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爷的面前,那有小人坐的份,小人站着就行。”
对此,朱国强倒也没有坚持。
“生意都谈妥了。”
“一石四两三钱,一共一百万石!半个月内交货,世子爷,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看着世子,李德林的语气中充满了疑惑。
“世子爷,其实,咱们这一百万石粮食往京城一冲,京城的粮价肯定能降下来,可为什么偏偏卖给那群奸商?”
提到“奸商”的时候,李德林的语气明显有些不太自信,李家曾经也是粮商,粮商……那个不是奸商?
至于什么“尖商”,那是春秋战国那会的好吧!至于现在,大家都是“奸商里的尖子”。
而这趟去京城,李德林就是去当这个“奸商”的,当然,当这个奸商并不是说没有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惩治那些奸商!
布了那么长时间的局,终于把他们引入局中,不容易啊!
“这次你辛苦了!”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国强笑道。
“你说,这几个月,京城的那些奸商做了多少恶?”
“这……”
“挣了多少钱?”
“多少百姓因为他们哄抬粮价饿死?”
“一千?”
“一万?”
“还是三五万?”
……
面对世子爷接连的问题,李德林一时间却说不出话来了,作为“奸商中的尖子”,他打小就学会了铁石心肠。
他们买不起粮,关我什么事?
粮价高,他们买不起,可以多找些活啊,可以借啊,可以……
饿死人了……饿死的都是买不起粮的懒鬼而已!
懒鬼……饿死,就……饿死了!
作为奸商,必须得有这样的觉悟才行。至少在过去做生意的时候,李德林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会囤积居奇,他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提高粮价,只要有机会,甚至就在济南围城的时候,他也不止一次提高粮价。
无商不奸!
这才是商人的本份啊!
可后来,李德林自己也饿过,当李家在大火里失去一切的时候,曾经锦衣玉食的他也和其它人一样,靠着王府开的粥棚为生,一天两顿稀粥,在城墙工地上累死累活的,也就是多吃一顿干饭。可即便是如此,那也是世子爷仁义,搁其它地方,指不定早就卖儿卖女、早就易子而食了……
有些事情只要经历过,才会改变心态。当然,就内心深处来说,他仍然觉得的做生意嘛,总是要奸滑一些,但是现在……他是替世子爷做生意,要听世子爷的吩咐。
现在……世子爷是想收拾那些奸商!
所以,他必须要帮世子爷达成所愿!
“百姓何辜,居然让奸商坑害到那种地步?”
朝着李德林看了一眼,朱国强冷笑道。
“所以,这一切,我要让他们把这几个月吃下的都吐出来,四百万两……”
念叨着这个数字,朱国强笑道。
“他们这几个月挣的肯定比这多,现在先收点利息!”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关注着京城的粮价,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其实这件事,还真得多谢范二公子,如果不是他招供了一切,朱国强又怎么可能知道汇范家是准备把那些粮食卖到京城等地,趁着高价挣他个几百万两银子!
其实,原本朱国强也可以按照范家那样的操作——和京城的粮商合作,囤积居奇趁着高价挣上一笔快钱,可是,在反复思索之后,朱国强却做出了另一个决定——要让那些奸商把他们吃的银子吐出来。
这件事并不容易,可实际上也不困难!
“世子爷?您的意思是?”
“这是最后一批粮食了吧!”
“是的,世子爷。”
“他们的银子什么时候到?”
“就这两天的功夫。”
“你说,要是再有一百多万石粮食,往京城一冲,到时候京城的粮价会跌到什么地步……”
“世子爷!那,那他们可就亏惨了,况且,这,这漕粮到时候也……世子爷!您这一招可是绝了!……”
李德林不禁佩服道,只知道囤积居奇的他,虽然知道官府可以用存粮来平抑粮价,但是从来不曾想到,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让那些奸商亏得吐血。
“不绝,也就是牛刀小试而已!”
