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3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到这儿,李自成的心里就不太舒服。毕竟,将来崇祯皇帝的遗书是肯定要写进史书里的。
  到时候史书里记下的是什么?
  是他崇祯皇帝直到临死的时候都心念着百姓,好嘛。
  你这个狗皇帝可真会装啊。
  不过,很快李自成还是收拾起心情,投身到工作中,毕竟咱是创业之君,要勤政。
  可奏折上的内容却让他乐不出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精锐来袭。
  五万关宁军!
  奏折上的内容,让李自成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于是他立即传来了军师宋献策和丞相孙可为,然后将吴三桂领兵来袭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李自成问:
  “军师,你说这吴三桂是真傻还是假愣啊,他就不知道,他爹在咱们手里?”
  和历史上一样,吴三桂他爹吴襄被困在京城,成了李自成的人质。
  傻?
  宋献策心说:他吴三桂怎么着也是辽东总兵,怎么可能傻呢?
  “陛下,”
  瞧见大军师再那里掐起了手指头,孙可为说道,
  “眼下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关宁军就要到了,他爹在不在咱们手里,没什么两样,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的事情太多,往近了说,当年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叛乱,拘到旅顺守将黄龙的母、妻及幼子后,取黄母头上金簪招降黄龙。黄龙面对母亲的金簪,虽然泪如雨下,却只是对簪跪拜,坚拒不降。孔有德、耿仲明转而诱降黄龙十二岁的幼子,想通过小孩胁迫黄龙。但黄龙的幼子却很有节气,破口大骂孔、耿二人,被斩杀。黄龙的母、妻也随之被害。陛下,于忠臣来说,以其父母妻子性命劝降,非但无用,反而会让其悲愤之间,拼死相搏。”
  对黄龙,他们并不陌生,毕竟出这事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造反呢?当初朝廷的邸报传来时,他们还曾心念着人家的忠义呢。
  对于中层来说,拿他的家人威胁,不过只是逼对方拼死一战罢了。非但没用,反而会遭世人嘲笑。
  就像戏文里头向宇拿刘邦他爹威胁刘邦一样,结果让世人嘲笑了上千年。俺李自成可不能让世人笑话了。
  “对,对对对……”
  李自成点头道。
  “确实是这样,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不管不顾的杀过来,肯定就是想当忠臣,要是朕真得杀了他爹!他肯定会拼命的,拿他爹威胁他,实在是下策……”
  虽然掐指一算,没算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宋献策还是说道。
  “陛下,即便是吴三桂领关宁军过来又有何妨?不过区区五万,以我大顺三十万兵马,还能对付不了?以臣看来,所谓五万关宁军,精锐不过万余,只要派大将一员领兵十万,有一万老营兵就足够败敌了。”
  李自成叹道。
  “老营兵连年征战,早就疲惫不堪,目下都在休整中,调他们出征的话,只恐怕他们多有不愿啊,毕竟,早先说的进了京城,必有封赏,这赏啊……”
  发不出来啊!
  李自成的心里也想发赏钱呀。可是他没钱可发啊!
  “这……”
  身为军师的宋献策又岂不知道大顺军在进京后发生了变化。
  进京前,大顺军上下无不是奋勇争先。可入京后,却是个个想着争官爵,争赏赐,夺产业。偌大的京城,就是大家伙眼中的大肥肉,谁都想去咬一口!
  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毕竟,大家伙打天下,就是为了坐天下,坐天下,自然就是为了享受。
  李自成是要登基做皇帝,可皇帝以下的怎么办呢?当然要论功行赏。别说是将军什么的,那怕就是老营兵,甚至就是刚掠来的新兵,也得给个交待。
  总不能让大家白忙活一场吧?
