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煜心里之前已经划定好了前三甲的名额,所以他首先看的就是这前三甲的文章。
当堂殿试,最考验的就是心智和随机应变之能。
李煜这次对于这三人首要看重的就是他们的随机应变之能是不是如之前一般,足够优秀。
第一位自然就是李煜点定的状元郎:金陵城的张家也就是张若风的弟弟的大儿子张良墉的。
这位张公子的文章李煜看了一些,却是不甚满意,因为他的文章里所流露出的思想太过守成,中庸了些,少了那么一丝锋芒毕露的年轻气息。
反倒是像一个老年人所书写,圆滑而又老重。
看来情之一道,这位张公子看的倒是挺开,心无旁骛,可用,也可暂代考校。
李煜看完后虽然不满意他对于情论的圆润,毫无缺陷,但是也不得不否认,这样完美无缺的人是足够承担起礼部尚书张若风未来的职位的。
至少,不会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不会被人胁迫。
但有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么完美无缺的人,如何保证他对自己的忠心耿耿呢?
李煜看着手里的考卷思索了起来,他到底该不该给出这个状元呢?
“太子殿下,时间不早了。您该给这位给出评价了。”在李煜犹豫思索的时候,那些官员和考生们可都在等着,李煜后面的宫女在前面的太监偷偷用眼神的提醒下悄声提醒李煜道。
“哦,甲等。”李煜在这考卷上写出了评价,然后翻阅起来。
第二位是,金陵城张良友。
李煜翻看起来,看了看这个人的新文章。
不同于之前的中庸性格,在这次的文章里,张良友这个人里对于情的描述显得是十分的痴。
不同于他的哥哥,他着描写的东西是男女之情,对于男女之情的推崇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甚至于还用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诗经里的名句。
看得出来,这位张良友公子倒是个痴情种,对于像张良友这样的人,李煜倒是带着几分欣赏的。
因为这样的人,会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欢喜,做到喜欢一座城池,一个国家的所有。
他会带着善意的目光去看待这个国家的好与不好,然后为了自己所欢喜的那个人,去努力完善身边的不平与险恶。
李煜很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有信心给这样的人去完成他这么简单朴实想法的机会。
“甲上。”李煜给出了一个评价,不得不说这次的评价,他带了一些感情成分在其中。
“甲上?”听到甲上这个评价,在场的臣子们都上了心,暗暗猜测起这个甲上到底是谁起来。
不管下面的百官如何猜测,李煜继续着自己的事情,翻看起了第三位他想看的考生的试卷。
他要看看这个他上次看面子给的探花郎,这次到底会不会给一个惊喜。
“情之所情,非利之所趋,物之所载也。”
李煜看到这第一句,顿时就生出了果不愧是金陵城的纨绔之首张良锋啊。
这三人李煜在昨日看完后,回到东宫的时候,随口问了问东宫总管梁平对这三人的了解,他没想到的是这三人之中名气最大不是他起初想点为状元和榜眼的张良墉,张良友。而是这位金陵城出了名的纨绔公子张若风的亲子,独苗苗张良锋。
“甲!!!”
……
据说他还偷偷创立了金陵城最大帮派势力,号称礼贤帮。
对于这位纨绔公子的了解李煜也就止于此了,至于这个礼贤帮到底是干嘛的。
李煜倒是没有去理解,也没有去听东宫总管梁平细说,他那个时候想的是利益交织的事情。
金陵城最大的帮派,他或许可以借着这件事做些什么。
不过这家伙也太世俗了些吧,真不愧是个纨绔,连情都看的这么清新脱俗。
面对如此的纨绔,李煜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评价,他只知道文字上面的东西能代表只是一个人的一面。
这一面俗称为常面,也是一个人经常会去表现出来的。
看完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对于情的认知,李煜看起了其他考生的考卷来。
剩下的与他们倒是没有什么差异,甚至于说更加偏激和极端,要么是要死要活的痴怨,要么是爱极生悲生恨的极端,显得有些稚嫩和青涩。
就好像刚刚开始恋爱的孩童般,除了男女之情,没有了其他情绪。
你为我活,我为你死的那样。
这样倒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点为将来的官员替补,就是点了也不能让他们留于关键之位。
对于这些的评价,李煜只是给了乙,乙下,丙的评价。
这次进士之才五十余人,三人李煜给了甲,一人给了甲上。
三十人给了乙或乙下,剩余三人给了丙。
那丙的三人李煜不知道他们是哪里来的奇葩,论情,论到了刑罚鞭笞之上。
甚至于,文章里淫秽烂俗之词不绝于耳。
对此,李煜看完直接丢下了朝堂,骂了句“竖子安敢辱孤眼!!!”
