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去年改用机制的“乾圣通宝”,则是为了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历朝历代之所以看重铸钱,并不仅仅是因为铸币的利益,而是因为铸币代表着正统性。当百姓纷纷接纳一种铜钱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建立了政权的合法性。
  甚至就是满清入关时,也是不惜工本的铸造重量大、含铜量高的铜钱,为什么这么干?就是为了挤兑明钱的流通,通过钱币的流通确立满清的政权合法性。当百姓普通接受“顺治通宝”,拒用含铜量低的明朝铜钱时,合法性也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了。原本合法的政权,反倒变成了非法。
  货币的战争……其实,古人一样在用。
  到了朱国强这里,当然也不能免俗,只不过他并不是为了进行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诏告天下——皇帝换成了乾圣爷了,其实,这么印发皇历是一样的。
  在王喜传内官请阁臣们过来时,朱国强拿起毕拱辰呈上来的新钱,仔细端详着,与之前的“乾圣通宝”不同,新式的铜钱中间无孔,系仿照后世铜币机制而成的,因此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
  这刚制好的“乾圣通宝”闪闪发光,映着光亮,黄铜制成的钱币看着甚至有些像是金币,让人看了就很舒服,尤其是看着上面的龙纹时,朱国强更是颇为得意道。
  “这样精美的制钱,往后民间是不可能私制的。”
  “陛下所言甚是,新钱制造得非常精美,厚重且规整,文字花纹美观大方不说,没有蒸汽制钱机,民间是绝不可能制出来的!”
  过去官府制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民间私铸,甚至大明朝两百多年,民间的流通全靠私铸,为啥?便宜啊!有利可图啊。反倒是朝廷铸钱越铸越少,因为民间的私铸是量大管够,结果钱利全都让民间得到了,官府反而没能从铸钱中获利。
  可现在,通过新式的工艺和复杂的花纹,成功的解释了私铸的问题。身为户部尚书的毕拱辰当然知道,没有私铸对于朝廷来说意味着什么。
  “陛下,户部铸钱都是用价格低廉的倭铜,算起来制钱的钱利差不多有四成,要是大连、济南,南京、广州、武昌、上海、长沙,这些钱局同时铸钱,一年可以出钱折银三百万两,即便是算上解运到四川、云贵的开支,一年的钱利也不下一百万两……”
  念叨着这个数字时,毕拱辰的心里是感慨啊!
  身为户部尚书的他,只感觉现在的乾圣朝和过去的崇祯朝是截然不同的,先帝那会可穷了,穷得先帝都节衣缩食了,可乾圣朝有钱啊!不说其它的,单就是两淮盐税,去年就征了不下五百万两。
  两淮盐商不敢不交啊!
  毕竟当年乾圣皇爷的第一刀,就砍在了两淮盐商的脑袋上。
  去年还不等乾圣皇爷改盐法,他们就主动的足额缴纳的税银。不但他们足额缴纳了,就连往年习惯拖欠,一拖都能拖个上百年的各省士绅,也是纷纷足额缴纳。
  什么正税,什么三饷。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晋商的脑袋搁在那摆着呢。
  你不交试试!
  没有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大家伙都这么自觉的缴税,大明的国用一下子就充裕了许多。而且今年又有那么多乡绅退了田,那些退出的田多出的钱粮也是海了去了。
  往后,乾圣朝的钱粮,应该也没有人会拖欠啊!
  当然,乾圣朝还真不怕他们拖欠,毕竟,这位皇爷和历代皇爷不一样啊。
  很快,阁臣们也过来了,朱国强让毕拱辰把新钱拿给他们。
  看着看着,在称赞着新钱精美时宋学朱忽然问道:
  “毕尚书,咱们这‘乾圣通宝’怎么和银元一样,为什么不用方孔钱?”
  从秦代铸半两钱开始,取“天圆地方”的方孔钱,就是历朝铜钱的定式,就是之前制造的“乾圣通宝”也是如此。
  毕拱辰连忙解释说:
  “首辅,我朝制钱,与过去翻砂铸造不同,全部采用机制铜钱,就是用铜板压制造,而采用机器压造时,需要增加一道打撞中心钱孔的工序,费工费时不说,而且质量难以保证,成本太高,效率下降,铸钱越多亏损越大,因此铸量受到限制。所以,为了节省开支,才采用与银元类似的铜圆。”
  “哦,原来如此,不过百姓早就习惯了方孔钱,改用这种铜圆,会不会造成不便?”