冷笑一声,朱国强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在另一个世界里,当年进大上海的时候,不也是靠从全国调集物资,把上海的那群奸商收拾的不要不要的,粮商为什么会奸,无非就是欺负官府手中无粮而已。
现在自己手里既然有这批粮食,用这批粮食挣一笔快钱,然后再冲一下市场,既能挣到银子,也能让百姓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挣老百姓的银子,不是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让那些祸国殃民的奸商付出代价,现在京城那些趁火打劫的奸商,只是牛刀小试,真正的奸商是什么人?
还是晋商!
是那些勾结满清的晋商!
怎么对付他们?
这才是大问题啊!
眉头紧锁着,沉思片刻,朱国强的目光变得越发坚毅道。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让那些奸商把搜刮的民脂民膏给吐出来!把银子吐出来,咱们好办正事!”
第77章 皇帝家也没余粮
京城无粮!
虽然现在建奴已经退兵两个月了,可是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他们的苦日子并没有因为清军的退去而结束,反倒是更加艰难起来——几个月来日益高涨的粮价,非但没降,反而又涨了起来。
每天,在京城都有各种各样的消息流传着。
什么通州的粮仓,先前被建奴火烧了。
什么粮仓早就空了。
反正,就两字——无粮!
于是乎,粮价再次飞涨起来,建奴入寇那会,粮价从二两多,也就是涨到三两有余,可现在已经涨到了五两。这样的天价,自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来的,百姓们买不粮,就只能眼巴巴的饿死。
尽管朝廷在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城中难免还是会有百姓饿死……
尽管居于深宫之中,但是作为皇帝的崇祯,对京城缺粮的事情,不是不知道,甚至可以说,作为皇帝的他,也是深有体会。忙活了一天的他,已经感觉有些疲惫了,就在他强撑着身子想要继续处置事物时,肚中却响起一阵“咕噜”声,那声音让他的脸色微微一变,站在一旁的太监轻声说道。
“皇爷,用膳了。”
“嗯。”
点点头,崇祯没有说话,而是接过来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下。
茶虽香,可却不是饭啊!
作为皇帝的他,为了节省粮食,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中还有一顿是稀饭。有时候忙起来时,也就忘记饥饿了,可是今天,他却真的觉得有些饿了。
当宫女把饭端着托盘站在他面前的时候,崇祯已经感觉到腹中确实有些饥饿难耐了。在过去的半个月里,他每天都只吃两顿饭,按照先前下的旨意,晚上只喝一碗稀粥。
身为皇帝要与民共患难!
就这一点上,崇祯确实做到了许多皇帝做不到的事情。
可今天,当崇祯的视线望过去的时候,顿时愣住了。
托盘之上,孤零零的放着一只精致的瓷碗。
碗里有粥,可是那碗粥里,甚至只有一些能数得清楚多少粒的米,稀的甚至让人怀疑,那不过只是一碗清水。
“……”
看着碗里的稀粥,崇祯心情不禁一沉,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京城的百姓——就连皇帝家也没有余粮了。
那百姓呢?
……
两口之后,碗里的粥已经见底。
事实证明,稀粥虽然也是粥,可对于饥饿难耐的人来说,一碗稀粥下肚之后,只会让饥肠辘辘的人更加饥饿。
不过崇祯并没有索要第二碗,作为皇帝,他必须要遵守自己下的旨意。
每天只吃两顿,与民共患难……
好不容易借着接连喝了几杯茶盖住了饥饿感的崇祯来说,一碗粥,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崇祯觉得那碗稀粥可能是他这辈子喝的最好喝的粥……
看到皇帝连喝了两碗茶水,随侍的太监心痛道。
“皇爷,你要保重龙体啊!……”
崇祯闻言,脸色不由的变了变,
“百姓要紧,”
半晌,崇祯他才慢吞吞他说。
“城中百姓无粮,漕粮一日不抵,朕,就一日不食三餐。”
“可皇爷,您的龙体要紧啊……奴婢、奴婢……”
就在太监吱呒着想要求皇帝吃三餐时,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喊道。
“大喜,皇爷大喜啊……”
口喊着大喜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的他,手中拿着一份奏折,一边跑一边喊道。
“皇爷,山东巡抚宋学朱上奏,其委托粮商筹集粮食二十万石,不日可运抵京城……”
不等王承恩说完,崇祯就激动的大声说道。
“折子呢?快,快些拿来与朕看看!”
