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鼎余烟-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公谬赞。”诸葛亮深深施礼:“然而,亮所擅长的,是扶助仁义之主,持正道、定人心、明法度,进而平复丧乱,讨贼兴汉。接下去主公与曹贼的对抗,却是奸雄攻伐竞逐,妄作生杀祸乱,此道非我所长。所以,还请主公授我一个郡县官员的职务,容我转回荆州,做些理民治政的实事。”
  “曹孟德自是奸雄,所以才须得……”刘备说到一半,忽然愣住了。他的脸色慢慢变得苍白,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道:“孔明,你说我是奸雄?”
  诸葛亮恭声道:“近来渐觉主公行事果断刚健,不似往日优柔,已有几分奸雄气象。如此下去,必不使曹公专美于前也。”


第四百零一章 公事(下)
  “奸雄?孔明,你竟说我是奸雄?”
  刘备死死地盯着诸葛亮,而诸葛亮的眼睛始终低垂,仿佛恭顺得很,不敢抬起视线看人。
  刘备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适才见到孔明时,自己如此激动愉快,孔明却那么冷静。诸葛亮从一开始,摆出的就是只谈公事、不谈私谊的架势,他依然是左将军下属的军师中郎将,却不再是自己亦师亦友、如兄如弟的“水”了。
  这个发现让刘备心口刺痛,只觉得一阵冰冷的战栗从脚跟发起,直涌到顶门。
  何以至此?明明新得益州,正将要仰赖孔明的才能大展宏图,何以至此?
  刘备紧紧地咬着牙,控制自己不致失态,可两颊的肌肉因此鼓起,显得脸色简直透出几分凶狠来。他返身落座,沉声道:“跨有荆益的策略,是孔明你在隆中时提出的。此番入蜀的策略手段,是我们在公安就盘算过的!至于入蜀后的有些事情,不用你说,我也知道确实有些不合仁德道义……”
  刘备的声音低下去,又再度高亢起来:“可我们哪有时间慢慢来?孔明你不是迂阔之人,想来也该知道,我们必须尽快控制益州!眼下曹操身在长安,随时将有举措,若关中十万曹军南下,我们若贻误时机,到时如何抵挡?”
  诸葛亮垂首而立,礼数上让人找不出半点错处:“主公所言极是,欲成霸业、取天下,本来就该以实利为先,不能有襄公之仁。”
  刘备猛拍案几,发出“砰”地一声大响:“你既然明白,为何……为何还说什么,要去荆州?”
  “亮只是唯恐自己才疏学浅,身在中枢却尸位素餐,不能有益于主公。若往荆州去,做一任太守也好,做一任县令也好,都是人臣的职责本分,实不知主公为何不悦。”
  刘备长声叹气:“孔明,我断不能离了你的指点,你莫要如此。你若有什么不满,就直说好么?若觉得我有错处,但请直言,我一定改正!何必这样闹脾气呢?”
  诸葛亮默然半晌,轻声道:“主公,今时不同往日,不一样了。”
  刘备几乎又要跳起来:“怎么就不一样了?啊?”
  “主公,往日我们商议军国大事,谈的是正大光明的谋略,所行所为举正正之旗、立堂堂之阵,而非阴谋诡计。纵然有机巧权变的时候,也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敌人;无论事前事后,我们对己方的同伴都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但主公这段时间的行事,却多谲诈凶狠的手段,殊无仁义可言。这些事若传扬出去,只怕引得将士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亮窃为主公计,此等举措乾纲独断便可,莫要再随意与人商议。万一内里情形泄露,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刘备半晌无语。
  他当然懂得诸葛亮的意思,这段时间以来,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古怪的感受,好像对许多谋划有疑虑,却不知该找谁商议,也不敢找人商议。他明白,只要一开口,自己仁德道义的形象就会坍塌得稀碎,再没有办法重新贴合起来。
  曹孟德大概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一向就不拒绝诡谲阴狠的手段,所以跟随着他的部属们早就习惯了。既已享有高官厚禄,何必在意其它?
  但刘备不行。
  刘备从来都是仁厚之主,从来都高举着仁德道义的大旗,从来都以伸大义于天下为号召。凭此,刘备才能够始终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无惧一次次地失败,反而纠合起了越来越多的部属们,与他们历经磨难却不离不弃。
  如果刘备忽然尽情展现那些阴损手段,部属们会怎么想?说得直白些,既然曹刘同样都是奸雄,那何必还要辛苦拥刘?曹公那边拥天下之半,挟天子以令诸侯,流水也似泼出的荣华富贵,它不吸引人么?
