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都出来吧!”
  在他话声落下时,一旁的隔帘后方走出了几个人,正是几位宋学朱、张秉文、李建泰、高弘图以及路振飞他们五位阁臣,还有礼部尚书钱谦益。
  他们无不是一副面面相觑的状,先前隔着帘子听平王与陛下的问题时,他们无不是为平王捏了把汗,这个平王啊,怎么就这么不省心啊。
  现在他们倒是相信了,想到海外去的不是别人,就是他平王自己啊!
  “你们听到了?”
  朱国强看着他们问道,
  “臣等听到了!”
  之所以让他在帘子后面站着,就是为了等他们这句话,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不是朕让平王他们去的海外,是他们主动要求的。
  有时候朕也是为难啊!
  “你们说,朕该怎么做?”
  瞬间,他们一个个的都沉默了,原本反对唐王移国的李建泰选择了沉默,至于高弘图也选择了沉默,他原本就是支持移国的。在他看来,平王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至于首辅宋学朱和次辅张秉文,他们同样选择了沉默。朝左右看了看,见无人说话,路振飞想了想,出列说道。
  “臣以为,既然平王请求封藩于海外,答应他亦也无妨!”
  说出这句话后,他又特意强调道。
  “不妨于海外择一块物产丰富、百业兴旺的地方,作为其封国。”
  至于封不封建的……无所谓,只要身在海外,先帝的血脉就能延续下去。离中原越远,他就越有可能活下来。
  其实,这段日子,在与友人的秘商中,他们都提到了国初,明夏的明升与陈汉的陈理投降高皇帝后,虽然他们都受高皇帝的优待,但陈理私下里经常对高皇帝口出怨言,并流露出想要复国的念头。对此,很多朝臣建议应当处死陈理以绝后患,但均遭到高皇帝的拒绝。
  考虑到明朝刚刚建立、局势不稳,反对者依然还大有人在,一旦处死陈理的话,势必会破坏自己“仁慈君主”的形象,不利于统一大业。正因如此,高皇帝并没有处决陈理,而只是以“小孩子所犯过错”为由,轻松地化解此事。
  但是,高皇帝通过此事还是感觉到危险,认为陈理年幼无知,一旦受到“小人”的鼓惑,难免会做出更大的错事,到时候哪怕就是不想杀他,也不得不杀了他。思虑再三后,高皇帝认为只有将陈理遣送至属国进行监管,方能彻底消除隐患。跟随陈理迁居高丽的,还有明夏政权的亡国君明升,而后者也同样受到厚待,并就此永居外国。无论他们在朝鲜后来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得已善终。而且子孙一直繁衍至今。
  “臣附议。”
  “臣附议……”
  有人开了头,李建泰、高弘图他们,都先后表示同意,至于钱谦益,他这个礼部尚书,本身就是过来做见证的,同不同意都不重要。不过也是要表个态度。
  “既然如此,就如平王所愿吧!……”
  朱国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拒绝平王的要求,况且这还是他自己所希望的,这可是好事儿啊。
  有平王他们开个头,将来把那些王爷们一个个丢到印度去。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你们一个个的说起来哪有平王尊贵。现在他都要自己去了,你们还敢不去?
  有人带头就好!
  “陛下,朝鲜贡使尚在南京,国初高皇帝曾封于国初封归义侯明氏、归德侯陈氏于朝鲜,不妨令其后人入朝进贡,以显皇明宽容!”
  宋学朱这么建议,那里是什么要展现大明宽容,无非就是为了避免有居心叵测者,利用唐王移国这件事鼓动民心,让他们进朝入贡,就是为了让世人知道,平王到海外,绝对不会有性命之忧!
  这就是大明的官僚,那怕是事先没有通气,他们也会做出最优解。
  “不必,只需传旨给朝鲜,令其好生照料两家后人!”
  官僚们眼中的最优解,可不是天子眼中最优解,朱国强又说道。
  “朕受先帝旨临国时,就曾言要恢复祖制,这个祖制不但是高皇祖制,先秦之制亦是我华夏祖制,周天子分封诸侯于四方,以镇四夷,诸侯于四方抚夷归夏,方才有今天之华夏……今日,大明拓国土于碧涛万里之外,海外之地皆为蛮夷不受教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大明既是天下共主,理应教化蛮夷,劝其农耕、行以教化、制以礼仪,令其遵守华夏之制,四方诸侯理应替天子教化四方,抚夷归夏……”
  好吧!
