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已经大亮,整个小镇完全沐浴的晨光之中。
鲁雪华引导史迪威、孙里仁一行视察了战场遗迹,仔细检点了尚未埋葬的日军尸体,史迪威不顾上下级身份和年龄差距,一把抱住了鲁雪华:“鲁,你简直是中国军人的楷模!”
当鲁雪华将史迪威一行带入18师团司令部地下室,看到作战室完好无损的密支那作战地图和缅北沙盘,所有的随行参谋人员都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呼,眼睛都激动得闪闪发光。
“孩子们,不要客气,各取所需,放手去拿小日本送给你们的礼物!”史迪威开玩笑地命令道。
赫恩中将是此行最为忙碌的人。他一面指挥参谋人员小心翼翼地取下作战地图,一面又安排参谋人员对沙盘进行了全角度拍照,甚至不顾自己中将参谋长身份,亲自戴着白手套,和美军参谋人员对沙盘进行仔细测量,然后在图上完整复制,那种专注和投入的敬业态度,让鲁雪华深为感动。
通讯主任也有了惊喜发现:在一个房间角落搪瓷盆里,他找到了一本密码的十分之一残余\被烧得只剩下书脊处一点点,每页纸上只能依稀辨别几个数码,但足以让通讯主任欣喜异常:“将军,这是日军师团级作战部队和日本大本营通讯的最高级密码,俗称‘紫码’。美军一直都没法破译,有了这本密码残片,我们就有了方向,我们很快就能破译全部日军密码了。”
史迪威将军专注的是田中新一的那把天皇御赐“奉节”军刀。缅北战役结束后,史迪威很可能就要调任回国,缴获的这把的军刀,就是他军人职业生涯的最好纪念。
而孙里仁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一叠图纸上。
这是一叠“密支那城防构造设计图”,从城区防御工事的总体布局,到每个暗堡、每条坑道、每座房屋的具体设计改造,都描绘得极为工整、详细。在图纸最上面,有总设计师的亲笔签名,上面用标准的仿宋体写着:水上源藏!
………………………………
第247章 水上源藏
“军座,这是日军18师团的关防大印!”鲁雪华捧着沉甸甸的木盒,满心喜悦地将这个重大战利品交给孙里仁。
孙里仁却只是轻轻“嗯”的一声,“放在旁边吧。”然后继续审视那一叠图纸。
看到军长如此专心致志,鲁雪华也凑了过来:“军座,将这份图纸交给炮兵团和工兵团,让他们按照这份图纸标注的目标,进行精确火力打击和定向爆破就行了,还需要您亲自反复审查吗?”
孙立人抬起头,不满地看了鲁雪华一眼:“雪华,你知道“918”事变以来,我们中国为什么被日本打得这么惨吗?”
鲁雪华被孙立人突然这么一问,顿时一头雾水,随口答道:“日本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国力不对称;日本是帝国,实行野蛮的军国主义,我们是民国~”
孙里仁伸手制止鲁雪华继续说下去。
他指了指到处忙碌着测量、拍照、收集资料的美军参谋,再拍了拍桌上厚厚的那叠图纸,叹息道:“这就是差距!看看人家美国人,再看看人家日本人,做事情都那么认真踏实,实实在在,一丝不苟;反观我们中国人,却好大喜功,尤其喜欢面子工程。(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对于具体的问题,则信奉‘中庸’之道,认为差不多就可以,这就是我们在工业文明面前,一步步落后别人的原因之一。雪华,落后必定挨打啊!”
听孙里仁这么一说,鲁雪华瞥了一眼日军关防大印,脸红到了耳根。
孙里仁指着手中的图纸:“这份密支那城防图,从整体上看,设计严谨,布局科学,充分利用的密支那城区原有的建筑物,针对性地进行了强化加固,射界开阔;修建的地面壕沟和地下坑道四通八达,暗堡隐蔽刁钻;按照射程和威力合理安排火力,实现了点、线、面配置,可谓固若金汤。
前两任密支那前线指挥官都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他们低估了对手,低估了日军的防御能力,也低估了敌人的顽强意志和战斗力,冒险强攻,所以中美联军损失惨重!”