  既然如此,刘备如果想要做个奸雄,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成为奸雄的同时,他还得做个孤家寡人。
  刘备下意识地连连摇头,他急急忙忙地解释道:
  “孔明,那些事只是偶尔为之,绝不是常态。何况就算做了,也是为了大家着想,也是为了大业着想,非为一己私利。便如此前清洗成都官员之举,你有没有想过,此番入主益州,对部属们都得有赏赐吧?若不收拾一批益州文武,赏赐从哪里来?光是倾尽益州府库,日后治政还需钱财,又从哪里支应?”
  他端起杯盏咕咚喝了口水,继续道:“你再想,益州文武当中也有些支持我们的,事定以后,对他们要不要提拔?若不收拾一批,哪里腾得出许多官位?还有啊,你想,曹操在北虎视眈眈,留给我们辨别益州官吏的时间不多。索性诛杀一部分,贬斥一部分,然后换上法孝直、李正方他们,便无后患……”
  刘备絮絮叨叨地一直说,一口气说了好几条。这些理由,有些是他自己盘算出的,有些是庞统所说,使他认同的。但说着说着,他的话语声越来越低,他自知,这些理由怎也说不服孔明,徒然像是砌词狡辩。
  他停止了解释,任凭厅堂中安静而压抑。
  过了一会儿,刘备轻笑了几声:“我真没打算做奸雄,我哪里有那才能?”
  他低声道:“最近有些事,确实办的失了计较。大概是因为太急躁了,也可能是……孔明,我不瞒你,有时我想,若是一早与刘季玉撕破脸公然敌对,双方摆明车马厮杀恶战,反倒舒坦。可现在,既然已经用见不得光的阴谋手段去夺人之国了,还计较那么多做甚,索性干脆利落地做到底,一口气永绝后患。”
  他瞪着诸葛亮,厉声道:“尽快办完益州的事,大家从此不要再提,齐心协力去北伐曹贼,不是很好吗?那些事做也做了,难道是我一个人起的头吗?又何必再去谈论呢?”
  诸葛亮沉默了许久。
  他是刘备的部属,也是刘备的知己和友人,所以他忽然明白了。
  刘备始终还是那个仁德之主。最近的做法,与其说是刘备主动改弦更张,不如说是他下意识地竭力应对。他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在益州的一切操作,尽快跨过这一段令他不适的过程。既如此,他就不得不撕开那些仁义道德的束缚,用出最残酷的手段。


第四百零二章 土著
  刘备大嚷了几句,自己却也泄气。
  转而看到桌上那些零散的算筹,他一把将之抓了起来,想要狠狠扔出去,却又松手使之零散坠落在地。他长叹一声,支着额头,不再言语。
  身为一方雄主,所面临的状况复杂到常人难以想象。个人的坚持、利益的驱使、部属的意见、不同手段的不同后果……千头万绪纠结一处,或许真难以避免想法的剧烈动摇。
  从经过襄阳而不忍进攻刘琮,到后来却制定计划意图劫持刘璋攻取益州,这是动摇;从悍然制造籍口清洗成都,到随即向诸葛亮递送军报以求解惑,这是动摇;从之前兴高采烈的盘算着以掠夺来的资财厚赏部众,到此刻颓然而坐,只求孔明不要再谈,这还是动摇。
  身为执掌重权的诸侯,一令而能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旦推行酷烈手段,却时时辗转犹豫,这就已经是性格温厚的表现了。他做的事,未必每件都经得起天下人的拷问,但做了那些以后,他自己的良心也受煎熬!