“太子殿下恕罪!!!”看着李煜暴起发火的样子,百官们顿时跪了下来,神色有些慌张。
因为这是李煜第一次这么火大,之前那么杀戮滚滚,他都没有表现的这么愤怒。
“起来吧,孤这火气不是给你们的。”李煜说着就让百官起来。
“谢殿下。”说着百官就要起来,李煜突然抬手虚压,示意这些大臣继续跪下来。
“算了,先跪着吧。等孤宣布完这次科考的旨意再说。”
“是,太子殿下。”这一次朝会,百官们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他们哪里被人这么折腾过。
()
第224章 223:宣旨定状元与增新职
没有办法,百官的心里即便是有再多的无奈,也只能是暂时的忍着,然后看李煜的发挥了。
“公元960年,唐显德七年恶月十五,大唐科考毕。
榜上有名者,总计有五十人。
三人除名。
三人位列榜首。
十三人入此榜不与此共评。
三十一人皆为本朝进士。
除名者,为抚州王伟,抚州杨凌,信州张纸。
入榜首三人,为状元郎:金陵城人氏张良友。
榜眼:金陵城人氏张良墉。
探花:金陵城人氏张良锋。
入榜首三人全城扬名三日,张贴告示唐国全境。
除名三人,以以下犯上罪行惩处,处以极刑,永不录用三族,昭示天下。”李煜在宣这道旨意的时候,由坐着改为了站着,说到最后他几乎是咬着牙说的,很显然他是被气到了。
在听到李煜的旨意之后,百官们的表现和心情都是不一的,尤以礼部尚书张若风的情绪波动最大。
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表现,这位太子殿下的动作实在是太过难猜了些,不是说好了将状元郎给自己的大侄子张良墉,怎么又给了二侄子张良友。
还有自己那个纨绔儿子不过是走个过场,竟也有了探花的奖励。
至于那三个除名者,张若风没有心情去理会,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反正这些人的死活又影响不到他,现在他在乎的只是自家子侄的未来。
他这么多年来为了李唐天下的辅佐,不就是为了将权利交接给下一代,不至于让后代处于艰难的境地吗?
现在达到了他就心满意足了,拿到未来新国主第一次举行的科考,必然在新朝的时候能得到重用。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接下来礼部尚书张若风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让李煜这位太子殿下,对于他们张家产生什么厌恶心理,从而导致权利交接失败。
至于那十三位还未宣布的全才,张若风知道接下来就该是正戏了。
虽然刚刚这些东西,在往年就已经足够震撼了,但是在今年很明显就不是这样了。
那十三位堪称妖才的治世之才,在张若风看来恐怕只有这位同样古怪的太子殿下才能找到他们的职位和符合他们的科考评价吧。
“太子殿下英明,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百官们听完了李煜的所说后,他们先是庆贺道,然后这才站起了身来。
他们神情各异的消化起刚刚李煜所说的东西来,这次的科考取士似乎很不错。
但是这个顺序就有些令人不解了,为什么状元郎不是他们一直所看好的张良友,反而是张良墉。
最令他们不解的还是礼部尚书张若风所同样疑惑的东西,那就是为什么那个张家纨绔张良锋成了探花了。
他们的心里虽然疑惑着,但是他们没有人却愿意在这里出头来引起李煜的记恨。
现在李煜正在气头上,他们冒出去,李煜若是不计后果起来,那么他们可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的。
前几次的血腥事件,早就证明了这位平日里看起来儒雅好说话的太子殿下疯狂残暴起来,到底会是怎样。