“军座,那我们现在有了图纸,那一切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鲁雪华满怀希望。
孙里仁轻轻摇摇头:“雪华!虽然你这次率领装甲营穿插敌后获得了重大战果,但毕竟有几分偶然和侥幸!而我们的对手,却一直在精心准备!”孙里仁指着图纸上总设计师名字说:“水上源藏!你知道这个人吗?”
鲁雪华摇摇头。'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超多好看小说'“军座您知道?”
孙里仁缓缓地说:“此人20年前,和我是美国普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据可靠情报,现在,他就是密支那城区日军最高指挥官!想不到20年后,我和他是在异国他乡,以这种方式在相见!”
听孙里仁这么一说,鲁雪华愣在了那里。
“20年前,我和水上是土木工程系仅有的两个亚洲学生,而且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彼此都非常欣赏。”
孙里仁显然在回忆,“水上出生于北九州一个传统的武士世家。如果不出意外,他应该和大多数世家子弟一样,从小进入少年军校,然后进入士官学校,再进入陆军大学。和冈村宁次、松井石根一样,一步步成长为日军军官。可水上却厌恶战争,违背父辈意愿,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然后留学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后成为九州煤矿工程师。‘918’事变前,我和水上还有书信往来。事变后就渐渐失去了消息。不想,他还是被战争卷了进来,而且,成为了我的劲敌!”
孙里仁内心充满无奈,“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许我和他都能成为各自国家最好的结构工程师。可惜,命运却和我们开了这么一个玩笑:水上用美国导师教授的构造技能,建造坚固的军用工事,阻挡中美盟军进攻;而我,却要采用美国导师教授的爆破方法,将同学的杀人‘杰作’一一摧毁!”
孙里仁指了指厚厚的一叠图纸:“雪华,把这些图纸仔细收好,它远远比一只印章有价值!等战争间隙,我会用这些图纸作为教材,给新一军军官培训如何进行城市防守和破袭,也不枉我这位同学的才华!”
孙里仁果然兑现了他的承诺。
两年后。在东北黑土地,国共两军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一次展开殊死拼杀。国军依葫芦画瓢,利用水上源藏密支那城防图样本,打造了四平和锦州两座坚固的城市堡垒,给东北民主联军以及后来的第四野战军造成重大伤亡,使这两座城市再次成为“血肉磨坊”。
清理完18师团司令部,史迪威将军提出要检阅装甲营。
这位年迈的美国将军看上去喜气洋洋,精神抖擞。显然,装甲营成功突袭18师团司令部给了他一针强心针,他决心要给密支那之战打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勇士们!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头,”史迪威目光炯炯,环视装甲营全体官兵,“因此我们必须完成一个更好的结尾。密支那战役关系缅北战役的成败,缅北战役关系着整个中国战场的成败,我绝不允许我的军队任何疏忽、松懈和畏缩不前。
现在我命令你们!继续向密支那开进,用你们的钢铁身躯撞开密支那的大门,用你们的炮火撕裂小鬼子的头颅,用你们的履带碾碎小鬼子的身躯。”
好像是为了配合史迪威的演说,空中一队p51战斗机呼啸而过。紧接着,庞大的c47运输机机群翩然而至,一朵朵伞花凌空绽放,给装甲营带来了急需的武器弹药、油料、配件和食品药品。
经过补充的装甲营又是焕然一新。
此时,新一军参谋长王邵楠牵挂着总司令和军长的安危,带着搜索营剩下的全部官兵前出接应。
“雪华!我马上回司令部,部署对密支那全面进攻;轻重伤员随我回去,装甲营我还交给你,你带上我带过来的加强连,从密支那后方插进去!目标直指水上的指挥部,我们也来个中心开花!”孙里仁嘱托道。
………………………………
第248章 突入密支那
目送着史迪威和孙里仁的车队消失在丛林深处,鲁雪华命令道:“装甲营全体开拔!目标,密支那日军司令部!”