  面对诸葛亮的质问,他用近乎慌张的态度解释,难道是害怕诸葛亮的威风么?他害怕的,是他自己罢了。归根到底,他并没有真的想过要做一个不择手段的奸雄。
  而诸葛亮也不打算再质问下去。适才那几句,已经够刻薄了。他是重臣,不是权臣,断不会借着批驳主公来展现自己的名声威望。
  许久之后,诸葛亮缓缓道:“主公,既然此前决定了,会由续之带领一批益州军将移防荆州,那就让续之尽快去办吧。”
  “什么?”刘备疑惑地抬头,顺便将双手覆在脸上,用力抹了抹。
  “续之,你稍候就去走访一批益州军将,比如泠苞邓贤等人,探询他们可有调动的意向。这些益州本地宿将之间自有密切关联,因而必定会向你求问,主公对关押中的成都文武会如何处置。你就说,主公定只是略施薄惩,估计两三天里,就会将他们尽数释放。”
  这样放出风声,倒不显得突兀。雷远看看刘备。
  刘备长出一口气:“可以。”
  “与此同时,也请主公传令狱官,千万不要随意苛待彼辈。这些人本不是敌人,就算其中有心怀不轨之辈,日后也可以徐徐处置,明正典刑,不要急于一时。”
  “那是自然。”
  “再请主公派人巡察成都和周边各地,除了必须的征用以外,勒令擅自侵占田宅庄园的将士完全退出。待到成都文武被释放以后,不能让这些冠族右姓有家难归,反生怨言。”
  “……好。”刘备略微犹豫,依然应是。
  稍许沉吟之后,他忍不住道:“如此一来,庞军师的计划就被完全推翻了。”
  在公安时,刘备和僚属们压根没有对益州文武的处置形成专门预案。当时众人都以为,欲夺取大州,难免要经历几番苦战。在这过程中,自然有归附,有敌对,有淘汰,有提拔。随着敌我的力量此消彼长,到了一定程度,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体系自然成型。
  谁也没想到,刘季玉在益州的统治脆弱不堪,荆州军取得益州如此轻易。正因为脆弱,包括刘璋本人在内的益州文武几乎没有任何折损,刘备便已经入驻了成都。这时候,“前朝文武”就成了一个大包袱。
  刘备不是第一次面临这种问题了,此前在徐州的时候他就吃过那些所谓地方强宗士族的大亏,并因此迎来此生最沉痛的一次失败。这时候庞统提出的建议立即打动了他。
  于是他制造了藉口,强行攻打成都。虽然守军士气低靡,根本没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可荆州军入城之后肆意攻劫,对城中文武进行了惨烈杀戮。
  按照庞统的想法,正要藉着军威,一举整肃成都,以强力手段清除旧有的益州冠族、右姓,同时大量提拔这数月来接近荆州、却屈居下僚之人如法正、李严等辈,并引入荆州士子,迅速填补诸多官职空缺。
  而诸葛亮的做法与庞统完全相反,俨然是要竭力维护益州土著的利益,甚至不惜让出已经取得的好处?
  “士元那边,我会和他好好谈谈,主公不必多虑。”诸葛亮向刘备颔首:“刘焉、刘璋一味信用东州士的殷鉴在前,我们要长久立足益州,终究不能只靠少许人凌驾于百万军民之上。须得赢取荆州人、东州人和益州土著的全面支持,必不可缺少某一部分。”
  刘备却不接话。
  诸葛亮带着几分催促的意思问道:“主公?”
  刘备敛眉低眼:“孔明,你说我近来行事苛酷,不合仁德道义,确有其事。这是我一时糊涂。请你放心,这种手段如非万不得已,不会再用。孔明是我师友,还望以后不要嫌弃我的愚鲁,继续提醒我,指点我。去荆州做地方官之类的言语,以后莫要再谈。”
  诸葛亮叹气:“主公言重了。扶助明主,伸大义于天下,本是我平生所愿。适才我言语狂悖无状,还请主公责罚。”
  “不,不。孔明所言出于赤诚,字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我高兴还来不及,何来责罚。然则……”他诚恳地注视着诸葛亮:“我实在不明白,那些益州土著们值得你这般费心拯救么?”
  “主公的意思是?”
  刘备再度起身,沉声问道:“孔明,我们当日在新野时,曾讨论过天下局势。当时你也说过,如今这世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纷乱的缘由。所以要平定天下,就得控抑豪强,扶助贫弱。”
  “没错。”
  “那么,眼下正是名正言顺削弱益州土著势力的时机。为何我们不能利用?难道我们以如此军威进入益州,竟还要受土著的挟制?难道我们夺取益州,竟是为了使那些重堂高阁、膏田满野的豪族欢欣喜悦?”
  雷远不禁愕然。
  诸葛亮忽然哈哈大笑。
  “孔明,你笑什么?”刘备皱眉问道。
  “主公,说到土著乡豪,近数年来我所见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