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匹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匹夫-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前还顾忌着不要招惹他,奈何这两个昆仑奴太可恶了!

    不管了,先揍一顿!

    昆六开始嘀咕:“昆七,他们好凶的!要不要丢手雷?”

    众人一滞。

    忘了这俩货丢手雷的凶残劲,真逼急了,手雷往你家可劲的丢,要疯!

    昆七负着手,有恃无恐:“慌甚?莫丢了郎君的名头!耶耶倒巴不得他们动手,杀官造反这个名头一套,手雷又可以扔个痛快了。”

    昆六茫然的问:“哪来的官?”

    昆七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你忘记额们身上的七品教头一职了?”

    昆六恍然大悟,转身,屁股对着孔颖昌狂扭:“来呀,来呀,来打额呀!”

    孔颖昌等人却是大惊。

    差点又惹大祸了。

    奸诈的昆仑奴!

    这是想害死他们几家啊!

    马周笑眯眯地对武魁举起葫芦:“你看,没人敢揍他们。”

    武魁一脸的遗憾。

    怂货,揍他啊!

    老实说,耶耶早就看昆六、昆七不爽了,你们倒是下手啊!

    很遗憾,那些人就是那么怂。

    马周等不到想要的戏,也不觉得失落,只是让关守等人抄家、没收田产,颜家其他人流放辽东。

    又为辽东的人口填充做了贡献,马周觉得自己又做了一件好事。

    日行一善。

    关守也很会来事,安排两名不良人骑骡子进曲阜城,将今日之事大肆宣扬。

    儒家的反弹?

    去毬,都闹到这份上,不是你死就是额活,还客气个屁!

    队伍浩浩荡荡进城,城里早已沸沸扬扬。

    县衙大堂的素麻已经撤去,一身孝服的遗属在大堂外一侧跪拜马周,早已干涸的泪水重新回到了眼眶。

    “多谢监察御史……”

    到底是为甚谢,或许她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楚。

    “先夫停棺时日已久,未亡人久占公堂,给御史及县中诸位叔伯添麻烦了。如今先夫理应入土为安,还请诸位叔伯帮衬张罗。”

    这话说得有水准,“理应”二字尤为之妙。

    “先安葬吧。至于说你们想要看到的结果,还需要时间。”马周心里明镜似的。

    县衙内有的是差役,找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帮忙也轻而易举。

    马周安排关守把之前挪了的义仓粮食补上,反正颜府的缴获绰绰有余。

    开口一旦开了,还有谁能够挡得住吗?

    ……

    鸿胪寺公廨。

    王恶好笑地看着前来窜衙的东宫千牛贺兰楚石。

    贺兰楚石容貌俊美,一身武艺也颇精湛。

    吐槽一下大唐的取士制度,除了率更令欧阳询这个特例,以貌取人相当严重,容貌抱歉的真的难出仕,后来的钟馗可不就是因此怒而撞死的?

    (钟馗是唐德宗时代的人物,某些书籍记录却是武德年间人。)

    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怎么凑到一起的?

    贺兰家与王恶从来没有交集,贺兰楚石还是侯君集的女婿,

    而侯君集与王恶的关系,从来不算融洽。

    “贺兰千牛可是稀客啊!”

    柳田倒茶,王恶举盅邀饮。

    “好茶,入口微涩,继而回甜,唇齿留香,一盅下去,顿时精神不少!”

    贺兰楚石很懂行地评价。

    相互吹捧的场面话一过,就该切入正题了。

    贺兰楚石沉吟了一下:“不知蓝田伯对‘关陇门阀’有何了解?”

    (“关陇集团”是民国学者陈寅恪命名的一个说法,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需要注意的是,“集团”明显是后世的词汇,所以替换为门阀。)

    王恶只能摇头。

    即便有这词汇,王恶也不熟悉。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

    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宇文泰军团成员主要是六镇鲜卑,人数亦较少,不论是扩充军事力量还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陇门阀。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一国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门阀组织,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八柱国中赵贵有拥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

    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门阀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门阀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

    至于唐朝,李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

    (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门阀有两大特征:一、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国家族成员);二:此门阀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其中杨忠即为隋文帝杨坚之父。

    (非水,因为后期的内容涉及关陇,需要交待详细一点。)

    其中有败落的、有渐渐退出朝堂的、有消亡的,甚至贞观朝已经少见他们的踪影。

    皇室之外,王恶能够说得出名字的关陇门阀后裔,大约也就礼部尚书豆卢宽了。

    但是,关陇门阀的实力却并没有降低。

    而贺兰楚石正是贺兰祥的后人。

    如此详细的介绍,把关陇门阀这个隐于水下的庞然大物呈现在王恶面前,没有丝毫为难之意,却由不得王恶不掂量。

    “所以,千牛的具体来意是?”

    王恶扬眉。

    听了半天背景介绍都不知道来意。

    搁后世,有这工夫,车都开一遍了。

    贺兰楚石叹了声气:“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希望蓝田侯明白,同为关陇门阀之后,贺兰楚石虽不甚情愿,却也不得不厚颜为独孤氏说情。”

    王恶愣了一下。

    “好像本官与独孤氏没有交集吧?”