  从此之后,大明的扩张,不再是海外的殖民,而是为了让那些蛮夷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大明身为天下共主的责任。
  劝农耕、行教化、制礼仪。
  这多高大上,至于什么殖民啦,什么奴役啦,通通都是不存在的,大明为了教化那些蛮夷,不惜派出自己的宗室藩王,这种牺牲精神,除了大明,谁能做到?那些欧洲蛮子除了会杀人,他们会干什么?
  和他们一比,大明简单就是人类的灯塔,地球的荣耀,简直就是救苦求难的活菩萨。
  从今以后,大明再也没有殖民地司了,嗯,应该改成“抚夷司”,抚夷归夏嘛,至于当地用的手段,那不过只是因地制宜罢了。
  陛下的话传到他们的耳中,只让殿中的人无不是愕然的看着陛下,或许,在此之前有人在报纸上写过“封建”,在很多人看来,那根本就是“杀人计”,不过那厮想要借此激怒陛下而已。
  裂土分茅!
  在史书了,除了周天子,谁这么干过?
  没有一个人啊!
  可周天子分封之后是什么?
  是春秋战国!
  是生灵涂炭啊!
  是……
  就在宋学朱、张秉文、高弘图他们立即想到了周天子之后的天下征战时,他们却又想到另一个现实——周天子敢裂土分茅,是因为分封的诸侯,始终有强大的四夷牵制,不可能威胁中央。
  现在大明把藩王封建到海外,他们在海外,不也要面对土人,无论如何,在他们把土人变成夏人,变成明人之前,他们都不可能威胁到中央!
  更重要的是,朝廷从此之后再也不用负担藩王的宗禄了!
  对朝廷来说,这绝对是件好事。
  至于春秋战国,至于生灵涂炭,那可是四百年后的事情!
  “朕既是天子,亦应封建诸侯于四方,替天子教化四方,不知诸臣以为如何?”
  陛下的发问,让几位想通了的阁臣立即持笏说道。
  “陛下圣明!”
  在表示赞同时,宋学朱又说道。
  “不知陛下打算封唐王在什么地方?”
  地点,朱国强早就想好了,唐王既然是第一个请旨的,那当然要封个好地方,爪哇就是好地方,那里是火山最集中的的地方,频繁的火山喷发形成大量新鲜火山灰,就相当于不断给当地土地增施天然肥料。相较于其他岛屿因热带雨林气候发成的强烈的雨水淋溶作用,爪哇岛的土壤得以持续保持较好的农业生产潜力,促进了当地农业文明的发展。以至于虽然只有十几万平方公里,但在二十一世纪,却足足生活着1。4亿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唐王封在那里,还能保证一点——避免当地的绿化。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看着众臣,朱国强笑道。
  “唐国的封国就设在——泗水。”


第650章 明人居然敢还手?
  泗水!
  对于身处泗水的魏允枚来说,他压根就不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对于他来说,眼下最要紧的是什么?
  是城外隔河相望的数万敌军。
  敌军来了!
  在得知泗水城被明军占领后,素丹阿莽古拉特一世亲自率领大军来了!
  足足有五万人马。
  不过这五万援军之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两千奥斯曼雇佣兵,实际上,马打蓝人的火枪、大炮都操作在这些奥斯曼人的手中,那怕这些奥斯曼人中既有东欧白人、也有阿拉伯人,但和东南亚的绿教国家一样,苏丹们相信的永远只有这些来自“祖地”的且有共同信仰的雇佣军。
  而且,这些雇佣军确实比土人的战斗力要强。
  其实,东南亚很多地区在过去的千年间,一直是被殖民政权统治,先是印度人,然后是阿拉伯海商,前者带来了婆罗门、佛教,后者带来了绿教。尤其是后者,开始是作为商人路过这做生意的,后来就鸠占鹊巢,摇身一变成了城主,直至土王。
  作为殖民统治者,他们当然更相信“自己人”。
  在阿莽古拉特一世率领着大军离开位于岛屿中央的王城,来到泗水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半月后的事情了,
  而早在一个月前,从南天门过来的援军就已经抵达了泗水,开始着手部署防御。
  面对着城外浩浩荡荡的敌军,站在简易的木栅墙后的魏允枚,不时会把目光投到身前的朱学康正军尉,作为总督府派来的官员,他一来到泗水,就接手了这里的防务。
  昨天,也就是这个朱军尉,下令把土人劝降的信使给杀了。
  “两军不交斩来使,不假,可土人暴戾,不杀人,不能立威!”