“好了,你们都先安静。还有一事孤要与你们商讨一二。
张爱卿你先去将外面等着的参与殿试的五十名考生请进来。”看得出来前面的话,李煜是对百官说的,后面就是对礼部尚书张若风说的了。
“是,太子殿下,臣遵命。”礼部尚书张若风领了命,向着殿门处走去。
他一路走到了站在殿门外的考生面前,看着跪倒一片,早就撤去桌椅笔墨的考生们,清了清自己的嗓子,开口便道:“诸位,跟本尚书进来吧,太子殿下有请。”
礼部尚书张若风说的轻飘飘的,好像见太子殿下是件很习惯的事情,虽然与他而言确实如此。
但是在场的这些考生,不管他们的结果到底如何。
他们现在的情绪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一些紧张,那可是他们寒窗苦读时,朝思暮想都想见到的人啊。
现在就要见到了,他们当然是紧张了。
接下来,意味着什么,他们比谁都清楚。
……
礼部尚书张若风在前面引着路,将这些考生带到了殿堂之内,他弯腰拜道:“太子殿下,人带到了。”
然后张若风又向朝中诸官抱拳,“诸位同僚,本次考生皆以带到。”
“恭喜张大人啊,一族三鼎甲。”待到张若风说完后,朝中百官之中有着七成的官员都是向着张若风还礼道。
至于剩下的三成不清楚的官员在悄声询问了缘由后,立马恭喜起了张若风这个礼部尚书。
不提百官热情的恭喜张若风,单说这群稚嫩的年轻人们在来到这大殿后心情就起伏起来了。
“好了,你们要恭喜也应当是先恭喜你们这四十七位新同僚,张爱卿的那份恭喜,你们留在私底下去庆贺吧。”李煜加入了朝臣之中的恭喜,打趣道。
“太子殿下说的是。”礼部尚书张若风立马接口道,想要从这些围拢过来的朝臣身边抽出身来。
“四十七位。”那些来到大殿之上的考生们听到这个数字,心突然一揪,开始担忧起来,那三位不幸的人到底会不会恰好是他们自己呢。
虽然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可是那三人要是自己了,他们岂不是很失败。
“好了,看来我们的新官员有些好奇啊,张爱卿赶紧给他们一个回答。”李煜示意礼部尚书张若风赶紧重复一边自己刚刚宣布出去的旨意。
“臣遵命。”张若风身为这次科考的主考官,只能是忙前忙后的忙起来了。
他领了李煜的命,就转身向这些新任进士们转达起了刚刚李煜所宣布的旨意。
“公元960年,唐显德七年恶月十五,大唐科考毕。监国太子李从嘉有诏:
凡本次科考榜上有名者,四十七人。
原科考榜上三人除名。
三人位列榜首。
十三人入此榜但不与此共评。
三十一人皆为本朝进士。
除名者,为抚州王伟,抚州杨凌,信州张纸。
入榜首三人,为状元郎:金陵城人氏张良友。
榜眼:金陵城人氏张良墉。
探花:金陵城人氏张良锋。
入榜首三人全城扬名三日,张贴告示唐国全境。
除名三人,以以下犯上罪行惩处,处以极刑,永不录用三族,昭示天下。”
()
第225章 224:商立新职(订阅和月票都求一下吧)
“小人等谢过张大人转述,谢过太子殿下恩赐。”被诏书点到的考生们心里还是有些诧异,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他们或不开心,或绝望,或诧异,相对于被点到的,那些没有被点到的则是很泾渭分明的分作了两派。
一派是轻松,一派则是士阁号称为十三公子的士子文人了,他们是知道自己等人做的过分了,但是面对李煜仅仅给他们一个进士,没有状元,心里满是愤懑之情。
可惜碍于李煜是少楼主,他们不好去说什么。
但是不说出来,不代表他们不会表现出来,他们脸上很不自然的就带上了不满,行起礼来也表现出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模样。
这也是他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