  开国功臣不赏,皇位不稳啊!这件事要是摆不平,下面的人必定会散伙。何止是散伙那么简单,甚至些人的火气要是上来了,甚至可能会直接换下他这个皇帝。
  无论是明初朱元璋创立的军户制也好,还是满清入关前后的八旗制,其实都是对开国功臣的分赏,将领得到爵位,中下层军官成为卫所世袭军官,士兵得到了土地,至于满清的八旗入关后的贵族、旗丁的身份世袭,通过“落地银”以及“旗饷”让他们成为世代的剥削阶级。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打天下得来的酬劳。
  相比于他们作为秩序的摧毁者李自成崛起的太快,三四年前他还是被明军撵得到处乱窜的流贼,现在却打下京城做皇帝了!但相比于军事上的辉煌,他在各方面的积淀却明显不足,人才不足导致他没能建立起一个完全的官僚体系,甚至就连忙地方的经营体系也不完善。
  官僚制度以及地方经营体系上的不完善,让他不可能像明初那样授田,也不能像满清那样发“旗饷”,甚至于他连征税都做不到,毕竟,他李自成就是靠着“均田免赋”、“闯王来了不纳粮”作为旗号,才迅速崛起的!
  要是翻脸不认人,估计立即就会散伙。
  可“闯王来了不纳粮”,让他这个大顺天子拿什么分赏功臣?
  原本寻思着进了京城,能在大明的府库里弄到银子,拿它来犒赏三军的,可不曾想朝廷的府库里头空的都能饿死老鼠。
  其实,这一路上,李自成倒也抢了不少,可打从进了京城,这花银子就如流水一般,不说别的五十万大军,就是一人赏个几两银子,就得几百万两出去。
  打下京城当皇帝是好。
  可李自成压根没想到这皇帝还没当成,就先欠一屁股债!
  而且这债,他还不敢不还!
  不给他们一个交待,估计他们就会给他这个天子一个交待。


第553章 大顺朝的看家本领
  其实,何止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们需要交待啊。哪怕就是那些个新归顺的京官们同样也需交待啊。
  京中的勋贵官员有多少?
  这倒没有定员,反正参加早朝的官员可不少,就拿弘治十五年来说吧,某日早朝,总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人没来上朝,惹得弘治皇帝雷霆大怒,下令彻查。
  一次早朝就有一千多人旷工,参加朝会的官员该多少啊。
  两千?
  三千?
  那还是有资格参加早朝。
  早朝是什么光景?
  皇帝坐在龙椅上往下一看,估计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头,就跟初一,十五赶庙会差不多热闹。
  反正一个字多……
  眼下京城的勋贵官员有多少?
  有品有级的怎么着也得有个三五千吧!
  皇帝殉国了,国家亡了,这么多京官儿全家死节的有多少?
  区区几十人而已,甚至还略有不足。
  剩下的呢?
  都在城内对新朝翘首以待呢!
  当然,也不全是,毕竟,还有一些人乔装打扮出逃了,不过,也有人因为跑得太慢掉了队,或是被捉回北京,或者自己回了北京。
  现在京城有多少勋贵,多少官员?
  怎么着也得有两千人,而这些官员,大多来自大明各地,可以说是大明士绅阶级的代表。
  他们虽然对对新朝翘首以待,但同样也在观察着新朝,要是他们降了,基本上也就是天下皆降了,没办法,打从唐朝起那些靠着科举晋身的文官,所信奉的就是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至于那个帝王,对他们来说……没关系。
  而这些人早就凭着师生、同窗、座师、同年等各种纷乱的关系,结成了紧密的关系网,一人降就可以说服数十人,要是京官都降了……得,那么天下就差不多算是太平了。
  一个洪承畴都说说服半个江南,更何况是京城里的两千有品级的京官?
  想让他们为新朝说话倒也不难,可问题是新朝能给他们什么交待?
  李自成能给什么交待?
  能给他们什么交待?李自成这个皇帝可还欠下大顺开国功臣们一大笔债呢!
  当皇帝都当成黄世仁了,欠下一屁股债的李志成就等着靠大明朝的府库还债。可哪曾想到大明朝留下的府库那是一个空空如也……
  怎么办?
  头大不已的李自成,只能邀齐众人过来一起商量这件事。两天后,权将军刘宗敏就赶到了京城。他原本领兵在外等着打吴三桂的援兵,在得知吴三桂撤回山海关后,他便领兵与李来亨抵达三河、宝坻一带,对吴三桂形成对峙保持警戒。
  在布署完毕后,刘宗敏就立即动身前往北京,来和李自成、孙可为、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商量怎么解决眼前的危局了。
  “说一千道一万,不还是银子嘛,这银子在那?不就在京城里么?陛下,咱们这些年来是怎么筹饷的,不都是在破城后就地筹粮筹饷嘛?如今弟兄们都巴巴望着,等着陛下的赏赐哪,可不能叫大家寒了心!”