当最后一辆吉普车驶过小桥,身后一声巨响,工兵排启动了按钮,18师团司令部大楼在一片尘烟之中颓然倒地,化作一堆砖砾。
装甲营还是采用m4坦克打头阵、m5坦克两侧护卫的方式开进。丛生的坚韧灌木对于步兵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对于m4坦克来说,却不费吹灰之力,沉重的车身将蔓生的藤条、灌木,连同躲藏在其中的毒蛇恶虫,统统压在履带下,为后面的车辆开辟出一条平整大道。
不需要无线电静默,军属炮兵随时提供火力支援,只要鲁雪华一报坐标,所有的目标都会顷刻间化为齑粉。除了随行的5辆大“道奇”,搜索连长还在每辆坦克上安排了4到5名全副武装的步兵随行,防止日军“肉弹”的突袭,整个装甲营变的更加坚不可摧,如同一把利刃,插向密支那城区。
天空中不时传来轰鸣声,盟军的各种机群低空掠过,然后在远处、近处就出现冲天火光。盟军还在按图索骥,利用空中优势,定点清除日军在缅北的重要据点。
基本没有遇到有效反抗,装甲营挺进得特别顺利。
从突袭密支那机场开始,鲁雪华亲身经历了整个密支那战役的过程,鲁雪华眼前似乎闪动着一个个画面,大喜大悲、大开大合,成功失败,都在这短短几十天里完整呈现,一个水上源藏,就遏制了盟军的优势,使整个战局由向盟军的一边倒渐渐地变的平衡,使本来的歼灭战变成了胶着的攻坚战;一个孙里仁,又将这个平衡打破,使战争的天平再次清晰无误地向盟军倾斜。
两名统帅,经历竟然如此相似: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再投笔从戎,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致对方于死地。鲁雪华似乎丛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现代战争,绝不是赳赳武夫的较量,只有掌握了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军人,才会是战争的最后胜利者。
经过一天的行军,将近傍晚的时候,装甲营已经迂回到密支那城区背后。伊洛瓦底江挡住了装甲营前进的道路。
鲁雪华打开舱盖,习习的夜风迎面拂来,他嗅到伊洛瓦底江水浓重的泥腥味和弥漫着浓烟焦糊的臭味。
望着湍急的江水,坦克和车辆泅渡过江是不可能的了,“搜索连,沿江搜索,尽快找到桥梁。”鲁雪华布置道。
伊洛瓦底江在密支那城区有多座桥梁,但因为盟军持续空袭和炮击,其中几座钢结构桥梁都已坍塌,幸运地是,搜索连在上游5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木石结构的墩桥,看上去还完好无损,但能否经得住30多吨坦克碾压,谁心里也没底。
但这是通往密支那城区唯一的通道。鲁雪华不敢大意,他让步兵抢占桥梁,构建工事,确保这个通道畅通,工兵排趁着夜色砍伐木材,准备连夜加固桥梁。
密支那的夜幕仿佛格外低垂,满天的繁星闪闪烁烁,好像伸手就能抓下一把来。隔江望去,密支那城里时时闪过一阵阵火光,并传来一阵阵闷响,鲁雪华在坦克里,都能感受到地面的阵阵震动。那是孙里仁对水上源藏的工事进行逐一爆破。
夜渐渐地深了,城区的爆炸声和火光也渐渐平息下来,夜色也渐渐恢复了宁静,在坦克车灯照耀下,工兵排还在忙碌连夜全力加固着桥梁,斫击声和锤击声还响个不停。
就在工兵排忙碌之时,在离鲁雪华下游不到2公里的江面,几十只竹筏正满载黑影,悄无声息地一趟接一趟从西向东渡过伊洛瓦底江,然后互相掺扶着,沿着鲁雪华开进的路线,反方向消失在莽莽丛林之中。
装甲营所有的卡车、吉普车和轻型坦克都顺利通过了木石桥,剩下的就是几十辆m4中型坦克。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鲁雪华将m4坦克的炮弹卸载一半,除了驾驶员,其他乘员徒步过桥,以减轻载荷。在鲁雪华亲自引导下,一辆m4坦克缓缓开上了木石桥,在厚重车体的重压下,木结构桥墩发出阵阵吱吱的声音,驾驶员紧张地冒着汗,死死握住操纵杆,缓缓地移过了木石桥!
成功了!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所有m4坦克驾驶员信心倍增,一辆接一辆m4坦克也顺利了通过了木石桥,全部进入了密支那城区。
随着坦克弹药的卸装,装甲营耽搁了不少时间,等再次编队冲击时,天已大亮。
装甲营快速挺进着,炮弹上膛,步兵警惕环顾四周,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