接过奏折,不过只是匆匆扫视一眼,崇祯便激动道。
“列祖列宗保佑,列祖列宗保佑……”
他之所以会如此激动,完全是因为他深知道,对于百姓来说,粮食意味着什么,粮食就是命啊!
这阵子百姓之所以没乱,是因为百姓们靠着官府每天施的那一碗稀的能见着底的稀粥在那里强撑着,可是,万一要是朝廷的那十几万石粮食都空了,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作为皇帝的崇祯很清楚,到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屡屡的下旨督催促疏通运河的原因,甚至于,他还在考虑是不是先恢复海运应一下急,可是海上风高浪急,而且还有建奴窃据辽东,万一要是漕粮海运时被抢了或者沉入海中,到时候,可就全完了!
所以,他才会下旨宫中节餐,帝后宫人,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还有一顿是稀饭,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百姓——朕和你们一样共患难,和你们一样挨饭,你们不要怨恨朕,要怨就怨建奴!
可,没有粮食,百姓万一闹出也乱子,到时候该怎么办?
到时候会出大乱子的!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那不是粮食,是命!
“宋学朱这真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啊,快,快些告诉顺天府,放粮,明日起,粥棚每日施粥两次……”
话音刚落时,崇祯却又突然拿起奏折疑惑道。
“山东……山东……”
念叨着这么几个字,他的心里突然又冒出了另一个人名——朱慈颖!
德世子!
想到德世子朱慈颖,就在山东,就在济南,崇祯的脸色不由微微一变。
“莫非这件事与他还有关系?”
会不会有什么不妥之处?
山东百姓那里有那么多余粮,会不会是他……
就在崇祯的心里这么寻思的时候,他的肚子又及咕咕叫了起来,感受到肚子里的饥饿感,原本疑惑丛生的他又轻语道。
“罢,罢,先把眼下这关过去再说……”
————————————
强烈推荐罗巨的《抢救大明朝》,书的质量不用说,罗神罗巨的字号就是保证!正文精彩,番外更是精彩非常,脑洞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佩服佩服!再次强烈推荐!
第78章 末日
不过只是清晨,在德胜门外的德兴粮号前,就已经排出了长长的队伍,这些怀揣着几块不知典当了什么才换来的几块碎银子的百姓,眼巴巴的看着粮号的大门。
“哎,真不知道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可不是,老天保佑,别一开门,这粮价又涨了!”
“老天保佑,不能再涨了,俺这可都把媳妇的首饰都当完了!”
粮号前,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声,无不是关于粮价的,这阵子,京城的百姓可以说是深受高粮价之苦,可这粮食却不能不吃!
粮食再贵,总得吃,不吃……会死人的!
至于官府的施粥!
说是每天施两次,可又岂是次次都能轮得上,排得到?那稀的像水似的粥,即便是一天喝上一碗,也不过只是吊着命而已。
想活命,还是得买粮,粮价再高!
也得买!
等了半晌的功夫,好不容易等到粮行开门的时候,就在他们想瞧着今天粮价多少时,却看到粮行挂出了一个牌子。
“今日无米!”
众人一看,无不是愤愤不平地骂道。
“奸商,真是一群奸商!”
无米!
所谓的“无米”不过只是借口罢了,隔天售米,或者隔三岔五的售米,这是粮商们们抬价手段,对此百姓们不知见过多少次了。
“哎呀,老几位,瞧你们说的,这店中确实无米可售啊,没法子,谁让南米运不进来,咱们北直隶这边让建奴杀了一圈,那里还有百姓卖粮啊,对不住,对不住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