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纳粮,不当差”
“什么不纳粮!不当差!”
众人无不是为之一惊,其实大明的卫所军户确实是不纳粮、不服徭役的。不过这也是只是名义上而已。
其实大明的军户,说白了类似于魏朝的屯田兵,他们屯田所得的粮食超过一半要作为“籽粒”上交,甚至许多地区剥削比例高达七成以上,差不多等于国家农奴。名义上,籽粒是归国家所有、供作战的旗军作为军粮使用,但实质上则是被世袭军官所支配。不仅如此,世袭武将更是大量夺取卫所屯田、奴役军户来进行耕种,军户又变成了武将们农奴,在这种情况下,军户被歧视和逃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除了世袭军官以外,有什么人愿意甘心“献了终身献子孙”地充当奴才。
正因为知道其中的道道,他们才会觉得恢复卫所制,肯定会引起兵乱。
但是现在世子爷这么一说,大家却只看到了好处。不过与他人的惊讶不同,出身普通军户的黄得功目中却闪过一道喜色,这个看似简单的“不纳粮、不当差”对于普通的兵丁来的意味着什么。
“世子爷,要是这样的话,那弟兄们必定会欢喜的很,‘不纳粮、不当差’就是秀才也不过如此啊!”
“哎呀,就是秀才也比不上啊,要知道也就只免粮两石,丁两人罢了,那顶得上这个,世子爷,是军户一家人都不用服徭役吗?”
“是啊,不纳粮、不当差,那要他们干什么?”
面对他们的询问,朱国强笑道。
“当然是要他们服兵役了!这个不纳粮,不当差,是不纳田赋、不交子粒,也不交丁口钱之类的杂税,不当差,除了不服徭役之外,卫所也不能差遣他们服杂役,当然,这并不时意味着,他们就不用服兵役,他们每年还是要抽出一些时间用来训练的。”
大明国初的,卫所军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到了内地就是是“两分守城,八分屯田”,可实际上不管是普通卫的屯八戍二还是屯卫的全民屯田,专职屯田生产的永远占大头。屯田是官军的主业,是生存之本,久而久之最后军人大都变成了农夫。
朱国强当然不会犯历史上同样的错误,毕竟,他所需要的是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而不是农夫。而且在另一个世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嗯,这个训练怎么说呢?就是每隔几天操练一天,以百户所为单位,每年农闲时,以千户所为单位入营集训两个月。到了40岁就可以免除训练。平时只在当地训练,需要征召时,由大将军府下令征发……”
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卫所变成预备役,卫所制的坏处不少,可是好处更多,最简单的来说卫所有个好处就是,实现无人区以及新征服区的最快实际占领,就像云南,唐朝叫南诏,宋朝叫大理,就是到了蒙元那会也是地方土司自治,为什么到了明朝变成了内地?
不还是因为沐家率领十几万军户以卫所制屯兵云南各地,如此几百年下来,云南才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还有贵州等地的土司,怎么就同意改土归流,就跟结底还是因为卫所的存在。卫所就是蚕食新附地区最好的手段。假如永乐六年打下安南之后,调几十万军户安置红河流域,会怎么样?
交趾肯定就会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卫所的好处非常多,同样坏处也不熟,至少对于在座的这些人来说,他们压根儿就看不到卫所有什么好的地方,毕竟,大明立国这么多年,卫所早就被自己折腾的臭名昭著了。
想要说服他们接受重新设立卫所,非要让他们看到实打实的好处不可,而对于朱国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事。
军户不当差,不纳粮。这样的好处够大了吧!
怎么样,吓到了没有?
第307章 荣华富贵笼人心
不当差,不纳粮。
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优待,这样的优待足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毕竟,考上秀才也就是这个待遇。
给军户足够的优待是恢复臭名昭著的卫所制的前提,要不然那些人怎么可能会跳进这个“火坑”?
