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外而再用铁箍箍紧,完全是按照“土水电”的标准建设。
  其实,工程之所以可以进展的极为顺利,是因为旨在为农村提供电力的“土水电”不仅有详细的图纸,同样也有详尽简白易懂的说明,在特殊时期,参与修建“土水电”的并不是一群工程师,而是一群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顶多有几名中学生参与监工,偶尔会有一两个县里来的技术员,指导上一两天。而现在,像杜明仲他们这样的生员就扮演着中学生的角色,而朱国强就是“县里来的技术员”。
  至于工匠就是农民,在他们的指导下开挖土方、沟渠,建造厂房,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驾轻就熟的事情,毕竟,水渠是沟渠,其它的也就是砖石砌筑盖房子罢了。
  前后差不多忙活了将近一个月,终于象征着“工业文明”的“水力站”耸立在了五峰山的山脚下。
  伴随着一声“水来了”的喊声,水流沿着沟渠流入前池,然后经木制的压力管流入水力站。
  “动了,动了……”
  水轮机转动了起来,它的转速谈不上快,但却远远超过普通的水车。围观的人们看着它转动起来的时候,无不是把目光投向世子爷,然后呢?
  接下来要干什么?
  “接上传动皮带!”


第89章 世子爷说要有……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呃,世子爷说,要有动力,于是有了水力站。
  有了水力站,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工厂。
  而工厂,就是兴建在水力站旁边的几间红砖厂房式建筑,这几间厂房是与水力站同时兴建的。尽管因为工期紧张的关系,厂房的房顶还没有完工,不过厂房内部却已经完工了,尤其是最重要的天轴。
  所谓的“天轴”就是装在厂房上方由一台动力机驱动多台工作机的长轴。类似的装在地上的叫地轴。而随着电动机的发明与某新,单独电动机驱动慢慢的取代了“天轴”以及“地轴”,在现代它早已不再使用。
  不过,现在却在这里得到了复活……不对,是被朱国强拿到了崇祯十二年的明朝。
  “这就是天轴啊!”
  抬起头来,看着厂房高梁下方顶部一根又粗又长的天轴,最近一段时间,一直专心研究着蒸汽机的葛振业,显得极为惊讶,他甚至想问这么长的铁轴是怎么造出来的。其实,即便是他问了也得不到答案,铁轴是朱国强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
  “对!”
  点点头,朱国强指着厂房上空的天轴解释道。
  “‘天轴’由水力站的水轮机驱动,然后带动多个中间轴,再分别带动各工作机。在中间轴上常装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带轮,其中一个与轴固联,另一个在轴上空转。当传动带处于固联轮上时,工作机被带动,当传动带处于空转轮上时,工作机停止运动。从中间轴到工作机之间的传动也可采用塔轮,以实现调速……”
  在朱国强讲解着“天轴”的工作原理时,他的神情颇为感慨,在另一个世界“天轴”曾广泛用于驱动机床等,当然,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早期,一台水车或者水轮机、蒸汽机,需要能给一个车间或几个车间提供动力,所以工程师们才设计了这套精致的传动机构。
  很多人提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会提到“珍妮机”。会提到蒸汽机,会提到机床,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到看似简单的“天轴”,他们并不知道,看似不起眼的“天轴”却是推动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功臣,正是通过“天轴”实现了一机多联,通过天轴调整机床转速,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原动力,而正是“天轴”让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当然,相比于19世纪后期设计精美的“天轴”,朱国强采用的“天轴”显得有些原始,除了主轴是钢制的之外,其它大都是由硬木制成,而在制造“天轴”的过程中,朱国强真正见识到了这个世界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正是借着他们的巧手,才有了这一整套的天轴。
  木匠,在古代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百工之首。在木作工艺上,中国的木匠称第二,就没人能敢称第一。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怀疑,毕竟,无论是千年的木塔或木制的大殿,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切。
  而现在所需要的只是把这些能工巧匠们的目标,从建筑转向工业。
  “这是水力锤?”
  看着在天轴的传动下水力锤开始锤锻通红的铁块,陈之唤诧异道。
  “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水力锤了,这是金属锻锤,比水力锤更科学。”
  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它的设计更科学一些,朱国强在心里自言自语道。
  “往后,这里就是金属锻造车间,不仅可以锻造的铁钎之类工具,也可以锻造铁、板、铆钉等,制造蒸汽机需要大量铁板,铆钉之类的铁器,都离不开这里,现在锻造车间拥有从10斤锤到千斤锤在内十几种锻锤,可以加工多种金属部件……”
  即便是如此,也仍然是十八世纪水平啊,差不多也就是领先世界不到百年的水平了……朱国强心底的自言自语声,自然不会有人注意。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了这个金属锻造车间以及这些锻锤,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车间,或许,就是这个世界工业革命的基石……
  在未来,将会有太多的“第一”从这里的诞生,比如第一个卧式膛床——它的一些金属部件,就在这里加工的,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些而已,像齿轮之类的部件,是朱国强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
  “啧啧,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
  走到那些用齿轮与木轴制成的锤锻设备面前,葛世振赞叹之余,还说道。
  “世子爷,我看这个天轴不单可以带动这样的锻锤,还可以带动其它的东西。”其它的什么东西呢?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葛世振的身上,似乎是在等待着他的回答,非但工匠们看着他,就连同朱国强也在看着他。
  举一反三,这才是朱国强所需要的。
  盯着飞速旋转的天轴,想了一会,葛世振像是想到什么似,抬起头向朱国强征求意见道。
  “世子爷,您说要是咱们在这里弄一个机子,专门研磨铁器怎么样?”