  杀了信使,然后呢?
  然后就是要打仗了。
  打仗!
  这可是五百对五万啊!
  虽说援军只有五百人,可却有一艘24门炮的巡航舰随行,它的炮看似不多,但是却拥有多达六门120斤的“酒瓶炮”,这种造型另类的大炮是大明最新科技的结果——前后历时三年,凭借着晚清翻译的“罗德曼铸炮法”一书,大明终于掌握了这种型芯水冷自紧铸工艺。这种铸炮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围绕着型芯铸造身管,芯中有冷却水流过,身管从内向外冷却成型。这样的身管内层致密,外层压缩内层产生预应力,承压能力大幅提高。采用这种方法铸炮可以大幅加快铸炮速度并降低废品率,尤其擅长铸造重型火炮。这也是百斤炮开始在大明普及的原因。
  百斤重炮!
  在这个时代这种重炮无疑是王者一般的存在!
  当然也是他们的依仗。
  一言不发的站在那。朱学康默默的在心里盘算起来。
  五百对五万!
  这就是双方的兵力差距,即便是算上本地的明人、倭人、土兵,也才三千不到。
  这也是十几倍的差距。
  不过,这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的镇定落在武藏、后腾等人的眼里,无不是暗自佩服起来。
  果真不愧是天朝将军啊!
  这兴许就是书上说的“天兵威仪”了!
  其实,朱学康之所难地这么自负原因倒也简单——城外所谓的大军,看起来是声势浩大,可乱哄哄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章法,就是一窝蜂的挤在那里,要不是他们手中的刀枪,与其说是兵,倒不如说是一群打着赤膊的野人。
  也就是中军那边的色目人瞧着还像些模样。
  “启禀军尉,土人动了!”
  放下望远镜,朱学康命令道。
  “给‘福远’号发信号,通知他们敌人的坐标!”
  ……
  数十外,坐在战象上的素丹阿莽古拉特,心里是那个苦啊。
  明军居然打过来了!
  都是那个混蛋劫杀明商倒也罢了,可做事一点都不干净,居然留了活口。
  好了,现在明人上门报复了吧!
  其实按阿莽古拉特一开始的想法,是想要息事宁人,既然那个混蛋已经死了,明人也出了气,派个信使过来,说服明人撤军就行了,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明人都比较容易打发。不像西洋人一个个都小肚鸡肠的。
  可长老们却不愿意——明人烧了教寺不说,而且还杀了不少贤者,泗水城的信徒也是全被明人杀了个十室九空。
  血债血偿!
  必须要杀光这些明人,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些绵羊一般的明人在被抢的时候居然敢还手。必须要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
  对于刚登基的阿莽古拉特来说,他必须遵从长老、首相、枢密顾问三人的意见。
  况且,就像他们说的那样,要是马打蓝任由大明欺凌,那么各城城市势必就会离心离德。
  所以必须要派兵过来,为得是向各城表明素丹毫不退让的态度。
  其实就是为了面子而已!
  可问题是,明人压根就不给他面子,甚至昨天还杀了他派来劝降的信使。
  “城里一共有多少守军?”
  放下望远镜,阿莽古拉特问道。
  骑在马背上的拉哈德连忙禀报道。
  “尊贵的素丹,按城里送出的消息,一共只有一千明军,还两千奴隶以及五百日本雇佣兵。”
  拉哈德祖上是埃及的马木留克,几十年前作为雇佣军来到马打蓝,深得素丹的信任,一路做到侍卫大臣,从那天起,这个位置就一直是他们家。
  “素丹,明人在泗水城外修了一道木墙,一会咱们先用炮轰开木墙,然后再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