收不回来可怎么行?北方一直有契丹分庭抗礼又怎么成?半**的定难军最后硬是乱成了一个**的西夏国更是不可以的;大渡河不应该是玉斧划出的西南界;归义军和于阗国既然还想着中原,自然也是要找机会派军队去走一遭的。
文治当然也不能比文景、贞观差了。刘彻让司马迁留下了谤书,说明他的手段还不够高明;不过李世民可以用亲自查阅实录的方式去干预史笔,郭炜可不愿意东施效颦,得让那些史官们心甘情愿地歌功颂德,那才见得到穿越者的本事。
得益于郭炜移植的军事技术,还有他那一套步步为营循规蹈矩的战法,幽州等地是被他给硬吃下来了,云州等山后地区却还不是周朝目前的后勤能力啃得动的,尤其是云州,不拿下北汉那是很难着手的。
郭炜倒是没有自信心膨胀到只争朝夕,他也没有必要这么急切。反正他现在这个身体还只不过才二十出头,又是从小认真锻炼的,好好保养不出意外的话,怎么也得有三四十年好活。郭荣都是满打满算准备三十年致天下太平的,在郭荣六年经略的基础上还拿下来幽州的郭炜又急什么,在郭荣取秦凤、淮南之后就已经处于高屋建瓴之势的中原,现在又有极大的技术优势,时间完全是在郭炜这边。
所以现在的郭炜更在意的是经营一个好皇帝的形象,不光是要文治武功出类拔萃,形象当然也要是第一流的。
如果说他在当皇子的时候,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