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这兵荒马乱的,一个女娃娃~”“小四川”顿时着急起来。
看到“小四川”急吼吼的样子,鲁雪华缓缓说道:“红梅找到了我,但是,不久就被鬼子飞机炸死了~”说到这里,鲁雪华像是被人揭开了刚刚愈合的伤疤,心头也隐隐着痛起来,“这也是我申请来前线的原因!”
“狗日的小鬼子,连这么好的女娃娃都不放过,”“小四川”义愤填膺,“小哥,需要我的时候,说一声,我和你并肩杀鬼子,为死难的弟兄和无辜百姓报仇!”
“好!我们并肩战斗!”鲁雪华紧紧抓住“小四川”粗糙的双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此时,在帐篷里面,史迪威正站在一副大比例印度缅甸边界地图旁,聚精会神地看着。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
地图旁边还有两幅施工项目“甘特图”。一副是管线施工进度,一副是道路施工进度。上面蓝线是计划,红线是实际进展,一路了然。
甘特图是1917年由亨利?甘特开发的,其内在思想简单,基本是一条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由此极为便利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是提前还是滞后,亦或正常进行。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
史迪威饶有兴趣的看着施工甘特图,图上,红线每次都超过蓝线,证明施工进度均超过原定计划。他忍不住称赞:“孙,你真是文武双全,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军官,还是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遏制住了日军的骚扰后,孙里仁将军又展示了自己作为清华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培养的土建工程师的才能,将筑路工程和输油管工程分成数个标段,按照项目管理模式,将进度、质量和费用分解到各标段,让学工程的大学生士兵组成监理督察队,奉命对进度、质量和费用进行审核。这样一来,工程进度提升了很多。道路很快就延伸进了缅甸。
孙里仁回应道:“司令过奖了!这是卑职应尽职责”。
“孙,这次过来,我给你带来了两件礼物!”他朝帐篷外喊了一声:“少校,进来吧!”
鲁雪华应声走进了帐篷。“报告孙长官!少校机要参谋鲁雪华奉命报道!”
孙里仁其实在人群中早已看到了鲁雪华,只是有司令官和参谋长在场,他不能表现出太多的关注。
史迪威向孙里仁介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子,一个优秀的拳击手!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却深藏不露,只一招,就把我们美国中量级拳击冠军打翻在地~”
孙里仁似乎并不吃惊:“他原来就是我们老部队的战士,号称‘拼命三郎’。刚入伍就敢参加敢死队,深入敌后炸毁敌军纵深炮阵地,第一次上战场就敢和鬼子拼刺刀”,他对史迪威介绍道:“精武,更通文,精通中、英、日三国语言,是一位优秀的翻译人才,我特意要来做机要参谋”。
史迪威惊异地看了鲁雪华一眼:“孙!早知道年轻人这么优秀,这样我就不把他带来了,我想带回司令部,要夺你所爱了!”
孙里仁答道:“我们都是总司令的部下,全听司令官调迁”。
史迪威显然很满意孙里仁的回答。他朝参谋长愉快地眨眨眼睛,后者从公事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郑重递给孙里仁。
孙立人接过文件,抬眼瞟了鲁雪华一眼,鲁雪华知趣地就要往帐篷外退去。
史史迪威阻止了他:“年轻人,你是孙的机要参谋,不必回避!”