  “研磨铁器?”
  “不对,应该是磨光铁器……”
  葛世振想了想,然后说道:
  “毕竟,铁器也是需要磨光的,过去都是用人力,咱们可以用类似加工玉器的扎砣之类的工具,来磨光铁器,徐师傅,你看怎么样。”
  葛世振转身问着身后的师傅:
  “徐师傅,你知道扎砣吗?”
  “扎砣?什么是扎砣?公子说的是什么东西?”
  木匠师傅有些疑惑的问道。
  “就是一种木机,用脚踏的方法使金属盘来回旋转,配合沙子和水来加工玉石,咱们可以用天轴取代脚踏使它旋转,然后用为加工铁器。”
  想了一下,葛世振又说道。
  “我在《天工开物》的书里看到过这种机子,书里头也有它的图样,可能和图纸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徐师傅你们要是研究一定,肯定能弄出来,要不然咱们试试?”
  他的话音刚落,像是想到什么似的,朱国强诧异道。
  “天工开物?宋应星,他……”
  还活着吗?


第90章 去他的八股
  活着,当然还活着。
  而且活的还不错,倒不是因为两年前他写的那套《天工开物》卖了几万册,而是因为去年他刚刚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这可是正八品的官职,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换句话来说,人家现在是体制内官员,或许谈不上大富大贵,但至也是有滋有味。
  如此一来,朱国强自然也就暂时绝了请宋应星过来的心思,毕竟人家现在在体制内好好的为官哪。
  “世子爷,既然欲求宋应星而不得,其实不妨书信一封请其陈弘绪以及廖邦英等人过来,他著写《天工开物》一书时,曾得到友人相助,这些人大都也是通晓百工的遗野贤才……”
  葛世振的建议让原本有些失望的朱国强眼前一亮,立即说道。
  “哦?是吗?既然如此仞上不妨替我修书数封,请他们来一趟济南。”
  对于人才的重要,朱国强自然非常清楚,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用求贤若渴都不能形容他的对人才的渴求,毕竟,这个世界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其实还真不少,与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想象的不同,实际上,明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个分水岭——古典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这个分水岭,并不是历史,而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开始全面转变。这种改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与晚清,准确的日俄战争后的思想觉醒,国人纷纷抛弃旧儒学思想不同,这次转变是由下而上,一种自发性的思想上的转变。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读书人想要冲破八股禁锢,也是因为社会经济已繁荣到临界点。
  据那位水太凉的记载“正嘉年间,士人以通经为迂,万历之季,士以读书为讳!”。
  意思就是说,从正德朝开始,读书人居然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读书人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
  而这也是“实学”于晚明盛行,并且成为晚明主流的原因之一。这场堪称是“古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思想变革,起源于正德前,而兴于王阳明,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将儒家主流从理学带向心学,“心学”思想在这场“思想启蒙”中启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至万历年间“心学”又逐渐转变为“实学”。到了天崇年间,世间知名学者大多也都是“实学宗师”,即便是那位“水太凉”,实际上也是“实学宗师”,倡导“由经术以达于实务”,只不过跑偏了而已,把“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变成“实时务为俊杰”。
  当然,在这一思想启蒙中难免会不少读书人跑偏,因为看不起八股,经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也就是背点参考资料应付科举。说自己是经世致用之才,不屑与迂腐书生为伍。这当然也是在所难免,毕竟,无论是在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还是晚清民初的思想变革,都有不少人跑偏了主题,甚至于就连性解放都有人提出来。但总得来说,晚明的“思想启蒙”主题仍未偏离,仍然坚持以“实学”为宗旨。
  如果这场“思想启蒙运动”没有被野蛮的入侵打断会怎么样?
  翻看着手中的《天工开物》,这一天朱国强因为它想了很多。这套堪称中国古典科学百科全书的本身,就充分说明了一切,说明了满清奴役是如何摧毁的华夏文明。
  因为中学课本对《天工开物》一书的介绍,所以这本书非常有名,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本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曾经一度于中国消失近两百年。
  民国初年,有人于《云南通志》中发现其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可是他到国内的各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知名藏书家,也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也就是说在满清的统治下,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友人家中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由此也可见明朝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这本书消失与满清修《四库全书》的禁毁有直接关系,不知多少古代中国的著作就这样毁于满清之手。在满清残暴封闭愚昧的统治下,究竟有多少有价值的科技,思想著作被彻底消灭,后人永远也无法知道的。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在的人往往把明朝和满清混为一谈,实在是受了愚民宣传的结果。甚至有那么一群当不够奴才的混蛋,为了给主子脱罪“移花接木”,将魏源的《海国图志》的遭遇,套在《天工开物》一书上,说什么宋应星这个穷秀才,勒紧裤腰带才自费出版的《天工开物》,在明末不为世人重视,发行量有限,加上到了清朝又被列为禁书,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可是他们又怎么解释,在满清的禁毁之后,唯一对《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不是发行地江浙一带,而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