  其实,大明的银元也是源自于辽东,源自于“辽东军饷”银元,那些制造精美的“一两银元”,因为含银量统一、重量统一,而受到市场的欢迎,商人非但不会将它熔化,而且还会拿它作为统一的标银。
  到乾圣元年后,户部先后制造了一钱、两钱、五钱以及一两的“乾圣银元”,这些重量标准、成色统一的银元,从投入市场的那天起,就深受百姓欢迎。
  毕拱辰回答说:
  “既然百姓已经习惯用银元,那也就不会觉得铜元不方便,况且,它的铜色、重量与旧钱一致,而且,就像陛下说的那样,它就是一种辅币而已,本质上它和制钱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朝廷的定制之钱。”
  要说乾圣朝的官员们与崇祯朝的官员有什么区别,就是不像他们那样要么空谈祖制,要么空谈道德,乾圣朝的官员们都极为现实,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千古名言,他们又怎么可能忘记。
  既然陛下决定了,那他们自然也就双手赞同了,况且这确实与朝廷有利,一年钱利上百万两,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支持。
  看到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错,宋学朱便试探着说道。
  “陛下,臣有事启奏,南天门那边有急报过来说……”
  在宋学朱禀报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斟酌着用词,但是这边他的话声刚落那边陛下就勃然大怒道。
  “什么,他们吃了豹子胆了,居然敢杀我百姓!”


第645章 要诛就要诛他全家
  简单就是一记耳光!
  在朱国强看来,泗水土酋居然敢劫杀大明的百姓,这那里是什么吃了豹子胆,分明就是朝着大明的脸上抽了一耳光。
  现在是什么年月!
  是大明天朝啊。
  不过似乎那些土人,就压根没在乎过天朝的脸面,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脸面。所谓的“天朝”,除了几个乖儿子之外,搁其它人眼里“屁”都不是,只有在要占便宜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想起天朝,他们所谓的朝贡,其实也就是为了占大名的便宜。后来也就是在挨打的时候,才会想起天朝来。
  不少说什么土人抢劫华人,都是受西洋人的挑唆。但实际上呢?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土人而言,抢劫杀人远比劳动好啊,有机会能抢上几把,而且还不需要承担责任,谁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即便是没有西洋人的挑唆,他们也会眼红华人手里的财富,寻找合适的机会抢劫杀害华人。
  “他们怎么敢!”
  回忆着在另一个世界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血泪史,朱国强勃然大怒道。
  “他们当真以为朕的都不敢杀人吗?”
  见陛下满面怒容,宋学朱、高弘图他们的心思无不是一沉,暗叫着不妙之余。又急忙禀报道。
  “陛下,土人不讲礼法,难免会不按礼法行……”
  闷哼一声,朱国强说道。
  “哦,不讲礼法,那就教他们礼法,和这些人不要奢谈什么理法,什么仁义道德,对于那些土人,大明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就是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而且还要诛他们全家。”
  诛他们全家一个都不能放过,有如此才能够让他们畏惧大明的天威,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冒犯大明。
  那些土人们为什么敢一次又一次抢劫杀害华人华侨,说白了不就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吗!
  有什么让他们有恃无恐,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报复!
  但是从现在起,大明要用自己的刀子告诉他们什么是报复!
  “南天门那边派舰队过去了吗?”
  “是,已经派了兵马过去……”
  应了一声,宋学朱又说道。
  “不过,在南天门总督府得知此事时,泗水那边发生了一些变故,有船商魏允枚在抵达泗水时,遭遇土人抢劫,他与数十船员为保护性命,只得被迫反击,一路杀至城主府,后又与城中明商共同击退土兵,现在泗水已经尽为明商控制,杀害明商的土人,已经被当场诛杀……”
  “杀得好!”
