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丞相这么一劝,心知已经没有时间再耽误下去的李过,立即吩咐了下去。
  出了府门,他的亲军站满府外的空地,李来亨也在那里等着。
  “爹,孩儿已经命人在皇宫里到处都放了柴火,只要一声令下,就能把这皇宫都点了,连个渣都不会给明朝留下来!”
  李过没有说话,而是直接骑上马向午门走去。
  “爹,该下令放火了!”
  儿子的话,让李过勒住了马缰,他回头朝着皇宫的方向看去,那边的皇极殿下边的放着柴草,只要点上一把火,皇极殿就会立即全给点着了。而且其它的宫殿包括后宫也都堆满了柴火,那边肯定也是火光通天,非但宫里如此,就连午门城楼同样也是,承天门那边也是。
  只要他一声令下,势必是火光通天,一片通红。
  按照皇上的旨意,像大顺门那样的地方也要放火了。而且城中许多地方都放火了。内城外城需要放火的地方足足的数百处,一旦大火起来了,天上的云彩被大火映得通红。
  即便是现在对于这个命令极为抵触的李过,似乎看到了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大火腾空而起,全城尽为赤地的一幕,他甚至感觉自己听见火光下边有许多人的哭声、叫声和奔跑声。他的心中猛一沉重,忽然闷声说道:
  “何必要放火呢?”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后,李过又说道。
  “命令他们都撤下来,不要点火,当初崇祯都知道不烧宫殿,不劳苦天下的百姓,咱们……咱们不能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况且,咱们把京城的百姓祸害的不轻,不能再把人家的家也给烧了!”
  想着这段时间被祸害的京城百姓,李过的内心充斥着后悔的情绪。
  “可,可这是皇上的旨意!”
  “皇上……皇上就没有错的时候吗?”
  李过闷哼道。
  “传令下去,不得放火!”
  说罢,李过就骑马朝着城外赶去,他一边骑马,一边心想着,皇上,皇上也有错的时候啊,当初真不该匆匆忙忙来到京城。其实在长安没有动身的时候,他们也曾建议,劝皇上先把河南、关中各地都治理好,让士民休养生息个一年半载,等到各地全都巩固了,再北伐不迟。
  可是那时候大家都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了,没有想到吴三桂的关宁军比内地的官军厉害,也没想到朱慈颖的辽东兵会更厉害。更没想到京城会不得不丢掉,各处也会纷纷叛乱,真是吃了大意的亏!
  要是当时能把事情多想一想,又何至于会有今日呢?
  这时天色开始亮了,他清楚地看到京城的街景,看着即将离开的京城。他不禁长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这次离开京城,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
  叹罢,他便在亲军的护卫中策马出了城门,径直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在李过率领着近十万顺军官兵离开京城的同时,一众明朝降官,终于长松了一口气,这下子总不用再受大顺军,不,受流贼的拷掠了,他们是真的烤啊!
  于是乎这群原本投降李自成的官僚,无不是欢天喜地的自动地走出来,以五城御史的名义维持城中秩序,等待监国的兵马到来。同时又在城中到处搜捕“余贼”。而京中士民们也都在盼望监国大军速来,拥立监国登基。
  在万众期待之中,保定的战事已经结束了,保定的顽抗的流贼在得知李自成逃窜后,军心纷乱下,十数万残军败将不战自溃,纷纷弃械投降。
  在保定的胜局已定后,朱国强便领兵万余人北上京城,在抵达天津卫时,在即将诏见吴三桂时,那边有从保定过来的快骑传来了最新的军情:
  “监国。刚刚从南京传来的八百里加急。一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哦?好消息是什么?”
  朱国强眉头一皱问道。
  “回监国,李自成在逃窜的路上已经为义民斩杀。”
  虽然早就知道李自成绝对逃不了多久。但这个消息传来时,众人的脸上顿时就露出了欢喜的表情。顾炎武更是就激动的跪地朝叩拜起来:
  “老天保佑!祖宗保佑啊!”