    贺兰楚石叹了口气。

    没有交集,独孤氏那么多官员是怎么下台的?

    王恶想了一下:“似乎是与国子监生有关?那些国子监生,单个不咋地,家境也勉强,可是汇流到一起也是不小的力量。”

    额信你个鬼!

    “还有,因为蓝田侯的胰子、香胰问世,独孤氏的澡豆产业已经崩溃。家族中的长辈遣贺兰楚石咨询蓝田侯,可能给独孤氏留一条生路?”

    王恶愕然:“独孤氏想踩本官上位,本官没有与他计较,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吧?买卖之事,各凭本事,独孤氏本事不济就得认输,哪来的面皮要本官退让呢?本官欠他的么?”

    贺兰楚石的态度是不错,可惜骨子里还是高傲得紧,莫名有一种俯瞰的感觉。

    再怎么说,王恶是一家的当家人,贺兰楚石只是家族中的子弟,身份不对等,你还想提要求,想甚呢?

    。

 第三百零一章 屁股决定脑袋

    安静了许久的大唐朝堂又热闹了起来。

    李世民无奈地看着臣子们开撕。

    起因只是礼部尚书豆卢宽的建言。

    “臣请禁止四品以上官员出入东西市。”

    理由很充分,高官进入东西二市,容易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转。

    朝堂上,反对声一片。

    王恶出班:“臣反对这建言。四品以上官员不许进入东西二市,然后眼睁睁看着下面人糊弄么?连进入都没有资格了,你让官员们决策怎么办?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么?以后朝堂是不是要与民间脱节,各位高居庙堂之上,凭臆想牧民?”

    附者如云。

    除了王恶说的内容外,还有一点,这建言侵害了多数官员的利益。

    大家都在东西市有产业,不准进入,谁敢保证自家的奴仆不会起歪心思?

    哦,你们豆卢家族倒是另外有不出仕的子弟专门负责经商,站着说话不腰疼,额们呢?

    即便是王恶,明确反对的原因之一,也是屁股决定脑袋。

    所以,不要觉得谁有多高尚。

    高尚的原因,只是因为没有触及自己的利益。

    口水四溅,甚至一些脾气暴躁的老倌已经举着笏板冲豆卢宽去了。

    这就是大唐朝堂的特色,哪个月太极殿不上演那么一出即兴节目都不圆满。

    豆卢宽举笏招架,身子不断后退。

    没办法,这些官员太不要脸了,十数人围攻豆卢宽一个老倌。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猛虎难敌群狼,即便豆卢宽身手其实不逊武将多少也挡不住啊!

    笏板打在身上,那是真的痛!

    “诶诶诶,有话不能好好说吗?真是的,你们是文官诶,怎么比额们武将还暴躁?这样不好!”

    话很暖心,唯一的问题是,说出这话的卢国公程咬金恰好卡在豆卢宽的退路上。

    一通传统节目之后,豆卢宽整理了一下乱糟糟的官服,顶着食铁兽般的双眼、瞬间增肥成功的脸颊回到了位置上。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豆卢宽虽经百般打击也断不后悔!”

    头铁的豆卢宽仍旧固执己见。

    李世民不置可否。

    严格说起来,豆卢宽的建言,不是毫无道理,但王恶他们的反对意见也自有其理由。

    更重要的是,这又无关大唐的原则,随便他们闹吧。

    王恶冷笑。

    既然要玩,那就玩大的吧!

    “臣想了想,既然豆卢尚书如此执著,身为检校监察御史,岂能不支持?不如这样,即日起,所有臣工家中禁绝经商,禁绝大臣家的奴仆挂名经商,禁绝大臣接受家族馈赠,臣会发动察院所有监察史、典事全力监督。”

    王恶的话一出口,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魔王就是魔王,一张口就是掀桌子,大家一起玩完。

    大唐的俸禄当然很优厚,可是,谁家没有一大家子人要养?

    婆姨、娃儿、奴仆、部曲,哪一样不要钱?

    只靠那点俸禄与食邑,咋养?

    就说程咬金,在没弄闷倒驴之前,即便有崔氏为他操持家业,依旧紧巴巴的,哪像现在这般惬意?

    钱是英雄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现在让一帮舒服惯了的官员一夜回到紧巴巴的时代,他们会拼命的!

    “本侯薄有家产,现在决定全部转予阿耶,然后请许国公主持一下分家仪式。”

    王恶有恃无恐地轻笑。

    自汉以来,受儒家的影响,民间轻易不会进行分家。

    但是,世事无绝对,有以下情况还是会分家的。

    一:自然灾害、战乱导致家无余粮;

    二:树大分枝,在子女成婚后自立门户,清朝道光年间便有一家以“人口渐多、恐伤天性”为由分家;

    三:解决家庭矛盾分家。

    父母析产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像王恶一样将家产上交也没人能反对。

    王仁的存在让分家变得合理起来。

    但是,王恶这一掀桌子,大家都慌了。

    敢像王恶这样完全把家产析出去的,没几个。

    不许奴仆挂名经营产业,找谁?

    断了家族的支持,这些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