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维新变法是国策,是今后大明要贯彻的事情。”

    崇祯皇帝神情倨傲道:“就算是有朝一日,朕不在了,但是维新变法,也要持续的向前推进。

    这不是坚持10年,坚持20年,就要摒弃掉的国策,而是要长期伴随着大明,一起向前行进的事情。

    为何历朝历代的新政,会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

    朕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个问题。

    根源就出在政策继承人上面。

    倘若新政能够在改变各领域之际,也能更深的影响思想,在不断推行新政的过程中,简拔起一批批能臣干吏。

    那么就算一批老人致仕或故去,也会有新生代顶上来,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有效的深化推动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必须要扎扎实实去做的事情,崇祯皇帝的心里比谁都要清楚,就算是持续推进维新变法的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一批批维新派出身的群体,最终会沦为阻挠深化改革的绊脚石。

    原因很简单。

    利益是能改变一个人的。

    一旦出现这样的羁绊,不管先前做的再怎样好,那到了后期就会提出反对,提出质疑,继而阻挠进一步深化改革。

    所以培养人才梯队,建立起缜密的制度,要比多推行几项新政要更好。

    “大明处在一个新的时期下,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期下,想要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就必须要不断前行。”

    崇祯皇帝有些感慨,“现在大明拥有的这些改变,固然说相较于从前,已经是有着不小的改变了。

    可是在朕的心中啊,还是远远不够的。

    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因为取得一些小的成就,就开始沾沾自喜,就开始骄傲自满,那过去所取得的那些成就,终究是会消耗一空的。

    毕竟过去的大明,不是没有经历过盛世,只是这个盛世,在朕的眼里太过短暂,朕想让大明一直都处在盛世下,这才是真正的盛世。”



    第一百六十五章 思想的威力

    

国子监。

    “推动《皇明祖训》的立法和修订,这在我眼里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过去,难道过去的人,能够预判到今日所处之大变局吗?”

    “要是按照你这套说辞,那过去的人所做决定,都是错误的了?像你这样摒弃过去,一味地求新,在我眼里就是背叛先祖。”

    “这位同窗,我们现在讨论的事情,是大明究竟要不要变的问题,像你这般上纲上线,难道就是讨论的态度吗?”

    “没错,我们从来都没有否定过去,大明能问鼎神州两百余载,是有相应的道理的,可是我们不能一直去怀念过去,而忽略我们所处的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

    大批国子监贡生齐聚,分为两个阵营,就当前朝堂上出现的改变,而站在各自力挺的思想上进行辩驳。

    】

    “年轻真的挺好啊。”

    换了一身便装的崇祯皇帝,在见到眼前这一幕,露出澹澹的笑意,“看着眼前这些国子监学生,朕的心里很是欣慰。

    他们是大明今后的财富,大明能有怎样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看他们对待这个新时期,有着怎样深的理解了。”

    伴驾出访的袁可立、孙承宗、徐光启等一众老臣,看到眼前这一幕幕,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随着崇祯皇帝在朝推行一项项新政,这也使得大明上下有着很多变化,像这等思想碰撞就更为常见了。

    “陛下,让国子监的学生,去评议朝政真的好吗?”

    徐光启有些踌躇,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既然他们在国子监进修,就应该多修习既定的课业,倘若这般舍本逐末的讨论国事,却忘记本该坚守的事情,那对于国朝而言,并不算是真正的好事。”

    “徐元辅,你说的这些话,老夫是不能认可的。”

    袁可立的背有些句偻,看着积极辩论的人群,“能进国子监的学生,不管是选择进修哪一层面,都是我大明的精英群体。

    评论国事,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神情,毕竟唯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产生碰撞,这也是陛下所一直在强调的事情。

    就像数学、物理、化学等新兴学科,如果说放在过去的大明,你觉得能够出现吗?

    其实评论国事,不过就是一个表象,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碰撞,这对于我大明而言是很重要的。”

    听到二人的对话,崇祯皇帝并没有多说其他。

    说起来,江南镇压平叛一事,就算是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可是对大明产生的影响,却已经有很多了。

    时至今日,仅在国子监这边的生员规模就突破了数万众,这还是有一批批通过国考,被授予内务府职官的群体,到现在所维系的群体。

    江南诸省的旧秩序,被崇祯皇帝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来,算是彻彻底底的割裂开,让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算是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不可否认的一点,江南诸省的文教之风远超北方诸省,教育沉淀,这不是短期内就能积攒起来的。

    想要给大明的新思想,扩大相应的规模,崇祯皇帝必须要笼络江南的学子,叫他们离开江南那等地方,到大明正在新兴的地方经受洗涤。

    “评论国事这等现象,就算国朝明文规定不允许,可是却堵不住悠悠众口。”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徐光启他们。

    “既然存在这样的现实,那索性就叫他们在有组织的范畴内,各抒己见,对国朝的一些政策,进行着相应的辩论。

    这在朕看来是好事。

    有句话怎样说的,堵不如疏。

    既然存在这种现象,国朝就应该正确看待,而不是一味地去打压,倘若是那样的话,国朝推动的维新变法意义何在?”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国子监的这些学子,通过一些辩论去坚持自己所想,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当前大明的主旋律,就是高举维新变法的大旗,去不断的革除掉一项项弊政和毒瘤。

    对待那些坚持旧观念的群体,注定是没有好的前途的。

    但是对待那些愿意接受新观念的群体,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从而到地方去接受磨砺,继而纳归到人才梯队之中。

    “陛下在北方诸省筹建新学,就是想增强这种思想碰撞吗?”