  相比于其他人的激动,朱国强却依旧显得十分镇定。
  李自成居然死了。
  而且历史在这个地方发生了某种巧合,他并不是死在官军的手里,而是死在了百姓的手中。
  当然,他的死对于朱国强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解脱。至少不用再考虑到底怎么杀他了。
  按照律法来说,像这样的人必须要凌迟处死。但是朱国强却不愿意这么做,毕竟……现在他这么死了,就不需要再考虑这个问题了。
  想了想他又继续追问道:
  “那坏消息呢?”
  “大同叛将姜瓖勾结逆贼李过,任由其与陈永福会兵一处,合师出关,姜瓖也逃出关外,投奔虏寇了。”
  闻言朱国强足足愣了好一会儿,他没有想到姜瓖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逃到了关外。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活路了。无论是谁做大明的皇帝,都不可能放过姜瓖他们,毕竟他们的投降直接导致了崇祯的死,这些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死!
  现在他们一逃事情反而简单了很多。虽然谈不上一了百了,至少眼下可以暂时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了。
  “无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只是癣疥之痒而已,不足为患,现在……”
  抬头昂望着京城的方向,朱国强得意地笑道。
  “孤要往京城去了。”
  去京城!
  干什么?
  当然是登基做皇帝了!


第611章 进京城,杀杀头
  五月初四,人们等了整整一天,没有等到盼望中的监国。
  监国并没有立即来到京城,直到次日,留守的京城的那些降官们,才总算是等到了的消息——监国将于明天进城。
  初六,天色将明,朝阳门大开,全城的官绅士民便纷纷拥出城去,一个个衣冠整齐的,在五里外的路旁摆了香案。老百姓不能同官绅站在一起,分成一团一团,在旷野路边恭候。虽然大家伙起得早,可是许多人的心情倒是着实不错。
  毕竟大明朝又回来了!
  天可怜见,说到底还是大明朝好啊!
  当初以为还可以投奔一下大顺,混个一官半职的,可谁曾想那些个流贼做了天下也不改贼心,拷掠成性,在家伙这阵子可是没少吃苦啊。
  不过现在好了,大明朝回来了!
  监国他马上就要登极了。
  到时候,指定还是要让大家当官的!
  新朝新气象嘛!
  新朝总是要用人当官的嘛!
  领头的明官是骆养性。经过崇祯的亡国和李自成的占领,东厂和锦衣卫的侦事机构全不存在,所以骆养性的消息也谈不上灵通。当然,他还是知道监国在保定打了一场大胜仗。要不然流贼也不会逃出京城不是?
  和其它人一样,骆养性曾在李自成占领京城期间受到拷掠,逼出了许多银子。他在内心里盼着监国回来恢复大明江山,念他在闯贼占据北京期间曾吃了很多苦,既往不咎。其中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保住自己的前程,保住骆家的富贵。他打心里痛恨的是李自成,是“流贼”灭亡了大明江山,甚至夺走了骆家的富贵。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监国会怎么对待他们这些降官旧臣,这可真没有什么底,他都想好了,老老实实地办好差,不求其它,但求能将功赎罪。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罪,到底是怎么个赎法啊!
  毕竟,他们降过李闯啊!
  甚至还要为先帝失国承担责任啊!
  就在这种忐忑不安中,他们终于看到监国的大队人马,其实,何止京中的那些降官们在想,就是朱国强自己同样也在考虑这件事。
  如何对待那些降官!
  是杀,还是不杀?
  说杀吧,他们确实是死有余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正朝纲。
  可牵一发动全身,这可是几千京官,他们通过师生、同窗、同年,早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不仅仅只是东林党,也不是只牵涉到几百几千个官员,而是涵盖了大明上下所有的读书人,甚至就连来京城的路上,他们一个个的也都在劝说要“慎重”,甚至还拿李自成说事。
  李自成……就是因为得罪了京官,拷掠京官才失了天下,要不是如此,他又岂会落得举国皆反的地步?
  而多尔衮进京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就是“命原明朝官员各安原职”。洪承畴的这一招毒啊,一下子就笼络了官员士绅的人心。
  千里坐官只为财!
  既然是官,无论是顺朝的官还是满清的官,都是官,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好一个目的相同啊!