(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q i s u w a n g 。 c o m 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q i s u w a n g 。 c c 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孙里仁打开文件一看,这是一份由史迪威签名、同时呈报华盛顿和重庆政府的报告副本。报告请求,立即从中国空运三至五个师的兵员到印度,将中国驻印军由目前两个师扩编为两个军,美国政府按照美国轻型步兵师编制供应武器弹药并负责训练,以确保反攻战略计划的实行。
报告最后,特别提及一个敏感的条件:即军长人选必须由史迪威将军亲自提名。
孙里仁先是惊愕一瞬,然后马上意识到史迪威把机密透露给自己的意图。但他毕竟是中国军人,中国军人就不得不受制于中国的国情,受制于中国的政治和党派之争,因此他不得不对许多事情有所顾忌。
………………………………
第211章 全新战法
1
史迪威看出了孙里仁犹豫,狡黠地笑了:“孙将军,我一直认为你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我们已经合作过多次,但是这次我需要得到你的完全配合。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你必须绝对服从我,不得违抗命令,贻误战机,你将得到的回报,是取得我的中将军长的提名。”
对于上次缅甸之败,史迪威对他从热带丛林死里逃生的惨痛经历还是念念不忘。无论史迪威多么亲华,但他骨子里还是那个时代的一名西方军人,对东方民族有一个内心深处的傲慢和不屑。对于缅甸战役失败,他根本没反省英印军队突然撤退造成整个战线崩溃,却反而认为那是中国远征军的“愚蠢、胆怯和对于守势的偏好”而丧失了战机。于是开始执着地认为:中**队的士兵刻苦耐劳用命,下级军官也无问题,营团级好坏参半,而军师长级别的则很少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国兵不要中国官,尤其不要中国的高级军官”,并暗示由他本人接受军队的全权,“不受重庆的电讯函件的束缚”。他希望有朝一日亲自带领这支部队,打下仰光,一洗初败之辱。
史迪威高度赏识孙里仁。这不仅因为孙里仁美国著名军校和著名大学的双料毕业生,战斗经验丰富,战绩突出,还因为孙里仁时时表露出,对美国有一种特殊的崇敬感和亲近感。经过现场考察,孙里仁的治军能力和组织才能让史迪威深感满意,于是,他主动向孙里仁透露了底牌。
大战迫在眉睫,史迪威之所以做出如此非常之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中国指挥官对他的绝对服从,从而避免上次远征军四分五裂的悲剧。
孙里仁默然。这默然在史迪威眼里,就是默认。
“孙将军,我要你牢牢记住,你的任务是必须打垮当面敌人。请相信,我随时都跟在你的身后,坚定地给予你一切支持”,史迪威语重心长,一语双关,“孙,请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他们都是非战斗人员,需要得到你的坚强屏护。这条公路,也是你们中国的生命线!”
“yourmajesty(阁下),”孙里仁站了起来,一脸正色,用流利的美式英语回答,“iamverygratefultoyourforyourtrust。(我非常感谢您的信任。)iswearimustdoaccordingtowhatyousaid。(我发誓我一定找您要求去做。)”
史迪威也站了起来,微笑地握住了孙里仁的手。
2一行人再次出了帐篷,前往作战部队营地视察。
作战部队营地离指挥部不远。在一处较为旷阔的山谷,一条小河沿着山谷蜿蜒穿过,沿着河两岸,密密麻麻地全是帐篷。因为是旱季,河水很浅。
事先得到了通知,部队按照建制,整齐列队。士兵们头戴英制防弹钢盔,脚蹬英式丛林靴,身着哔叽军服。个个精神饱满,营养良好,体格健壮,军容整齐。
“新编38师下辖步兵三团,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山炮各一营,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各一营,卫生队一部和一个特务连;每团辖步兵三营,107毫米重迫击炮、37毫米反坦克炮各一连,另有通讯连、卫生队和特务排,全团约三千人;每营三个步兵连,81mm迫击炮、12。7mm高射机枪各一连;每连三个步兵排,一个7。62mm重机枪排;每排三个步兵班,另有一个60mm轻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发一挺轻机枪、一支狙击步枪,其他步兵配备m3冲锋枪”。