  闷哼一声,朱国强又说道。
  “虽说杀了正主,可此事也不能这么算了,他们敢杀我大明一人,我大明就是千百倍的杀回来,泗水城主是死了不假,可是正主还在,要杀鸡给猴看,不往死了报复,只会让那些土人继续无视天朝,欺压我大明百姓,既然泗水是马打兰的属地,那就将它灭国……”
  一时间,众人皆是惊愕不已,而朱国强则说道。
  “就是一个土邦而已,对我大明军人有点信心,几十个水手就能夺一座城,况且是南天门的官军?朕以为,就凭南天天一地的兵马,就足以灭马打蓝,那地方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可以就是南洋最大的粮仓,让土人占着实在是可惜的很,拿下来吧!”
  “陛下……”
  宋学生正要开口反驳时,朱国强又说道:
  “海外的事情,内阁往后就用直接过问了,殖民地不同于内地,就是殖民地司那边要负责那边的军政民务,而且殖民地远在海外,如果事事禀报、事事都需要南京这边批准,等到这边做出决定,那边黄瓜菜恐怕都凉了,既然殖民地的总督是朕直接委任的,往后,就赋予殖民地更多的主动权。”
  殖民地的扩张,绝对不能受制于内阁,更不能受到传统理法的影响,要是殖民地那边还讲究什么有教无类,讲究什么仁义爱民,那还叫殖民地吗?宗主国的人到了那边不奴役当地的土人,那叫殖民吗?
  对于朱国强来说,他最关心的事是殖民地的扩张,至于什么土人的死活。那个殖民者考虑过?
  “陛下……”
  就在宋学朱等人要出言反对时,王喜禀报道。
  “皇爷,内务大臣陈长庚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
  然后朱国强又说道。
  “殖民地司,本身就是独立于六部之外,而且是朕亲设的司属,往后殖民地司的奏折就是直接呈到总理处吧。”
  权力还是拿在自己的手里更稳当一些,要是放在这些传统文官的手中,大明的殖民大业,估计非得毁在他们手里不可。对于大明的传统文官来说,他们的扩张欲望简单低到令人发止的地步。
  那怕是海外扩张的成本非常低,他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顾忌,他们永远都会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去扩张,那怕是现在,有了台湾、河口以及南天门后,他们就觉得当务之急是把这些地方移民充实了,至于其它地方,要之何用?
  还是自己亲自掌握吧!
  而陈长庚的觐见打断了内阁的议事。
  见礼后,陈长庚拿出一份的奏章禀报道。
  “陛下,臣进宫求见,是因为接到一份平王的奏折。”
  平王的奏折!
  瞬间,所有人都惊住了。
  平王!
  就是朱慈烺!
  是先帝的长子,也是大明曾经的国本,他递的奏折。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在那份奏折上。
  平王上的奏折里写了什么?
  与过去藩王的奏折呈交礼部,然后再呈给内阁不同,现在皇家以及宗室事务都由内务府负责,毕竟这是皇家家务。
  现在平王在那?
  平王在北平啊!
  他在北平干什么,当然是在思陵给先帝守制,毕竟,他已经不再是国本,不需要继承皇位,所以需要按亲王的礼制守制三年。而这也让平王他们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可现在他却主动上了奏折。
  事有反常必有妖啊!
  平王该不会办什么糊涂事吧!
  “平王……”
  朱国强的眉头一跳,问道。
  “平王?”
  “是。”
  陈长庚低着头禀报道。
  “这封是平王的奏折……”
  “呈上来!”
  接过王喜递来的奏折后,展开奏折后,朱国强看了看上面的内容,足足半晌都没有说话,众人看着陛下变幻莫测的神情,心底不由“咯噔”一声。
  平王该不至于办了什么糊涂事吧!
  李建泰、路振飞他们在心里嘀咕道,平王千万不要干傻事啊!毕竟,陛下待他们哥三确实也还算厚道啊。
  至少眼下是如此。
  万一要是激怒了陛下,你们哥三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其实,大明上下在平王、定王、永王三位藩王的态度上,可以说是极为复杂的,他们一方面心念着先帝的恩情,认为陛下理应厚待他们,毕竟,陛下受先帝传位之恩。可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对于乾圣朝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