  心里念叨着,骑在坐骑上的朱国强,偶尔会把目光投向远处,投向京城,直到在前骑禀报京城官员士民出城五里相迎时,朱国强才对宋学朱问道。
  “宋卿,你说,到了京城,那些降官孤到底是杀,还是不杀?”
  面对监国的询问,宋学朱沉思片刻,然后说道。
  “监国,既是弃主降臣,陷君误国之罪,按罪当杀,既然如此,那杀了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
  宋学朱沉吟道。
  “杀了他们,虽然正了朝纲,正了律法,可却乱了人心,毕竟,牵一发动全身,这些人牵涉到的士绅官员太多,京城将来有监国坐镇,自然无需考虑其它,可是江南税赋漕粮,却事关京城安定,毕竟,京城只是朝廷中枢所在,但京城所倚仗的钱粮器物,无不取自于南京,而朝中官员许多人出自南直等地,杀他们是正了国法,可肯定会激起江南士大夫的抵触,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江南税赋,臣以为……”
  看着监国,宋学朱长叹道。
  “杀之确实解恨,可为了长远考虑,不妨加以赦免,待到将来天下平定的时候,再徐徐图之!”
  朝宋学朱看了一眼,然后朱国强笑了笑,但并没有说话。
  无疑宋学朱的这一招更符合大明的利益,“秋后算账”,种事情可谓是再正常不过,就像另一个时空中,那个所谓的“圣祖”为了保住天下,对那些跟着三藩造反的将领、投降三藩的文官那也是大度极了,官居原职,赦其罪,多好,于是乎大家都重新投降了满清,可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那位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把这些人一个个的全都杀了,人死了?不打紧,他儿子、孙子不还活着嘛。寻个理由杀了吧,要不然就流宁古塔,总之,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你瞧满清的手段,这手段多老辣,多狠毒。多伟光正,到最后大家都是一个劲的歌功颂德。
  世人只记得“圣祖仁爱”赦免降官岂止千余。谁人记得人家早就把那些人都记在小本本上了,只等着抓住机会把上面的人一个个的砍头凌迟了。
  这手段啊!
  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朱国强并没有对宋学朱的建议给予任何回应,只是静静的看着远处,看着远处迎接自己到来的官民百姓。
  无论是内心激动着咱大明又回来了也好,还是心怀愧疚不安也罢,看着监国的仪仗到时,于是大家伏地跪接,有人落下眼泪,有人呜咽出声。总之场面那是一个激动。
  咱大明又回来了!
  似乎这是所有人的心声,面对这样的场面,按道理,朱国强应该下马好声宽慰众人,说上几句话,比如什么“我来晚了,让你们受苦了”之类的话。
  可是,他就是这么打量着这些文武百官,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是降官?
  有多少人当初迎过李自成的驾?
  在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在这里迎过多尔衮?
  骑在马上的朱国强没有说话,只是打量着这些人,然后,他看到一旁由锦衣卫抬来龙辇、卤簿,这些皇帝用的东西都可谓是华美非凡,好不气派,和亲王的仪仗是截然不同。
  见监国打量着那些仪仗,跪地在地上的官员们纷纷,请监国上轿进城。
  沉吟片刻,朱国强才说道:
  “孤不是皇帝,这皇帝的仪仗孤不能用。”
  一位很懂谄媚之道的文官在地上直起身子说道:
  “周公不称王,也是南面受礼,不妨乘辇。况且监国现在虽是监国,可却也是先帝传位的储君,用皇帝的仪仗也是礼所当然!”
  对周公不称王的典故,朱国强倒也不陌生,盯着仪仗说道:
  “龙辇……若是孤没有记错的话,这辇是先帝留下的吧!”
  监国的发问让那个文官脸色微微一变,那里还敢再言语。
  “这是先帝的龙辇,当初李贼进京的时候,尔等可是也曾用此辇迎接过他?”
  众人闻之无不是十分惊骇,惊骇得简直说不出话,只是仍然跪在地上叩头迎接。
  看着跪在地上众官员,朱国强冷冷一笑,最终把目光落在骆养性的身上,他是锦衣卫指挥使。
  “骆养性何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