卫所有利于扩张,不有利于对占领区的巩固,这些国家成面上的好处,这些都是朱国强想要恢复卫所制的原因。
不过,他要恢复的卫所并不是国家的农奴制,而是一个借鉴后世预备役训练方式,以卫所为核心,可以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兵源的新卫所。这个新卫所不仅可以为大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而且对于服役的军人也有相应的制约。
眼看着给了军户那么多好处,要自然要站在官府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
“那四十岁之后呢?谁来服这个役?”
“他儿子,无论他有几个儿子,要有一个儿子服役就行,其它的儿子一率列为民籍,18岁入营服役,服役几年后返乡归籍……军田的所有权在卫所,但使用权在军户,军户不得私自将军田分割,出卖……如果违反,一律开除军籍,收回土地!私买,私受者一律流放!”
其实卫所制的崩溃,除了众所周知的半农奴身份外,最坑的恐怕还是土地制度。
“世子爷,这样会不会太过了?毕竟,地搁他手里,不还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面对钱德功的问题,朱国强摆手说到。
“不过,军田不同于民田!规矩自然也不一样,既然给了他们那么多优待,自然要定下一些规矩。而且,要是不定下这个规矩,恐怕不等30年,卫所还是会瓦解!会崩溃!”
见他们似乎有些不信,朱国强便说道。
“怎么你们不行?咱们大明的卫所为什么会崩溃?当年开国初设立卫所时,给每个兵士都授了至少50亩地,本来这些土地,哪怕是有一半的粮食交给卫所,剩下的粮食也足够兵士一家人吃用,可是几十年后就发生了问题……兵士的儿子们成年要后分家,50亩地被分给几个儿子,但是却只有一个儿子服役。其他的儿子说是备丁,其实也就是备着,他们种军田,根本就是在占便宜,可是当兵的确是实打实的为国效力。但是他却只得到父亲那代一半,甚至更少的土地,这些公平吗?”
如此反问之后,朱国强又说道。
“本身军户的土地分给他,就是用来养兵的,所以,只能由当兵的那个继承。这是从源头上卡住一些。”
卡的哪里仅仅只是他们的儿子,卡的同样也有你们这些卫所军官啊!我是不定下铁一般的规矩,估计那些地都不够你们吞的。
“那军户兵丁的其他儿子哪?”
“是啊,世子爷,他们剩下的儿子怎么办?”
“可以给银子,他们也可以当兵,自己挣一份功业,也可以读书,不分家,他们也能活的好好的!”
朱国强并不担心那些人的将来,毕竟,有殖民地,有海外拓殖,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他们的将来。
其实他们也就是问一下而已,相比于兵丁的利益,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世子爷,要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弟兄们的福气,只是……”
牟文绶试探着问道。
“那军官怎么办?”
其实这才是他们关心的,毕竟,人最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无疑是极为明智的,放眼中国历代王朝,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第二个以平民出身登大位的开国之君。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稳皇位,其实也和他们精心打造自己的基本盘有根本的联系。
明王朝建立之后,当务之急是将由大量私人集团军组成的明军,纳入中央统一控制下,这需要要打断军队内部的私人纽带。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赏赐,功臣当赏,这也就是大明的勋贵。
那么普通的军官呢?
那也是劳苦功高啊!
打天下不易,应该重赏,既然军户世袭,那军官当然也应该世裔,你们这代是千户,子孙后代永远都是千户!只要大明在,就有你们的世代富贵!
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手段,那真是没得说。
就凭着这看似简单的一招,成功的把人心笼络了过来,毕竟,人总是现实,谁不关心自己的利益啊!这样世世代代的富贵,怎么可能收买不了人?
其实,这种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
如果操作得当的话,世袭军官可以演变成大明的武士集团,形成长久的武力特权阶层。作为帝国的武力支柱,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叛乱。甚至就连普通的兵户,也有可能成为低级武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在这一制度下的军官大都成了地主,至于士兵也渐渐变得只会种田,与一般农民无异。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操作上!无论是他笼络人心的办法,还是她是设计很多制度,问题都是出在这里。
不过既然朱元璋可以用这一招笼络人心,那么自己也行,而所需要的只是进行一些修改罢了。其实要改进这些倒也不复杂,无非就是军校教育啦,军官考核啦,荣誉意识、舍身意识的灌输。
这么操作妥妥的!