“兵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经战争伤愈归队的老兵,我部有一个荣军团;主要成分是新入伍的学生兵,我部有三个团。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斗意志顽强,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新入伍的学生兵爱国热情高,文化程度高,但战斗经验少。为了扬长避短,我将配属我师的荣军团留下一个营作为师直属搜索营,其他两个营则打乱建制,让那些有经验的老兵全部下放到步兵团当班长、甚至排长,这些人久经战场,经验丰富,让他们来训练、带领新兵。学生兵也分为两种,学科学工程的,主要分配到通讯、火炮和工程等技术兵种,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作为步兵。让所有人都能发挥特长,人尽其用。”
孙里仁如数家珍,史迪威听得频频点头。
3接下来是单兵三射击表演和班、排战术合练表演。
鲁雪华在兰姆迦训练基地就就见识过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刻苦,单兵射击水平非常高,无论是冲锋枪长点射、短点射,还是狙击步枪远距离精准射击,枪枪命中靶标的成绩没让他觉得吃惊。
检阅完单兵射击技术,接下来表演班排战术合成训练。
这时候,鲁雪华看到了与传统中**队完全不同的进攻战术:在两门排属60迫击炮交叉掩护下,3个步兵班成“品”字形,缓缓搜索往前推进;到了300米出,60迫击炮突然发射白色烟雾弹,3个步兵班士兵一齐呐喊,向对面高地快速冲击起来。此时,进攻队形变成9个“众”战斗分队,冲锋枪手在前,阻击手和机枪手后方掩护,到了前沿40米处,进攻士兵全体卧倒,一排排黑疙瘩飞向对方阵地,阵阵爆炸声后,进攻士兵一齐跃起,跳进战壕,用密集的冲锋枪火力清扫“残敌”。
整个合练结构紧凑,实战性强,将中国驻印军的武器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史迪威看得连连鼓掌。
傍晚,史迪威一行就在营地,与战士们一起共进战地晚餐。
即使是战地晚餐,鲁雪华也得到了两个美制罐头,一个是豌豆蔬菜罐头,还有一个是spam午餐肉罐头,主食是由美国全麦面粉制作的馒头,可以敞开肚皮吃。
鲁雪华边吃边想,良好的后勤保障,也是让这些军人和民工在如此艰难环境中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密林深处,能做到这样的物资保障非常不容易,可见盟军司令部对新38师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
章节目录
………………………………
第212章 开赴前线
天完全黑了,史迪威一行结束了视察,不顾孙里仁的再三挽留,执意连夜冒险返回司令部。因为,缅北反攻战的大幕将全部拉开,很多繁琐工作在等着他这个总司令。
孙里仁将史迪威送到吉普车前,史迪威跨进吉普车,转身望着孙里仁,眼中充满希冀:“孙!我会让陈纳德全力配合你行动,你的部队到哪里,空中支援和补给就投送到哪里,放手干吧!”车灯映照下的两位将军的身影,如同一幅黑白照片,定格在这一历史瞬间。
孙立人恭敬地立在路旁,“啪”地敬了一个美式军礼,目送吉普车远去。
车队闪烁的汽车尾灯很快转过弯,消失在漆黑的道路深处不见了。
送走史迪威将军,孙里仁还沉浸大战前的亢奋中。两年多了,他厉兵秣马,日夜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他深深吸进一口清冷潮湿的空气,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夜空。
星光闪烁,山影朦胧,暗夜虽然深邃,却少了些阴霾,多了些光亮与希望。不管怎么说,作为职业军人,没有比投身战场更令他激动的了,更何况,这场战役,和他的国家、民族如此息息相关。
“鲁雪华!”孙里仁一声高喊。
“到!”听到长官熟悉的命令,鲁雪华不由得精神一振,彻底忘记了红梅和玉梅遇难后这些天一直萦绕在胸中的伤痛,已经置身于金戈铁马的血火战场,找回了一个铁血军人的刚毅和自信。
“马上通知副师长、参谋长,还有机要处长,各团团长,在指挥部集合,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就在简陋的野战帐篷里,在昏暗的马灯下,在缅北地图前,一场关系到抗战全局的大战正在谋划:
“师部搜索营一连,配属师部工兵排,充当尖兵!”
112团配属师山营,随同师指、师直行军;
113团掩护师榴炮营和勤务分队,归建师部;
114团继续负责掩护建设大军,随后跟进。
目标!
缅甸新背洋!先头部队立刻开拔,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