  在这么多老兄弟中,刘宗敏绝对是个有担当的主,一上武英殿就直接把话挑明了……其实,在还没回到京城的时候,得知陛下为这事头痛时,他就笑了,这皇帝是怎么了?
  怎么坐上金銮殿就忘了自己吃饭的手艺了。
  “刘侯……”
  身为天下共主的李自成,当然了,说话得斯文一些,不能再像过去在长安那样动不动就喊绰号,那些个文官可都是劝谏好几回了。
  他们劝的也对,毕竟,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了。可当着当着似乎就把自己的看家手艺给忘了。
  “刘侯所言甚是,不过京城毕竟是天下首善,咱们也不能乱来啊!况且,咱当初进城时,可是与百姓约好了。”
  所谓的约,其实就是让百姓用黄纸写上“顺民”两字,如此也就官民不扰了。这个黄纸不仅要贴在门上,而且还要贴在帽子上,总之,还是那句话,皇帝不杀顺民。
  可这约定……算数吗?
  “陛下,”
  宋献策道,
  “京师的平头百姓也没什么钱财,而且咱们起兵是为了替天行道,这老百姓是不能碰的,不过,咱们可以向官员和商人索饷。”
  这几天,宋献策也是头痛的很,身为军师的他又岂不知道,现在大顺也是花钱像流水似的,在太原缴得钱财早就花个差不多了,再不想办法弄银子,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怎么弄银子,当然是老办法!
  大顺朝当年的看家本领,怎么一个个到了京城都忘了,要不是刘侯提醒的话,一时间恐怕还真想不起来。
  其实即便是想出来了,也不一定敢这么光明正大的说出来。在这个时候就看随意有担当了。要是当年崇祯的朝廷里有像他刘宗敏这样担当的主,估计也不至于如此。
  其实也就是刘宗敏这样出身草莽的人才会有这份担当,换成其他人还真不一定会有,毕竟大多数宦海沉浮多年的人,他们在官场上所学会的就是四个大字,明哲保身。
  “就是,陛下,那些个官是贪官,商是奸商,咱们向他们索饷,那可是天经地义,替天行道。”
  “陛下,咱们起兵就是为了替天行道。既然如此就不能放过那些个贪官污吏。”
  你看这里有多充分?
  其实问题不在于理由充不充分,而在于需要,只要需要总能找到理由。
  “可不是咋的,咱们不要百姓纳粮,可这几十万大军怎么养活,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到最后,不还是得靠银子?可是银子从那来!就得从那些贪官污吏从那些个奸商身上拷出来!”
  “就是嘛,陛下,咱们东征西讨这么多年,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拷掠嘛,咱们可不能忘了本!”
  “是啊!咱们都是贫苦人家出身,可不能不让那些贪官污吏奸商舒坦了!”
  一群不愿意忘本的人做在一起,自然而然的提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拷掠贪官商绅,这是他们的老本行啊!
  大家伙专业啊!
  专业对口的事情不去做,在这里像傻子似的犯着难,不是搞笑嘛!
  原本还念叨着百姓的李自成皱了皱眉。
  “这……贪官污吏奸商劣绅别说只是让他们助饷,就是杀了也是替天行道,只是……”
  眉头紧蹙着,李自成又问。
  “向商人索饷容易,看见开铺子做买卖的就去要钱,那些人让官府欺压惯了,不敢不给。可是官员怎么办?当初崇祯皇帝让他们掏银子济国难,他们可没有几个掏银子的!”
  当初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掏银子,更何况是现在。
  “哼哼,还反了他们,他们不愿意掏,直管上夹棍就了,咱们要是客客气气的,可没有人愿意掏银子。犯不责和他们客气。”
  “客气谁会和他们客气?我担心的是,现在有不少明朝的官儿都藏在家里不出来。他们不出来,咱们怎么要银子。”
  “这个好办。”
  宋献策笑道,
  “陛下只要下一道诏令,让在京一应文武官员自报职名。愿意为官的量才擢用,不愿意也不为难他们。听任回乡。这样在京城的明朝官员就会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