“太祖布衣出身,起于草莽,逐蒙元于漠北,复华夏之河山,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麾下的将士,靠得是天下的壮士匹夫。
高皇帝开创大明后,可也没有忘记这些追随过他的匹夫,在天下四方遍设卫所。卫所之中,无论是官佐,还是兵士,皆给授给田土,如此,才有了我大明立国治天下的根本。遵守祖宗家法,又焉能不守,自然是参照旧例,官佐世袭,另赏世袭职田,职田等同于军田,也不纳粮!大家都劳苦功高的,又岂能亏待了大家伙?”
好嘛!
世子爷的话音刚落,那怕就是众人中年龄最长、心思最深沉的杨御藩这会也是满面欢喜的模样,他们尸山血海里撕杀这么多年,为的是什么啊,不就是那点荣华富贵吗?
一代人的富贵是富贵吗?
要与国同休才是富贵啊!他们大都是世袭小军官也身,这么多年下来,那有什么军田继承尸山血海里拼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荣华富贵嘛!
现在好了!
非但有了个人的,还有子孙后代的!这样的大好事那里找去啊!
可是在感激之余,他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地不够啊!
作为世子爷的家将,陈无敌说话倒也直接。
“世子爷,以大连的地亩来说,应该不够安置这么多人吧?”
陈无敌的发问,让朱国强哈哈笑道。
“大连是不够大,可是辽东够不够大?还有蒙古,呃,还有朝鲜……他们叛明降虏,甚至派兵协助建奴攻明,其罪不可恕!将来攻下朝鲜后,必定取其为奴婢,赏给各级官佐!”
大家想要什么,朱大世子就保证给大家什么!
一句话,土地会有的,奴婢会有的……只要打败了建奴,大家就是大明的功臣,就能得到土地,就能获得奴婢!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本世子赏的!
皇帝虽然有大义,可是他会给你们这些赏赐吗?
跟着世子爷有田、月女人、有银子,值不值得跟着干?
在这一瞬间,朱国强打心眼里佩服起了朱元璋,他这一招狠啊!这那是笼络人心,分明就是在挖走人心啊!有了这么多的好处,这人心能不归他吗?
至于什么大帅、将军……
他们要么好好的为大明打天下,否则只需要一道旨意,就能让他们身死族灭,至于曾经的部下?对不住,咱们还要世代荣华哪!
朱国强又笑着对他们说道。
“各位随我征伐辽东,劳苦功高如此,我又岂能不知,这辽东是苦寒之地,自然比不上江南,嗯,你们回营后,告诉众将士,军田是一百亩水田,旱田加倍,至于各位的职田也是如此……”
顿了顿,朱国强又强调道。
“现在没有也不当紧,问清楚兵丁的姓名籍贯并填先写下来,嗯……先欠着,每个人都发一张授田证,将来大军每开进百里,就授百里之田,进千里,就授千里之田,天下这么大,大家还担心没有地方赏?至于淘汰下来的官兵,按军功排序,军功靠前的优先,剩下的人先编成……嗯,编成工程兵团,眼下大连开埠,到处都需要用人,至于军饷嘛,嗯,兵丁打七折,军官照旧。”
虽然兵丁打了七折,可是不用上前线啊。也就是修修路、建建码头,盖盖房子,现在的大连还愁没有工作机会?
至于“授田证”,虽然是“画饼充饥”的期权,可期权那也是权,无论是对
“价值投资”,将来会有丰厚的回报
闻言他们无不是纷纷起身说道。
“臣等回营后,必定教军中将士知道世子爷的恩典,臣等愿为世子爷和大明效死!”
第308章 天助我多尔衮
面对他们的效忠,朱国强自然是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