    一直沉默的孙承宗,此时看向崇祯皇帝,“倘若是这样的话,那今后国朝要举办的科举制度,是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朕就是这样想的。”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科举制度必然是要改变的,一味地用八股取士这种形式,去遴选所谓的人才,终究是太过肤浅了。

    既然大明在经历一个新的时期,那么方方面面都要经历改变才行。

    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这是朕要一直做的事情。

    教育不该成为某些群体的专享,这是对更多的人不公平,毕竟大明需要的人才,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小范畴。

    至于说科举制度该怎样改变,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论证,改革,不是一棒子打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剔除到不好的东西。”

    科举制度对神州产生的影响很大,毕竟传承了周期实在是太长了,倘若崇祯皇帝敢下旨废除掉科举制,那必然会产生割裂。

    不说别的,单单是现有读书人这一群体,甚至不少的官员,都会和大明离心离德的。

    毕竟他们能够向上晋升的渠道,就只有这个科举,何况这个科举,所产生的影响,远超寻常人的想象。

    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科举这件事情改革起来,会经历怎样的困难,不过就算是再难,也要把科举深化改革下去。

    唯有把这件事情做好了,那大明维新变法的大旗,才能持续的树立不倒。

    看着眼前辩论的人群,崇祯皇帝的脸上流露出笑容,思想的碰撞,往往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在给维新变法蓄力谋势。



    第一百六十六章 蓬勃

    

轰隆隆……

    滚滚黑烟在西山上空盘旋,轰鸣声不绝,在西山军工厂外,聚集着大批的人群,议论声从没有停止过。

    “天子召我等来西山,难道就是为了看这滚滚黑烟吗?从武备院研制的蒸汽机,开始列装军工产业,我大明的龙脉都受到惊扰,就算是能批量生产火器、火炮等,可要是这样下去的话,大明社稷必然是后患无穷啊。”

    “你这等陈旧想法,早就该摒弃掉了,你可知从蒸汽机列装军工产业,对我大明带来多少好处吗?”

    “不与竖子同谋!”

    “现在争辩这些,难道有什么意义吗?好与坏,不是你我所能评判的,而是要看天下怎样看待。”

    “大明能得到蒸汽机这等神器,对于维新变法的助力是难以评估的,当前仅在北直隶所筹蒸汽机产业,就已经出售不少蒸汽机,列装到纺织、冶炼等产业领域下,这提升的不仅是生产力啊。”

    “本官现在就在想一件事情,倘若蒸汽机能够列装进海船上,这对海上航行是否能大幅提升?”

    “你这不是在痴心妄想吗?像蒸汽机这等庞然大物,如何能列装到海船上,就算真的能列装上,那究竟要何等庞大的海船,才能承载蒸汽机啊……”

    】

    王承恩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眼前热议的人群。

    此刻。

    在这座军工厂内,崇祯皇帝领着内阁、军机处、内务府、武备院等大臣,正视察着一条条生产线。

    “对我大明而言,维新变法想要持续推动,更进一步研制蒸汽机,扩宽蒸汽机的应有范畴,就是最紧迫的事情。”

    看着一名名工人,娴熟的做着各自的差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道:“就像江南镇压平叛一事,倘若没有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筹建的军工产业,配合武备院研制的蒸汽机,想要持续的供应火器火炮,这对国朝而言负担是沉重的。

    战争,比拼的就是国力。

    可是国力究竟该怎样体现?

    难道就是单纯靠土地所产吗?

    不。

    朕从来都不这样看待。

    唯有不断提升生产力,保证粮食产出的规模,明确对外的发展态势,这才能确保大明的国力,是不断向上提升的。”

    “陛下说的没错。”

    徐光启点头表示认可,“从天津撤卫设州,逐步开启对外海贸,我大明就在走一条全新的路。

    特别是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大明对外展开的海贸规模,也是在不断地提升。

    对于国朝而言,明确对外海贸体系,不仅能得到稳定的税收财源,还能为大明治下万民开拓一条新路。”

    内阁、军机处、内务府的一些大臣,对徐光启的话表示认可。

    一直以来,大明在对外海贸一事上,就是不停地兜兜转转,这也使得大明丧失对外扩张的先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一批宗藩对外移藩,这使得大明尝到很多甜头,围绕军火贸易展开的对外海贸,每年都能让大明获取更多的金银。

    “陛下,鉴于当前倭岛的复杂局势,国朝是否能在济州岛筹建军工产业,将成熟的蒸汽流水线,搬运到济州岛去。”

    军机大臣杨嗣昌走上前,“如果能够明确这件事情,那对今后的军贸规模,必然能得到大幅提升,这样国朝也能获取更多财富。”

    “不行。”

    崇祯皇帝出言否决,“时下济州岛依旧是唐藩属地,并没有纳归到国朝的统治下,朕先前就一再强调。

    军工产业也好,先进技术也罢。

    只能在大明本土境内发展。

    这是确保外部安稳的根本。

    现阶段的国朝,尚不具备掌控朝鲜的底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倘若强行将朝鲜纳归中央统辖,这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对待杨嗣昌的这一提议,崇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前倭岛的相应事宜,是由杨嗣昌主抓负责的。

    军机处相较于从前,已然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像对草原、朝鲜、倭岛、南洋等地,都有相应的大臣具体负责。

    统御一个庞大的国度,崇祯皇帝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自己亲自负责,这样就算是把自己累死,也不可能做好的。

    “陛下英明。”

    孙传庭上前道:“就当前的国情而言,国朝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发展江南诸省,确保江南能尽快从动乱下恢复过来。

    现在仅内阁这边,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多。

    清查土地,清查人口,推行各项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